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 第五節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 文 / 孫皓暉
嬴政破例沒有回東偏殿書房,逕直到了皇子學館。
皇子學館設在王城西苑,原本隸屬太子傅管轄,總司皇族子弟文武啟蒙之學。太子傅是一個似無實權卻又極為要害的職司,其官署與職司所在分為四處,堪稱最為特異。其一,身為大臣的太子傅的個人住宅,在皇城之外的官邸區;其二,太子傅的公事官署,設在皇城內的官署區,與皇帝處置日常政務的東偏殿相鄰;其三,對太子的教習督導職能,由專設在太子府的官署行使;其四,對太子之外的皇族子弟的教習,由專設在皇城西苑的皇家學館行使。嬴政自親政之後一直沒有立太子,沒有設置太子傅,也沒有裁汰一名太子傅官署的屬員。是故,太子傅官署職司只剩下了教習全體皇族子弟這一項,由原先的太子傅丞領事,官署吏員全部移到了這座皇家學館。嬴政從沒來過西苑,若非趙高領道,還當真在這林木蔥蘢山環水繞之中猜不出學館究竟藏在何處。
「參見父皇——」
嬴政一進庭院,眼見二十餘名冠帶整齊的皇子齊刷刷長跪拱手響亮呼喊,不禁驚訝地笑了:「小子們有備也,知道我來?」旁邊趙高惶恐道:「是小高子教小內侍知會了一聲,怕皇子們不在,陛下來一次難也。」嬴政一揮手大笑:「好好好,都在這大樹下坐了,說說話。」皇子們歡聲雀躍而散,紛紛在最大的一片蔭涼下的青磚地面上坐了下來。獨有一個童稚皇子氣喘吁吁抱來了一個木墩放在樹蔭下,銳聲一喊:「父皇入座!」嬴政怦然心動,哈哈大笑間透出滿心歡暢,一俯身抹著小皇子通紅臉龐上的汗水高聲笑問:「你小子就是胡亥?」小皇子一挺胸脯赳赳銳聲:「然也!我便是大秦皇子胡亥!」嬴政道:「木墩是你的常座麼?」小皇子赳赳銳聲:「非也!此乃胡亥戰馬!」嬴政道:「你要戰馬做甚啊?」小皇子赳赳銳聲:「殺敵報國!安我大秦!」嬴政不禁再度歡暢地大笑起來,雙手一卡便將胡亥提起放到了木墩上:「好!你的戰馬你騎!父皇做步卒,長矛護著你!」一時間,寬闊幽靜的庭院響徹了皇子們歡快的笑聲。趙高過來低聲道:「扶蘇皇長子到九原侯府邸去了,其餘皇子都在。」
「小子們靜了,父皇要說話。」
嬴政從來沒有過此刻這般欣然輕鬆,見熙熙攘攘的皇子們安靜下來,站在大樹下笑著高聲道:「小子們今日都去了朝會,都好!給贏氏長臉!扶蘇好,胡亥更好!小小孩童,如此識得大體,難得!胡亥,小子說說,誰是你的老師啊?」
「稟報父皇:內師同教,外師乃太史令胡毋敬!」
「都派定外師了?」
「派定了!」
「各人說,外師都是何人?」
於是,皇子們依著年歲從大到小一個個報來。嬴政聽出了眉目,除了嬴政已經知道的蒙恬為扶蘇外師,總歸個個皇子的外師都是文職高爵重臣,只有少子胡亥的外師是個爵位最低實權最小的太史令。而文臣外師之中,唯獨沒有李斯。
「好。都有了外師便好。」嬴政笑道,「沒有太子傅,父皇便接納了太子傅丞的建言,給你等人人派了一個大臣做外師。於今看來,頗見效用也。贏氏王族,自來有一條法度:唯才是繼!父皇沒有明立太子,便是要你等各自奮發,由朝野公議評判考校。當年,父皇便是這樣做了太子的。如何,父皇可算公平?」
「父皇大公——」一片響亮的呼喊。
「然則,」嬴政臉色倏忽一沉,「爭要明爭,要爭才具,爭見識,爭節操。誰要權謀折騰,私相暗鬥,自相殘殺,父皇決執國法嚴懲不貸!記住沒有?」
「記住了!」
「好!」嬴政又恢復了笑容道,「少皇子胡亥,朝會見識為皇子表率,才具尚有潛力。為示獎掖,父皇為其定一外師。」
「謝過父皇!胡亥這便去拜師!」
