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馬未都說收藏·傢俱篇

正文 第六講 藏器待時櫃架 文 / 馬未都

    這一講要講中國人儲物的傢俱,一般來說,就是指櫃子。中國歷史上現存最大的櫃子在哪兒呢?是誰做的呢?我們有機會去故宮,可以去坤寧宮看看這對櫃子。這對大櫃是在乾隆七年(1742)製作完成的,當時有明確的檔案記載。這個櫃子有多高呢?5.2米高。像我這麼高的人,如果踩著肩膀疊羅漢,第三個人才將將能夠到櫃子上沿。如果騎在脖子上疊的話,我估計得疊六層,才能拿到上面的東西。我想這樣的櫃子可能從製造到現在,上面幾乎沒放過東西。我也沒有機會上去看看,也許有國寶藏在裡頭。最早擺放在坤寧宮的大櫃是明代所做。當時是一對黑漆地堆灰罩金雲龍櫃,龍紋都是凸起的。後來因為櫃子年久失修,乾隆皇帝下了御旨,用花梨木重新做了一對。為了追求原來的效果,就把這對櫃子染成了黑色。遠遠地瞧,有點兒像紫檀。坤寧宮現在對外展出,雖然不能進去,但透過西面的玻璃,可以看到這對頂著天花板的櫃子,非常壯觀。二百六十多年來,這對櫃子沒有移動過位置,一直放在那裡。

    歷史上還有沒有比它更大的傢俱呢?我猜想有。比如明代永樂時期就可能做過。永樂是一個氣魄非常大的皇帝,我們將來講永樂瓷器的時候會講到他。永樂做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比如派鄭和下西洋、建報恩塔,等等。永樂皇帝當時在南京蓋了一座巨大的寺院,報恩寺。其中有一座塔,叫報恩塔。歷史上記載這座塔非常高。可惜的是,它在太平天國時期被毀掉了,非常可惜。要不然,報恩塔一定是今天南京非常重要的風景。

    庋具

    儲物類的傢俱,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庋具」。「庋」這個字,今天幾乎不用,音「軌」,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庋具就特指可以儲物的傢俱。庋具包括南方人俗稱的櫥及北方人俗稱的櫃、箱子等等。上世紀80年代以前,箱子是家庭裡儲物最重要的傢俱,此後它的功能就逐漸降低了。我很小的時候,記得父親帶著我去買過一對箱子,90公分寬,我印象很深。而我們今天家裡置辦箱子的就很少了,買傢俱很少專門去買一個箱子。

    「櫃」這個字,最早寫成「匱」,讀音還讀「」。今天這個字念「」,匱乏。《說文》中解釋:「匱,匣也,俗做櫃。」匱和櫃是通假字。匣,就是盒子,說明早期的櫃和盒子區別不大,分類比較混亂,現在就很清晰。我們說箱就是箱,說櫃就是櫃。

    故宮的東面有一個地方叫皇史宬,皇史宬是皇家藏實錄、聖訓的重要地方,相當於收藏國家檔案的機構。所以皇史宬的建築有悖於中國傳統建築的法則。我們的傳統建築是木質結構,但皇史宬沒有使用一根木頭,全部採用磚石結構,目的就是為了防火。皇史宬裡面有很多包銅皮鎏金雕龍的大箱子,叫作「金匱」。金匱是上開蓋,上面都是龍紋,裡面存放著國家檔案。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不到金匱,那裡不對外開放。但我們可以從書中的圖片去認識它們。金匱的數量,在明代只有19具。就是說國家的檔案館裡,只有19個箱子。到清末,已經達到了152具。直到今天,金匱依然是這個數量,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文物,一直收藏在皇史宬。

    買櫝還珠

    有一個很熟的成語,買櫝還珠。說的是有人不怎麼識貨,留下次要的東西,反而把好東西還給人家。原文如下:「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韓非子》)

    我們在講椅具的時候,講過玫瑰椅。玫瑰早期就是玉器的名字,形容美玉。「玫瑰」兩個字都是斜玉旁,還有珊瑚、琥珀、玻璃等等,早期這些稱謂都跟玉有關,跟它的質感有關。所以,這裡說「飾以玫瑰」,是指在盒子上面鑲上漂亮的玉。在這裡要注意到一點,原文中「為木蘭之櫃」、「買其櫝而還其珠」,「櫃」和「櫝」同時出現,明確表明是一種器物。

