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獨守一份清靜,甘受一份落寞 山路上的前程 文 / 木木
我們知道,付出總是與犧牲相伴出現的。他捨棄了攻讀研究生的大好機會,去貧窮落後的偏遠山村支教。在那個落後的地方,他的腦海也曾經閃過再也堅持不下去的痛苦念頭。但是,他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他的內心一直隱藏著一種崇高的感情,那是他用行動來實踐的愛和奉獻。
上大三時,徐本禹(這個22歲的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生本來會有令人羨慕的前程。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如果順著這條路子走下去,今後還可以攻讀博士學位,或者出國留學)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關於貴州狗吊巖小學的文章,看著看著,他卻忍不住哭了,那裡的孩子實在是太苦了。他決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和能力來幫助這些巖洞裡的孩子。徐本禹在校園裡開始為這些從未謀過面的孩子們募捐,呼籲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時間到貴州支教。
那年暑假,徐本禹和4個同學坐上火車前往貴州。輾轉反折,他們終於到達目的地——貴州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
當暑假結束他們返校時,狗吊巖的孩子們流著眼淚,一直把徐本禹一行送到好幾公里外。
一個天真的孩子仰著頭問道:「徐老師,你還會回來嗎?」徐本禹含著眼淚,點了點頭。他並未告訴孩子們,他正在準備考研究生。
2003年4月16日深夜,徐本禹幾乎徹夜未眠,狗吊巖村孩子們期待的目光一直在他腦海裡浮現。也就是在這個夜晚,徐本禹做出了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放棄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回到狗吊巖村去繼續幫助那些孩子們。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帶著3000冊圖書和7位志願追隨的同學,歷經千辛萬苦,來到狗吊巖村。這裡就像一個信息封閉的孤島,不通公路、電話,物質文化生活極度缺乏,晚上只能點油燈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週末走18公里陡峭的山路到鎮上。每天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菜湯,晚上,滿身亂爬的跳蚤讓他們幾乎難以入睡。沒過多多時間,志願者忍受不了這樣的困難和寂寞,一個又一個地離開了。只有徐本禹留了下來。
徐本禹住在一間10來平方米的屋子裡,房間裡很少能看見陽光,這個小空間成了他學習的樂園——一張桌子上擺滿了書籍,還有一些書放在床上,地上擺放著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的物品,使原本狹小的房間顯得更加狹小。
徐本禹在這裡一周要上六天課,每天上課時間達八個小時。他自己負責五年級1個班,除了教語文、數學外,還要教英語、體育、音樂等。由於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學生對外界瞭解非常少。徐本禹說:「這裡的學生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比較差,有時講了10遍、20遍的知識,可是很多學生還是聽不太懂。有時,我氣得把書一丟,走出教室,可最後還是得回來。這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叫『誨人不倦』!」
2003年12月7日,夜裡下了一整夜的大雨,崎嶇不平的山路變得更加泥濘無比。由於何福洋和弟弟何偉都沒有來上課,徐本禹來到他們家做家訪。當問他倆為何不去上學時,何偉說:「沒有鞋穿!」說完,兄弟倆都哭了。當徐本禹把目光投向兄弟倆那雙沾滿泥巴的小腳時,心裡一陣刺痛:自己穿著皮鞋腳還感覺冷,而他們卻打著赤腳,他們怎麼能夠受得了?在回校的路上,徐本禹心裡越想越痛……回到學校後,他拿出50元錢托人給何福洋家送去。
然而,就是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努力,學校的學生增多了,現在,這裡的學生從原來的140人上升到了250人左右。慢慢地,孩子們可以聽懂普通話了,與人交流也不再那麼害羞了。
而徐本禹心裡的孤獨和寂寞,也只有向學友、師長傾訴。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作報告時,第一句話卻是:「我很孤獨,很寂寞,內心非常痛苦,有好幾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醒來,淚水早已打濕了枕頭,我真的就快堅持不住了……」原本以為會聽到豪言壯語的師生們驚呆了,沉默了,許多人的眼淚奪眶而出。
報告會結束以後,徐本禹又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狗吊巖村,依然每天沿著那陡峭不平的山路,心甘情願地去給孩子們上課……
「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愛心傳遞下去,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徐本禹做出到貧困山區義務支教決定最充足的理由,也是在以後的日子裡支撐著他堅持下去的原動力。
人生感悟:
耐得住寂寞的人,能夠堅守忠誠,不會被外界所迷惑。歷史上多少貪官污吏,正是不甘寂寞,鋌而走險,犧牲集體和人民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慾,結果導致人生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