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胎兒具有驚人的能力 文 / 井深大
幼兒期和新生兒期最適合進行幼教
有一點我想提出來,當初我在幼兒教育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認為胎兒和新生兒
不具備接受教育的能力。由於對幼兒的能力缺乏認識,使自己的幼兒教育開始於完全不
同的幼兒教育條件。
首先,我想談一下胎兒的問題。要瞭解胎兒的狀況必須使用X光,而在二十年前,
只能通過聽胎兒的心跳,檢查胎兒的脈搏來瞭解胎兒的狀況。但是,近年來,由於B超
的出現,人們對胎兒的狀況知道的更多,更細。以前,我們不瞭解嬰兒對外部刺激的反
應,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知道。
過去,人們就常說:音樂和母親的交談對嬰兒有益。而真正證明這種說法的是日本
醫科大學已故的室岡一先生他證實子宮外的聲音能進入胎兒的耳膜。
室岡先生把嬰兒在子宮內所聽到的聲音,母親的心跳和血液流動的聲音進行了錄音。
他發現讓剛出生的嬰兒聽這種錄音能止住他/她的哭聲。製作動物玩具"小綿羊",把錄
有上述聲音的裝置縫進玩具內,然後放到哭個不停的嬰兒的枕邊進行試驗,我們發現嬰
兒會天天的睡去。太令人不可思議了。尤其是出生一周左右的嬰兒,其效果就更加明顯。
這說明,胎兒不僅能聽到外部的聲音,而且能記住外部的聲音,嬰兒在未出世之前就開
始學習優美的聲音。
這樣的實例還很多。我想由此而進一步地指出,嬰兒的感情來源於母親,他/她和
母親一起喜怒哀樂。最近,隨著生理學的進步。不斷有研究成果表明:當人的感情發生
變化時,他所分泌的化學物質(大腦傳遞物質)會作用於大腦。這種看法使人很容易想
到,母親血液中分泌的化學物質會通過臍帶對嬰兒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靠以往的看法
所完全不能明白的,因為以往的看法只局限於通過神經纖維的電流變化來捕捉大腦的運
動。人們相信所謂的胎教迷信,甚至教科書都白紙黑字地寫上:別說胎兒,就是出生三
個月的嬰兒也看不見任何東西。最近教科書作了修改。即嬰兒在出生後一個月可以看見
東西。也就是說,認為剛出生的嬰兒看不見東西的說法還在堂而皇之地流行著。
這種說法也許是來源於心理學權威,精神分析奠基人弗洛伊德的學說。我曾經看過
弗洛伊德的文獻,文獻中說:"嬰兒在出生獲得兩個半月到三個月不會笑。這是因為在
這段時間裡嬰兒還沒有智力。""嬰兒的心智要在二,三年後才能發育形成。"等等。由
此看來,教科書的主張與弗洛伊德的學說喲極深得淵源,因而,設置開始教育的時間段
完全不同,這也是一種常識。
就是在從事幼兒教育的世界裡,也曾經有人斷言:出生不超過兩個月的嬰兒只會睡
覺,哭叫和喝奶,對他/她進行能力和智能的研究毫無價值可言。例如,著名的巴頓.赫
懷特博士在國際兒童年時,曾應幼兒開發協會的邀請前來日本,她當時就是這麼說的。
赫懷特是哈巴特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世界幼兒教育的權威人士。
其他還有許多學者,他們和赫懷特一樣,把嬰兒看作如同植物一樣的,"心智未開
的有機體,"他們認為:嬰兒沒有意識,沒有知覺,沒有感覺,根本不具備心理機能。
這似乎就是學問世界的現狀。令人吃驚的是,在歐美,人們把出生不超過兩個月就微笑
的嬰兒當作病人看待,稱之為乳兒微笑症。
以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人否定幼兒教育和早期教育,是因為人們想當然地認為:
身心都沒有發育起來的嬰兒沒有接受教育的"感受性"和"學習能力"。從前的研究從來不
把胎兒當作人來看待,即便不是胎兒,就是出生後不滿1歲的嬰兒,能否看作人也還存
在著問題。
只是,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的話,就不僅僅是一個現象論的問題。還必須涉及到
婦女生產方式等深層次的問題。儘管這樣的問題很棘手,我處理不好,但是我很願意想
大家介紹幾個與之相關的有趣例子。
烏干達的嬰兒出生六周就會爬
1985年來到日本的哲在夫.齊爾頓.皮阿斯著有《神童養育法》一書。儘管本中有苦
澀南懂的地方,但是他在我思考幼兒教育時,給了我許多啟迪。而且書中信息量驚人,
彙集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報告。
本章的標題是-胎兒的驚人能力-,關於它的內容,我想首先從該書中引用馬魯歇爾.
