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2

第六章 兄弟鬩於牆(解放戰爭) 4.三戰定勝局 文 / 袁騰飛

    關門取遼沈

    1948年以後,國民黨軍事形勢每況愈下,黨內上下對戰爭局勢都十分悲觀。經過多年的戰爭磨礪,中共對與國民黨的軍事決戰有充分的自信。

    國共兩軍決戰的第一戰役仍是從東北開始。遼沈戰役前,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轄四個兵團,共計14個軍44個師55萬人。東北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長春、錦州、瀋陽三大孤立地域,沒有戰略後方,與關內聯繫切斷,難以得到後勤補給,部隊士兵士氣低落,東北形勢嚴峻。

    1948年2月,蔣介石一度決定將東北主力撤到錦州,可以依托華北解決補給。蔣介石甚至有點想法,如果情況不利,可以全線撤退。衛立煌認為敵前撤退是兵家大忌,同時對與是否能夠長途撤退沒有十分把握,不敢擔當撤退導致失敗的風險,因而主張堅守。衛立煌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東北國民黨將領的支持,蔣介石一時進退兩難,難下決斷。

    後來,蔣介石急於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只留第53軍和第6軍的207師把守瀋陽。其餘各軍及戰車、炮兵、裝甲車、騎兵等特種兵團統編為機動兵團,歸廖耀湘統率,隨時準備撤退。

    當時,中共在東北佔據大部分的土地、人口和鐵路,部隊的數量接近百萬,大兵團和正規化作戰已經能夠得以實施。最為重要的是,中共在東北長期佈局,已經建起了自己的後方補給基地,這是中共當時對國民黨具有絕對實力的一個戰區。從戰略上考慮,林彪認為長春是一座孤城,渴望在半個月內拿下。

    面對東北野戰軍緊鑼密鼓地佈置長春戰事,國民黨駐長春守軍希望能夠放棄長春,撤向瀋陽,沒有得到蔣介石和衛立煌的同意。長春被團團圍住,其間,國民黨守軍多次出擊搶糧都被打回。國民黨的長春守軍餓得渾身浮腫。在圍困長春的同時,東北野戰軍迅速部署下一步作戰戰略,留守2個縱隊、6個師繼續圍困長春,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全力南下,出擊北寧線,全力攻下錦州,如此,遼沈戰役正式拉開帷幕。

    東北野戰軍先後攻克河北的昌黎、北戴河和遼寧省的綏中、興城,切斷了遼西走廊,完成了對錦州、義縣的包圍。

    蔣介石本在集中精力對付華東野戰軍9月16日發起地濟南戰役,兩面受敵,應接不暇。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要是想救濟南,就顧不上東北。除非衛立煌經沈錦路出遼西,才能解錦州之圍。衛立煌在東北問題上同蔣一直意見不合,他認為錦州之圍應由關內出兵直接解決,解圍後與錦州部隊會合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攻擊前進然後瀋陽主力發兵與東進部隊會合,所以就未聽從蔣的命令。

    據說,衛立煌有親共嫌疑,雖然擔任剿共要職,卻遲遲不見行動。衛立煌在東北期間,蔣在其周圍安插了大量探子,衛立煌難以全權調動部隊,只得時時抗命,拖延時間,貽誤戰機。

    錦州范漢傑被圍困得難以喘息,多次電蔣求援,蔣介石借召見衛立煌開會之機,迫令他由瀋陽出兵支援錦州,衛立煌相當牛,依然拒絕聽命。最後,蔣介石不得不空運49軍到錦州增援,當然仍然不放棄讓衛立煌派兵解圍,讓參謀總長顧祝同親自到瀋陽督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顧祝同在瀋陽期間,曾一再召集東北將領看會,要衛出兵沿沈錦路前進解錦州之圍,衛立煌再次反對,對於老蔣的指示衛立煌一次一次駁回,並與顧祝同未得到蔣介石同意也決不敢同意撤至營口,兩人僵持不下,顧祝同要見衛立煌出兵遼西仍無希望,只好回南京向蔣介石覆命,對於東北的局面,蔣介石萬分無奈。

