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中國人史綱

正文 第一章 歷史舞台 文 / 柏楊

    每一個民族都有他的生存空間——歷史舞台,中國人亦然。

    中國人的歷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這舞台就是我們現在要介紹的中國疆土。它位於亞洲東部,介於驚濤萬里的太平洋和高聳天際的帕米爾高原之間。大約紀元前三十世紀前後,遙遠的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們的古文明時,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中國文明。這文明一直延續,並於不斷揚棄後,發揚光大,直到今日。

    當時的中國人自以為恰恰地居於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稱中國,意義是位於全世界中心的國度。又因為所居住的土地美麗可愛,所以自稱中華,華的意義正是美麗可愛。至於自稱和被稱為漢民族或漢人,那是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建立以後的事。在紀元前三世紀和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也曾自稱和被稱為秦人或夏人,前者謂秦王朝之人,後者謂夏王朝之人。

    中國跟任何一個文明古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聯合、融化和擴張,而終於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截至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疆域面積達一千一百四十萬平方公里。最西到帕米爾高原(東經74度),最東到烏蘇里江口(東經135度),最北到黑龍江省的漠河縣漠河鎮(北緯53度),最南到南中國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緯4度)。

    那時的中國版圖像一片和平寧靜的海棠葉,台灣島和海南島,像鑲在葉柄下方的兩顆巨大珍珠。南中國海諸島,則是無數散落在碧綠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中華人就在這個空間上降生、成長,中國歷史也在這個舞台上演出。在正式敘述他的成長和演出之前,我們應該對他先有一個瞭解,包括舞台的各個重要角落和全體演員。

    一空中·馬上

    現在,讓我們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從廣闊的太平洋向西飛航。

    首先呈現出來的是一排日本列島,安靜地斜臥在巨濤之中,它上面幾乎全是山脈,而且我們還可能察覺到它不斷的在顫動,那裡是世界上聞名的火山地帶,日本列島正座落在上面。續向西飛,我們可以看到有日本列島一半大的一個雄偉半島,像一個驚歎號形狀,插入日本海島黃顏色的黃海之間。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島的南端,隔著對馬海峽,遙遙相望,這就是朝鮮半島。中國文化的繼承者之一,並由它轉輸給另一中國文化繼承者的日本。

    朝鮮半島之北,是中國富庶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之南,是長達一萬四千公里,曲折而成為半圓弧形的中國海岸。北方海岸有兩個小半島——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像蟹螯一樣箝住渤海的海灣。中部海岸向東方凸出,那正是海棠葉的葉柄所在。南方海岸向西前伸展,兩顆珍珠島嶼,台灣島和海南島,清晰在目。

    越過海岸,太空船正式進入中國上空,巨大的舞台呈現在眼底。四條悠長的大河,在巨大的舞台上,均勻地並排著,從西向東流。最北一條跟俄國交界的是黑龍江,次北一條成「幾」字形的是黃河,偏南一條白浪滾滾的是長江,最南一條像手指匯到手掌一樣的是珠江。

    如果是二月天氣,我們在太空船上會眺望到,最北的黑龍江千里冰封,那裡的中國人還穿著皮衣皮靴,從口中吐出的熱氣會立刻在睫毛上凝結成冰;而最南的珠江這時卻仍滔滔奔流,那裡的中國人額上正淌著汗珠。兩地人們如果交互旅行,僅只衣服穿著一項,便需要經過專家指導,一個人如果穿著單衣服從廣州出發,當他在黑龍江畔的漠河縣下飛機時,他可能立刻凍死,這說明這個舞台南北距離遙遠的程度。

    在渤海岸四處,一條黑線向西翻山越嶺的蜿蜒伸展,那就是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長城以北是內外蒙古沙漠地區,這時仍一片隆冬景象、但長城之南卻針鋒相對的已大地春回,從萬里長城到淮河這個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上,全部覆蓋著青青的小麥,像一座無涯的大海,城鎮只不過是一群孤島。溫和的春風吹動時,原野掀起麥浪,翻騰澎湃,密接的村落在麥浪中飄浮,更像海上的點點漁舟。在南方,也就是在淮河以南,跨越長江,直到海南島,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為了灌溉的緣故,那稻田被分割為一塊一塊,像無數寶鏡在太陽光下反射出萬道光芒。

    這就是中國本部的景觀,截至二十世紀初,六分之五的中國人居住在那裡。

    再續向西飛,距山東半島約八百公里,太空船越過南北縱長的太行山,就看到地面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靜止時像一個死海,連秋蟲的聲音都聽不見,一旦掀起風沙,人們的視線便全部模糊。山西高原不過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風沙怒吼時,它的威力僅次於真正的沙漠。黃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數住在窯洞之中,窯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內部冬暖夏涼。

    就在山西高原的中央城市太原,向南到洞庭湖,南北一線的上空,我們必須把手錶投慢一小時,假如太空船是八時進入中國,那麼在越過這一條線之後,時間卻是七時。因為我們跨進格林威治時間的另一個地區,光陰正在回轉。

    不久,我們就可眺望到黃河之濱的一座古城——蘭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廣大的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華北大平原跟錦繡江南的廣大綠色世界,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景象,除了青蔥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區的農作物的生長,都十分困難。北方瀚海沙漠群上的駱駝鈴聲是最有力的響聲,南方雲貴高原全是驚人的山嶺和驚人的河谷,它地下豐富的礦產,到二十世紀,才顯出它的重要。

    中國第一大鹹水湖青海湖,在太空船下滑過去,我們看到了萬里長城盡頭的嘉峪關,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樣的黃河發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線的長江發源地沱沱河。就在它們上空,必須再把手錶撥慢一小時,因為自上次撥慢了一小時後,我們又直線前進了一千五百公里。而就在同時,我們會吃驚地發現,地面更突然間峻拔上升。假如我們以四千米的高度進入中國而一直保持這個高度不變,那麼此時太空船已經撞到地面,因為我們已到了平均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太空船必須升高。

    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麼,它在二十世紀前,是中國最寂寞的地區,眼睛所及的全是終年覆雪的山頭和寒冷貧瘠的砂礫丘陵,只偶爾有長毛的耗牛在山谷中載著貨物,成一個伶仃的隊形,踽踽前進。農作物因氣候寒冷和土壤太壞的緣故,十分稀少,只有少量品質低劣的青裸;人口更是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還不到一個人。在世界屋脊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再北則是天山。越過天山,又是一個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準噶爾盆地。這兩個盆地上的稀少人口中——二十世紀初只有二百五十萬,包括了博覽會般的各種民族,是中國境內人種最複雜的地區;就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間的千里草原上,不時興起詩人形容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場面。比起東部中國,這裡顯示的不是在方塊稻田上生活的人們所能想像的氣魄。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它所屬的巨大山脈喜馬拉雅山,都在我們眼下消失。太空船現在又前進了約一千五百公里,正位於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上空,必須再把手錶撥慢一次,把六時撥為五時。使人興起一種青春倒流的驚奇和喜悅。

    不斷的時間變換,會擾亂正常的生活程序,這是疆土過於廣袤的煩惱。從極東的烏蘇里江口,到極西的帕米爾,時距相差四個小時。當烏蘇里江口的漁夫在晨光曦微中泛舟捕魚時,帕米爾的農人還在酣睡。一個人從烏蘇里江口,於黎明時乘超光速飛行器向西飛航,他會發現天色越走越黑,當他完成五千公里的旅行,敲他住在帕米爾山下朋友的家門時,卻正是午夜。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有這種奇特的景觀,這少數國家是:俄國、中國、加拿大、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撥過手錶,於是我們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爾高原,它是中國最西的邊界,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個國家環繞在他的另一面,成為中國西陲盡頭的三大鄰邦。

    空中鳥瞰之後,讓我們走下太空船,跨上馬背,對這個巨大舞台,再作一次瞭解。

    下面表格,顯示出十八世紀之前,我們如果騎馬對若干重要城市作一次訪問的話所需的時日。那是十八世紀清王朝,從當時的首都北京到各地驛站的官定行程(最後一項從包頭到喀什,是普通的商旅行程),它說明中國人對這個龐大國度的長久凝結力量的韌度。那雖然是十八世紀清政府時的規定,但這種情況可以追溯到紀元前三世紀跟匈奴人作戰時代,在交通方面,二千年間只有稍稍的改進,很少突破性的變化。

    「限期」是驛站傳遞公文書時以馬匹普通速度作為標準,也就是以騎馬的正常速度作為標準。「加急」多半用於軍事行動,凡加急的驛站遞送,本身的動作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鏡頭:驛馬以四足高地的速度狂奔,鈴聲可傳到一公里以外,下一驛站聽到後,日夜都在待命的驛率,立即上馬飛馳。當後馬追及前馬,兩馬相並時,馬足不停,即在馬上將公文書交遞。驛馬往往因狂奔過度而倒斃,如果五年內幸運不死的,它就成為寶馬退休,由政府飼養,不再作工,以酬庸它對國家的貢獻。

    這種速度當然不適合普通的商人和旅客,但它正是龐大國土的動人標幟。東西兩洋歷史上只有少數帝國,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稍後的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可以跟中國這種馬行一百零五日的情況相比。但他們都已被時間抹滅,只中國迄今巍峨獨存。

    注意兩地之間的距離,裡數相等,並不是說行程、日數也會相等。像山徑崎嶇之類的障礙,能使速度銳減。表格上的日數,是以馬匹為主。如果我們從馬背上跳下來,改為步行,日數恐怕要增加三倍到四倍。

    二河流·湖泊

    在對中國全部疆域有一個概括的印象之後,讓我們分門別類地介紹他各方面的形態,這些形態構成舞台的全部地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基礎。

    首先介紹中國歷史上幾條重要的河流。

    黑龍江全長四千三百五十公里,但在中國境內和流經中國跟俄國邊境的只有三千四百二十公里。它是中國最北的水道,流域面積達一百六十二萬平方公里(包括國境以外面積),一年中有六個月的結冰期,河面像鋼鐵一樣,重型坦克車可以任意在上面馳騁。不過在古代中國史上卻沒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直到十四世紀才跟中國接觸,十七世紀才隨著滿洲人建立的清王朝的入主中國,像嫁妝一樣併入中國版圖。它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全長一千九百二十七公里,十世紀時稱混同江,為契丹人和契丹人建立的遼帝國的主要漁獵河道,名震一時。