吉班關於烏干達嬰兒的報告。
聚集班說,烏干達的母親在臨產之前還和平常一樣幹活。然後找一個沒人的地方自
個兒蹲下來生孩子,或者找人幫助接生。大約一個小時後,該母親便去串親戚,讓大家
看自己剛生下來的嬰兒。
出生的嬰兒被光著身子放進母親胸前的吊帶裡,他/她在母親身邊長大,連睡覺都
不離開母親。由於嬰兒經常和母親在一起,所以嬰兒可以隨時吃奶。據說,母親也能通
過一條布吊帶明白嬰兒的要求並作出反應。
據說,以前從來沒有人在任何地方看見過如此生養的烏干達嬰兒。這些嬰兒出生後
的第二天(48小時)就能通過前臂支撐坐起來。而且後背伸直,頭部中症,目光集中。
嬰兒睡眠很少,長時間處於睡醒狀態。
通過對出生六,七周的300名嬰兒的調查發現,所有的嬰兒都能自己爬行和自己坐
立,甚至還會在鏡子前長時間注視自己的模樣。而這種能力在歐美的嬰兒,要經過24州
(6個月)才能顯示出來。
無痛分娩剝奪了母子/女之間的肌膚情結
為什麼我們能從烏干達嬰兒的身上看到這種能力呢?就烏干達的嬰兒與眾不同嗎?
不僅在烏干達,就是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生產"也是很自然的過程。人們常說:在
溫暖的南方,孩子好生養,嬰兒自立早,但是,在俄羅斯有個遊牧民族鎮庫斯,孩子分
娩都在零下40度的露天進行。鎮庫斯人把"生產"看作一種簡單的生理現象,而不是看作
一件特別的事情,所以他們不會在產前作任何的準備。
據說,大部分荷蘭人現在還在自己家裡進行分娩。荷蘭的緊急救護體制十分完備,
婦女分娩時備有助產醫師。如果在醫院進行助產順理成章的話,多少會讓人覺得不安。
在荷蘭,其嬰幼兒的死亡率很低,僅次於瑞典。有一位接生無事故一萬六千例的助產醫
生說:在日本,從助產學校畢業後,即使想掛牌開業也開不起來,因為產婦們都到醫院
生孩子。現在,去醫院生產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仔細想一想又覺得滑稽可笑。
又不是生病,為什麼要去醫院呢?