    10月2號,出氣憤怒的蔣介石飛抵瀋陽,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從華北到山東海運葫蘆島7個師,加上葫蘆島第54軍4個師,共計4個軍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華北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以瀋陽地區的5個軍、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令廖耀西湘指揮,準備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蔣介石在晚上召集的軍事首腦會議上,做了最後一次晚餐似的講話:「我這次來瀋陽是救你們出去,你們過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現在東北共匪主力已經集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們為黨國立功的機會。我相信你們能夠發揮過去作戰的精神,和關內國民黨部隊一起作戰,一定可以成功的。關於空軍的協助、後勤的補給,周總司令、郭總司令已經同你們準備好了。萬一你們這次不能打出去,那麼,來生再見。」

    蔣介石從瀋陽臨行前,還單獨借鑒了廖耀湘。蔣對廖說:「這次瀋陽軍隊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你負責,如有貽誤,也唯你一個人是問。」廖耀湘就提出自己的疑問,蔣介石稱,在撤退東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給東北共軍一個大打擊,一定要來一次決戰,否則華北就有問題。

    就在蔣介石飛抵瀋陽的同一天,即10月2日清晨,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列車到達鄭家屯以西。這時,林彪得到報告,在葫蘆島,敵軍新來了4個師。林彪擔心錦州未攻下便受到瀋陽、錦西、葫蘆島三方援敵夾擊,到時部隊油料耗盡,大量汽車、坦克、重炮撤不走,將陷入危局。於是,他命令列車暫停前進。羅、劉經過商討,據頂按照原部署攻打錦州。

    葫蘆島、塔山相繼被林彪部隊拿下,10月14日,劉亞樓下達了總攻令。東野炮縱向錦州城內預定目標猛烈轟擊。次日,攻克錦州城,全殲國民黨守軍十萬餘人,生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上將和第6兵團司令盧浚泉中將。侯鏡如聞錦州失守,也暫時退回了錦西、葫蘆島。

    蔣介石眼睜睜看著錦州失守,急忙飛抵瀋陽,然後給長春守將鄭洞國發佈命令,要其率部立即突圍南撤,否則將受到「嚴厲之軍紀制裁」。長春守軍發動起義,主動投誠共產黨,不費一兵一卒,長春解放。

    隨後,東野各部隊迅速向瀋陽前進,迅速包圍。次日,對瀋陽發起攻擊。國民黨軍幾乎全部投誠,除遇第6軍207師頑固抵抗,但很快被解放軍消滅。遼沈戰役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投誠6.49萬人,起義2.6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一個冀遼熱邊區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師。此外,還有1個騎兵司令部,5個炮兵團、戰車團等特種兵部隊。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東北的解放,是全境的解放,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他所解放人口之眾,地域之廣,影響之大,為未來全國的解放奠定了基礎。國民黨部隊從東北全線撤出,衛立煌遭到了蔣介石的查辦。

    淮海一拖三

    淮海戰役,是對國民黨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範圍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這些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四省的徐淮地區,向來就是兵家常爭之地,也是國民黨軍事部署的中心。

    根據中央指示,淮海戰役共分三個階段,毛澤東在深思熟慮之後給粟裕去電:「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剿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黃伯韜部隊地處徐東,自己在那單練,他東邊兒是滔滔大海,一看就是手殲目標。

    華東野戰軍10多個縱隊浩浩蕩蕩多路南下,干擾黃伯韜的聯絡信號,說白了就是讓你來不了外援,咱關門打狗。︱非*凡*論*壇︱在徐州以北,那些潛伏在國民黨中的地下黨也發動了起義,一下就打開了國民黨運河航線。而此時的華東野戰軍主力也迅速南下,佔據了有力地形。駐紮在徐州的國民黨一發現共產黨主力南下的跡象,立馬就開始轉移了。可人家南京國防部不幹啊,非讓黃伯韜等著從海州西撤的44軍。黃伯韜急得腦瓜子直冒汗,人家共產黨各路大軍早就把我包圍了。

    華東野戰軍已經渡過不老河,攻佔了徐州以東的大許家等地,完全切斷了黃伯韜兵團的退路。蔣介石看到這情況,急令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去解圍,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