    黃河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積七十五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河流。古中國文明就在這個流域上發生和成長,大部分歷史也都在這個流域上演出。這條中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成一個「幾」字形狀,向東注入渤海。凡是河流,幾乎都具備若干利益,如航行、漁產、灌溉。只有黃河,對它兩岸的居民,幫助很少而傷害很大。它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像一條喜怒無常的巨龍,翻滾奔騰,專門製造可怕的災難。從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到紀元後二十世紀初葉,四千餘年間,便有過一千五百餘次的小決口和下表所列的七次大決口及八次大改道(包括一次人為改道)。

    黃河每一次改道,都是一場恐怖的屠殺。而僅次於改道災難的小型氾濫,也每次都造成人畜的可怕傷亡。所以黃河也是世界上吞沒生命財產最多的一條河流。它一半以上經過黃土高原,沖刷下來的黃土和來自北方瀚海沙漠群的塵沙,使它在上游時就非常渾濁,到了三門峽(河南三門峽)以下,突然從兩山夾岸中進入坡度極小的平原,河面放寬,水流速度減慢,所挾帶的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大量泥沙,開始沉澱。從洛陽到渤海間八百餘公里長的河床,逐漸升高,最後終於超過地面,全靠人工修築的堤防對它約束。一個住在開封二十層樓上的居民,如果開窗向北眺望,他會大吃一驚,發現黃河正在他頭上數百米的高處滾滾東流。每年春冰融解和夏秋之交雨量充沛時,都是決口的危險季節。夏天僅只數百米的河面,會陡的擴張,從南岸看不見北岸,只看見一望無際的洶湧黃濤。堤防如承受不住急劇地衝擊,即行潰決,一場大悲劇便告發生。黃河是居高臨下的,它的決口像是巨壩突然崩裂,十公里外都聽得到萬馬奔騰的巨響。決口處的新河道上的無數人民,從夢中驚醒,除非特別幸運,很少不像灌穴的螞蟻一樣地被洪水吞沒。歷史上幾個主要的王朝,都設有專人和專門機構負責堤防保護和修建工作。可是政治如不修明,這種專門機構,反而成為最大浪費和最大貪污的場所。對於黃河,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除了歎息命運不濟外,別無他策。尼羅河氾濫後留下的是沃土,黃河決口後留下的卻是一片黃沙。然而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產生了燦爛的古中國文明。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全長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積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跟黃河相反,長江是一條歡愉的和慈悲的河,凡河流應有的利益,它無不具備。但在歷史上卻出現較遲,當黃河流域已達到相當高的文明水準時,長江流域還是一片蠻荒。1長江的地理背景比黃河更適於產生文明,而兩條巨河又相距甚近,我們不知道什麼契機使中國文明發生在黃河,而不發生在長江,這恐怕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大的困惑之一。但長江一旦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就把中國疆土攔腰切斷。三世紀時一位身兼文學家的皇帝曹丕曾說過:「上天創造長江,就是要把中國分割為南北。」習慣上長江以北稱北方,或北中國;長江以南稱南方,江南,或南中國。很多建都在北方的王朝,一旦受到更北方沙漠地帶遊牧民族的攻擊,抵抗失敗時,往往逃到南方,在長江的保護下苟延殘喘。遊牧民族雖然精於馬上功夫,但對船隻卻一籌莫展,在他們無法渡過廣闊長江的情勢之下,只好承認南北對峙之局。而逃到江南的殘餘政權卻從沒有一個能夠奮發反擊的,2也只好接受半壁河山的事實。有名的三百年大分裂時代和一百餘年宋金兩大帝國對抗,就是由長江的洶湧波濤,僵持而成。

    1這只是一種魏晉說法。有不少人認為長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編者

    2不確。南北朝有不少次南方反擊北方的事件。其中劉裕做的很好——編者

    珠江事實上它本身只有八十公里,但它擁有西江、東江、北江三大支流,而以西江作為主幹,全長二千一百九十七公里,流域面積四十五萬平方公里。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最晚,流經的又多半是不能發生政治經濟影響的蠻荒地區。它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紀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顯現。

    四大河流之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其他較小河流。諸如:

    汾水全長六百九十五公里,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西南充滿了神話的管涔山。縱穿山西高原,向西南注入黃河,它的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紀元前的若干古都,林立兩岸。被儒家學派歌頌為至聖至賢的堯帝伊祁放勳和舜帝姚重華的國都,就建立在汾水之畔。直到十九世紀,它一直保持高度的歷史地位。

    桑干河全長六百五十公里,也發源於管涔山,不過它是向東而流。中游之後,它的含沙量高達百分之三十八,河床高出地面二十三米,於是跟黃河一樣的不斷地決口和不斷地改道,中國人傷心的稱它為小黃河,也稱它為無定河。八世紀時,這一帶接近邊疆,不斷地發生戰爭,唐王朝詩人曾有悲愴的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困夢裡人。」哀悼那些為國捐軀的英勇戰士。十八世紀時清王朝皇帝玄燁下令改稱為永定河,希望它不再生事。當它流經古都北京南方時,因河中滿生聲草,所以也稱它為蘆溝。十二世紀時,金帝國在上面築橋,即有名的八百年後在上面爆發對日本帝國八年血戰的蘆溝橋。再流到天津,匯合了其他若干河流之後,稱為海河,從天津經大沽口,注入渤海。

    渭河全長八百一十八公里,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西南鳥鼠山,向東注入黃河,它的下游就是肥沃的關中盆地,中國古文明重要的成長地之一。中國最光輝的四個王朝——周、秦、西漢、唐,約二千年之久,都建都在渭河河畔的長安(陝西西安),在大一統的形勢下,使中國的聲望遠播。渭河的支流之一的任河,發源於寧夏隆德縣北六盤山,它的含沙量最高達百分之五十,黃河有這種一半水一半沙的支流,無怪它本身怎麼也無法擺脫人們的詛咒,逕渭二河在西安的東北合流,合流之後,產生一種奇異的現象,即河水中分,經河的速度較急,它的水沿著北岸奔馳而下,驟然進入平原,反而較為清澈;而含沙量同樣多的渭河,河水沿著南岸,因速度較緩,卻較為渾濁。中國有一句諺語說:「徑渭分明」,即藉此比喻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雖混雜在一起,而仍各保持特質。

    淮河全長一千公里,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西北桐柏山,向東注入東海。十二世紀時,黃河第五次改道,分為南北兩支,其中南支注入淮河。十三世紀時,黃河第六次改道,南北兩支全部注入淮河,當然它的泥沙也同時而至。十九世紀時,黃河第七次改道,棄淮河而向北注入渤海,但淮河下游的河床已被泥沙淤塞,無力沖刷,只好從大運河再轉入長江。這條屢被強鄰蹂躪的獨立河流,遂跟一條憤怒的蟒蛇一樣一遇上游降雨稍多,它就翻滾跳躍,淹沒四野。二十世紀初黃河第八次改道,再度連同泥沙注入淮河,水患更加倍嚴重。與黃河、永定河,在中國歷史上共稱三大自然災害。淮河跟它西方的秦嶺山脈,連成一條中國經濟上的南北分界線,而長江的分界線則是政治性的。淮河以北以小麥和雜糧為主食,淮河以南以稻米為主食。有一個寓言曾說明這種分界:淮河以南生長的橘樹,移到淮河以北後,結出的果實會變成苦澀的積子。

    錢塘江全長四百九十四公里,它的入海處呈現一個龐大的喇叭口形狀,以「錢塘潮」聞名於世。江水和因潮汐而倒灌入江口的海水;互相搏擊,加上其他迄今仍弄不清楚的奇異原因,使江潮浪頭高聳天際,發出天崩地裂的巨聲。尤以陰曆八月十五日月圓時節,最為壯觀,常吸引數十萬觀潮的群眾,在岸上驚心動魄。

    南北大運河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從杭州錢塘江開始,直到北京,縱貫中國本部心臟地帶。其中長江到淮河一段,開鑿的時間最早,紀元前五世紀時,由中國歷史上美女之一西施的國王丈夫夫差開鑿,當時稱為邗溝。長江到杭州錢塘江一段,七世紀時由患有大頭症的隋王朝皇帝楊廣開鑿。淮河到北京一段,十三世紀時由蒙古人開鑿。它是中國唯一的貫穿南北的河道,江南食糧主要靠此輸往北京。

    河流之外,我們再介紹幾個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湖泊。

    青海湖面積四千五百八十三平方公里,中國第一大鹹水湖。在歷史上,因為長期處於西部邊疆之外的緣故,成為一個荒涼而神秘的境城,它於七世紀時就一度併入中國,湖中小島海心山,是佛教聖地之一。從前,因為喇嘛教僧侶宣稱青海湖的水是弱水,船入即沉,所以沒有船隻敢航行這個茫茫無際的弱水之上。只有等到冬天結冰時,島上廟宇裡的高僧才踏冰而出,採購一年所需的食糧和日用品。

    青海湖以一個鹹水湖而結冰,也是奇跡。它本是一個淡水湖,布哈河穿過它而注入南方的黃河。後來在一次我們不知道年代的強烈地震中,日月山隆起在黃河跟青海湖之間,這個湖遂被封閉。大概還需要相當久的年代,鹽份才能增加到無法結冰的程度。

    洞庭湖面積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不過這只是一個約數。長江水位上升時,它廣如大海。冬天水枯時,僅殘存數條河道。但它的重要也正在此,它具有調節長江水量的功能。

    鄱陽湖面積三千五百八十三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歷史上若幹著名的水上戰役,都在洞庭湖和鄱陽湖發生。兩湖所擁的廣大流域,是農產品的寶庫,被認為豐收時可供全國人口之需,所以有「兩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太湖面積二千四百二十五平方公里,像一個小型的青海湖。但太湖是淡水湖,座落在長江下游肥沃的三角洲中心。豐富的農產和漁產,使太湖流域被稱為「魚米之鄉」。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農家,就在此區。他們富有的程度,能使北方山區的農人或沙漠上的牧人目瞪口呆。

    最奇異的湖是位於新疆白龍堆沙漠中的羅布泊。偉大的探險家張騫於紀元前二世紀進入西域時,第一眼就看見了它,稱它為「鹽澤」,這個名稱說明它是一個濃度極高的鹹水湖。羅布泊面積大約二千五百七十平方公里——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因為它時大時小。流沙的滾動和太陽的蒸發,以及塔里木河的淤塞改道,都會使舊湖乾涸,而在另一地區出現新湖。於是它遂成為世界上少數會搬家的湖泊之一。