    和珅發跡

    《論語》中還有一個關於盒子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跟和發跡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劉寶瑞先生的相聲裡有這段。故事說的是和如何引起皇上的重視。

    這段故事發生在和當侍衛的時候。侍衛很容易陞官,因為老跟在皇上身邊,就看誰聰明。有一天乾隆皇帝出行,在轎子裡閱讀邊關急送的報告,日理萬機啊!報告中說有一個犯人逃跑了,皇上多少有點兒生氣,順嘴說了一句《論語》中的話:「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意思是:兇猛的動物逃出了籠子,精美的寶貝毀在盒子中,是誰的過錯呢?當時所有的侍衛都聽不懂,很詫異,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怎麼回答。這時和回答了一句:「爺謂典守者不能辭其責耳。」意思就是說:看守的人難辭其咎。皇上一聽,很高興,就問:「你讀過《論語》嗎?」和說:「我讀過。」就這樣,和跟皇上對上話了,從此發跡。這段故事被記錄在清人陳康祺的《郎潛紀聞》裡。

    宋代以後,櫃和匣就分得越來越清楚了。宋人戴侗在《六書故》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今通以藏器之大者為櫃,次為匣,小為櫝。」他是按尺寸分,大一點兒的是櫃子,小一點兒的是匣,再小一點兒的就是櫝。櫃、箱、匣、櫝,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儲物用具。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科技坐標,就是容器的發明。我們喝水要拿杯子,吃飯要拿碗,甚至洗個盆浴都要有澡盆,對吧?

    而文字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一開始不太明確,比如剛才說的櫃、箱、匣、櫝,區分比較混亂。但是隨著文明向前進展,名詞的作用就逐漸顯露出來。比如今天的櫃和箱,指向就很明確。

    冰箱與冰櫃

    中國人的概念中,櫃要有門,箱要有蓋。上開蓋為箱,橫拉門為櫃。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們的電冰箱是橫拉門,它為什麼叫電冰「箱」呢?答案跟我們的文物有關。我國歷史上有冰箱,它出現時是箱形,上開蓋,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確。

    電冰箱是1929年發明的,上世紀30年代進入中國。中國人就覺得這有什麼新鮮的?我們也有冰箱,不就是插上電的「冰箱」嗎?因此,電冰箱進入中國的時候,就順著中國的古代稱謂,加了一個「電」字。這就是電冰箱名字的來歷。如果古代沒有冰箱,那麼電冰箱進入中國時,一定會叫「電冰櫃」。但問題又出現了,我們現在有冰櫃啊,冰櫃反而是上開蓋。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電冰箱出現在前,名字被佔了。冰櫃出現時,只能被迫叫成電冰櫃。中國語言非常嚴謹,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發生改變。冰箱和冰櫃就是特例。南方人很有意思,還有點兒不甘心,所以管冰箱也叫「雪櫃」。我們有時候到廣州去,可以聽到人家不叫冰箱,叫雪櫃。但是說起來這種稱謂非常準確,符合我們對箱與櫃的定義。

    古代的冰箱

    過去使用冰箱,夏天哪兒來的冰呢?以前叫「窖冰」,就是挖一個冰窖,得挖到地下10米左右。冬天冰凍三尺時,把冰採下來,裁成一塊一塊如同方磚似的,我印象裡有30公分厚,三尺見方。然後把冰全部運到冰窖裡,儲藏起來。在北京護城河、北海、後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現在北京還有冰窖胡同。到了夏天,就開始賣冰了。冰拿出來以後,每個人都特別高興,摸一摸光滑的冰,很舒服。

    要知道,以前沒有空調,個別人家裡才有電扇。一到炎熱的夏天,暑熱難耐時,冰對人的誘惑非常大。有錢人家裡買冰,買回去就擱在冰箱裡。冰箱有屜,裡頭包著一層金屬,一般都是錫,可以隔熱,防止冰過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蓋子上的孔相對大一些,使冰的涼氣能夠散發出來,降低室溫;下面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後的水緩慢流出。冰擱在冰箱裡,食物擱在冰上面。當時能夠享受這種冰鎮的食物,是非常幸福的事。今天很隨意了,家家都有電冰箱,但也少了那時候的感受。

    櫃與櫥

    儲物的兩大類傢俱,一類是上開蓋的箱,一類是橫拉門的櫃。那麼,櫃類又有什麼具體形制呢?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帶門,專為儲物;一種是架格,不帶門。跟帶門的櫃子比較起來,不帶門的架格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取東西方便,順手就可以拿了。從專門儲物的櫃子裡取東西,一定要先開門。但是帶門也有很多好處,比如放東西不顯零亂,還可以防塵。

