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劉維佳中短篇作品

正文 假如沒有化石燃料 文 / 劉維佳

    人類能有今日之輝煌,可以說幾乎全部得益於古代無數生命所截留下的陽光、煤、石油、天然氣……這些儲藏在地殼中的「遠古陽光」,支撐著人類發動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登陸月球……

    假設,當這些古代陽光餘暉散盡之後,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你可以認為他們敞壑難填,終於惡貫滿盈,和恐龍做伴去了;也可以認為他們終於功德圓滿,進軍宇宙深空去了……總之,他們不在了,那麼,地球的下一次文明該怎麼辦?化石燃料已經被之前的人類揮霍一空,重新崛起的後代們還有可能進入工業時代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學會開發核能以前,人糞的歷史就是一部截留陽光的能力的發展史。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燃燒五百萬噸煤所釋放的熱量,可是,想要有效利用這些能量卻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

    一開始,後起文明的發展歷程同我們當年走過的路差別應該不是很大,都只能以非常粗放的方式截留當下的陽光,依賴於畜力、風力和水力,以植物為主要生產、生活燃料。

    分歧的關鍵就在工業革命這道坎上。其實對人類文明來說,沒有煤,比沒有石油更可怕。石油雖然重要,但社會發展到能夠利用它的時候,人類文明畢竟已經過了弱不禁風的年紀,輕易不會在一棵樹上被吊死。比如說二戰時期,因石油短缺,德國全力開發煤炭液化技術,所生產的合成燃料佔到戰爭期間油料產量的一半,德國空軍一度幾乎全部使用合成燃料。而在工業革命之初,「營養不良」對人類社會就比較致命,這時人類遭遇的危機,其實遠大於沒有石油。

    說到工業革命,自然要提及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令人類拿到了打開遠古陽光儲藏庫的鑰匙,它使得當時西歐和北美人均可得到的能量分別為亞州的11.5信和29倍——由此不難看出,為什麼當時亞洲在衝突中老是打不過歐美。煤的匱乏可能不會阻止蒸汽機的發明,但蒸汽機的出現並不是工業革命的全部。沒有煤,就沒有焦炭,人們只能像農業社會時一樣以木炭為主要冶煉燃料,這在技術上完全可行,但木炭的產量受制於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難以令鋼鐵工業如同使用煤炭時那樣突飛猛進。鋼鐵是產業革命的基礎,鋼鐵產量少,蒸汽機就難以普及和大型化。

    在我們的歷史上,蒸汽時代是短暫的,還在它方興耒艾之際,內燃機時代和電氣時代就闖進了歷史舞台,以至於現在有個幻想小說流派就叫「蒸汽朋克」,專對蒸汽時代的充分發展展開全面想像。而在那個沒有化石燃料的世界,蒸汽時代雖然會延續很長時間,卻難以充分發展。沒有了幾乎不要錢一般的「遠古陽光」,就難有大量蒸汽機生產出非常便宜的商品,傳統經濟模式不會受到很大衝擊,社會變革因此不會很快產生,諸如自由主義商業原則、鐵路網、以競爭而不是血統為主的資源分配方式、城市化進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分化與對立等等這些東西,不會那麼快地出現在新的人類社會中。

    對我們來說,蒸汽機的轟鳴聲是中世紀的輓歌,更是新時代的禮讚。但在那個世界裡,蒸汽機不會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蒸汽時代很可能只是文明發展中「黎明前的黑暗」,工業革命的希望,可能在更為先進的動力機械上。

    蒸汽時代的不發達,極可能反而會刺激人們努力尋找新的動力,內燃機時代和電氣時代並不會因為沒有煤而無法降臨。歷史上,最初設計的內燃機是以可燃氣體為燃料的,後來才改成了液體燃料。對內燃機來說,沒有石油根本不是問題,甚至都不能阻止汽車的發明——當年汽車剛發明的時候,本來就沒打算燒石油產品,而是以花生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的能量轉換效率比蒸汽機高,對能源的運用直接、充分得多,將使得那個世界截留陽光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而發電機的發明更是如虎添翼,水電站提供的電力將使鋼鐵產量大幅度上升。江河之上將密佈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即使小河溝也不會被放過,水力勢能的開發將達到近乎瘋狂的地步。

    生命從來都是截留陽光能量的主力軍。沒有石油,內燃機所能使用的液體油料只可能是生物燃料,諸如花生油、大豆油、由玉米等作物提煉的乙醇等。由此,又會產生一個奇特的現象——這是一個對農業高度依賴的工業文明,在這裡,工業不僅不會導致農業的衰退,相反,農業乃是工業的命脈。農業興旺,則工業才有奶喝。在工業化早期,「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也許不會出現,但機器吃人的現象卻極有可能出現。為了「喂飽」越來越多的內燃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來種植生物燃料作物——而不是人的糧食,這有可能引發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不過,由於工業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的種植業而不是從業者相對較少的開採業獲取工業動力,農民們得以從中受惠,能源產業的利潤能被更多的人所分享。