    居延海湖(嘎順諾爾湖)面積大約一千八百平方公里,也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位於河西走廊之北瀚海沙漠群的西端。它分為兩個湖,像沙漠中兩隻寂寞的眼睛。紀元前二世紀起,中國便在這裡設立要塞(亭障)監視匈奴的行動。它也是會搬家的湖,但跟絕無人跡的羅布泊湖不同,居延海湖四周都是肥沃的耕地,從祁連山流下的雪水溶化而匯成的河流,在沙漠中艱苦的造成一個狹長的綠洲之後,注入居延海湖。

    三山

    中國極西邊界上的帕米爾高原,是亞洲的群山之母,她向四方繁衍出她的兒孫。這些兒孫,每一個都具有無比的雄姿。在中國境內部分,我們分為兩項介紹,一是山脈,一是山嶽。

    山脈,指連續起伏,顯而可見的峰巒系統。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山脈是太行山脈,起自北京的西北,止於南方的黃河北岸。地質學家說,太行山之東,太古時候原是大海,北京、天津一些城市都在海底。大概紀元前四十世紀或三十世紀,才沖積成為海拔僅二十餘米的廣大原野,稱為大陸澤或河北平原,構成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主峰小五台山,海拔二千八百八十二米。太行山之西,是平均高度一千米以上的高原,稱山西高原,構成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太行山脈的平均高度一千五百米,適足以隔斷河北平原上的戰爭不能西進,也成為戰亂時代難民們的避難所在。太行山南北長八百餘公里,只有八個僅可容身的峽谷,以溝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形勢險要,被形容為「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太行山仍在國防上作過偉大貢獻。

    秦嶺橫亙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主脈東西七百公里,主峰太白山高度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主脈平均高度二千五百米,比太行山要高一千米。它的峻峭而驚險的嶺谷有效的把中國中部隔斷。它的尾巴跟淮河的頭部遙遙相接,連成一條我們所稱的「秦嶺淮河線」,作為中國本部南北的分界。秦嶺以北跟淮河以北,屬於華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統。秦嶺以南跟淮河以南,屬於江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統。秦嶺擁有古中國最著名的「棧道」工程,在懸崖絕壁上,鑿洞插桿,上鋪木板,作為穿越山脈的道路。若干使歷史扭轉方向的戰役,就是由於戰勝的一方能控制棧道的緣故。

    桐柏山和大別山它們事實上是秦嶺山脈的尾巴,錯綜相連,橫臥在淮河跟長江之間,成為北方蠻族侵人華北大平原時,中華人的最後防線,過此便直抵長江。它們是長江的前衛,大分裂時代和金、宋二帝國對抗時代,退縮到長江之南的殘餘王朝,即靠此二山作為緩衝。此二山如果落入敵人之手,長江之北的重鎮如襄陽(湖北襄樊)、漢口(湖北武漢長江北岸),便無法拒守。長江天險,即喪失一半。

    祁連山橫亙在新疆的天山跟中國地理中心蘭州之間,綿延一千公里,平均高度在四千米以上。紀元前後,北方是匈奴人,南方是蕪人,所以它在中國早期歷史上,擔任隔絕這兩大蠻族結合的任務。匈奴所居的山北一帶,水草茂盛,被稱為河西走廊,是匈奴汗國唯一可從事農業的富饒地區。位於甘肅省永昌縣的胭脂山,是祁連山群峰之一,出產高級化妝品胭脂;紀元前二世紀時,河西走廊歸附中國,匈奴人悲歌說:「奪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守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養息。」匈奴汗國從此轉衰。

    陰山主脈橫亙在黃河「幾」字形的北岸,即河套之北,綿延六百公里,高度在一千至二千米之間。是從前以農業為主的中華民族跟以遊牧為主的一些遊牧民族的最北分界線。陰山之北,因雨量稀少和風沙的侵襲——幾乎山腳下就是瀚海沙漠群,古代那種簡陋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生根。以致中華人的屯墾只限於陰山山脈之南,唯一的希望就是遊牧民族到此止步。所以唐王朝詩人所說的「不教胡馬度陰山」,遂成為歌頌將軍們偉大功績的標準。

    崑崙山長達二千公里,帕米爾母親的長子,以五千米至七千米高度的無比雄姿,從母親懷抱中,向東方奔馳,北側是僅海拔一千米的塔里木盆地,南側則跟喜馬拉雅山共同築成世界屋頂。崑崙山於十八世紀才永遠地納入中國版圖,但它是中國神話中最古老的仙山。據說,山上有一位法術高強的美貌仙女,名王母娘娘,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她曾把一包長生不死的仙藥,贈送給當時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后羿;紀元前十世紀時,周王朝第五任國王姬滿也曾駕著有神性的馬車,從當時的首都鎬京(陝西西安)出發,一夜間奔馳三千公里,到達崑崙山,跟她相會。神話學家為了使人確信不疑,還肯定的說,那一年是紀元前九八六年,正是西方世界希伯來國王大衛王在位的年代。

    喜馬拉雅山它是全世界無人不知的終年都被積雪覆蓋著的巨山。跟北方的崑崙山和東方的大雪山,共同築成世界屋脊,包括古吐蕃王國的全部疆土,廣達二百三十萬平方公里,不僅面積廣袤,而且海拔極高,平均六千米。假如把世界縮小為一個普通城市,這個高原就像唯一的一座五十層高的巨樓,矗立在最高只有三十層,而絕大多數只有一層二層的矮小的群屋之間。從巨樓向下眺望,可以俯視世界每一個角落。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位於中國跟尼泊爾王國之間,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恰如在五十層高樓上再矗起一個三十八層高的鐵塔。喜馬拉雅山隔斷了中國跟印度的交通,蒙古帝國的創造者鐵木真就因恐懼它的高度,而不敢穿越。十八世紀英國征服印度後,雖野心勃勃地企圖北進,也因喜馬拉雅山的危險山道和稀薄空氣,使積極的軍事行動發生困難。現在雖然已是核子武器時代,但它仍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保護神。

    五嶺事實上它不是一個整體的和完整的大山脈,只是如其名稱所示的五個獨立的山脈。從西到東,斷續連綿約一千餘公里,像一彎上弦的新月,排列在江南地區的腰部,因之也被稱為南嶺山脈。最西是廣西全州縣的越城嶺,次西是湖南省道縣的都龐嶺,中間是湖南省江華縣的萌諸嶺,第四是湖南省郴縣的騎田嶺,最東是江西省大余縣的大庾嶺。它們連成一個亂山系統,作為長江流域跟珠江流域的界碑,也作為中國極南疆土與長江流域交通的最大障礙。紀元前三世紀時,秦王朝贏政大帝的遠征兵團在大庚嶺上鑿出一條山道,中國勢力才開始到達珠江流域以及越南北部。

    山嶽,指山脈中特殊的峰巒。

    中國歷史上有五個重要的山嶽,稱為五嶽。在神話中,它由巨神盤古的頭部和四肢變化而成。

    一中岳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高一千四百四十米,再分為三峰:中峰峻極峰、東峰太室山、西峰少室山。少室山下有一個龐大無比的寺院,名少林寺。六世紀時,印度王子出身的高僧達摩曾經在此面對著一塊石壁,靜坐九年之久,以致他雖然逝世,而他的影子據說仍映在石壁之上。不過嵩山和少林寺所以聞名全國,還是由於武俠小說的宣揚,在武俠小說中,少林寺和尚們的拳擊技術——中國功夫,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稱為少林派,它常代表正義的力量,跟邪惡作對。

    二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高一千五百二十四米。這種高度根本算不了什麼,但因為四周全是平原的緣故,遂使它顯得特別突出,以致被形容為「登山而小天下」。最高的峰是丈人峰,而最著名的峰是梁父山。它在中國前期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古書上不斷提到它,而它也自始就擔任了皇家最大事件「封禪」的角色。封,祭天;禪,祭地。儒家學派的學者認為,祭祀天地必須到泰山之上,才能蒙受悅納。於是古代帝王最高興和最光榮的一件事、就莫過於爬上泰山,舉行這個使自己飄飄然的儀式了(帝王們當然不會用御腿親自往上爬,自有舒適的轎子把他抬上去)。這種封禪,具有極端嚴肅而複雜的外貌,但主要的目的只不過使帝王借此展示一下他的威風。所以僅只隨從御駕前往湊熱鬧的人群,每次至少總有二十萬人,包括政府全體高級官員、外國使節和擔任警戒的武裝部隊。祭祀之後,還要大批地擢升,大量地賞賜,也要赦免全國囚犯,免除所經過州縣的田賦。事實上每一次封禪都是一次蝗蟲行動,對人民所造成的災害比其他任何皇家典禮都大。

    三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高一千九百九十七米。中峰蓮花峰、東峰仙人掌峰、西峰落雁峰。另有無數小峰,如雲台峰、公主峰、毛女峰等,環繞著中峰,成為詩人所形容的:「諸峰羅列似兒孫」。它的險峻使人卻步,九世紀時,一位以儒家學派鉅子自居的古文作家韓愈於英勇地爬上了諸峰之一的蒼龍嶺之後,回顧來路,鳥道懸空,頭昏目眩,他發現他再沒有膽量下來;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後來還是由地方官員派人把他灌醉,用繩子從嶺上層層吊下。

    四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高二千零一十七米。主峰天峰嶺,像一隻振翅欲飛的蒼鷹。俯眺二十公里外的渾源縣城,小如一個火柴盒,行人車馬,跟螞蟻沒有分別。山中廟宇羅布,而以建於大分裂時代的懸空寺為最有名,高大的連、棟巨廈,被好像具有魔力的漿糊貼在萬丈絕壁之上。據說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此彈過琴下過棋;八仙之另一仙的張果老也曾在此隱居修煉。

    這個北嶽恆山,是十五世紀之後才有此街頭。在此之前,「恆山」一詞,是指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的太行山脈其中一峰。直至明王朝十任帝朱祐樘才把「北嶽」之名轉到舊恆山西北一百公里的元岳,一四九三年還舉行祭祀大典,正式認同元岳為北嶽。

