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官規則

第五章 縮頭、收臀、擺尾 第1節 縮頭裝糊塗 文 / 晨未

    "縮頭、收臀、擺尾"是封建官場中的小人物參悟透徹的夾尾式做官法。其一:縮頭做低調狀,就會少受他人攻擊;其二:狗的收臀其實是為了進攻,"退可守進可攻",也就是藏而不露;其三:擺尾是要討上司的喜歡。

    在上級面前要裝糊塗、裝孫子,這是官場上的"潛規則",也是官場小人物必用的小智慧。陞官保官不是看誰有德才,而是看誰擅長"裝糊塗"、"裝孫子"。

    要想在官場上混,一定要有很好的"裝功"——該裝正經的時候裝正經,該裝孫子的時候裝孫子,該裝傻子的時候就裝傻子。比如上司找你談話,他說的明明是套話,你也要裝出心悅誠服、有所領悟的樣子,如果你不會裝,流露出了不以為然的態度,那你就不會有好果子吃。

    曹操被譏諷為奸雄,但卻是一位求賢若渴的人。這從他的詩中可以想見。"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自屈原起,古人常以香草美人自比,借相思傾吐對明主的渴慕。曹操反過來為賢才"沉吟",可見其用心之良苦。即使這樣,他也容不下才子孔融。曹操破袁氏兄弟後,曹丕將袁熙妻甄氏據為己有。孔融就說,當初武王伐紂,一定是把妲己賞了周公。曹操中了圈套,問典出何處,孔融悠悠地回答:根據現在的事推想古人,大概是這樣的!曹操對他這種冷嘲熱諷有些憤恨。

    後來,曹操以亡國之源頭為理由禁酒,孔融不是據理力爭,而是再次冷嘲熱諷。他諷刺道:既如此,那麼紅顏禍水,褒姒、妲己也曾亡過國,那麼不如把婚姻也禁掉算啦。當時天下未定,飲酒誤事很令曹操頭疼。孔融一再譏諷,只圖痛快,最終被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像這樣被迫害得人還有很多,比如楊修、曹植,自命清高,智慧過人,其實並不懂得為官之道,性命尚且不能自保,還談什麼雄才大略?不過是歷史的一個笑料。這不得不讓人佩服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然曹操待之上賓。火燒赤壁時,龐統獻連環計,欲下船身退之時,被徐庶說破。龐統大驚,言說江東百姓能否倖免全在此計。徐庶無意道破此計,但是火燒赤壁之時,只求一個全身而退之計。於是,龐統如此如此,教徐庶遠離赤壁,遠離戰火。

    要講"糊塗",有一點必須弄懂,那就是"清醒"。沒有清醒自然就沒有糊塗,正因為太過清醒才會慨歎"難得糊塗",所以要想研究糊塗這門學問,就要從清醒入手。《漢書》有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應該算是對清醒與糊塗的一種詮釋。

    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官場上的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於同行人。為官者對官場的一切太過明瞭,一切陰暗面都不能逃脫。這是很殘酷的,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正義感一點一點被磨滅,剩下的往往是以前所不齒的。無徒要引申為不能適應環境的意思,為官者對於所處的官場能不能適應,是不是同流合污,就成為一個為官者能不能行走官場的決定力量。

    往往一個官員剛剛上任的時候意氣風發,懷著赤誠之心,卻料不到官場有許多陰暗面是非常殘酷的,從而慢慢學會了小心謹慎,漸漸地同流合污,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故事百出的官僚。

    至察並不是不好,如果一個人連至察都不能做到,那和傻子、白癡還有什麼分別?所以至察並不是過錯,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有感知力、洞察力,對身邊的世界產生一個認識,也許是片面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由於受知識水平和環境的限制,每個人產生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為官者能夠對他所處的官場產生一個認識,正面或者側面瞭解到一些黑幕,這是每個為官者都會遇到的事情。