    南方人跟北方人在櫃類的名稱上有些區別。南方人願意叫櫥,北方人願意叫櫃。我認為「櫥」最早跟廚房有關,是用來儲存食物的傢俱。「櫥」字就是廚房的「廚」,加上「木」字邊。南方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窗欞狀的櫥,有一欞一欞的空隙,非常透氣,裡頭擱了食物,不容易變餿。南方人給它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雞籠櫥」。北方人又管它叫「氣死貓」。這很有意思。北方人的視角是由外往裡看:貓看到食物在裡面,就是吃不著,所以叫「氣死貓」。而南方人的視角是由裡往外看:把雞關在裡面,叫「雞籠櫥」。視角不同,名稱的叫法也不同。由於這種「氣死貓」不但透氣性好,還透視,很容易看到裡面,所以它很早就被挪為書櫃。今天我們使用的書櫃一般有個玻璃門,都透明,為什麼呢?就因為容易找到裡面的書,一眼就看見了。

    白居易的書櫃

    我查了很多關於書櫃的記載,有人為它寫過詩,這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詩平易曉暢,通俗易懂,所以他很多重要的詩歌,我們都知道。比如《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都是白居易膾炙人口的詩句,一聽就明白,對吧?然而白居易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他做了一個書櫃,並寫了一首長詩,《題文集櫃》。我想這首詩大家恐怕也沒有什麼機會去讀,除非你是研究詩歌的人。

    破柏作書櫃,櫃牢柏復堅。

    收貯誰家集,題雲白樂天。

    我破開柏木,做了一個書櫃,這個書櫃很結實。書櫃裡收藏什麼呢?收藏我自己的詩集。

    我生業文字,自幼及老年。

    前後七十卷,大小三千篇。

    自己一生寫了三千篇詩文,把它們整理好,很珍重地擱在櫃子裡。最後寫到:

    身是鄧伯道,世無王仲宣。

    只應分付女,留與外孫傳。

    他傳遞了一個信號,他把這些東西都留給他的女兒,傳給外孫了。顯然他沒有兒子,也沒有孫子。

    白居易在唐代算非常長壽的詩人,他活了75歲,是香山九老之一。實際上,白居易58歲的時候,得到過一個兒子,取名阿崔。他當時非常高興,老年得子呀!他寫了一首詩,裡面有這麼一句:

    豈料鬢成雪,方看掌弄珠。

    寫得非常有意思。他說:我頭髮都白了,才能看上我掌上這顆明珠,很形象的比喻。他對孩子寄予厚望:

    何時能反哺,供養白頭烏?

    烏鴉反哺嘛。不料兩年以後,阿崔夭折了。可想而知,白居易當時都60歲了,深受打擊。他通知所有的親朋好友時,就說:

    欲題崔字淚先垂。

    「崔」字都不能提了。他寫了一首《哭崔兒》,詩中有一句:

    掌珠一顆兒三歲,發雪千莖父六旬。

    字字痛心啊!他當時是按虛歲算的,說崔兒3歲,實際上不到3歲。

    這首《題文集櫃》,是在他晚年,大約70歲的時候所作。那時他才得了外孫,寫了這樣一首詩,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了。證明一千一百多年以前,我們已經有書櫃這樣專屬的傢俱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架格

    架格的出現,按照現在可查的資料來說,相對比較晚。《紅樓夢》裡寫到劉姥姥進瀟湘館的時候,「因見窗下案上設著筆硯,又見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就說:「這必定是哪位哥兒的書房了。」其實這是林黛玉的房間。

    清宮造辦處也有很多明確的記載。比如:「雍正六年七月初五,副總管太監蘇培盛傳旨:乾清宮冬暖閣樓上,著做楠木邊書六架,要安得五百二十套書,每架屜子上隨紗簾一件。……欽此。」這裡有一個信息,就是雍正皇帝要在架格上放520套書。古書跟今天的書不一樣,一套書可能是若干函,每函有若干冊,數目非常多。書架上還要做紗簾,為的是遮掩雜亂,還能防塵。