    五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高僅一千二百九十米,是五嶽中最低的一岳。但山勢綿延,盤根錯結,擁有七十二個巨峰。主峰是以古代火神命名的祝融峰,另有紫蓋峰、雲密峰、石廩峰、天柱峰,共稱南嶽五峰。七十二峰中,最南的一峰名回雁峰,據說秋天時節,北雁南飛,到此為止,不再繼續向南,因之成為詩人最好的詩材。衡山寺院最多,祝融峰下最古老的上封寺,是道教聖地之一。

    這個南嶽衡山是七世紀之後的產物。七世紀之前的南嶽衡山,不在這裡,而在北方六百公里外的安徽省霍山縣,即現在的霍山。主峰天柱峰,高一千七百七十四米,屬於大別山脈。因中國疆域向南大幅開拓的緣故,霍山很久以來就從邊疆退縮到腹地,不能算作「南」岳。七世紀時,隋王朝把它的名稱向南搬家六百公里,搬到現在的位置。所以中國前期歷史上的南嶽和衡山,都是指霍山而言。

    五嶽之外,我們再介紹其他幾座歷史上著名的山嶽: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天台縣,高一千零九十八米,蜿蜒在東海之濱,形勢雄偉。六世紀時,佛教高僧智(豈頁)在這裡創下了佛教的重要支派之一的天台宗派。一但使天台山名垂不朽的卻是一件愛情故事,傳說中紀元前一世紀西漢王朝時,有兩位名劉晨、阮肇的青年,到五台山採集草藥,遇到兩位美麗的仙女啟結成夫婦。半年之後,他們思念故事,仙女送他們回去。當他們回到自己的村子時,發現這世界已過了三百餘年,已是紀元後三世紀晉王朝時代,子孫也傳了七輩,世上再沒有人認識他們了。神話學家言之確鑿地說,就在二八七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在位),二人悵然的再離開鄉里,重返天台山,從此再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顯然的,仙女們會預料到他們的歸來,而在等待他們。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高三千零五十八米。距北面的北嶽恆山,只七十公里,但被滹沱河從中隔開。五台山由五個巨峰組成,中峰稱中台,向東南西北作放射狀地分出四峰,稱東南西北四台,而以北台最高。廟院多集中在中台之下,僧侶分為兩種,一種穿青衣,即佛教普通和尚。一種穿黃衣,則是西藏喇嘛教的喇嘛。據說十七世紀時,清王朝第三任皇帝福臨,因他最寵愛的一位妃子死了,傷心欲絕,曾在此出家為僧。可惜這個美麗的故事一聽就知道出於不懂政治的文化人的捏造。世界上沒有一個帝王,受得了僧侶的清規。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高二百五十三米。兩峰對峙,一峰像龍,一峰像虎。一世紀時,道教的重要領袖之一的張道陵在這山上修煉成功,據說他家裡的僕人都由鬼神服役,張道陵只要念動咒語,就能呼風喚雨,因之成為道教符篆派的始祖。十四世紀時,入主中國的蒙古皇帝冊封張道陵的後裔張宗演為「天師」,從此天師遂成為世襲的職位,跟儒家學派始祖孔丘的後裔被冊封為衍聖公世襲的職位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奇異的,長久浪費國民納稅錢的世襲系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高三千零九十九米,是中國雨量最多的地方,有時每年高達七千五百毫米。擁有最多的巖洞,都用古時的神祇或偉人的名字命名:如伏羲洞、女媧洞、鬼谷洞、雷洞。是佛教名山之一,但道教也把它當作聖地,稱為虛靈洞天。寺院的雄偉和滿山數不清的馴順的猴群,構成峨眉山的特色。有趣的是,大概這個名稱比較美麗的緣故——它使人想到美女的蛾眉,所以中國境內稱為峨眉的山,不只此一山,至少還有下列五處:一、在福建省明溪縣北,它的主峰正對著明溪縣城的北門。二、在福建省泰寧縣西北,形狀跟四川省的峨眉山相似,只沒有那麼多猴子。三、在河南省郊縣西北,因形態較小,所以被稱為小峨眉。四、在廣西崇左縣東,山勢高峻。五、在安徽省當塗縣西南,跟東梁山隔著長江相對,紀元前六世紀時,吳楚兩個王國在此大戰,吳王國最大的戰艦余皇號就在山下被俘而又被奪回。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北,高一千八百四十一米。道教人士說,紀元前二十七世紀時,五帝之一的黃帝姬軒轅曾在此燒煉過仙丹。黃山擁有三十六峰,雲霧瀰漫,構成黃山雲海奇觀。神話學家說,這雲海便是姬軒轅煉丹時火爐裡冒出的煙霧,所以跟別的地方不同。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高一千六百一十二米。道教重要神祇之一的玄元大帝,就在此山修煉成仙,他手下有兩員大將,一是烏龜,一是蛇,都具有廣大的法術,代表主人執行賞善罰惡的任務。武當山也是中國武俠小說產生劍俠的地方,在行俠仗義,搭救苦難的場合,常跟嵩山少林寺的劍俠,並肩作戰。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高一千四百七十四米,下臨碧波萬頃的鄱陽湖,千巖萬壑,籠罩在雲煙如幕之中,被詩人歌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儒家學派主流的理學學派,於十二世紀在五老峰下建立白鹿洞大學(白鹿洞書院),成為理學的大本營,為理學培養出大批門徒。廬山西北的牯嶺,十九世紀之後,成為中國最有名的避暑勝地。

    四沙漠·萬里長城

    在二十世紀初葉,五塊巨大無朋的大沙漠覆蓋著中國百分之六的疆土,這些被覆蓋的疆土,全部變成毫無價值,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死寂荒野。幸而它們只分佈在北中國的萬里長城之北和之西,集中於下列四個地區:

    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集中準噶爾盆地

    二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白龍堆沙漠)一集中塔里木盆地

    三鄂爾多斯沙漠——集中黃河河套

    四瀚海沙漠群——集中內外蒙古

    準噶爾盆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的北部,在阿爾泰山跟天山之間,成一個三角形地帶,面積約二十萬平方公里。它跟它上面的四萬五千平方公里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紀元前二世紀跟紀元後二世紀的英雄人物張騫、班超的偉大勳業,都限於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跟本區的關係很少。但到了十八世紀,一個大悲劇卻在此發生,立國數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覆亡,遭受到清王朝滿洲兵團滅種型的殘忍屠殺。從此中國境內再沒有準噶爾人,只留下這個仍保持準噶爾名稱的盆地和位於中國跟哈薩克交界處一個名「準噶爾門」的要隘,供後人憑弔。

    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與崑崙山之間,面積約五十三萬平方公里,百分之八十被三十二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十萬平方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所掩蓋。這是一個標準的閉鎖形態的內陸盆地,四周全是高達四千米以上的大山,僅東北一隙跟河西走廊相通。氣候乾燥,(女若)羌城全年雨量只五毫米,居民一輩子都不瞭解什麼是「大雨傾盆」和「陰雨連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等於一個日本,屬於流沙類型,橫亙在盆地中央,是最可怕的一種沙漠,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干」,就是「進去就出不來」之意。狂風捲起的沙丘有時高達二百二十米,像巨魔一樣的翻騰滾動,旅人和駱駝商隊都會像螞蟻般地被它吞食。庫姆塔格沙漠面積則有英國的一半大。兩大沙漠隱約相連,從東到西,長約一千三百公里,南北最廣處有五百公里。當張騫到西域時,所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這個使人色變的障礙,但他總算繞過了它。當第七世紀,佛教高僧玄類普九死一生的沿著它的邊緣前往印度,《西遊記》一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充滿妖怪的魔山和充滿奇異事物的王國,大部分都在這兩個大沙漠的四周。像其中的火焰山,就是指吐魯番附近的山群,吐魯番曾被命名為火州,氣溫曾高達攝氏七十五度。

    可能比紀元前五世紀更早,沿著這兩大沙漠的南北兩側,開闢有兩條艱險的道路,像兩條細絲一樣,中國就靠它跟西方世界作微弱的聯繫。這兩條道路,史學家稱為絲路,並不是對此細絲一樣的通道作詩意的稱呼,而是商人們利用它把只有中國才有的生絲和絲製品,歷經千山萬沙,運到歐洲出售。

    河套的鄂爾多斯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之上,是黃河以南唯一的沙漠。當中國古代最北的疆域以陰山山脈為界時,這塊沙漠曾阻撓著遠征軍的出擊行動和邊防軍的後勤補給。大黑暗時代時,中國北界退縮到萬里長城之內,這塊被遺棄在邊疆之外的沙漠上的綠洲,遂成為北方強大的蒙古人和瓦拉人的牧場,不時沿著長城抄掠。明王朝那些昏庸低能的帝王將相除了怒詈他們是「套寇」外,別無他法。十七世紀後,內外蒙古相繼併入中國,中國北界推進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這塊沙漠的國防意義,才歸消失。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散佈在蒙古高原上的瀚海沙漠群,這個大而無當的沙漠,座落在萬里長城和陰山之北,東起大興安嶺南端,西止於天山東麓,北到外蒙古中部,東西約二千公里,南北約一千公里或四百公里不等,面積大約有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恰可容納四個日本或四十個台灣島。它事實上由無數獨立的各有自己名稱的小沙漠組成,主要包括戈壁沙漠(蒙古南部)、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皆在內蒙西部)、渾善達克沙漠(內蒙錫林郭勒盟)。間隔地帶往往是平坦的岩石原野,而且生有水草。沙漠之上是寧靜的。商旅們在其中只能看到魔鬼一樣引誘迷途者奔馳到死的沙蜃。

    沿著瀚海沙漠群南部的邊緣,排列著一系列的商業城市,如赤峰、張家口、包頭、集寧、呼和浩特。我們如果把瀚海沙漠群當作一個真正的大海的話,這些城市就是陸地的港口。以張家口為例,它是萬里長城最大的關隘之一,有一條穿過沙漠的小道,像航線一樣,北通蒙古的首府烏蘭巴托。商旅必須在張家口治辦行裝,才能從事這個需時四十五日的商業性的沙海航程。而從烏蘭巴托南來的商旅,也到張家口為止,把貨物從駱駝上卸下後,交給代理店處理,即另行載貨返航。塞北跟中國本部的劃分,在此可看出顯明的色彩。長城以南,農田相接,青蔥千里。而出了張家口後,便景物全異,沙漠、駱駝、蒙古包、牛馬羊群,完全是另一種天地。我們可借用詩人形容繁華和荒涼之界的詩句,說明旅人的心情:「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怎能不回頭。」