大家普通認為:去醫院有大夫,能用麻醉要消除生產的痛楚,進行無痛分娩。蒙特
喬有一本書叫《肌膚之親》(英文名:TOUCHING),書中描述了母親分娩陣痛的意義,
內容十分感人。TOUCHING在日語當中時SKINSHIP的意思。順便提一句,據說,把SKIN
SHIP作為一般詞語來使用的國家只有日本,因為他本來是精神病學科上的特殊用語。也
就是說,儘管存在著微妙的差別,但能和日語的SKINSHIP相對應的詞,在外國只有
TOUCHING的說法。這種差異會不由得讓人想到西方育兒和日本育兒,乃至文化之間的差
異。
有許多動物在生孩子後,媽媽會用舌頭舔便孩子的全身。據說,如果媽媽不舔孩子
的屁股,孩子就不能排泄,以至於不能活下來。當然,人不會去舔自己的嬰兒。但是據
蒙特喬推測,嬰兒出生要通過狹小的產道,產道與嬰兒有強烈身體接觸,這可能和舔的
作用差不多。因此他說:在婦女沒有做媽媽的意識狀態下出生的嬰兒和通過剖腹產出生
的嬰兒,都會與媽媽失去身體的接觸。
生命是神秘的,目前,我們還難以揭開它的面紗。就拿生孩子來說,嬰兒和母親的
關係十分微妙,他們互相影響,如荷爾蒙得分迷惑減少,它們相互作用,並且具有各自
的意義。
那麼,什麼是現代的生產呢?有一間帶空調的,經過消毒得分娩室,有足夠的照明
和數不清的醫療儀器,根據近代醫學進行一般化的計劃麻醉分娩,平靜地使用"分娩管
理"字眼。下面,我想詳細說明一下出生瞬間的重要性。
例如,通常分娩室的照度為三千多LX(勒庫司)。這也許是出於對醫生和助產醫生
的考慮,以使他們能看清嬰兒出生時的狀況。但對一個剛從子宮出來的嬰兒來講,我們
不難想像室內的燈光實在太刺眼了,因為子宮光線昏暗,約30LX。因此,剛出身的大部
分嬰兒都因為刺眼而閉上眼睛。以前,人們將嬰兒閉眼的情況解釋為剛出生的嬰兒目不
能視。
生孩子是人的一種生理現象。自從有了西方醫學,嬰兒的死亡率情況明顯改善,同
時也損害了嬰兒所具有的能力。但我並不是說:孕婦應該自然生產,不必考慮衛生和危
險的狀況。我是說,在醫學和醫療技術進步,人類可以控制"生產"的今天,人類更應該
多為嬰兒著想。
把生產看作病,優先考慮醫生和醫院的合適與否,這就是現狀。面對這種狀況,我
們不能忘記對生命地敬畏,必須站在胎兒也是"人"的立場,重新思考嬰兒的問題。
前面,我向大家介紹了《神童養育法》一書,書中記載了用現代醫療對妊娠猴子的
試驗。在猴子發生陣痛和即將分娩時,按它與普通人的體重之比進行配藥和麻醉。普通
猴子出生後能夠摟住母猴,經過麻醉而出生的猴子四肢乏力。而且母猴也因為麻醉而延
長了陣痛的時間,顯得精神恍惚,無法幫助自己的孩子。
雖然我們不能把人和猴子等同起來,但是如果從"環境"的角度去考慮妊娠,生產和
養育的話,我們就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出生瞬間的環境問題。不僅要考慮胎兒的環境,
新生兒的環境和幼兒的環境,同時還要認真考慮生產的問題,決不能人云亦云。
嬰兒什麼時候有個性?
我們往往把"胎兒"和"新生兒"分開來考慮,細想一下,他們作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而存在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只不過是經歷沒經歷"生產"的途徑而已。嬰兒在母親的肚子
裡,有的非常愛動,有的不怎麼愛動。而且,剛出生的嬰兒也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和差別,
如有的嬰兒愛睡,有的嬰兒不愛睡,拿眼睛看東西,有的嬰兒手舞足蹈,十分活躍。嬰
兒的哭聲也不同,有的哭聲很響,哇哇大哭,有的哭聲很低,長長哭叫。這種差別和個
性的產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母親肚裡的環境和母子/女之間的組合不盡相同。
為了建立較好的母子(女)關係,在孩子一生下來,我們就要注意他(她)的"個
性"。推動這項研究的是哈巴特大學的布拉寨魯頓博士。