    蔣介石讓黃伯韜與解放軍死拼到底,為了防止黃伯韜頭像,天天往陣地上空投登有黃伯韜戎裝照以及蔣介石嘉獎令的報紙。黃伯韜被說成蔣介石口中的常勝將軍,打仗凶狠,指揮一流。黃伯韜憑借搶修的戰壕與戰壕挖到對方前沿陣地上。接著利用暮色做掩護,接近敵人,逐點奪取,逐個殲滅。

    1948年11月16日夜裡,我軍對黃伯韜部發起總攻。黃伯韜效忠到底,就是到最後一刻,還在用無線電向蔣介石表明苦戰到底的決心。蔣介石算是徹底收買了黃伯韜。

    激戰持續到19號,身著將軍官服的黃伯韜,心急如焚,猶如困獸。直到最後,黃伯韜都不曾突圍出去,12萬大軍喪失殆盡。絕望之中那個,黃伯韜拔槍自殺。自殺前,黃伯韜拿出名片一張,在背後寫上「黃伯韜盡忠報國」,交給國民黨第25軍副軍長楊廷宴,請其轉交蔣介石,也算是黃伯韜的臨終遺言了。

    在黃伯韜的追悼會上,就是哭得大鼻涕都流出來了,原來黃伯韜並不是黃埔的學生,老蔣是真希望黃埔的學生能有幾個像黃伯韜一樣戰死沙場,成全黃埔軍校的面子啊。

    解決了黃伯韜,中共第二階段的目標鎖定在黃維軍團。黃維是國民黨陳誠系的重要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中,唯一為陳誠掌握的,就是十八軍。黃維從1938年開始,就擔任十八軍軍長了。

    黃維少年得志,也不知道哪點被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看上,差點成為陳家的乘龍快婿。30來歲的小黃,就做上了軍長,可謂是平步青雲。不過論打仗,黃維可真是一般,黃維本來就是一介書生,木魚腦殼,打仗一根筋,喜歡死磕,死用人海戰,人稱「血肉磨坊」,屬於死拼到底型。

    為了挽回被動局面,國民黨軍部命令黃維兵團增援徐州。黃維兵團12萬人馬,各個兵強馬壯,美式裝備,人稱「汽車兵團」。本來春風得意的黃維,也活該栽跟頭,他的隊伍裡竟然有人反水,自己人對他反戈一擊,這也成了剿滅黃維兵團的關鍵所在。這反水的同志是第110師師長廖運周。黃維和廖運周在1938年就認識,那時候正是武漢戰役,廖運周還在第656團當團長,全國上下打日本人都紅了小眼睛,小廖直接找到十八軍軍長黃維借炮。說了黃維木魚腦子,書生氣,眼睛高,看重派系。自己是黃埔出身,一看,這小廖雖然素不相識,卻也是黃埔學弟,也就願意接見。他見到廖運周,果然是端著架子對人死死盤問,左問右問,最後也大呼一聲:「緣分啊!」原來小廖的哥哥廖運澤是黃埔一期,和黃維是同學。再者,廖運周的確是一員猛將,來見黃維之前剛襲擊了日軍輜重隊,繳獲甚多,給黃維帶來不少禮物。兩人聊到最後,廖運周開口借炮。當時國民黨全軍也很窮,像黃維這樣有炮兵建制的不多,廖運周也是窮瘋了才找六親不認的黃維拉關係。黃維拿出「呆子」勁,盤問了一番廖運周的炮兵技術,結果十分滿意。自己人,加上「考試合格」,於是黃維仗義解囊。小廖用這八門炮伏擊日軍,利用有利地形,用一個團把小日本完整的一個27師團打得哭爹叫娘。這一戰在日本的雜誌上有過介紹,根據日軍記錄,丸山師團因為首車、尾車都被擊毀,部隊無法動彈,在「支那軍炮兵集團」打擊下損失慘重。

    廖運周因此一戰揚名,黃維也因為識人而名噪一時。以後,廖運周就脫離湯恩伯部隊,投入黃維門下,成為黃維的心腹。

    但是黃維做夢也沒想到,廖運周是個老共產黨,從20年代就入黨了。他的直接上級是中共炮兵的創始人朱瑞將軍。不僅如此,廖運周手下,暗藏大量共產黨員,所以,當黃維決定突圍的時候,廖運周反水是情理之中的事,不過出乎黃維德意料。當然小廖也夠狠,也夠絕,按照黃維此前戰車、大炮,讓自己先挑的指示,專挑重炮帶著走,回過頭來就把炮彈砸在黃維德頭上。

