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把時間當作朋友

第六章 更多思考 6.h 時間不一定就是金錢。 文 / 李笑來

    關於時間,我曾經讀過一則令我印象極其深刻的比喻。我們描述一個事物的方式往往會限制我們對那個事物的瞭解。所以,有的時候,精巧恰當的比喻往往會僅僅因為不同的表述方法就會顛覆我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

    如果,這世界存在這麼一個銀行你一定會很開心的:你一出生,就自動享有這家銀行為你開設的一個VIP賬號。每一天,這個VIP賬號裡面都會被自動存入不多不少恰好86400元錢。而你的任務就是每天都要把這86400元花光,隨便你買什麼。如果不夠了,那就只能忍痛割愛——因為沒辦法,銀行會告訴你,對不起,您只能等明天再來取下一筆86400元錢了。如果竟然沒花完剩下了,就只好作廢——因為沒辦法,銀行會告訴你,對不起,我們這家銀行不接受存款,並且還要每日註銷餘額。反正,每天一共就有這86400元,不多不少。

    如果這世界真的存在這麼一家銀行,誰都會非常開心的。可事實上,這家銀行確實存在,但很多人卻並不因此開心。這家銀行的名字叫「時間」。時間是這世界唯一對任何人都公平的資源。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每個人的每個小時都只有60分鐘,每個人的每分鐘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樣,不管你是誰。

    很多人都愛錢,卻不愛惜時間。也許是因為人們更難認知抽像的事物。錢相對於時間,要具體多了。不像時間,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們常常說,時間就是金錢。因為我們賺錢總是需要花費時間的。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換成一元錢,那他就會非常開心——儘管有些人換回來的可能是美元,有些人可能是人民幣。比爾蓋茨很開心,因為他從1986年到2005年期間,相當於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換成36.74美元。國內「起點中文網」的金牌寫手據說可以一年賺到120萬人民幣,換算一下,等於說他可以把他的每一秒換成0.038元人民幣,儘管與比爾蓋茨相比少了太多太多,但我想他還是會很開心。因為更多的人在中國要用60年才能賺到這位寫手一年賺到的錢。

    看看你去年賺了多少錢,根據下表就大概可以知道你的每一秒種值多少錢了。

    年收入

    每秒鐘的價值

    100萬元

    0.03170979元

    60萬元

    0.01902587元

    20萬元

    0.00634195元

    10萬元

    0.00317097元

    8萬元

    0.00253678元

    5萬元

    0.00158549元

    3萬元

    0.00095129元

    2萬元

    0.00063419元

    這是一個必然產生兩極分化的情況。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愛惜時間——因為他的時間實在是沒有什麼價值,每一秒鐘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時間,因為他的每一秒都有著確定的價值,而他正忙著使他的每一秒鐘變得更具價值呢,所以,每一秒鐘都值得格外珍惜。馬太福音理說,「他有的,就再給他,讓他多餘;他沒有的,就連同他所有的,一併奪走。」這句話用在時間銀行裡貌似並不適用,因為時間銀行不會多給一分鐘也不會奪走一分鐘,但是,考慮到每一分鐘的價值對每個人不同的話,馬太福音理的這句話就感覺充滿了透著睿智而又不可迴避的光芒了。

    每個人的時間價值是不同的,有的時候是天地之差。比如,你的同學僅僅用兩個小時就把試驗做完並且把報告寫得書寫工整、乾乾淨淨;而你已經奮戰好幾天,卻還是有些地方毫無頭緒。牛頓用一生打造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有人卻終其一生也沒有造出他想要的永動機;亞當斯密用一生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蓬勃發展,而另外一個哲學家終其一生寫了無數著作,引發的卻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最失敗的社會實驗。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正在看到的或者將要看到的一樣,總是有些人一生中有無數作為,而更多的人耗費一生的時間最終換來的其實可能只不過是四個字——「死因不詳」。

    所以,時間不一定就是金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把時間轉換成金錢,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時間轉換成同等高額的金錢。拿出紙筆、列一列,然後問問自己,「我的時間究竟可以標價多少?」——這就是一個人決心不再浪費時間的最有效的起點和動力。只有愛惜才可能產生節約的動力。

    另外,我們剛剛學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方式是:要想辦法從理解上把抽像事物轉變為具體事物——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抽像事物。因為你把時間具體化為金錢,使得你開始格外愛惜時間,並且開始動腦思考「我應該如何運用我的時間呢?」需要注意的是,過去你常聽到的那句「陳詞濫調」——「時間就是金錢」事實上並沒有改變你對時間的態度。因為,僅僅這樣一句話依然是很抽像的,是非常不具體的。而以上篇幅中的比喻把很多細節具體化了,才讓你有了具體的感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人對邏輯、數學並不感興趣,因為他們無法感知這些無形的、抽像的理論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有形的、具體的好處——事實上,這些好處本身也同樣或者可能是更加無形的和抽像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