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天蒼黃

正文 第118章 用人之道 文 / 有時糊塗

    這次監國,太子小心翼翼,上次監國的教訓太沉重,上次監國,他乾淨利落的抄滅了幾個士族,引起朝局動盪,父皇雖然最後為他挽回了局勢,可私底下,卻受到父皇的嚴厲訓斥,批評他缺謀盲動。

    從那次之後,兄終弟及的流言便有了,皇帝再沒派給他什麼政務,每天上朝就讓他在邊上聽,偶爾問上那麼兩句,他的意見從未被採納。

    皇帝病重,他在陳國巡視,帝都內,兄終弟及的呼聲高漲,這讓他很惶恐,也很擔心。

    太子是沒有退路的,被廢黜的太子少有能善終的,幾千年的史書上多有記載。

    兄終弟及,齊王是他最大的威脅,他很早便想扳倒齊王,可齊王在朝中,無論是軍中還是士林,均有極高威望,與軍中將領關係密切,幽州并州邊軍中好些將領都在他統帥下作戰過,士林中人對他更是推崇備至,皇帝對他也是信任有加。

    從內心說,若非涉及大位爭奪,太子也不得不承認,齊王確實無愧賢王之稱。

    皇帝登基之初,鮮卑侵犯,帝都震動,朝臣紛紛建議遷都,皇帝決心堅守,年僅二十歲的齊王領命固守冀州,最危急之時,被十萬鮮卑人包圍在信都,鮮卑人晝夜圍攻,最危急時,齊王親登城牆,激勵士氣,最終保住了冀州。

    至正十二年,大晉反擊鮮卑,齊王總督幽冀兵馬,在幽州涿郡大敗鮮卑,消滅鮮卑五萬大軍,擊破鮮卑東方戰線,奪回整個幽州。

    泰始二年,皇帝下詔,諸王藩國可自選封國官吏,齊王上疏堅決反對,皇帝雖然沒有採納,可對齊王此舉卻大加稱讚,而齊王依舊堅持,齊國的官吏依舊由朝廷任命。

    按照大晉慣例,宗室的一切費用均由皇室承擔,齊王上疏認為諸王自有封國,封國自有租賦,這些租賦已經足以滿足諸王需要,建議取消皇室每年給諸王的費用,雖然此策依舊沒被皇帝採納,可齊王此舉再獲得皇帝稱讚。

    齊王所封齊國乃大國,租賦豐厚,可齊王生活簡樸,原因是齊王將齊國的稅賦多數用來支付齊國屬官和士兵的薪餉,剩下的則用在整修農田水利和賑濟災民;除此之外,齊王總是想方設法在齊國內免稅,稍微有點災害便減稅或免稅。

    這一系列做法,給齊王贏得巨大聲譽,深得齊國百姓之心。

    有皇上信任,又有朝臣擁護,還有士林支持,百姓擁戴,這樣的齊王對大位是個巨大的威脅。

    這次監國,太子步步小心,凡事均與重臣商議,綜合群臣意見之後才執行,拿不準的便上報皇帝,可即便這樣,他心裡依舊忐忑不安。

    可今天,皇上的決斷讓他放心了,皇上沒有改變主意,他的位置沒有動搖。

    「皇上口諭,太子閣見駕。」

    門口傳來小黃門尖細的聲音,太子立刻起身,整整袍服,看了屋內群臣一眼,然後對裴舒說:「聖諭既然已經下達,立刻派人傳旨吧。」

    群臣這才注意到太子還在身邊,隨即想到那些傳言,頓時神色大變,看著太子的目光立刻不同了,充滿敬畏。

    太子感受到這種敬佩,在心裡他感到無比興奮,因為這種敬畏在以前從未有過。

    隨著小黃門到閣,小程子依舊還在當值,見到太子進來,連忙過來請安。對皇帝身邊的這幾個近侍,太子一直很客氣,更何況這位程公公對他一向很好,有幾次受到皇帝訓斥,還是在他暗助下才過關。

    「程公公請起,你是父皇身邊的人,不用行這麼大的禮。」太子含笑,伸手虛虛扶了,程公公從地上爬起來,笑呵呵的說:「殿下,這是奴才的本份,這尊卑有別,奴才就是奴才,可不敢失禮。」

    太子微微點頭,目光溫和的看著他問:「父皇今日可好。」

    程公公的笑容一下收斂了,扭頭看看屋內,上前一步輕聲說道:「不好,殿下進去看看就知道,別說壞事,說點讓聖上高興的事吧。」

    太子微微點頭,正要開口,屋裡有了動靜,程公公連忙推門進去,過了會,程公公出來了,讓太子進去。太子整理下衣袍,才推門進去。

    看到皇帝枯瘦的形狀,太子忍不住有些心酸,眼圈微微有些發紅,皇帝露在被外的手輕輕抬了下,太子趕緊上前。

    「兒子參見父皇。」太子說著就下跪磕頭,皇帝已經無力抬手了,只能開口說道:「坐過來。」

    程公公端來個繡墩,太子就要坐下,皇帝又低聲說道:「近點,近點。」

    程公公連忙將繡墩向前挪了幾步,太子緊靠著床坐下,皇帝抓住他的手,這手虛軟無力,手臂上的皮膚乾瘦鬆弛,手臂的上斑點瀝瀝在目。

    太子的眼眶再度紅了,看著皇帝的臉,這張曾經英武飽滿的臉,現在同樣枯乾鬆弛,曾經睿智精明的目光,變得渾濁虛弱,歲月無情的帶走了原本屬於他的無數榮光。

    「父皇。」太子只說了兩個字,便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別哭了,你不是小孩子了,」皇帝的語氣很弱卻很溫和,冰冷的手掌抓著他的手:「齊王就國,路,我已經給你鋪好了,這天下就交給你了,你要好自為之。」