    瀚海沙漠群和它以北地區,因氣候寒冷和求生艱難,促使遊牧民族無休止地企圖擺脫它,渴望進入遍地桃花的長城以南世界。從上古時代起,就發生數不清次數的南下侵略戰爭。中國人常大惑不解地責備他們不安於自己的鄉土,但如果把位置調換一下的話,恐怕也免不了會有同樣的行動。所以中國的外患,百分之九十五來自北方。

    沙漠本身的不斷南移,也帶給中國很大的災害。一世紀時,聞名西域的樓蘭王國,還是一個水草茂盛的樂土。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竟被庫姆塔格沙漠吞沒。充滿成質的羅布泊畔,只剩下它的故國殘址。河西走廊在十九世紀末期,沙漠的威脅還很小。但二十世紀初葉,沙漠幾乎抵達酒泉城下。酒泉古城西門上題有「西被流沙」的匾額,正是在沙漠侵蝕下人們心情沉重的呼喊。

    來自北方無休止的長期侵略,迫使中國建築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華人抵抗沙漠遊牧民族最艱苦和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紀元前八世紀起,瀚海沙漠群上,陸續崛起山戎、北狄、東胡等強大部落,他們的武士騎在馬背上,來去如風,使周王朝一些位於北疆用拙笨車輛作戰鬥工具的封國,大為狼狽,只好分別沿著各自的國界,修築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遼東半島,有燕王國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河套,有趙王國長城;從河套到隴西高原,有秦王國長城。紀元前三世紀時,匈奴汗國統一了瀚海沙漠群,秦王朝也統一了中國,為了抵禦新興的匈奴南侵,秦王朝把各封國的長城連接起來,成為中國第一個完整的防線。

    這個長城矗立在中國北疆一千餘年。十世紀時,遼帝國乘中國小分裂時代,取得包括今北京在內的十六個州,進入長城之內,長城遂喪失作用。接著金帝國和蒙古帝國興起,塞北是他們的本土,萬里長城正位於他們的腹地,六百年間沒有人關心它,甚至還嫌惡名妨礙交通,遂終於隳廢。

    一直到十五世紀,漢人建立的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回他們的老家瀚海沙漠群,他們在沙漠上幾乎立刻就恢復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習慣,再度不斷地向他們曾經控制過的中國抄掠。明王朝沒有力量把他們逐向更北,只好再度乞靈於長城,重加修築,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西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也就是現代我們所看到的萬里長城。萬里,是增強性的形容詞,事實上只有二千三百公里,但仍然是有史以來人類建築的最長的巨城。從前人們曾經臆測,在月球上回望地球,人造工程中,只能看到萬里長城。二十世紀人類真的登陸月球,發現並看不到它,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偉大。它像一條神龍一樣,隨著山勢,蜿蜒盤旋,在峰頭嶺巔,奔騰飛馳,構成世界上蒼涼的壯觀。每隔一段距離,即有一個碉堡,上面設立烽火台。遇到軍事情況,白天燃起狼煙(古中華人認為用狼糞燃燒的煙有凝聚力,可作直線上升,其他的煙,遇風即散),夜間則燃起火光。像無線電一樣,能把警報迅速地傳到邊防軍司令部。

    十七世紀中葉,明王朝覆亡,代替他的是來自北方的滿洲人建立的清王朝,將內外蒙古併入版圖,這是中國疆域最大的一次擴張。萬里長城再度位於腹地,也再度喪失它的國防價值。但它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仍然如昔,它象徵中國人忍辱負重,永不屈服的精神。

    五城市

    中國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國家的城市一樣,價值不斷的在改變。現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歷史上沒有地位。像東部第一大港上海,十七世紀時尚是一個荒涼的漁村。西部邊疆的伊寧,遲到十八世紀並人中國版圖後,才成為重鎮。以大霧聞名世界的重慶,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才突然重耍,之前不過是一個閉塞的崎嶇山城。而在歷史上曾充當過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現代卻大都凋零。雲南省的大理市,曾作為大理帝國的首都五百一十六年之久。黑龍江省的阿城市,十二世紀時是金帝國的首都,宋玉朝皇帝趙佶父於就匍匐在它那簡陋的宮闕之下。

    我們先介紹古都部份:

    從紀元前二十七世紀,中國第一位國家元首黃帝王朝一任帝姬軒轅開始到二十世紀中國境內清王朝末任帝溥儀被逐下金鑾寶殿為止,四千六百四十三年間,中國共出現了八十三個大小不同和壽命不同的政權,跟五百五十九個男女帝王——其中三百九十七個是皇帝,一百六十二個是國王。八十三個政權共建立了九十六個國都,那就是說,有九十六個城市之多,曾充當過發號施令的場所。我們用下表列出建都時間最久的最前十名:

    中國最早、最古老的國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鄭,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僅比西方世界薩爾貢帝國的阿卡德城稍晚一百年。居第四位的夏縣,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居第八位的商丘,築城時間在紀元前十八世紀。居第六位的江陵,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七世紀。但這一系列的在古中國煊赫一時的權力中心,現在雖然仍有名稱相同的城市存在,卻很難再找到昔日光榮的殘跡。

    建都之久居第一位的西安。它所在位置的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是古中國的精華所在。八、九世紀時,受到吐蕃王國和叛軍的攻擊,灌溉系統破壞,人民逃散,不能再維持一個經濟單元,才喪失繼續作為國都的資格。但二十世紀使它復興,成為重工業中心之一。它擁有最多的古跡,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所建立的長樂宮遺跡,到絕世美女楊玉環沐浴過的華清池溫泉,無一不使人興起懷古的幽情。

    居第二位的洛陽亦然,紀元前十一世紀,周王朝在此興築兩個相距二十公里的雙子城:西城稱為王城,東城稱為成周——成周也稱洛邑、洛陽,不久就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以美女和牡丹聞名於世。但它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方邊緣,跟關中地區相接,成為內戰中必爭之地,再三再四地被大火焚燬,以致十世紀之後,終於沒落為一個窄狹而又粗陋的小城,直到二十世紀末,才逐漸恢復它過去的光輝。它擁有跟西安同樣多的古跡,洛陽城跟黃河之間的邙山,就隱藏著無數歷史故事。

    居第三位的北京,是中國古城中的鑽石。自十三世紀起,一直都是中國大一統時代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語在二十世紀初被定為標準中國語,北京居民的謙遜態度和文化素質的深厚,為全國所稱道。它所擁有的古跡都是近代的,沒有西安、洛陽那麼古老,因之保存的也比較完整。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顯示出它重要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位置,不但可照顧多災多難的北疆,還有充分的熱力,輻射到遙遠的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和西北地區的新疆。在來自北方的侵略威脅消失前,國都設在北京,是一種倔強的面對挑戰的態度。二是國民的心理狀態,北京一連數百年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人們有一種嚮往的向心力,增加全國團結和統一的力量。

    居第五位的南京,於三世紀東漢王朝末期築成,被形容為具有龍蟠虎踞的形勢。但它充當國都的時代,幾乎全是分裂時代。而且每一個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包括令後人惋惜的悲劇。從前中國人口集中在長江以北中原地區,不像現在,江南的人口密度反而較高,所以把南京作為首都,在過去那些時代,有它的困難。

    居第七位的開封,是地理條件最差的古都。它四周連一個較為險要,可作初步抵抗外來軍隊,以待援軍的關隘都沒有。敵人從東西南三方任何一方進攻,都能長驅直入,逕抵城下。北方雖然有黃河,但黃河是會結冰的,反而更有利於敵人的行軍。而在不結冰時期,敵人又隨時可以決堤灌城。所以凡是以開封作國都的政權,幾乎全都以被屠殺作為結局。

    居第九位的杭州,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但它比南京更偏東南,在交通不便的往昔,情形跟成都相同,只能充當分裂時代一個地區的重心。它近郊的西湖,是中國最美麗的勝景之一,湖畔全是引人入迷的古跡名勝,幾乎每一個墳墓,每一條小橋,都是一部史詩。

    除此之外,依照順序,還有下列九個古城,充當國都的時間,都在百年之上。

    十一內蒙古巴林左旗,古稱臨潢,遼帝國的國都。跟新鄭相同,歷時二百零五年。

    十二河南省安陽市,古稱殷邑。充當商王朝國都二百零四年。十九世紀時,附近的小屯村農民在耕田時掘出很多刻有奇怪古文字的甲殼和骨骼,才發現是三千年前的古都廢墟。考古學家為研究那些以及之後不斷出土的甲骨上的古文字,特別建立了一門專門學問,稱為「甲骨學」,對紀元前十二世紀商王朝的社會形態作深入的探討。

    十三寧夏銀川市,古稱興慶。充當西夏帝國國都一百九十六年。但西夏的文化程度太低,在亡於蒙古人時,又遭到徹底的毀滅,我們現在已很難尋覓到留下來的屬於興慶古城的遺跡。

    十四四川省成都市。它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斷斷續續地充當割據狀態下的一些短命政權的國都,共歷時一百六十年,但卻是保留古跡最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三國時代的古跡。成都以芙蓉花聞名,所以也稱錦城,或稱蓉城。

    十五山東省淄博市,充當戰國時代齊王國國都一百三十九年。是紀元前四世紀時中國兩大超級巨城之一(另一是秦王國國都咸陽)。史籍上對它人口的稠密形容為:「吐氣成雲,揮汗如雨。」

    十六河北省邢台市,古稱襄國。充當商王朝跟後趙帝國的國都共一百三十五年。

    十七陝西省咸陽市,充當戰國時代秦王國、以至秦王朝首都,共一百三十三年。咸陽位於另一名都西安西北二十五公里,它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贏政的國都。但當秦王朝覆亡時,推翻它的強人項羽把當時最宏偉的阿房宮燒成一片焦土,咸陽進永遠喪失充當首都的資格。

    十八山西省臨汾市,古稱平陽。充當黃帝王朝第六任堯帝伊祁放勳跟大分裂時代漢趙帝國的國都,共一百一十年,另外還有黃帝王朝第七任舜帝姚重華作為國都的山西省永濟市(臨汾西南一百七十公里),同是儒家學派所歌頌的伊甸園。

    十九甘肅省武威市,古稱姑臧。也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河西走廊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大分裂時代作為四個短命政權的國都共一百零八年。

