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品人錄

正文 項羽:二、項羽的毛病 文 / 易中天

    其實,項羽的毛病還遠不止於此。

    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談話的內容主要是談項羽。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將軍,請問將軍有什麼計策教導寡人呢?韓信並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反問:如今與大王東向爭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劉邦說是。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您比得上項王嗎?劉邦默然良久,說:我不如他。韓信起身一拜說,這就對了。便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這就奇怪。明知劉邦比不過項羽,卻要背叛了項羽來投奔劉邦,豈不是犯傻?韓信當然不傻。他向劉邦透徹地分析了項羽的為人,分析了項羽必然會失敗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依照韓信的說法,項羽至少有兩條致命的弱點,即「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但在我看來,根據這一談話,還起碼得再加兩條,即「小家子氣」和「小心眼兒」。

    先說「匹夫之勇」。

    項羽這個人,應該說是很勇敢的。他這輩子,似乎沒怕過什麼,只有別人怕他。他的身體也好。《史記》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可以想見其英武魁偉、肌肉發達、孔武有力。

    公元前207年,趙王君臣被秦兵圍在巨鹿,告急的羽書雪片般飛來。當時救趙的諸侯之兵凡十餘壁(營壘),卻無不做壁上觀,只有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一以當十,與秦軍血戰九次,動天的殺聲把諸侯將士的臉都嚇白了,這才大破秦軍,救出趙王。有這樣的膽量,又有這樣的體格,項羽便覺得如果不讓它們有用武之地,實在是一種浪費,可惜了的。所以項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他雖然是主帥,卻喜歡衝鋒陷陣。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往往是,項羽的兵器還沒有出手,只不過瞪眼一呵,對方便魂飛魄散,一敗塗地。這樣的戰績,很是不少。我相信,每來這麼一回,項羽心裡一定充滿了快感。

    這種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對方的主帥決鬥。他對劉邦說,天下不得安寧這麼多年,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嗎?乾脆我們兩個打一架,誰打贏了,天下就是誰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著受罪!這真是英雄氣概十足,貴族派頭十足。可惜劉邦不吃這一套。他才不會和項羽單兵獨練,徒手過招呢!於是劉邦咯咯直笑說,劉某鬥智不鬥勇。

    從審美的角度看,劉邦的表現一點也不酷。但從政治學和軍事學的角度看,劉邦卻是對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鬥爭的最高手段。戰爭的勝負,說到底,是政治鬥爭的勝負,至少也是戰略戰術的勝負,與主帥個人力氣、身材的大小沒什麼關係。

    誰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項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則他就不會去學兵法,不會說不學「一人敵」而要學「萬人敵」了。可惜,事到臨頭,他學的「萬人敵」一點也用不上,用得上的還是「一人敵」。可見項羽實非帥才,不過是一個特別霸蠻特別有力的匹夫。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將帥之勇是萬人之勇。戰場上是不能沒有勇敢的,所謂「兩軍相敵勇者勝」。但是,這裡說的勇,是全軍之勇,而不是個人之勇。當然,在某些時候,將領的身先士卒,確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就更是如此。然而,項羽的衝鋒陷陣,卻並不完全是為了鼓舞士氣,有時也是為了自己逞能過癮。結果,由於他過於個人英雄主義,反倒讓其他將領和士兵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哪裡還會有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司馬遷批評他「奮其私智」(只靠個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兩條都說到了點子上。

    再說「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實項羽這個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殘忍的一面,也有溫柔的一面。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事實上也夠野蠻霸道的。他性情暴烈,恃強沽勇,殺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會稽郡守殷通和他前世無仇後世無冤,而且還是打算和他們合夥起義反秦的,說殺就殺了。

    然而在鴻門宴上,面對劉邦,他卻下不了手。

    是因為劉邦與他無冤無仇嗎?殷通也與他無冤無仇。是因為劉邦於他有恩有德嗎?劉邦先入咸陽,已讓他恨得咬牙切齒。是因為不知利害關係嗎?范增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劉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氣」,實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是沒有能力殺嗎?以項羽之武功,叫誰三更死,誰還能活到五更?何況劉邦名為項羽座上客,實為階下囚,裡裡外外都是項羽的人,連樊噲都對劉邦說現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們是雞鴨魚肉。是沒有機會下手嗎?機會多的是。至少在樊噲進帳護駕前,是沒有問題的。可任憑范增又是遞眼色,又是打暗號,項羽就是默然不應,終於讓劉邦這只烤熟了的鴨子又飛了。氣得范增恨恨地罵道:「豎子不足與謀(這小子真不配和他謀事兒)!」

    其實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謂「不忍之心」,也就是「婦人之仁」。

    但,項羽不是很殘忍的嗎?怎麼又會「不忍」?

    實際上,項羽表面上看很強硬,其實內心很脆弱。項羽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愛面子的人內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麼愛面子。因為他受不了半點傷害,這才要拚命護住自己的面子。項羽的自刎烏江,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面子的考慮:「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於是便留下了一句關於面子的名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為什麼無顏相見呢?除心中有愧外,還因為受不了那份憐憫。對於項羽這樣一個一生要強的人來說,憐憫即是傷害。因此他寧願去死。

    項羽的小家子氣有時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他佔領了咸陽,卻放著現成的皇帝不做,現成的帝都不住,只是燒殺掠搶一番,把金銀財寶漂亮女人裝滿了車子,又跑回彭城(今江蘇徐州)當西楚霸王去了。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建都於此,可定霸業。他卻說,富貴了不回老家去,豈不是穿著漂亮衣服在黑夜裡出行(衣錦夜行),誰看得見?這真是小家子氣!

    說這句話的人當場就被項羽扔到鍋裡煮了,但項羽的沒有出息,卻也幾乎成了公認的事實。王伯祥先生認為,衣錦還鄉的說法,不過是項羽的托辭。他的真實想法,是因為楚的根據地在江東,又放心不下楚懷王。其實,那個有名無實的傀儡楚王、項羽自己扶上台的放羊娃子又何足掛齒?

    這就是小心眼兒了。正是這小心眼兒,使他謀殺懷王,從而失去人心。也正是這小心眼兒,使他疑心范增,從而失去臂膀。小家子氣已讓人看不起,小心眼兒更讓人受不了。於是,他身邊那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韓信、陳平便一個個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駿馬一個美人和他心心相印。

    項羽的孤獨,是他自己造成的。項羽的失敗,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