    這是一個繁忙勞碌的貧瘠世界,億萬人在田間揮汗如雨地耕作,種植大豆、玉米等燃料作物,再以畜力將它們運到提煉工廠生產出液體燃料,餵養飢餓的工業機器。現在的機械化農業,效率雖高,但需要消耗大量化石燃料一一甚至有研究認為,生產乙醇所消耗的燃料幾乎和它所產生的燃料一樣多(據估計,每生產可釋放出1卡能量的乙醇,需要投入O.74卡化石燃料的能量),這在那個世界的人看來是荒唐可笑的,如果提煉出的生物燃料很大一部分又必須投入到種植業中,那麼機械化農業的效率將遠比非機械化農業低下。當然,這種非機械化農業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畜力和管理力量,但國家只要找到正確適用的組織和管理方法,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且,龐大的生物燃料農業會製造出數量駭人的豆粕等搾油剩餘物,這為發達的畜牧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足夠的人力和畜力完全能夠得到保障。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將長期延續,農民們沒有離開土地的必要,工業化進程對社會結構的衝擊將溫和許多。社會風尚有可能比農業時代更加崇尚節制簡約的生活,來之不易的能源使人們沒有揮霍的資本;消費主義及其所衍生的許多價值觀,可能要等到核能大開發的時代才會成為主流。

    儘管機械化之路無法走通,但農業產量不可能因此就停滯不前。沒有儲蓄,生物就背負上了為工業發展提供動力的沉重負擔,可以想像,生物技術在這個世界將會異常發達,無數人會踴躍投入到高產作物的研發上來,就像二十世紀初大批的人瘋狂研究石油鑽探設備一樣。轉基因技術的反對之聲不能說沒有,但凡乎不可能起到制約作用,就像二十世紀環保之聲根本無法阻止燃燒化石燃料製造溫室氣體一樣。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問題,不僅限於可能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還在於對非目標生物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如果運用不當,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不過由於沒有化石燃料,不會有大量被遠古生物帶入地殼的碳釋放入大氣層,這個世界大氣中的碳循環不會受到影響,所以不會產生諸如溫室效應之類的問題。

    沒有石油,整個石油化工產業就無從談起。香精、潤滑油、石蠟、瀝青、化肥、殺蟲劑、塑料……人們不得不一一尋找替代品。我認為,最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依然是生物技術。

    除了生物燃料,人類還會竭盡全力尋找其他的能源。風能、海洋能、地熱能……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但這與地球曾經擁有的一萬億桶石油、一百二十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和一萬億噸煤炭相比,還是顯得杯水車薪。各國政府很可能會對生物燃料和水利電力統一收購,集中使用。機械動力和電力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被大規模用於日常居民生活,而是優先用在工業生產和軍事領域。但是,能源的統購統銷計劃分配,會不會成為經濟活力的重要制約因素呢?

    城市中,公共交通將長期佔據主流,擁有私人轎車如同神話——除了燃料可能不會自由流通之外,能乘坐四五人的轎車多數情況下只載一人,將被視為巨大的通勤浪費。由政府專供油料的公交車與富有階層的私人馬車將長期共存,馬匹的餵養和嘶叫擾民可能會取代汽車尾氣污染和停車問題成為流行的「都市病」。電力的緊缺將使家用電器的普及異常緩慢,孩子們只能從電力專供的路燈上瞭解什麼是電。

    飛機依然會被發明出來,可用它來載客運貨卻只會被視為發瘋。一架噴氣客機飛行一小時就要吞吃掉上百畝大豆田一年的大豆產量,這顯然過於駭人聽聞了。然而航空運輸業仍然會蓬勃發展,只不過橫行大氣層的不再是飛機,而飛艇將大行其道。二十世紀前期飛艇被飛機取代,並不是因為那場著名的空難(1937年「興登堡」號飛艇墜毀事件,其實僅36人遇難),結構複雜的飛機安全性能其實不見得比飛艇高,事實上,使用氦氣填充後,安全性反而是飛艇的一大優勢。在二十世紀的人眼中,靈巧快捷的飛機是理想的航空器。而在那個能源金貴的世界上,經濟性好的飛艇才會被視為理想的航空器。垂直起降的飛艇留空時間長,載重量大,結構簡單,噪聲污染小(「齊柏林伯爵」號飛艇乘客最大的不滿,就是隔壁乘客的鼾聲),速度也並不慢——數十小時就能飛越大西洋,然而,節省能源和運送費用低廉的優勢才是最重要的。用飛艇運送一噸貨物的費用,要比飛機少68%,比直升機少94%,甚至比火車還少一半。時勢造英雄,得到了充分發展機會的飛艇,將會如過江之鯽一樣穿梭於藍天,甚至有可能將火車擠出歷史舞台。