    除了這些古都,我們再介紹一些其他城市。事實上這些城市大半也都是古都,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有中國這種擁有九十五個古都的話,都會發現,略具規模的城市,都有過這份光榮。

    甘肅省蘭州市,最早的名字是金城,古都之一,大分裂時代西秦王國曾在此建都十三年。蘭州是現代中國地理上的幾何中心,但在二十世紀之前,全國開發地區僅限於東南,所以包括西安在內,都一直被當作荒涼的西北邊城。西安曾一度被定為西京,蘭州更在西京五百公里之外。二十世紀之後,它才顯出它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廣東省廣州市,同樣也是古都之一。小分裂時代南漢帝國曾在此建都五十五年。是中國跟外國人接觸最早的通商海港之一,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從貿易中產生的繁榮,直到十四世紀大黑暗時代來臨,才告萎縮。十九世紀時,西洋的巨艦巨炮,首先在此敲開中國關閉緊緊的大門,以後即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港。

    江蘇省揚州市,古稱廣陵、江都,是一個純商業城市,位於南北大運河注入長江的地方,雖然不斷受到戰爭的傷害,但始終保持它特有的繁榮。自命不凡的七世紀隋王朝皇帝楊廣,對揚州就有一種強烈的感情,他選擇了揚州作為他被絞死的刑場。

    江蘇省蘇州市,古稱姑蘇,充當春秋時代吳王國國都八十八年。紀元前五世紀吳王國國王夫差,在此築城,從此即以美女聞名全國。有諺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即指蘇州的美女和杭州的美景而言。

    西藏拉薩市,這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城市,古稱邏些城,是古吐蕃王國的國都,喇嘛教的聖地。它神秘的程度跟童話中巫婆住的魔宮一樣。中國古代所採取的「公主和親」政策,在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強悍的吐蕃人,最後終於被嫁過去的中國公主所信仰的佛教馴服,現在拉薩還存有吐蕃國王為中國公主所建的宮殿。

    遼寧省遼陽市,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古稱襄平,也稱遼東。它至遲在紀元前四世紀便已築城,當時燕王國長達八百公里的長城,西起上谷(河北懷來),東端便經過此城之北。它在燕王國覆亡前夕,曾充當首都五年。大分裂時代曾一度被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國佔領,引起以後楊廣三次失敗的征討。後來遼、金、蒙古三個大帝國,都把它定為陪都,稱為東京。十七世紀清王朝初興起時——那時尚稱後金汗國,也曾在此建都四年。東北所有的其他城市,都是它的晚輩。

    甘肅省敦煌市,也屬於古都之群,大分裂時代充當西涼王國國都八年。在十八世紀俞,始終是中國西部邊界上的重鎮,現在敦煌西距邊界線帕米爾高原一千七百公里。而從前敦煌西距邊界線只不過一百公里。就在敦煌西北七十公里處,築有要塞玉門關,探險家兼西域萬王之王的班超老年時思念故鄉,渴望返國,當時的東漢政府依靠他安撫西域,拒絕他退休,他曾哀告說:「我並不敢盼望回到酒泉郡,只願生時進入玉門關。」後來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泊南移,玉門關西去的道路斷絕。於是在敦煌西南五十公里處,築起另一個要塞陽關,代替玉門關成為西陲門戶,唐王朝詩人曾形容說:「勸君更進一杯酒二百出陽關無故人。」顯示出敦煌歷史上的形勢。

    在結束本節之時,我們發現,中國文明體系中,建築文明似是最貧乏的一環。除了萬里長城純軍事工程外,古中國缺少雄偉的城市,雄偉的宮殿,更缺少雄偉的民間房舍。宗教的寺院廟宇固然具有規模,但陰暗窒塞,只適合鬼神擠在一起,不適合人類正常生活。所謂飛簷琉瓦,雕樑畫棟以及亭台樓榭巧妙的庭院佈置,跟中國這麼一個龐大帝國應有的磅礡心胸和氣吞山河的氣魄相較,好像巨人戴著其小如豆的禮帽,非常的不相稱。事實上,一直到二十世紀初葉,我們還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民間建築,都非常矮小簡陋,跟沒有文明的野蠻民族相去無幾。比中國最早的古都新鄭還要早一千年的克里特島邁諾斯王國的國都諾薩斯城,就比中國十九世紀時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壯觀百倍。歐洲那種哥特式、希臘式、羅馬式各型建築,像雅典的萬神殿、羅馬的聖彼得教堂,古中國從沒有產生過。

    為什麼會如此?

    原因在於絕對君權思想下的政治形態,因為堅持尊君的緣故,不允許人民的房舍高過或好過政府官員們的房舍,也不允許政府官員們的房舍高過或好過帝王的皇官。至少從第一個黃金時代——即大黃金時代結束時起,將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裡,政府一直禁止人民在建築上作任何改變和追求任何進步。歷代王朝都有一種建築法規,規定人民房舍的最高限度和最廣限度,也規定只准使用什麼質料,什麼顏色和什麼圖案,如果有人不遵守這個規定,或拒絕傳統的矮小簡陋的形式,發揮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建造一棟高大寬敞、空氣流通的巨廈,他就犯了「違制」的條款,會受到跟叛逆一樣同等懲罰,最嚴厲時可能全家老幼一律處斬。這種畸形的抑制,直到十九世紀還是如此。鴉片戰爭爆發的前一年,當時的清政府還下令禁止人民倣傚西洋興建兩層以上的樓房。

    另一種現象也使我們驚異,那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新興政權,對於焚燒舊政權的建築物懷有濃厚的興趣。叛變成功的武裝部隊一旦攻陷大一點的城市(尤其是國都),第一件事幾乎就是縱火。像紀元前三世紀,西楚王國國王項羽焚燒秦王朝國都咸陽(陝西咸陽),大火三月不絕。縱火的目的在於表示自己是愛民的,所以對暴政下的產品必須徹底掃除。可是新貴們當然不願露天而居,燒掉後不久,他們就振振有詞地再建築屬於自己的更豪華的宮殿。等到下一個叛變成功時,再被付之一炬。

    結果是,中國的古城和古建築,幾乎全部毀滅,留下來的寥寥無幾。諾薩斯城仍在,而新鄭已數度化為廢墟。羅馬城仍在,而西安、洛陽,除了一些被挖掘過的帝王墳墓外,很少屬於建築物上的古跡。開封十世紀宋王朝的宮殿,二十世紀初只剩下個磚砌的高台。南京十四世紀明王朝的宮殿,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命名為「明故宮」的飛機場。只有北京的城市和宮殿仍保留著,但都是十五世紀後的建築,而它的窄狹和陰暗,也使人失望。

    這些人為的禁忌符咒,在鴉片戰爭後終於被撕毀,西方發源的新興文化的衝擊使中國人的靈性復甦,在現代中國巨廈林立的街頭,我們無法思議古城窄狹擁擠的景象。

    六地理區域

    每個國家對自己的國土,都有歷史累積下來的識別,也就是習慣上的稱謂。原則上依據自然山川和人文狀況,但主要的還是依據歷史發展的軌跡。所以地區的區分,並不一定完全合理,更沒有明確的界限。中國亦然。我們必須把它一一介紹明白,然後在敘述歷史活動時,才不致被這種不規則的地理區域所混淆。

    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有下列九個地理區域:

    一河西走廊(甘肅中西部)

    二西域(新疆)

    三河套(內蒙古伊克昭盟)

    四塞北(內蒙古中部)

    五漠北(外蒙古)

    六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東二盟)

    七雲貴高原(雲南、貴州)

    八青藏高原(世界屋頂)

    九中國本部

    分別予以說明: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的中西部,北面是瀚海沙漠群西端的諸小沙漠和一連串較小的被稱為「北山」的山系,南面是我們所介紹過的祁連山脈,也被稱為「南山」。這個走廊從天山東端起,斜向東南,直到中國西部城市蘭州,長達一千一百公里,但最窄狹的腰部寬度只一百公里。如同一條匹練,把一連串寶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大城,聯綴在一起,是古中國通往西方諸國唯一的國際道路。第七第人世紀時,沃野相接,被形容為「塞外江南」。可是後來論人吐蕃王國和回紇汗國潰散後的零星部落之手,遂變成一個荒涼貧苦地帶。直到二十世紀,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復建,這個殘破的匹練才再度發出亮光。

    西域,指現在的新疆和中亞的東部,以及克什米爾地區。但大多數情形下,只指新疆。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三條高入雲霄的巨大山脈,成一個「三」字形,夾著兩塊巨大的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紀元前二世紀張騫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僅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四周就有三十六個獨立王國。七世紀一度被中國併入版圖,設立一百多個州。但到了八世紀,卻被吐蕃王國奪去。一千年之後的十八世紀,才再回到中國版圖,命名為新疆,成為中國最大的一行政區域。

    河套,即黃河「幾」字地區。黃河穿過全國中心蘭州後折向北流,流到陰山山脈之下,一連作兩個九十度的劇烈轉彎,好像天神拋的繩索恰恰套住鄂爾多斯高原跟它上面的鄂爾多斯沙漠。這一帶應該是貧瘠的,但因黃河跟陰山之間有完備的灌溉系統,所以人煙稠密,農產豐富。一個古老的諺語說:「黃河百害,唯利一套。」二十世紀後,工業發達,使本區達到連夢都夢不到的繁榮。

    塞北,塞,指要塞,萬里長城當然是最大的要塞。所以「塞北」即指萬里長城以北,也稱「塞外」(歷史上卻沒有「塞南」「塞內」的相對稱謂)。廣義的塞北包括「漠北」,即包括從萬里長城直到貝加爾湖的內外蒙古全部地區。狹義的塞北則只到外蒙古邊境,所以也稱為「漠南」——瀚海沙漠群南部之意,也就是十七世紀之後的內蒙古中部的範圍。本區跟中國本部雖只隔一線萬里長城,但氣候和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反應,都大不相同。塞北比較寒冷,缺雨而多風沙,只有少數沙漠的間隙地帶,才有辛苦開闢的農田和作為沙漠港口的城市。塞北是中國歷史上產生外患最多的地區,除八世紀吐蕃王國和十九世紀之後西洋海上諸國外,中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對外戰爭,都是抵禦來自塞北的侵略。數不勝數的遊牧民族,從塞北沙漠排山倒海般地湧出鐵蹄,這跟羅馬帝國的命運一樣,但羅馬人缺少中華人的數量和中華人所具有的彈性。