「你小子等著,定好了叫大庶長知會你。」
嬴政第一次稱呼了趙高的爵位,趙高亢奮得心頭突突直跳,一片暖意洋溢不去,回來的路上紅著臉一句話不說,小心恭順如同兒子侍奉父親一般。趙高沒有料到,更大的一個意外也即將來臨。在軺車行將駛出西苑時,皇帝吩咐停車。趙高停下單馬輕車,扶皇帝下車,照例肅立在車旁——他是否跟從皇帝,得看皇帝如何行止。不料皇帝一下車便道:「走,隨我一起走走。」趙高心頭一熱,立即跟著皇帝的步子小心走了起來。皇帝又氣又笑道:「你小子走到旁邊來,老跟在身後做狗麼?」趙高連忙走到皇帝身旁稍稍側後處,漲紅著臉道:「小高子,本,本來就是陛下一,一隻狗,小高子願意一輩子……」「住口!」皇帝低聲一喝,順勢坐在道邊一處茅亭下,見趙高嚇得大汗淋漓,又淡淡笑道,「趙高,你跟隨我近三十年了,功勞多多,卻無甚自家樂趣,且正道才具也都埋沒了……起來!聽我說話。」看著熱淚縱橫地從地上爬起來的趙高,嬴政正色低聲道,「這次,我想派給你一件正經差事,卻沒有任何官身名頭。少子胡亥,頗有我少年之相……然畢竟童稚未消,尚待查勘。我意,五年之內,你做胡亥老師。只教胡亥兩樣根本:一則精熟秦法,一則精熟書法。這兩件事,都需要功夫,只有你騰挪得開。五年之後,若胡亥有成,我便可另派大臣為外師,使其通曉政事。你意如何?」「君上啊……」趙高淚流滿面撲拜在地,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嬴政扶起了趙高,又拂去了趙高身上的塵土:「這是秘事。胡亥的名義外師,是李斯。記下了?」
「記,記下了……」趙高心頭大為酸熱,身下突然熱乎乎一片。
「走,回去還得擬詔。」
「君上……」趙高軟在了地上,腿邊一大攤熱烘烘水漬。
「你小子尿了?好出息也!」嬴政大笑一陣,大步走到軺車前拿來一件長衫放到了亭柱下,「換了,我在車旁等著。」
哇的一聲,趙高哭了……
是夜,皇帝書房的燈火一直亮到東方發白。
當李斯與一班圖籍吏員登車駛出皇城時,誰都沒有力氣說話了。一連串飛去的軺車上,飄蕩著連綿不絕的鼾聲,引得清晨值事的城門郎中笑出了聲。及至抵達廷尉府庭院,扯著鼾聲流著涎水的李斯卻在刮木撂下的咯登一聲中驀然醒了過來,懷中緊緊抱著一隻大銅匣下車,目光直愣愣瞪著前方走向了書房。馭車吏似覺不對,連忙飛步搶前打開了一道又一道大門小門,眼睜睜看著夢遊的李斯大步匆匆進了書房。剛剛坐進書案提筆在手,李斯呼嚕一聲癱倒了。馭車吏這才喊來官僕,一起將李斯抬到了寢室。三日後李斯醒來,皇帝的詔書已經頒行了。當府丞將詔書恭敬地送進書房,為主官鏗鏘誦讀時,李斯的淚水打濕了衣襟……
始皇帝力行郡縣制詔書
始皇帝詔曰:朕曾下議國之治式,封建說與郡縣說對峙難下。朕會同相關大臣復議,亦再度查勘天下大勢,議決推行郡縣制。自今之後,天下力行郡縣,封建諸侯不復存焉!所以行郡縣者,朕執三勢:
其一,治勢也。戰國之世,七國皆數千里也,若行分封,皆可做數十成百邦國。然則七國無一封建諸侯,無一不行郡縣。何也?分治則弱,一治則強。分治則亡,一治則興。晉為春秋大國,封建世族而瓜分為三。姜齊春秋大國,封建世族而有田氏代齊。楚為五千里大國,封地分治而國力難聚,終為我所滅。凡此等等,皆為圖治之勢也。人云,不行封建,無以防田常六卿之亂。朕雲,我不行封建,何來田常六卿?故郡縣制者,天下圖治時勢也。
其二,民勢也。封建之眾,其國必小。國小而欲爭強,必重黔首賦稅。其時國府法令難行,必致生民塗炭。黔首起而群盜生,其國必起動盪,終將釀成天下亂源。郡縣一治,則國必大。國大則緩急可濟,賦稅徭役可因時因地而行,民得安也。故,行封建以治則民亂,行郡縣以治則民安。何去何從,至明焉!