    萬曆櫃

    隨後亮格櫃出現了。「亮」是通透、透亮的意思。所謂亮格櫃,肯定上面有一部分通透,就叫「亮格」。這種櫃子還有一個很通俗的叫法,「萬曆櫃」。萬曆櫃是明朝萬曆年間非常流行的一種櫃樣,因此而得名。正像「景泰藍」是在明朝景泰年間開始受到重視,因此而得名一樣,我以後會專門講到它。

    中國的第二次收藏熱就在晚明。晚明期間的收藏熱,導致萬曆櫃的出現,上面這一層通透的地方,是專門為了陳列古董而設。宋代的古董陳設,一般不是擱在榻上,就是擱在案上,它是平面的一種欣賞。到了晚明時期,古董擱到萬曆櫃的亮格裡,有空間感了。但是請注意,它還是陳設在一個平面上。一般萬曆櫃的高度,會比人的視線稍微高一點兒,眼睛稍微往上一抬,就能看見它的亮格了。

    我曾見過一對很高大的黃花梨萬曆櫃。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行家給我打電話,說有一對大號萬曆櫃,問我願不願意去廣州看。於是我專程去了廣州,因為我還比較信這個行家。行家說櫃子有3.2米高,那就非常高了,像我這樣高的人,伸起手來是2.2米,根本夠不著它的亮格。所以我第一反應就是,如何往上放東西?這樣的東西不應該存在呀,歷史上也沒見過這麼大的萬曆櫃。

    結果,我去倉庫一看,確實是一對巨大的萬曆櫃。我就詢問來源,他們推測了半天,說這對大櫃是蘇北地區的,有可能是一個廟裡的傢俱,但這個廟在解放前就被拆掉了。廟裡是有巨型櫃子的可能。我在很多寺院裡看到過巨型傢俱,包括邊長超過2米的超大方桌,但在老百姓家裡是不可能看到的。這對巨大的萬曆櫃,20世紀50年代就被拆散賣掉了。當時第一個櫃子在蘇北買到,第二個櫃子在山西買到,當兩個櫃子湊到一起時,天衣無縫,確實是一對。可惜的是,當時我買不起。最後這對大櫃被賣到了美國。

    多寶格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時期,全國的收藏熱再度興起。這時,多寶格就出現了,它已經不是只有一個層面的櫃子了。我們從雍正《十二美人圖》上面,可以看見當時多寶格的形象。我們推測多寶格是雍正年間發明的,就是當第三次收藏熱達到高峰的時候。多寶格專門用來陳設古董,是專屬傢俱。

    我在上世紀80年代喜歡古董的時候,經常跑琉璃廠。當時文物商店的收購部就在琉璃廠,那裡有一對雍正年間的雞翅木多寶格,我每次去都觀看很長時間,非常喜歡。當時收購部的人說這對櫃子不可以賣,於是就一直擱在那兒。十幾年中,每次路過時我都進去看看,心裡就覺得高興。後來1995年翰海拍賣時,這對櫃子被拿出來拍賣了。當時社會缺乏對多寶格的認識,所以我以非常低的價格買回來了,現在還在觀復博物館裡展出。

    一般情況下,多寶格都是對稱的設計,左邊有一個空間,右邊也有一個同樣的空間,並不一順邊。這是多寶格的一個特徵。對稱是中國古典傢俱的基本原則。多寶格一般都是成對出現,儘管我們看到過很多單只的,但那都是歷史上就被拆散了。

    多寶格的出現,表明社會富足時期的到來。今天就是這樣。現在很多人家庭面積改善了,就跑到傢俱市場買一個古董櫃子,不管是真,還是假,反正擱幾件古董上去,就很高興。這是社會富足的一個標誌。

    古董的陳設,由早期的案、榻之上的陳設,到萬曆櫃裡的平面陳設,再到多寶格的多層次陳設,這是陳設性傢俱的一個變化,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傢俱設計意圖的走向。

    麵條櫃

    剛才說的都是陳設性的傢俱,還有一種完全儲物的傢俱。第一種是明代最經典的櫃子,俗稱「麵條櫃」。樣子是上窄下寬,呈「A」字型,所以英文裡叫「A型櫃」。南方人說得更通俗,叫「大小頭」,顯然是底下大,上面小,很形象。麵條櫃的設計非常科學。它利用了物理的重心偏裡的原理,把麵條櫃的門打開以後,不用關。因為重心偏裡,櫃門在沒有任何動力的情況下,會很緩慢地自動關上,很神奇。我曾經給一個美國人演示這個櫃子,我打開櫃門,一鬆手,它自動就關上了。美國人很驚訝地說:「我兒子終於有治了!我兒子從來不知道關門。」