    有些正直的為官者,不能接受陰暗的現實,仍然懷著自己的赤誠忠心,這就難免會被人陷害。

    三閭大夫屈原慷慨激昂、一心為國,自然會成為一些權臣的眼中釘、肉中刺。不久便遭到南後陷害被發配。

    此時,他才開始後悔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不顧大節,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不能很好地對待南後懷玉。他責怪自己:"吃一塹便能夠長一智,我為什麼不能改變態度呢?丟掉梯子卻想攀上天,我和做夢一樣的糊塗。我忠心耿耿而遭禍,始終是不曾預料。我超越流俗而跌交,自惹得人們恥笑。"

    在汨羅江邊,已經白髮蒼蒼形容枯槁的屈原,徘徊著。他的行為引起了一個江上漁翁的注意,只聽漁翁吃驚地說:咦!你難道不是三閭大夫嗎?屈原緩緩點頭:正是!漁翁更驚訝,現在舉國的高官都在朝廷裡吃喝玩樂,你這樣的頹廢、邋遢相,在這裡幹什麼?屈原仰天長歎:哎!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漁翁思想片刻,感悟道:那你豈不是很另類嗎?為什麼不一起去歌舞快樂呢?屈原大怒:你哪裡看到過有誰洗乾淨了身子再去穿髒衣服的?哼!"吾非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也?"說罷,他便"咚"地跳了汨羅江,成就了千秋的名譽。

    回頭來看,清醒的人並非他一個,至察的人應該很多,並不是其他的官員都是行屍走肉,而是洞若觀火。屈原把官場的陰暗面看得太清楚了,而嫉惡如仇,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當然他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百姓,因而他的死是一個國家的損失。

    看到了官場的情形,而不能適應它,這是很可悲的。任何事物都有陰暗面,而不能一概而論,雖然同流合污是可恥的,但是能夠容忍一些陰暗面的存在是很必要的,為官要和做人一樣,從大局著眼,不能搞一刀切。如果在官場中一意孤行,認為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就是天理難容,那結果將很難預料,為此獲罪者大有人在。解縉便是其中一人。

    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召解縉入宮,商量立太子的事。成祖想立二兒子朱高煦為太子,這也是民心所向。然而,解縉卻進言:長幼有序,如果立二皇子為太子,必然會引起爭端。朱棣聽後,面露不悅,又拿不定主意。解縉想到成祖喜歡長孫,又上前說:"皇上不是很喜歡長孫嗎?"朱棣聽了,便同意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煦為漢王,並命令解縉撰寫詔書,以告天下。從此,高煦對解縉恨之入骨,時時找機會誣陷他。

    永樂四年,成祖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惟獨解縉沒有。後來,一個叫邱福的大臣將朝中機密洩露出去,高煦卻嫁禍給解縉。永樂五年,解縉又背上了閱卷不公正的罪名,成祖大怒,將其貶到廣西。以前與解縉有矛盾的禮部郎中李至剛乘機又奏了他一本,解縉馬上又改貶到交趾(今越南),並規定他三年後回京奏事。

    三年後,解縉按朝規回京向朝廷述職,正巧遇上成祖朱棣北征未歸,只好拜見太子後便出發了。等成祖歸來,次子朱高煦隨即進讒言:"解縉私自拜見了太子,又很快離去,對您視而不見,是大不敬!"成祖於是很不高興。此時,解縉正在去廣東的路上,發現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寫奏章給朝廷,請開鑿贛江,引水灌田。成祖看完奏章後,認為他多管閒事,更加惱怒,於是下令逮捕解縉。在獄中,解縉飽受皮肉之苦,遭遇百般折磨。後被錦衣衛帥幻綱活埋於雪中,死時才47歲。解縉被害後,財產被抄收,家人被流放。

    解縉照搬老規矩,講"長幼有序",而不論才能,這只能歸入不識時務裡面。只強調自己的意志和道德,而不順應上司的意思和官場的需要,必然會跌得頭破血流。

    在官場上很多還沒得權得勢的小人物,為了能夠消除上司對自己的疑慮,為官者往往要自毀清譽,甚至自甘墮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保身的目的。