其三,國勢也。三代中國皆行封建,天下分治久矣!諸侯多不以天下為念,唯以私治為念,圖謀與國府疏離。如此者三代,中國諸侯法令異制,以致田疇異畝、文字異形、言語異聲、錢幣異質、車行異軌、度量衡異法,華夏業已裂土裂民矣!唯其諸事皆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今天下初定,再行封建,又復立國,何異於再樹兵也!若逆勢行之,則華夏必裂土萬千,國力瀰散,終將為夷狄匈奴所吞滅也!楚領南海而行封建,致今日南海百粵幾不知華夏為何物也。故,上將軍王翦有言:「若行封建諸侯,則中國無南海也。」誠哉斯言!若不能凝聚華夏諸族,使我中國文明立足萬世,秦一天下何由哉!
為此三勢,朕今決斷議政之爭:自今廢除封建,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律法一體,官制一體;治權集於國府,決於皇帝,上下統一政令,舉國如臂使指。如此治權不出多門,私慾不至成災,天下至大之德也!始皇帝元年夏。
府丞稟報說,皇帝詔書已經頒行天下,咸陽四門也都依著傳統張掛了。咸陽城萬人空巷,都擠到城門看皇帝詔書去了。李斯油然生出感奮之心,當即下令備車趕赴咸陽南門。郡縣制傾注著李斯心血,而今一朝成形,李斯實在是感慨萬端了。
及至將到南門,人海汪洋攢動,軺車根本無法行走。李斯只好下車,走進了一家老秦人的酒肆,想聽聽人們如何說法。不想酒肆空空蕩蕩,只有兩個侍者在忙著向前櫃搬運酒罈。李斯笑道:「如此冷清,還是酒肆麼?」一個侍者頭也沒抬高聲道:「先生知道甚,你且等著,不消半個時辰,我家的酒便不夠賣了。」正在此時,一個老人風風火火大步走進,連連嚷道:「快快快,快拿布筆,寫下來!」一個侍者問:「店東寫甚?」老人興沖沖道:「寫下三十六郡,掛在牆上!一會人多了,都要爭著說,難免有人記不住!快去拿!」一個侍者快步拿來了筆墨與一方白布,老人提起大筆正要寫,又道:「不行不行,我記得不全,快去請個先生來!」旁邊李斯笑道:「我給你寫,掙碗酒喝如何?」老人大喜過望道:「啊呀呀,莫說一碗酒,一罈酒送先生!老夫說,先生寫!請!」李斯一笑,大步走到案前,提起筆便一個個寫了下去。老人高聲念得兩個,自家便忘記了。李斯完全不待他說,筆下流淌出一排排大字。老人不禁跟著高聲念誦起來。那三十六郡1卻是——
內史郡隴西郡北地郡漢中郡巴郡蜀郡
上郡雲中郡九原郡河東郡三川郡南陽郡
穎川郡南郡太原郡上黨郡巨鹿郡邯鄲郡
雁門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遼西郡遼東郡
右北平郡碭郡泗水郡薛郡琅邪郡齊郡
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彩——」
李斯寫字期間,人群已經漸漸聚攏在店堂圍觀,見李斯落筆,人群爆發出一陣哄然喝彩聲。李斯擱下大筆,向眾人一拱手高聲道:「目下三十六郡為初分,天下大安之際,或將增設新郡,父老們拭目以待!」話音落點,一陣萬歲聲大作,李斯便被種種詢問淹沒了。
正在李斯欲在酒肆痛飲之時,府丞匆匆趕來說,皇帝緊急召見——
註釋:
1秦初設三十六郡之名,有《漢書》之班固說,有《史記·集解》之裴駰說。另有《晉書》四十郡、《舊唐書》四十九郡、王國維四十八郡說。後三說所列新郡,當為秦後期增設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