    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貝加爾湖,是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國發動侵略的根據地。哈爾和林就是匈奴汗國的王庭所在,回紇汗國曾修築城垣,後來成為蒙古帝國早期的首都。中國對侵略者反擊時,遠征軍必須作艱苦地深入,穿越瀚海沙漠群,才能打擊到侵略者的心臟。如果僅只在塞北地區取得勝利,只不過是一種假象。遠征軍一旦撤退,遊牧民族的力量就會立刻再度集結。這是中國所感受的最大的威脅。漠北跟中國合而為一時,中華人才有安全;跟中國分離時,中華人不能安枕。

    東北,也稱遼東、滿洲。因位於萬里長城起點山海關之北,所以也稱關外,而稱山海關以南的中國本部為關內。東北是中國最寒冷的地區,大興安嶺下的免渡河曾出現過使人失色的攝氏零下五十點零二度的氣溫。本區擁有兩個大的水系跟兩個大的平原,即松花江平原和遼河平原。土壤肥沃,僅把泥土運到關內,就是上等肥料。紀元前十二世紀時,松花江畔有一個肅慎部落,曾派人千里迢迢前來中國朝貢。以後在這個古部落故土上,出現過很多獨立王國。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國,也曾侵佔過遼東半島。七世紀末期崛起的渤海王國,更一度成為東北地區的強權。後來成為女真人的根據地,先後建立了強大的金帝國和加倍強大的清帝國。二十世紀初,日本還在此製造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帝國。說明這個地區跟巴蜀地區一樣,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和軍事單元,具有獨立防禦和獨立進攻的能力。

    雲貴高原,包括雲南和貴州二省,是由無數大山,無數急湍河流和無數險峻深谷所構成的廣大高原。雲南地區的山脈,大都由北向南的密密排列,像一道又一道的巨牆,緊夾著翻騰而下的咆哮河川。貴州地區則萬山交錯,難得看見稍大一點的平坦地面,有三句諺語可說明貴州在古中國微不足道的可憐地位:「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雲南的氣候較為適宜,但交通之不便,比貴州的「地無三里平」更為嚴重,直線距離只一日的路程,因必須翻山涉谷的緣故,常要三日四日才能到達。如昆明距大理二百五十公里,步行要走十四日。大理距騰沖一百九十公里,步行要走十五日。這種困難的交通情況和阻塞的地勢,是雲貴高原重大的特徵。另一個特徵是人種複雜,貴州叢山是苗民族的根據地,其他地區則星棋羅布著傣人、水人、侗人、布依人、土家人、仡佬人等等。中華人對這些少數民族十分陌生,對被稱為「瘴氣」的空氣污染,和各種蠻荒地區所有的傳染病,又深懷恐懼,所以在十九世紀之前,一直把本區當作遍地都是毒蟲的穴窟,堅信每一位漂亮的苗族女郎,都會一種神秘的「下蠱」邪術(沒有人知道「蠱」是什麼,據說可借飲食鑽到肚子裡,定時發作),能使欺騙她愛情的中華族薄倖男子毒發不治。於是大家認為十人到此,至少有九人會不幸死亡。連被派到這裡充當官員的中華人,也都像綁赴刑場一樣的悲哀。二十世紀後,鐵路公路和重工業,以雷霆萬鈞的力量進入本區,一切都發生奇異的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現代化世界。

    青藏高原,即吐蕃王國故地,亦即我們前面所介紹的世界屋脊,藏民族古老的生存空間。吐蕃於十四世紀稱烏斯藏,十七世紀稱圖伯特,又稱西藏。我們不知道它為什麼如此不斷改變稱謂,也不知道這些稱謂的意義。因為它是世界屋脊的緣故,所以空氣稀薄而寒冷,夏天仍需穿著棉衣。山上遍是千年以上的積雪,地面遍是無法流到海洋裡的短促河流所造成的內陸湖沼。藏民族七世紀時,曾在這裡建立強大的吐蕃王國,征服西域,重創中國,跟向東擴張的阿拉伯帝國不斷戰爭而且獲勝。王國因內戰瓦解後,再不能復興,人口也急劇減少。到了十九世紀,二百三十萬平方公里廣大的吐蕃王國故地上,藏人只剩下二百萬人,而且繼續減少。二十世紀後,藏人的覺醒和漢人大量的移民,本區才獲得新生力量。

    中國本部,即中國最初的疆土,猶如英國最初的英格蘭,美國最初的十三州。中國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建立時,位於黃河中游跟支流的汾水下游,面積大概只有二萬或三萬平方公里。經過不斷地開拓,到了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贏政大帝征服了林立的獨立王國,又向北向南,作劇烈地擴張,國土遂膨脹到三百萬平方公里,北到萬里長城,南到南中國海,西到黃河南岸的蘭州,東到東中國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此即我們所稱的中國本部,不過有時候也包括河套和河西走廊,有時候也包括雲貴兩省和海南島,有時候也包括台灣島。

    中國本部復分為下列七個小區:

    一中原

    二河東

    三關中

    四隴西

    五江淮

    六巴蜀

    七江南

    中原,就是現代所稱的華北大平原,北到長城,南到淮河,西到函谷關,東到東中國海。其中黃河以北稱為「河北」、「河朔」;黃河以南稱為「河南」、「河灌」(河北、河南是地理區域,不同於行政區域的河北省和河南省)。全區因位於函谷關以東、所以四世紀時稱為「關東」。又因位於崤山之東,所以紀元前四世紀到紀元後三世紀之間,也稱為「山東」(不同於行政區域的山東省)。因為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發展核心,所以也是中國歷史的心臟地帶,最大的特徵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野。中國本部是中國歷史舞台的重心,中原則又是中國本部的重心,中國的歷史絕大部分在此演出。

    河東,位於太行山脈跟黃河之間,因在黃河之東,所以稱為「河東」。但它同時也在太行山脈之西,所以十四世紀後,改稱為「山西」。它自成一個戰鬥單元,構成對河北、關中最大的威脅,中國古代很多王朝都建都於此,或在此崛起。

    關中,指秦嶺山脈以北和萬里長城以南地區,因古都西安位於群關之中而得名。東有函谷關,西有蕭關,南有大散關、武關,北有金鎖關、秦關。紀元前三世紀之前,已相當富庶,建都在咸陽(陝西咸陽)的秦王國,向外不斷侵略。身為東方緊鄰,建都在最古老的古都新鄭的韓王國,無法抵抗,於是想出一個任何有大腦的人都想不出的奇異辦法,派遣了一位卓越的水利工程師去教秦王國開築灌溉系統。認為如此就使秦王國民疲財盡和專心內部事務,不再向外擴張。這跟現在幫助敵人製造原子彈,以期他國庫空虛,不再向外擴張同樣的駭人聽聞。在工程進行途中,秦王國發現了這個陰謀,但也立刻領悟到,這個陰謀太可愛了,對韓王國不過延長數年壽命;而對秦王國,卻可享萬世利益。從此關中更加繁榮,甲於全國達一千年之久,九世紀時才毀於吐蕃王國的入侵。直到二十世紀,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大量的工業建設投入,關中才恢復它昔日的重要地位。

    世界上竟然有韓王國那種政治家,用增強敵人戰力的手段,來換取暫時的苟安,而自己卻沒有把握時間,振作圖強。歷史上很多重大決定,似乎不能以正常的理智去瞭解,此不過一例。

    隴西,指河西走廊跟關中之間地區,東是隴山,西是黃河南岸的蘭州,也就是現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萬山起伏,跟關中、河東(山西),共同組成黃土高原。這裡是歷史上羌民族和氐民族主要根據地之一,也是關中的屏障,一旦被西方蠻族攻陷,關中便會一夕數驚。

    江淮,指長江跟淮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是一個小小的和最平坦的原野,事實上屬於華北大平原的延伸。統一時代它是糧食倉庫,分裂時代它是拉鋸戰的戰場,若干決定性的戰役和著名的戰役,都在本區發生。

    巴蜀,即現在的四川省所在的四川盆地。巴,巴國,今重慶;蜀,蜀國,今成都。本區四面都是高山,當中是一塊廣達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巨大盆地,只有長江一線跟東方相連,但長江在本區跟東方地區交界之處,擁有二百零四公里長的三峽——三個險惡萬狀,窄狹如線的峽谷,山高水急,航行極度危險。全區面積有三十萬平方公里,跟日本大小略等。所以命名為四川的緣故,因它擁有四條注入長江的重要河川:嘉陵江、沱江、岷江、烏江。巴蜀本是一個蠻荒窮苦的地區,紀元前三世紀時,秦王國所任命的蜀郡郡長(郡守)李冰跟他的兒子李二郎,是兩位創造奇跡的偉大水利專家,他們修築河渠,築壩引水,本區遂兩千餘年沒有水患,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李冰父子逝世後,巴蜀人民堅信他們已升天成神,所以為他們建立廟宇,世世焚香膜拜。李冰父子所建的工程中,最有名的是都江堰——位於都江堰市的巨大水壩,保持到二十世紀的今天,仍完整無缺。使巴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以及地理形勢上,都成為具有雄厚實力的獨立單元。諺語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每當改朝換代或分裂時代,巴蜀即成為野心家的樂園、從紀元開始之後計算,在這裡已產生過七個短命帝國,和更多的半獨立性的政治割據局面。二十世紀後,工業興起,礦山開發,更使本區如虎添翼,成為現代中國的鑽石地區。

    江南,指長江以南和越南北部地區,也稱「華南」或「南中國」。三世紀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蠻荒。四世紀大分裂時代,中華民族從中原南遷,定居在五嶺山脈周圍,因為是僑居身份,所以稱為「客家人」,他們的後裔仍操著三世紀中原的古中國言語,可能是中華民族中血統最純的一支。九世紀時,軍閥混戰,中華民族第二次南遷。十二世紀時,金帝國席捲中原,中華民族第三次南遷。江南遂逐漸開發,成為中國水利最完善的稻米區和最富庶的農業社會。以致中華人在習慣上,對任何富庶地區,都稱之為第二江南。本區的東北角落,即太湖附近,因位於長江東南,在三世紀之前,稱為「江東」。本區最南沿海地帶,因位於五嶺山脈之南,所以一向也稱為「嶺南」,當然包括海南島在內。