    麵條櫃除了自動關門的優點外,還有非常好的視覺穩定感。因為它下寬上窄,當你離它很近的時候,更有穩定的感覺。一般人很少注意,當我們走近上下垂直的櫃子時,由於視差的變化,櫃子會變成上寬下窄。而當你走近麵條櫃時,它就變成直的了,這是一種利用人的視差、利用人的內心很細緻的感受,設計出來的一種經典的櫃子。由於麵條櫃的設計理念與眾不同,所以它是中國古代傢俱中最貴的櫃子,是西方人最為追逐的櫃子,而我們自己往往會忽視。

    麵條櫃進入清朝以後,數量就逐漸減少。民國到現在,幾乎沒有人再生產這種櫃子。很多人就奇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這麼優良的櫃子,反而不用了?這與我們國家人口增殖有很大關係。明末時,中國大概有不到1億人。這種統計在學術上有各種爭論,但一般都認為到明末,中國人口在9000多萬到1億人左右。到了乾隆朝,人口翻了兩番,是4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晚明引進了蕃薯和玉米,這兩大植物救了很多中國人的命。中國過去五穀雜糧都比較低產,一畝打200斤就算很多了。這兩種植物的引進,是人口急劇增殖的一個基礎原因。當然還有政治原因,就是康乾盛世的整體社會因素。

    人口翻了兩番,但房屋面積沒有相應擴大。人均居住面積在下降,要求傢俱的擺放更緊湊。麵條櫃的擺放,必須是左一個、右一個,必須拉開,它不能靠在一起擺。因為當它靠在一起時,兩個櫃子之間就會形成一個大的倒三角,視覺上不舒服。對於清朝人來說,這種櫃子不再適合日益縮小的居住面積。

    我們到解放那年,還是4億多人,當時的口號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團結起來,就是4.5億人。我們從解放到現在,不到六十年的時間,人口增長得非常快,大概增加了兩倍,現在有13億多人。這個數字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頂箱櫃

    人口增加了,建築跟不上,這時就要考慮傢俱的設計。這時一種符合要求的櫃子就誕生了。這就是直邊的方角櫃,上下一般寬,可以靠在一起,節省了室內空間。最常見的就是這種大型的組合儲物櫃:頂箱櫃。一個大櫃上面頂一個小櫃,一般都成對擺放,又叫「四件櫃」。嚴格地說,這應該叫「頂櫃櫃」,因為上面是一個櫃子。但說著有點兒不舒服,所以就叫「頂箱櫃」了。實際上,確實有上面擱一個箱子的例子。

    當一對頂箱櫃靠在一起的時候,它的儲物功能擴大到極致,一面牆顯得非常富足。因此,頂箱櫃後來成為家庭中最重要的財產之一。比如過去家裡都要做頂箱大櫃,有錢人家用黃花梨、紫檀;大戶人家用樟木、楠木;鄉下就用榆木。

    我在北京的一個老戲劇家家裡,見過一對黃花梨頂箱櫃。他家裡老式廳堂的佈置,多少年也沒變。其中一對非常漂亮的頂箱櫃,在屋子裡擺著。當時他的子女說:「我什麼都可以賣,就不想賣這對頂箱櫃。」我說:「我什麼都不想買,就想買這對頂箱櫃。」後來倆人就頂上了。他解釋說:「我覺得這對櫃子要是賣了,這屋裡就塌了。」這對頂箱櫃體量非常大,在屋子裡占一面牆呢。其實他家好幾百件傢俱,但大部分都是桌椅。他就是覺得頂箱櫃很重要。其實這是一個古老的財產觀對他的影響。

    這種頂箱大櫃,歷史上北京最多。北京原來有一個老字號的掌櫃的,我去他家看過。老頭兒當時86歲,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我進門一看,他家有一對紫檀頂箱大櫃,三對黃花梨頂箱大櫃,都擱在樓房裡。我當時很驚訝,人家有這麼豐富的收藏!然後我就問:「您這東西想出讓嗎?」老頭兒說:「我不想出讓,我都86了,出讓這個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就想留給我的四個孩子,一人一對。」我說:「如果你這四個孩子都挑紫檀怎麼辦?你不如分錢。」老頭兒說:「我不分錢。至於他們怎麼挑,我不管,反正一人一套,就是不賣。」果然到現在也沒有賣。