    能源結構的不同,必然導致地緣戰略的不同。現在各國你爭我奪烽火不斷的石油產地將無人問津,但這並不意味著戰爭的離去,只不過熱點轉移了而已。這個世界進入工業時代後,農業社會的那種以掠奪土地為目的的戰爭不僅沒過時,反而會愈演愈烈,也越發殘酷。為了「喂飽」自己的工業機器,一些國家有可能掠奪別國人民的口糧田來生產生物燃料,致使別國人民陷於飢餓。農業發達地區必然難以太平,大型水利樞紐也定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戰爭是浪費程度最高的人類行為,能源的緊缺會迫使各國不得不選擇能耗比較低的戰爭模式,作戰方式有可能長期停留在一戰時期的水平,部隊的機械化程度和機動能力都不會很高。二戰時期動輒集中數個裝甲集團軍的大規模「閃擊戰」不太可能出現。藍天上,不僅由巨型「空中堡壘」組成的戰略空軍身影難覓,就是「飛行炮兵」——戰術空軍,多數國家也不敢問津。為何?且看二戰時期,美軍第三集團軍日消耗油料達2000噸,即使使用目前出油率最高{20%)的轉基因大豆,也至少需要一萬噸大豆才提煉得出,相當於該集團軍一天就要吃掉近六萬畝土地產出的大豆。整個二戰中,美國軍用油料消耗量為18760萬噸,平均一年消耗超過5000萬噸,則耕地面積全球第一的美國必須拿出超過一半的耕地來餵養軍隊(還不算人吃的),而軍用油料只佔同期美國油料總消耗量的三分之一,這就是說,即使全國人民都不吃飯,也不能維持戰爭機器的正常運轉,這怎麼打得起啊?海洋上,航空母艦難以出現。現在的常規動力航母,船燒飛機喝,一天就要消耗400噸油料,這還不算航母編隊裡必不可少的其他艦隻的消耗……屆時,擁有風帆和內燃機兩套動力系統、身材修長的奇特鐵甲艦將長期佔據霸主地位。它們巡航時展開風帆獲取前進動力,投入戰鬥時則收起

    風帆(面積巨大的風帆太容易被對方擊毀),啟動內燃機,依靠珍貴的生物燃料提供的強勁動力與敵艦激烈廝殺。這時海戰的戰啼戰術又會有什麼變化呢?恐怕做什麼決策都必須首先考慮大氣環流……

    不要以為沒有全面機械化戰爭和戰略轟炸,戰爭就不可怕。火器發達卻又缺乏裝甲部隊和機動能力,軍隊的數量就必須非常龐大{一支機動力強的部隊可以當幾支部隊用),戰爭的天平也會向防守方傾斜,敵對雙方很難快速擊敗對方。而戰爭能耗低,也使得雙方有能力把這種成本低廉的戰爭持續很久——曠日持久的戰爭會像慢性病一樣折磨老百姓。

    國運好的國家,如果耕地面積廣大、農業發達,也是有可能建立起一支規模有限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和戰術空軍的。而供養不起同樣先進軍隊的國家,面對「閃擊戰」很可能無力招架。每當這種有能力供養「閃擊部隊」的國家獲得農業大豐收的時候,就是其周邊國家最為危險的時刻,就像秋高馬肥之時,遊牧民族侵略農業國家的衝動特別強烈一樣。儘管這樣的「閃擊戰」規模不會大,持續時間也很短,但戰略縱深不夠的小國,還是有可能在一次坎「閃擊」中被一一征服。世界的版圖,有可能在這一時期被最終劃定。

    當常規戰爭終結者——核武器出現後,不僅全面戰爭成為了歷史,能源飢餓時代也將一去不返,人類終於可以過上大手大腳的舒適生活了。沒有什麼能阻止忍饑挨餓了許多年的人類拚命修建核電站,即使是切爾諾貝利事件也不行,人們將視其如油輪失事一般,只會要求提高安全防範水平,而不可能徹底棄之不用,因為人類沒有選擇的餘地。核能技術所可能遭遇的最大障礙,也許會是生物燃料既得利益集團對新產業的阻撓打壓,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不是幾隻螳臂可以阻擋的。

    總的看來,沒有化石燃料的世界,不會是一個很美妙的世界。有名句曰:「要浪漫,先浪費。」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浪費。有浪費的資本,生產、生活的原則才能從「夠用就行」的最起碼層面有所升級。試想,沒有美酒(用糧食釀酒,在那個世界是不可接受的),生活對男士來說是多麼枯燥;沒有石油化工產業,女士的容顏服飾會失去多少色彩……不過,人類不會甘心一直過著艱苦單調的窮日子,人類依靠科技掌握新能源技術的渴望會因此無比強烈,生物技術和核能技術會發達到難以想像的程度。

    通過這個「思想實驗」,我認為我們只有永不停息地嘗試掌握盡可能多的能源,才能一直過上豐富多彩的好日子,才能有朝一日進軍宇宙深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