    「父皇!」太子熱淚滾滾,只喊了兩個字就說不下去了。

    「朝廷的事說難不難,其實就兩個字,平衡。」皇帝輕輕說著,太子淚眼朦朧的望著他,皇帝神情溫和,這麼多年了,他一直在觀察自己的兒子,他相信,自己的這個兒子絕不比齊王遜色,恐怕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剛猛了,殊不知剛則易折的道理。

    >

    「為政要平衡,這是為君之道,大臣之間要平衡,軍隊士子要平衡,怎麼實現這個平衡,就要熟知朝政。」

    太子不是很懂,神情悲傷,皇帝歎口氣:「這些年讓你參與朝政,就是讓你熟悉朝政,學習如何當一個帝王。」

    「還請父皇傳授為政之道,為君之道。」太子哽咽著說道。

    「為政之道,在緩不在急,」皇帝說道:「為君之道同樣如此,其實,無論為政還是為君,最重要的是用人。」

    太子有些迷惑,皇帝在心裡歎口氣,太子還是沒懂,他隱隱有些後悔,後悔教他晚了,現在他沒時間了,也罷,讓他自己慢慢琢磨吧。

    「對於用人,左辰恐怕已經給你講了不少,但他說的多數是錯的,」皇帝說道:「天下沒有聖人,人君用人主要是用其才,其次是用其人,第三是用其勢。」

    太子迷惑不解,這以前從來沒聽說過這樣的用人,左辰是太子太保,也就是太子師,他是當代大儒,精通聖人典藏,對太子的教導也依據聖人之道,明君之道,可今天皇帝居然說他多數是錯的,難道聖人所言也是錯的?!

    看著太子迷惑不解的神情,皇帝心裡再度後悔了,不該讓左辰擔任太子師。

    「唉,」皇帝輕輕歎口氣,目光憐惜的看著太子,就像看著一個弱小的貓一樣:「這些東西你記住就行了,以後你會慢慢明白的。」

    「是,父皇。」太子儘管迷惑,可也知道,現在不是詳細請教的時候,他忽然想起來秋雲來,於是問道:「父皇,秋雲請求致仕,尚書檯意見不一,還請父皇示下。」

    「你是什麼意見呢?」皇帝問道。

    「兒臣以為,拓跋鮮卑乃虎狼之徒,日久必定為禍大晉,秋雲擅用驅虎吞狼之策,拓跋部落勢必勢力大增,這等於養虎遺患,實為不妥,故此策不可行。

    至於秋雲,兒臣認為,驅虎吞狼之策不可行,但秋雲於國有功,只是近期朝臣議論洶湧,兒臣以為,可以讓他休假一段時間,等過段時間再招他回朝。」

    說了會話,皇帝感到有些疲倦了,閉著眼聽太子的話,太子說完之後,他微微歎口氣,太子連忙問:「父皇,如此處理難道不妥?」

    皇帝微微點頭,太子不解:「為什麼呢?」

    皇帝歎口氣:「如果放在平時,這樣處理是對的,但現在就是錯的。」

    太子還是不解,但他沒有催,皇帝添了添嘴唇,太子連忙起身端起邊上的小瓷碗,先試了試溫度,感覺溫度還好,便用勺子給皇帝餵了幾口參湯。

    這幾口參湯下去,皇帝好像打了氣一樣,臉色變得有些紅潤,氣息也粗壯了幾分。

    感覺舒服了點後,皇帝示意夠了,太子將參湯放在邊上,拿過毛巾給皇帝擦了擦嘴,而後又給皇上整理下被子,然後才坐回去。

    皇帝輕輕吐口氣:「對秋雲的處理要從整個朝局考慮,你只看到一部分,所以,你的處理方式是錯誤的。」

    太子沒有答話,只是靜靜的聽著,皇帝停了一會,休息了下又說:「齊王就國,可齊王的影響還在,所以,朝裡要有可以對抗他的人,這不是說齊王就要叛亂,這是為君者必須要防備的,你要記住,一旦坐上那個位置,你就是孤家寡人,大臣們各有心思,所以,你要警惕所有人,警惕的方法便是平衡,朝中各種勢力都有,涼州的,冀州的,青州的,士族的,庶族的,各個派別都有,你要作的不是將所有派別削平,你也削不平,所以,要做的便是平衡。」

    太子這下明白了,他忽然對朝政有了一種新的看法,紛亂的朝政變得簡單了。

    「所以,秋雲不但不能貶斥,還得提升,用他的目的是防備齊王,另外,他是中山人,可以算中山士族,但他長期在涼州,對涼州士族門閥有巨大影響力,所以,用他,還可以牽制穎州兗州荊州士族。」

    說到這裡,皇帝睜開眼看著太子,似乎在問,現在你明白該怎麼作了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