    北京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很多人看外表不驚人,其實家裡有價值連城的傢俱。過去像這樣的好傢俱,藏在私人家裡,你不進去根本看不到。不像今天,通過博物館、拍賣會,還能有機會看到。

    組合櫃

    我們今天已經不是很在意傢俱在家庭中的財產地位。但過去的老人都非常在乎,認為傢俱是要傳宗接代的,是家裡最重要的財產。

    20世紀80年代,當我國人口增長到11億的時候,最流行的傢俱是什麼呢?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組合櫃。那時還有進口的羅馬尼亞組合櫃,人們排好幾天大隊去買,跟現在買經濟適用房似的。組合櫃設計得非常好,佔滿一面牆。這塊兒拉出來,給老婆梳妝打扮;那塊兒拉出來,給孩子做作業。哪兒擱書,哪兒擱衣服,哪兒擱電視,都清清楚楚,把整個一面牆設計得嚴絲合縫。組合櫃是我們在居住面積最狹小的時候,設計出來的傢俱。這時候傢俱的使用功能設計到了極限,不考慮美觀,不考慮裝飾,首先考慮實用。現在這種傢俱賣不掉,因為我們的居住面積在增大,傢俱的另外一個功能—陳設,就變得重要了。我們開始強調它的陳設功能,強調它的外觀。

    櫃子的實用功能性開始下降,裝飾功能性開始上升。多寶格是典型的裝飾性傢俱,除了擱幾件古董裝飾,沒有什麼別的用處。但生活好了,就一定要追求這種精神上的享受。我們可以通過傢俱,看到財富的積累,看到社會的進步。但是,我想如果將來要做一個中國傢俱博物館,組閤家具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章節。再過二三十年,再過一代人,可能一說組閤家具,都聽不懂了,所以應該讓後人看到當時的組閤家具是什麼樣子。

    其他櫃子

    從尺寸上講,櫃子是非常大的傢俱。比如有出戲叫《櫃中緣》,講的是南宋岳飛被害後,其子岳雷逃難,躲到村女劉玉蓮家,藏在櫃子裡,後來被她哥哥誤解了。這件事要是擱到今天,櫃子裡藏了一個人,也容易被人誤解,肯定說不清楚,是吧?但它起碼傳達了一個信息,就是櫃子非常大,可以藏一個人。我記得小時候玩藏貓貓,經常藏在壁櫃裡。我們過去蓋房子都有壁櫃,今天不再設計了,除非你自己願意安裝。

    還有一些櫃子地域特徵比較明顯,比如有一種櫃子俗稱「天津櫃」,天津地區特別流行,是一種躺櫃。所謂躺櫃,就是橫向的櫃子。

    再有一種形制比較特殊的櫃子,過去在北京的老戶最多,今天看到的機會非常少。這種櫃子是案形,兩個門,上面帶抽屜。如果有三個抽屜連著,叫「連三」;有兩個抽屜連著,叫「連二」。但沒有「連一」啊!它既可以當案,又可以當櫃。

    這種傢俱西方人最喜歡,因為在西方根本看不到。可惜大部分都毀掉了,能留到今天的為數不多。

    還有一種很古老,儲物方式又特殊的傢俱,叫「悶戶櫥」。它看上去只有抽屜,沒有門。實際抽屜底下設有儲物的空間,叫「悶倉」。打開抽屜後,可以在裡面放東西。取其秘密儲物之意,所以叫「悶倉」。

    我曾經跟我的一個朋友說:「悶戶櫥很有意思,它底下有一個悶倉,可以藏東西,你們家的細軟都能藏在裡面。」他聽著,兩眼放光,說:「有機會你替我找一個。」後來我就真幫他買了一個悶戶櫥。他拿回家後,跟我說:「我把我們家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擱裡頭了,還沒擱滿,裡頭還挺大。」時隔幾年之後,有一天,他哭喪著臉跟我說:「我們家進小偷了。」我說:「小偷翻你的悶倉了?」他說:「沒翻,小偷直接把櫃子拿走了。」我估計小偷回去,把這抽屜打開以後,會非常高興。

    在傢俱中,儲具似乎有些默默無聞地承擔著家居重任。但實際上,由於它的高度,除具備基本功能外,還有極強的裝飾效果。尤其是大型儲具,有時甚至高達3米多,古稱一丈,堪稱傢俱王者。加之古人的財產觀與今天大異,各類傢俱還承擔著傳宗接代的責任,延續財產的同時,也延續了文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