    包圍黃維兵團過程中,邱清泉兵團南行援助,被華東野戰軍狙擊,趁著功夫,國民黨徐州部隊就開撤。後來他們又接到蔣介石命令,決定反擊以求實現突圍。可憐,杜隼明,這人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也算是軍事眼光指揮才能一流的人。淮海戰役中,他受制於「徐州剿總」劉峙,蔣介石朝令夕改,令其焦頭爛額,無所適從,錯失戰機,陷入困局。最終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黃伯韜和黃維,是淮海戰役老蔣軍隊中最為善戰也最為忠誠的,但也就是他們禍害了國民黨。假如黃伯韜一打就垮,邱清泉根本就不會被黏在徐州,黃維也不會出來鑽進我軍打開的口袋,老蔣捨掉黃伯韜,最多是壯士斷腕;假如黃維早早投降,杜隼明恐怕早早就車過了淮河,加上李延年、劉汝明的部隊,國民黨機動作戰的主力尚存,保住東南半壁河山還是有希望的。

    不過這些都是假設,這兩位黃將軍被圍之後拚死抵抗,都是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老蔣也不好意思「棄子」,為了救黃伯韜扔進了黃維兵團,為了救黃維,扔進了杜、邱、孫三個兵團!為了救杜,又把李、劉兩個兵團打殘!國民黨就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戰略決戰能力。兩位黃將軍的忠心適得其反,「二黃」唱響了催命曲,可惜沒有了還魂丹啊。

    淮海戰役,是國共兩軍戰略決戰中的關鍵一戰。共產黨參戰部隊60萬人,國民黨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滅之殆盡。共產黨軍隊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也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了。

    穩健得平津

    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

    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共有1個兵團13個軍46個師兵力50餘萬人,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到平綏路的張家口的約500多公里的狹長地帶了,並以塘沽為海上通道口。「剿總」總部設在北平,可是我軍想了很久的一塊肥肉。傅作義在華北可是老大,要風是風,都不屑於帶保鏢的,他就不信有人敢在自己的地盤上動他。

    在此之前,蔣介石提出要率部南撤,加強長江防線。傅作義對蔣介石的排斥異己、黨內鬥爭身懷戒心、不願南撤。國民黨在東北的失利,給傅作義極大的壓力,傅作義也被解放軍在東北的漂亮表現震撼,已是「驚弓之鳥」。對於未來華北的戰守之勢,傅作義作出了幾套備選方案。他不願南撤,於是制定贊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針,不斷收縮兵力。傅作義先後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準備隨時從海上南逃或西竄綏遠。如果傅作義主動撤離,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國民黨長江防線就又多出了些兵力,這對今後作戰是不利的。如何穩住華北敵軍,使它不迅速南逃或西竄,就成為打開華北局面的關鍵。

    對於傅作義,共產黨採取又打又拉的策略,中共中央的部署,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沈戰役結束後不久,提前結束休整,特別隱蔽地指揮師入關。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動作神速,「圍而不打」、「隔而不圍」,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的戰略包圍和分割,截斷了傅作義南逃西竄的通路。還調動部隊進駐北平地區。接著,我軍攻克張家口,在張家口戰役前,收拾了傅作義嫡系主力第三十五軍,在張家口殲敵第十一兵團和第一零五軍。在戰場上給華北「剿總」一個下馬威。1949年初,中共中央成立林彪、羅榮恆、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指揮小組,繼續在戰略上,對傅作義施壓。

    隨後,傅作義最大的壓力來了。我解放軍以強大的兵力,直逼天津。這是一場激戰,劉亞樓指揮34萬解放軍,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攻下了傅作義重兵佈防的城市——天津。天津國民黨部隊全部被殲滅,警備司令部被俘,1949年1月,天津解放。

    為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周密的作戰部署,讓傅作義毫無退路。首都和平解放的呼聲之高,讓傅作義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考驗。最後,共產黨的誠意和耐心,打動了這位風雲一時的人物。傅作義作出了民心所向的選擇,命令所屬部隊接受共產黨的改編。同樣是在1949年1月,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解決了國民黨軍隊52萬多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這場戰役的勝利很是激動人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