    戰國時期,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伐楚,出征日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臨行前,王翦請求始皇賞賜大批田宅。秦始皇說:"將軍即將率大軍出征,為什麼還要擔憂生活的貧窮呢?"王翦說:"臣身為大王的將軍,立下汗馬功勞,卻始終無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時,請大王賞賜田宅,做為子孫日後生活的依憑。"

    秦始皇聽了不由放聲大笑。王翦率軍抵達關口後,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求封賞。有人勸王翦說:"將軍要求封賞的舉動,似乎有些過分了。"王翦說:"你錯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專,現在將秦國所有的兵力委交給我,我如果不用為子孫求日後生活保障為借口,多次向大王請賜田宅,難道要大王坐在宮中對我生疑嗎?"

    裝瘋賣傻是在特殊情況下的保身之法。一般來說,帝王高高在上,手握生殺大權,身為臣子,一旦被皇上懷疑,就會有被殺頭的危險。此時裝瘋賣傻,使皇上消除疑忌,就可以保全性命。

    郭德成是郭子興的小弟弟,很聰明,喜歡喝酒。他的兩個兄長因功被封侯,他卻只做到驍騎舍人這等小官。

    郭德成的妹妹是寧妃,朱元璋因此緣故,想提拔他,郭德成推辭不受。皇帝不高興了,德成叩頭稱謝說:"臣性好飲酒,常沉醉酒中,成不了事。地位高,俸祿重,必任重事,才算盡職,事辦不好,陛下必殺我。人生貴在適意,我只想多拿錢,飲美酒,別無所望。"

    明太祖連聲說好,賜給他100多罈好酒和許多錢幣,待遇優厚。一天,郭德成陪太祖在後苑喝酒,德成喝得大醉,爬在地下脫了帽子叩頭向太祖謝恩。太祖看德成頭髮只有數根,就笑道:"醉瘋漢,頭髮只有這麼幾根,莫非是酒喝得太多嗎?"

    德成仰著頭說:"我還討厭這幾根呢,光了才痛快呢!"太祖沉默不語。

    德成酒醒後,很害怕,就假裝瘋狂,剃光了頭,穿了和尚的衣服,口中含佛不止。

    明太祖對寧妃說:"開始我還拿你哥開玩笑,現在他真瘋了。"後來發生黨禍,株連而死者數以萬計,功臣幾乎被殺光了,德成卻得以倖免。

    郭德成是朱元璋的"驍騎指揮"可以隨便出入皇宮。他的妹妹又在宮中侍奉朱元璋。有一次,郭德成來到皇官,朱元璋贈他黃金二錠,要他不要聲張,悄悄地帶回去。

    郭德成走到宮門時,便裝著穿靴子,把袖子中的金子故意掉在地上。太監見了,立即報告明太祖,明太祖說:"這是我賜給他的。"

    有人不解其意,郭德成說:"宮中的看門人防守如此嚴密,藏金而去,不等於偷竊嗎?況且我的妹妹又在宮中侍奉皇上,我出入這麼方便,怎麼知道皇帝不是試探呢?"

    袁凱,字景文,松江華亭人。元末任府吏,博學有才辯,善於言談。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袁凱被推舉為御史。當時,朝野武將持功驕恣,無所顧忌,犯罪的愈來愈多。袁凱看不慣,上書向皇帝建議說:"諸位將軍只諳於軍事,對於君臣之禮不甚熟悉。請皇上下令到各都督府聘請精通經書、飽學古禮的學者前來講學,讓武將們到都堂聽講。這樣也許可以使武將通曉保族全身之道。"明太祖立即下令台閣諸臣招聘各士進宮,給武將講禮義之道。

    後來,明大祖要殺掉囚禁的囚犯,讓袁凱送案卷讓皇太子復訊,皇太子主張從寬的不少,袁凱回報後,太祖問:"朕與太子誰做得對?"