布拉寨魯頓博士創找了一套自成體系的觀察法,叫"新生兒行動評價法"。博士的觀
察手段多種多樣,如使用手電筒的光束和搖晃有嗝啦聲的嬰兒玩具以及摟抱和哄逗嬰兒
等。而這些手段可以觀察嬰兒的反應速度,反應強度,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以及適應能力
和精神能力的穩定程度等,而這些因素最能表現人的個性特徵。
通過看博士對嬰兒的檢查發現,即使是出生才一天的嬰兒,其差別也很大。有的嬰
兒會僅僅盯住博士的眼睛,即使博士的臉部上下左右移動了位置,她也緊追不放;而有
的嬰兒則會很快放棄追蹤。但放出嘈雜聲時,有的嬰兒則馬上適應並淺淺地睡去;而有
的嬰兒則十分敏感,哭個不停,還有的嬰兒很好哄,一哄就不哭;而有的嬰兒則需抱起
來顛幾下彩繪老實下來……
據說,嬰兒出院回家後,由於環境的變化,同一名嬰兒,一個月後的結果與一個月
前的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第一周檢查時,嬰兒還有很好的耐性和穩定得情緒。
可是,當嬰兒隨母親回娘家後,由於受到姥姥和姥爺的百般疼愛,僅僅一個月,就是嬰
兒的自控能力減弱,對刺激反應消極。據說這樣的實例時常可見。
日本的嬰兒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疼愛,所以他們情緒非常穩定,而且注意力也很集
中。這也許就是日本養育文化的特徵吧,因此我們不能說她是好還是不好。而在美國人
們更注重培養嬰兒的自控能力。布拉寨魯頓說:憑感覺,我十分擔心一個受到過分保護
的嬰兒,因為我不知道他(她)在一歲或兩歲會變成什麼樣子。
布拉寨魯頓時兒科大夫,他親手的嬰兒有數千人。據說,要對不同的母親進行育兒
指導,就必須有對個性的觀察。這位博士說:"對一個嬰兒的跟蹤檢查,其結果大體能
通過這位嬰兒當時的結果進行預測。"她有說:"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之所以會有個性,似
乎與母親的妊娠環境,胎內環境和行為方式有關,如母親活潑,愛大聲說話等。"
剛出生的嬰兒也能分辨母親的聲音
近年來,這種對學問進行細緻研究的做法越來越盛行。我們也覺得,如果得不到學
術上的承認,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例如"胎教"。傳說,"胎教"的想法產生於中國的漢
代,到朱子整理成書是,就出現了象"胎教"診所之類的東西。從江戶時代(1603年——
1867年)開始,日本也推廣胎教,並在結合人們經驗的基礎上,對胎教進行了各種形式
的繼承。其中有些東西,內容空泛,意思不明。當西方醫學走進國門時,由於沒有時間
對"胎教"的真正含義進行重新考證,所以便捨棄了這些內容,並作出了"胎教是迷信"的
解釋。
但是,真正懂得胎教含義不是西方醫學,也不是學問,而是和嬰兒在一起的母親。
母親不被所謂的常識所束縛,重視對每天生活的觀察和發現,並對嬰兒的能力做出正確
的評價。為此,就必須把嬰兒看作有心智和有能力的"人"。
我自己也一樣,在考慮幼兒教育問題時,或收集信息,或聽人說,或讀書學習,而
且還去進行實際的觀察,有許多嬰兒和孩子的事情讓人感動,然我深受教益。
其中,有我1982年訪問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國力婦產醫院的事情。把一個前天剛
生下來的嬰兒剛在當中,母親和護士分別作在床的兩側,並同時輕輕呼喊嬰兒的名字。
在委內瑞拉,在嬰兒沒有出世之前,大人留給嬰兒起好了名字。當母親和護士在多次呼
喊嬰兒的名字後,嬰兒將頭腦緩緩地轉向了母親的一邊。醫院為了讓我看到這種現象,
給我安排了好幾次實驗,結果都一樣:嬰兒們聽到呼喊後,都將頭轉向自己的母親。
我請母親們放低聲隱含,護士提高聲音喊,結果也還是一樣。這是我明白:嬰兒時
能夠聽懂聲音的,一個出生才兩天的嬰兒也能分辨母親的聲音,看到這種情形,真的令
人十分感動。這也證明胎兒在學習。委內瑞拉是一個十分重視培養嬰兒能力的國家。嬰
