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啊!上海男人

輯四 思路 第7節 論公共空間之必要 文 / 龍應台

    一腳踩進去,大吃一驚,馬上想回頭就走,但是諾大的黃土高原上,到哪兒再去找一個廁所?於是猶豫不決地就站在那兒打量。

    沒門的廁所不是沒見過,但是眼前這個結構嘛,非但沒門,在坑與坑之間只有一堵矮牆,也就是說,蹲著的人一偏頭就可以看過去一排人頭,當然都屬於別的正蹲著的人。若是不偏頭直視前方,就得準備隨時和那進進出出的人打個照面……當然是人家站著你蹲著,人家穿著衣服你半裸著,人家從高處俯看正在用力的你。哎,越想越是全身起雞皮疙瘩。怎麼辦呢?

    只好面對著牆壁,低下頭來。至少在三面牆的環護之下,有被掩蔽的錯覺;而且也避免和別人四眼相對。我像一隻縮頭縮尾的病鴕鳥蹲在那兒。然後就聽見有人走進來;是新加坡來的作家。她叫了一聲「哎呀!」就停在那兒不動。過了一會兒,發現了我,遂也走了過來,默默地作了我的鄰居。

    在我們離開時,看見另外兩個坑上也已有了人;兩位來自河北的作家,正蹲著聊天。那兩個人是把背對著牆壁,臉向外蹲著的。這時候我們才知道,我們兩個海外人蹲錯了方向!

    「可是,為什麼臉朝外呢?」我們邊走邊研究,那坑的結構極簡單,沒有什麼非要人朝外的科學理由;那麼,「難道我們的鴕鳥心理這兒的人沒有嗎?」恰好一個上海朋友走過來,我們問他,他露出聽天方夜譚不可思議的表情說,「那當然臉朝外啦!否則豈不是把光光的後面給別人看嗎?」

    新加坡人反駁得也快:「沒道理呀!依照這個邏輯,那麼臉朝外,豈不是把光光的前面給人看了嗎?」出來遊山玩水的作家們亂哄哄笑一陣,這個不怎麼適合紳士淑女的笑話也就過去了。

    但是對我這個喜歡對文化現象胡思亂想的人卻沒有過去;在笑話的裡層一定有一個文化的合理解釋,一定有的。

    離開西安,回到我寧靜的書房裡,終於可以把一路上朋友的贈書好好讀讀了。首先就要看西安的作家怎麼寫西安。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寫得深情款款,突然有幾句話揪住了我的眼睛:「你不敢輕視了靜坐於酒館一角獨飲的老翁或巷頭雞皮鶴首的老媼,他們說不定就是身懷絕技的奇才異人。清晨的菜市場上,你會見到手托著豆腐,三個兩個地立在那裡談論著國內的新聞,去公共廁所蹲坑,你也會聽到最及時的關於聯合國的一次會議的內容……」

    有意思了!他把酒館,巷頭,菜市場與公共廁所並列起來,顯然表示公共廁所是一個現代的所謂「公共空間」……和今天的酒吧,廣場,演講廳;從前的水井邊,大廟口,澡堂和茶樓一樣,是市民交換意見、形成輿論的場所。在西方,一般家家戶戶都有自用的衛生設備;馬路邊的公共廁所不為居民所設,使用者是真正內急的過路人。過路人互不相識,解完手繼續上路,沒有在廁所裡說三道四的慾望和必要。廁所只有機械功能而不具社交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各人關起門來辦各人的事兒最簡單便捷,誰也不打擾誰。門,是必要的。

    可是當公共廁所是相屬某一個社區的設施時,它不可避免地就擔負起交流的任務。都是街坊鄰居,在廁所裡碰面能不聊幾句嗎?若是和暖的春天,人們可以在村子裡頭大樹下邊抽煙邊談話;若是螢火蟲猖狂的夏夜,人們可以抱著自己的凳子到廟前廣場上邊趕蚊子邊論天下;到了寒氣侵人的冬日裡,反正不能下去,難道公共廁所不是個頗為溫暖的去處?至少那兒遮風擋雨,那兒瀰漫著人的氣味,那兒肯定有人……即使是寂寥的半夜三更。去那兒的人在排完胸中塊壘之後通常神清氣爽,無所鬱結,容易挺直了背脊暢所欲言。再說,廁所裡一目瞭然,不會有密探埋伏,竟也是個說話有豁免權的自由天地。

    老農蹲在大樹底下聊天時,肯定個個把背對著樹幹,臉朝外。臉朝外,才好左顧右盼,呼朋引友。在這種地方若有一個傢伙臉朝著樹幹,把背給別人看,顯然是憤世嫉俗的,古怪的。公共廁所既然和大樹一樣是個互通氣息、發表意見的公共空間,哎,我當然蹲錯了方向!

    而既然是公共空間,有門不如沒門吧?我們能否想像將咖啡館的座位一一間隔起來用門掩上?那就不再是有沙龍性質的咖啡館了。我們能否想像將一個城市的大廣場切成小塊用一扇又一扇的門關閉?當然能的;從前的君主們為了不讓市民聚集論政,曾經在廣場上建築起七七八八的設施,用以抵消廣場的公共空間作用。但是市民「街談巷議」的慾望是堵不住的;人們遂流向公園,流向老廟,流向……公共廁所。倫敦有海德公園,台北有龍山老寺;而「文革」期間,多少人在交代不出來的時候脫口而出:「是廁所裡聽來的」?如果是個有高牆厚門、誰也聽不見誰望不見誰的廁所,賈平凹又怎可能在蹲廁時「聽到最及時的關於聯合國的一次會議內容」?

    而且,我也絕不會聽到這麼精闢的民族自我分析:北京人多禮多話。上公共廁所時,一個說:「真巧啊,您老也上廁所呀!天這麼冷,幸好這廁所離得近。您先請先請……」那另一個就說:「你也來啦!身體好嗎?老爺好嗎?大嫂幾時……」臨走時,兩個人還得再來一回合:「你老尿完啦?好嗎?您……」而內向寡言的陝西人據說是這樣對話的:

    「尿?」

    「尿!」

    「完啦?」

    「完啦!」

    因為沒有防堵的門,所以市民對國事的看法得以交換而集思廣益;人們對鄉里的情感得以交流而同舟共濟,個人更因為胸腹中無所鬱結而得以充分發洩個性才情。作為一個責任重大的公共空間,公共廁所之有門無門朝裡朝外,差別大矣!

    (原載1997年12月18日《文匯報·筆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