    袁凱頓首回答:"陛下殺囚徒是正法典,皇太子給予赦免是仁茲。"皇帝大怒,認為袁凱老奸臣滑,兩面討好,很討厭他。袁凱十分恐懼,假裝瘋狂,披頭散髮,滿口瘋話。明太祖以為他真瘋了,便免去了他的死罪。後來,袁凱告老回家,得以壽終。

    這三則故事反映出朱元璋的好猜疑,明王朝初年的官場凶險,也反映出袁凱和郭德成的通權達變。

    昔日為戰友,今日為君臣,昔日親密無間,今日互相防範,這是官場在作怪。

    當官雖好,但生命更可貴,為了生命,寧可裝瘋免禍,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這裡有一個特例不得不說,有些旁觀者以為他能夠亂世之中保全性命,是掌握了糊塗境界的最高層,其實不然,他是真糊塗。這個人是誰?他就是蜀後主劉禪。

    公元223年,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因病去世。他16歲的兒子劉禪即位,稱後主。劉禪是個昏庸無能的人,對於治理國家全無主張,事事聽從於丞相諸葛亮。然而隨著諸葛亮仙逝五丈原,其他輔佐能臣的離去,國勢日危。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下綿竹,大軍直逼成都。劉禪投降,當了俘虜,蜀漢滅亡。魏帝曹奐命劉禪遷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並封他為安樂公,給予他很多賞賜。劉禪對此很滿足,心安理得地在異國他鄉過著享樂生活。

    一天,晉王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特地為他表演蜀地歌舞,只見劉禪興趣盎然,看到高興的時候禁不住伏案大笑。見此情景,許多蜀漢的舊臣禁不住淆然淚下,一面感懷亡國之恨,一面哀歎國主昏庸無能。司馬昭見到這種情況後,私下對一位大臣說:"一個人能糊塗如此,真令人難以相信。如此看來,即使諸葛亮還活著,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還有一次,司馬昭故意問劉禪說:"你思念蜀地嗎?"

    劉禪回答道:"這裡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地。"過了一會兒,後主起身如廁,原在蜀漢任職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裡進諫劉禪說:"今後大將軍再問您是否還思念蜀地,您應該哭著說,我沒有一天不思念。這樣,您還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是否還思念蜀地,劉禪照郤正教的說了,還勉強擠出了幾滴眼淚。司馬昭聞言說道:"這話怎麼像是郤正所說。"劉禪驚問:"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司馬昭哈哈大笑,從此對劉禪沒有任何懷疑。

    "此間樂,不思蜀"也成為一大笑柄,然而在晉統一全國後,所有被俘的君主均被殺害,也只有他得以倖免。這種糊塗是天生的,並不是學就能學到的,但是一個人糊塗至此,也是很可悲的事情了。

    裝糊塗是官場上的一種小智慧,裡面更多的是忍耐和消極避世。一個為官者要在官場中站穩腳跟、行走從容就要學會糊塗,知道什麼時候該糊塗,什麼時候不該糊塗,壯大自己,形成勢力,這才是為官的根本。請看下面一節的"智慧的學為糊塗"。

    將糊塗變成一種手段,為我所用,這樣的糊塗才具有積極的意義,才是智慧的糊塗。

    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兄弟:大抵世之亂也,必先由於是非不明,黑白不分,願諸弟學為和平,學為糊塗。在另一封家書中,他再次提到: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露。

    迪安本是官場上一個不大的官,曾國藩稱讚他一味渾含,永不發露,以為便是得了糊塗的奧妙。這和上面的學為糊塗意義並不相同。學為糊塗講的是行動,行走官場有時候就要學著糊塗,明瞭什麼時候要糊塗,把糊塗當做武器用,可進攻可防守。而一味渾含,永不發露,講的是為官者的狀態,將糊塗當做護身符用,達到遠禍保身的目的。如此看來,這兩種糊塗才是最具智慧的糊塗。

    劉備學圃和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能看出劉備是一個運用糊塗學的高手,分析如下。

    英雄也有落魄的時候,當時,劉備依附於曹操,在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復言。

    這就符合永不發露的糊塗官的原則,是英雄也要懂得隱藏、忍耐,等待時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