    七演員

    我們已經介紹了中國歷史舞台的外貌,現在再介紹在這個舞台上出現的演員。

    有一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華人的種族成份,中華民國初建立時,曾使用五色旗作為國旗,國旗上橫列著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這個國旗維持了十七年的壽命,才被取消,原因之一是,還有同樣重要一支的苗民族,未曾列入,同時也忽略了其他少數民族。

    不過事實上,漢民族居絕對多數,其他民族居絕對少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時,中國的人口估計有四億五千萬,而漢民族四億二千萬,佔百分之九十四。其他各民族的總和只不過三千萬,佔百分之六。

    中華人是黃種人的一支,與白種人和黑種人有一目瞭然的區別。中國人具有黃種人的共同特徵,也具有唯有中國人才有的特徵。最初到中國的西洋人,往往發現中華人的相貌竟然完全相同,不禁擔心中國人自己之間如何辨識。這說明中華人自成一個血緣系統,雖經過無數混血,但中華民族單一的元素仍然十分強烈。最顯著的是體格方面,中華人比較矮小,平均高度一百六十五厘米左右(北方人比較高,平均一百七十厘米,南方人平均只一百六十厘米),這個平均高度遠低於白種人,以致跟白種人談話時,不得不把頭上仰,中華人對這種現象當然非常的不高興,在諸如籃球之類的競賽上,中華人可以說無力跟旗桿一樣高的白種人對抗,但靈活地跳躍使中華人在戰場上得到相對的補償。其次,中華人的眼珠是黑色的(假如他有一雙白種人的藍眼珠或灰眼珠,他一定是一個瞎子);頭髮也是黑色的,又直又硬,以致中華人對黑種人捲曲的頭髮大惑不解。最顯著的另一件事是,中華人的鼻子比較低而體毛比較稀少,因之對白種人的高而大的鼻子和身上亂草般的體毛最為驚訝。

    中華人是什麼時候在黃河流域出現的,以及他們為什麼不在尼羅河出現,也不在密西西比河出現,而恰恰地在黃河出現,原因如何,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只知道當紀元前六世紀時,古中華文明已有高度成就,中華人已建立了強大的政府組織達一千餘年,而遍地仍佈滿了使中華人狼狽不堪的野蠻民族。那些被稱為「戎」、「狄」的野蠻民族的若幹部落,距當時周王朝的首都洛邑(河南洛陽),最近不過三十公里。周王朝的國王有時還得跟他們結盟,有時還被他們趕出洛邑。

    然而,大概就在那時候,中華人形成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性格:第一是確定了農業生活,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民族像中華人這麼喜愛耕種。中華人足跡所到之處,必然地會出現青蔥的農田。一個中華人就是一棵樹,離不開泥土,而且緊抓著泥土,根深蒂固。第二是中華人喜愛和平,這是由泥土的芳香而來。遊牧民族和商人先天的具有侵略的衝動,農民則根本不喜歡侵略,因為侵略行為和侵略結果都對他沒有直接利益。只有長久的安定,才可以保障田中的莊稼收穫。第三是中華人日增的保守性,農村是世界上最少變化的社會,缺少刺激和竟爭,不容易產生冒險的和開創的精神。從這種社會孕育出來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和教育上取得控制權之後,更使保守的傾向加強。

    中華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之一,雖然在歷史上不斷出現戰爭,不斷出現殺戮,但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是如此,不同的是這都不是中華人主動的追求。只有在受到外來異民族過度的侵略,或受到貪暴官員過度的迫害時,才會發出壯烈的反擊。中華人真正的英雄氣概和高貴的精神價值,在反擊中全部顯露,也在這種反擊中,滾雪球般地不斷壯大。

    信史時代之後不久,中華人即創造出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大黃金時代,自紀元前五世紀到紀元前一世紀,這正是中華人的青春年齡,有無窮的澎湃活力去追求進步和勝利,他們使古中華文明光芒四射。

    中華人最早的勁敵是瀚海沙漠上的匈奴人,經過三百年的戰鬥而終於把它擊潰,匈奴一支向西逃亡,引起歐洲民族的大遷移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一支於一世紀時向中國投降。四世紀時,匈奴人和散居在中國北部中部各地的鮮卑人、羯人、氐人、羌人五種少數民族,被稱為「五胡」,乘當時的晉王朝因殘酷、愚蠢和長期的自相殘殺而失去控制力之際,紛紛叛變,跟若干中華民族的野心家先後建立了十九個獨立王國,造成歷時三百年的大分裂時代。

    大分裂時代於六世紀結束,五胡全部被中華人同化。一個含著五胡血液的新生的中華人,昂然興起,在七世紀時再度發揮他們強大的能力,創造出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但在匈奴人遺留下的真空地帶上,又出現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侵入的突厥人1,他們先後建立了很多汗國,最著名的是突厥汗國和回紇汗國。

    1突厥人人主匈奴故地在公元五世紀——編者

    中華人跟突厥人戰鬥,也歷時三百年,突厥人的最後一個汗國回紇,於九世紀時瓦解。中國北方第一次沒有外患,可是西南方位於世界屋脊的藏民族,居高臨下的開始入侵。中國用盡了渾身解數,包括美女攻勢,才把他們擋住。而北方轉眼間又恢復原狀,契丹民族崛起,統一了突厥故土上的零星小部落,建立遼帝國。

    這時已是十世紀了,中國開始衰微。在短暫的小分裂時代,人數不過十數萬的突厥人的一支沙陀人,就在中國建立了三個短命帝國,並且把以北京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出賣給契丹人,使萬里長城的功能全失。

    小分裂時代匆匆結束後,中華人再度統一中國,而且混合著突厥的血液。但是已不再像大分裂時代結束後那麼蓬勃振作的立即復興。這至少由於兩個原因:

    一、佛教的傳入,使人認為痛苦是命中注定、無法避免的,但它卻是來世歡樂的種子。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和追求幸福真理的意志,普遍消沉,有時候且被認為毫無意義。

    二、儒家學派的主流理學興起,士大夫階層的結構更為堅固,他們運用政府的和禮教的力量,阻止任何改革,使公孫秧於紀元前四世紀時造成的因改革而突飛猛進的奇跡,不能再現。中華文化已進入老境。

    到了十二世紀,鮮卑一支的女真人在東北松花江流域建立金帝國,以雷霆萬鈞的力量把契丹人擊潰,把漢民族建立的宋帝國從華北大平原驅逐到長江以南。十三世紀,匈奴後裔的蒙古人在女真人的背後漠北崛起,如法炮製的把女真人擊潰,再把侷促在江南一隅的宋帝國消滅,將整個中國置於控制之下。

    於是中華人第一次嘗到亡國滋味,一向以天之驕子自命的中華人,在蒙古帝國中,被列為次於蒙古人和西域人的第三等人和第四等人(淮河以北中華人屬於第三等,淮河以南中華人屬第四等)。這種遭遇是難堪的,和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情形一樣,野蠻人征服文明人,反而把文明人當作劣等民族看待。

    蒙古人統治中國不到一百年,於十四世紀時,被逐出萬里長城。蒙古人跟一個深入寶山空手而回的粗漢一樣,吸收中華民族的文化太少了,所以在回到他們荒涼的故土之後,仍過著他們原始的遊牧生活。

    然而,混合著女真人和蒙古人血液的中華人,仍不能精神飽滿地一躍而起,因為他太過於衰邁。接替蒙古人統治的是中華人建立的明王朝,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使人倒胃的一個政權,它採取一系列的窒息民族靈性、傷害人性尊嚴的措施,諸如:

    一。嚴格的閉關自守,減少或根本斷絕跟外國的貿易和交往,竭力拒絕吸收新的事物和新的文化。

    二、建立八股文的科舉制度,士大夫階層範圍擴大,定理學為官定思想,知識分子的頭腦一天比一天僵化。

    三、明王朝的皇帝幾乎全是低能、墮落,而又凶暴顢頇的無賴,他們依靠宦官和酷刑治理國家,政治制度和人性尊嚴被嚴重破壞。

    於是,大黑暗時代來臨,中華人進入前所未有的悲慘境地,內部陷於長期混亂,疆域萎縮到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所奠定的範圍。這樣一直苟延殘喘到十七世紀,女真人後裔的滿洲人,在東北女真人故土上建立清帝國,擊清明王朝,入主中原。

    滿洲人帶來了秩序與和平,而且以生龍活虎的衝擊力為中國創造了第三個黃金時代,使疆土洶湧地膨脹,除了像嫁妝一樣,把東北地區和內蒙古併入中國版圖外,十七世紀合併外蒙古,十八世紀合併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古西域的新疆,共開拓八百九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幾乎超過明王朝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三倍,使當時中國的疆域達一千二百四十萬平方公里。六大民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共聚一堂。

    中華人必須永遠感謝這個一度被詈為侵略者「韃子」的滿洲人,沒有他們,中國只是一個明王朝時那種中等的農業國家:

    滿洲人不久就全部漢化,同時因他們的固有文化太低,以致除了全盤接受明王朝的政治形態和儒家理學思想外,別無選擇。接受的結果,使它無力撥開大黑暗時代殘留下來沉重的壓力,第三個黃金時代終被腐蝕。十九世紀時,西方嶄新的現代文明東來,中華人遂成為世界上被戲弄、被宰割、被作為笑料的丑角。在外國人眼目中,十九世紀時的中華人,就是「辮子」、「苦力」、「寬衣大袖」、「吸食鴉片」、「自私貪污」、「馬虎敷衍」、「得過且過」,而女人又都是纏足的殘廢。這是一個使人汗顏的圖畫,但事實卻真是如此。中國面臨瓜分,中華人面臨淘汰滅絕。

    中華人終於覺醒,二十世紀初,占中國人口百分之九十四的漢人,從滿族人手中奪回政權,建立中華民國。滿族這個偉大的民族,在完成為中國擴張領土的艱難任務後,消失於漢民族同化熔爐之中。

    中國像一個巨大的立方體,在排水倒海的浪潮中,它會傾倒。但在浪潮退去後,昂然的仍矗立在那裡,以另一面正視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沒。就在二十世紀,使人沮喪的大黑暗時代結束,五千年專制帝王制度給柬,悠久的但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也被逐漸拋棄。奄奄一息的中華人返老還童,英姿煥發,創造出中國第四個黃金時代,在全世界萬邦之中,充當忠實的和強大光榮的角色,而且成為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