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兄弟鬩於牆(解放戰爭) 3.攻守易置,山河易主 文 / 袁騰飛
東北線額相
全面內戰爆發後,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實力懸殊,我軍前期作戰,作風穩重。毛澤東曾經對於戰爭全局有過這樣的定位:對外戰爭必須打持久戰,拖垮敵人;對內戰爭當速戰速決,解決敵人。國民黨軍隊戰爭目標與手段極不協調,導致出現大量戰略失誤,屢戰屢敗。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心理變化是複雜的,他們由戰初對戰爭前途的自信,對中共的傲慢與輕視,轉而為中共戰鬥力和戰績所震撼,戰場形勢的不容樂觀使得戰鬥士氣極為低下。並且國民黨內矛盾重重,黨派紛爭不斷,國際援助無法取得突破,危機不斷。我軍堅持不重失地,重視消滅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逐步扭轉了戰爭初期的不利態勢。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後,我方適時主動地在中原戰場發動了戰略進攻,從而由守勢轉為攻勢,實現了戰爭進程的重大轉折。
在國共雙方的軍事較量中,東北具有代表性。抗戰勝利後,東北成為戰後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大規模調兵首先進駐東北。蔣介石則將兵力部署的重心放在江浙等富庶地區,準備從蘇聯紅軍手中直接接管東北。當然,東北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工業建設又比內地發達的一個區域,許多國民黨將領也想在蘇聯部隊擊退日寇侵略者之後,分到一杯羹。
東北地域遼闊,國民黨在東北有7個軍20萬人,加上特種部隊和地方不對,總共不多40萬人。經過戰爭的消耗,國民黨在東北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多數城鎮只能以團、營為單位守備。而且國民黨在關內作戰不力,兵力受到牽制,一時也無法向東北大舉增兵,只能依賴東北現代交通特別是鐵路交通較為發達的優勢,將部隊集結在交通要點,隨時機動增援,彌補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於南滿平原的中心,聯結三條鐵路線,是東西南北滿間的交通樞紐,為國民黨軍從瀋陽北上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的要地。在國共和談時期,我領導人希望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少打仗就少打嘛。後來共產黨認識到,和談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在敵強我弱形勢下,堅持打陣地防禦戰,這種情況在遵義會議後的共產黨的歷史上幾乎沒有。
我軍在東北戰場並不佔優勢,在國民黨對我南滿根據地最後一次進攻擊退後,林彪審時度勢,認為在東北發動反攻的機會已經到來。林彪立即部署,主動出擊,實行連續攻勢作戰和規模日益擴大的殲滅戰,希望通過一個大逆轉,改變東北戰局。當時正值孟良崮戰役國民黨南北聯繫將被阻斷,長春、吉林態勢孤立,東北防禦體系將不復完整。國民黨吸取以往經驗,行動較為謹慎,東北民主聯軍未能捕捉到戰機,此時四平久攻不下,攻勢已經明顯疲憊,難以為繼,在國民黨南北逼迫之下,態勢顯得更加不利。中共對於城市攻堅戰沒有太多的經驗,難以達到預期目的,林彪果斷決定停止攻擊。
此後,林彪更多地堅守其得心應手的運動戰術,我軍更多地發動攻勢,東北戰局果然發生了重要變化。四平戰役結束後不久,東北成為中共在全國範圍內第一位居全面優勢的戰區,國民黨軍在東北只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鐵路沿線極少數城市,完全處於守勢。國民黨內部甚至有人主張放棄東北,在關內集中兵力。蔣介石認為,放棄東北則失去了華北的屏障,必將影響到全盤戰局,不斷往東北派遣兵力,還對原有部隊進行全面改組,新編部隊戰鬥力不高,老不對被拆開,嚴重影響作戰,在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已經顯示出頹敗之勢。
三軍進中原
華東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隨後,陳賡、謝富治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一部,南渡黃河,進入豫陝鄂邊區,不久,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主力進攻豫皖蘇地區。
劉鄧部隊渡河南進的行動,吸引了國民黨從魯中前線調出4個整編師增援,此外,國民黨從其他各地調動部隊,集中8個整編師,準備圍殲劉鄧部隊,或者將他們趕回黃河以北。劉鄧部隊因為連連作戰,已經感到疲憊,大別山區路途崎嶇,中原地區河流不少,還有很多是黃河氾濫區,戰爭很受環境影響。當時正是酷暑時節,還經常多雨。下雨的時候,道路泥濘,不利於快速行動;天晴時,烈日當頭酷暑難當,沿途缺乏補給,劉鄧部隊行進得十分艱苦。
正好讓國民黨對劉鄧大軍捉摸不定,他們以為該部隊是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被逼無奈,只得南竄,就跟在劉鄧屁股後面,在前方也不重兵佈防。直到劉鄧大軍走出泛黃區度過沙河,國民黨部隊才發現劉鄧大軍的戰略意圖。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劉鄧部隊都是輕裝前行,對於緊隨其後不過幾十公里的敵軍,如果不能在速度上取勝,搶先渡河則會陷入險境,形勢十分危急。劉鄧指揮部隊在國民黨權限佈防之前,將重型裝備全部炸毀,輕裝前行,渡過淮河,到達了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地區,完成了突破任務。
華東野戰軍為了配合劉鄧部隊的行動,也為了調動集中在山東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尋找戰機。wwW.tXtxZ.cOm本著只打小仗不大大仗的精神,摧毀國民黨的統治基礎。華東野戰軍外線部隊因為連連苦戰,兵力損失甚大,繼續休息。毛澤東深感焦慮,多次致電陳毅、粟裕,要求他們盡快趕往魯西南,指揮華東野戰軍外線部隊兼程急進,不惜疲勞,不要休息,不要補充,立即渡河以緩解劉鄧部隊所受壓力。
wwW.tXtxZ.cOm
陳謝部隊按照中央指示,以在豫西、陝南、鄂北建立根據地為目的,積極活動,與在大別山區的劉鄧部隊相呼應。
中共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最後阻止了國民黨在陝北和山東的攻勢。此後,劉鄧、陳粟、陳謝部隊大舉出擊,迫使國民黨不得不從山東調軍大別山,從陝北調兵至關中,繼續維持對這兩處的攻勢,國民黨此時,已經是疲於應付了。毛澤東提出,以後把外線最站變為進攻,此後,中共在軍事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不是如何打破國民黨軍的進攻,而是如何大兵團作戰消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並攻克其堅固設防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