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譯者附記〔1〕 文 / 魯迅
《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譯者附記〔1〕
這一篇,最先載在去年六月間的《讀賣新聞》上,分作三回。但待到印在《最後的歎息》的卷首的時候,卻被抹殺了六處,一共二十六行,語氣零落,很不便於觀看,所以現在又據《讀賣新聞》補進去了。文中的幾個空白,是原來如此的,據私意推測起來,空兩格的大約是「刺客」兩個字,空一格的大約是「殺」字。至於「某國」,則自然是作者自指他的本國了〔2〕。
五月一日
※※※
〔1〕本篇連同於日本小說家江口渙《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的譯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五月十四日《晨報副鐫》。
華希理(KNXPUPZ),愛羅先珂的名字。
愛羅先珂的第二個創作集《最後的歎息》(第一創作集為《天明前之歌》)於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出版時:江口渙將《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一文印入該書卷首,作為代序。
〔2〕關於江口渙的這篇文章,魯迅後來作過說明:「當愛羅先珂君在日本未被驅逐之前,我並不知道他的姓名。直到已被放逐,這才看起他的作品來;所以知道那迫辱放逐的情形的,是由於登在《讀賣新聞》上的一篇江口渙氏的文字。於是將這譯出,……我當時的意思,不過要傳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聲和激發國人對於強權者的憎惡和憤怒而已,……」(《墳·雜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