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魔山 第十四章 檢索 文 / 阿瑟·克拉克
不論一個「事實」被怎樣檢驗過,除非能夠納入某個公認的理論框架,否則不值得相信,這在科學上是一個良好原則。
偶然的情況下,某次觀察可能粉碎舊的理論框架,這樣就需要建立一個新理論框架。然而這極為罕見。
幸虧一個世紀裡出不了幾個伽利略或者愛因斯坦,人類方才得以維持安寧的生活。
克魯格博士全盤接受了這個原則:直到他自己可以作出解釋,外甥的發現不可信。目前為止,他只能認為那是一次上帝的直接旨意。他起勁揮舞著的奧卡姆剃刀還是很管用的。他覺得,外甥很可能犯了錯誤,這樣的話,倒更容易發現。
大出保羅舅舅的意外,事實證明那是非常困難的。
歷史悠久的雷達遙感分析技術現在已臻化境。
經過很久的拖延,保羅咨詢過的專家們不約而同給出一樣的回答。他們還問:「你打哪兒搞到這些記錄的?」
「抱歉,」他總是回答。「無可奉告。」
下一步,要假設這個不可能性是正確的,並檢索文獻。任務艱巨,因為他不知道從何入手。有一樣是肯定的,硬碰硬地蠻幹是注定要失敗的。這就好像倫琴在發現x射線的那天早上去物理學雜誌現刊裡尋找答案,他需要的信息卻在幾年後的未來時代。可是,在那浩瀚的已知科學海洋裡努力,總是有一線希望的。
一步一步地,保羅·克魯格仔細設計出自動檢索程序,盡可能地排除障礙。有關地球的條目是需要剪除的,好幾百萬呢,然後集中注意力於地外相關條目。
克魯格博士的學術造詣帶來個好處:無預算限制的計算機時間。他從那些需要他的智慧的許多機構搞到了這筆經費。這次檢索開銷再大,他也不必擔心賬單。結果呢,花費小得很。
他挺走運,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檢索就完成了,停在第21456項條目。只看標題就足夠了。
保羅激動得說話都走調了,他把命令重複了一次,應答機才打印出拷貝。
這篇文章發表於1981年的《自然》雜誌。五年後才他出生!
當他掃過第一頁,他就知道,外甥完全正確,而且也明白了奇跡是怎樣發生的。
當時,負責這一本歷經八十年的雜誌的編輯一定很有幽默感。一篇討論外行星內核的文章是不會引起普通讀者注意的,這一篇卻有一個極不尋常的標題。他的應答機本可以立刻告訴他,那出自一首毫不相干的著名歌曲。不管怎樣,保羅·克魯格從未聽說過「甲殼蟲樂隊」以及他們那些夢幻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