兒的能力培養被列入國家項目。據說,一半的母親們在進婦產醫院三天候就出院開始勞
動。醫院特意作實驗給大家看,是為了讓母親們明白:嬰兒和母親割捨不斷的深厚情結。
母子(女)的情緒從懷孕開始
也許會有很多人說;"我知道!出生沒幾天的嬰兒聽到聲音後會把頭腦轉向母親。"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太平常了,所以大家不會引起注意,以至於認為嬰兒就應該是這
樣的。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嬰兒是在他(她)的日常生活中發揮出能力的。我覺得,在
大家忽視的地方隱藏著吧打開教育大門的"鑰匙"。儘管這不是西紅柿的故事,但是,有
很多情況是:本來的能力被"常識"所封殺。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NHK電視台製作的《嬰兒——從懷孕開始》的節目引出了大家很多的話題。這個節
目在1984年秋首次播放,後來又多次重播,相信有很多人會有印象。這個節目向大家通
俗易懂地介紹了嬰兒所具有的各種能力。
例如,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能單手拉住繩子支撐住自己的全身重量,能夠通過嗅覺
分辨自己母親的乳汁等。面對電視鏡頭當中,嬰兒如此神奇的能力,我再次驚歎不已。
其中印象最深地是:剛出生的嬰兒想和母親進行視線交流的場面和證明嬰兒出生第
三天就能分辨母親聲音的實驗。
通常,在日本的醫院裡,當嬰兒出生後,會首先剪斷臍帶並將嬰兒清洗乾淨,然後
才讓母子(女)見面。這種處理過程最長需要二十分鐘,在這當中嬰兒和母親是不在一
起的。
那麼,如果嬰兒生下來後就馬上放在母親的胸前會怎麼樣呢?節目對日本和美國的
母嬰情況作了介紹。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美國,嬰兒都會覺得很刺眼,像掙開眼睛看看
周圍的一切.當他(她)看到母親慈愛的目光後就一直盯著母親看.過了一會兒,嬰兒就會
自己去尋找母親的乳頭吮吸起來.
據說,當幫助攝影的大夫看到這樣的情景時,他們也驚呆了.嬰兒出生沒幾分鐘就
想看自己的母親……居然會有這樣的事情,這在以前他們可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呀。不過,
以前,愛與病院名譽院長內籐壽七郎先生就曾經發表過這樣的主張。他說:當你抱起剛
出生的嬰兒並盯著他(她)時,嬰兒大多會把目光投向你。我們不僅能和嬰兒進行目光
交流,而且還能看懂嬰兒的目前狀態。
分辨母親聲音的實驗是在國力小兒病院院長小林登先生的主持下,在厚生省母子相
互作用研究班的共同努力下進行的。該研究辦事有意識和學者所組成的研究團體。
首先,讓母親對出生才三天的嬰兒說話。聽到說話後,嬰兒的手動個不停。其次,
讓護士對嬰兒說同樣的話。嬰兒聽到說話後,手不怎麼動。
愛育綜合母子保健中心客員部部長高橋悅耳郎先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小兒科醫生。
正因為他經驗豐富,處理嬰兒很有一套,所以當他跟嬰兒說話時,嬰兒反應也很強烈,
手無足蹈的。
有趣的事讓嬰兒聽機械合成聲音時的反應,這種聲音以母親的聲音為主,並混進各
種人的聲音。儘管這些合成聲音構成語言,但是嬰兒對他卻毫無反應,手腳連一動都不
動。豈止如此,嬰兒還十分不樂意聽,並把臉背了過去。
專家門將嬰兒的這種舉動用錄像機錄了下來,並用電腦進行分析,以瞭解嬰兒是如
何對不同說話人的聲音進行反應的。電腦分析結果顯示,母親說話的聲音和別人說話的
聲音有著明顯的區別。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嬰兒總得對母親呼喚等聲音做出反應。但從電腦的分析結果
來看,我們知道:能讓嬰兒做出反應的不是單純的人或物的聲音,而是母親的聲音。
嬰兒能記憶胎兒時的事情
其實,我所主持的幼兒開發協會,在愛育醫院的協助下也進行了一個嘗試性的實驗。
實驗以俳句作材料,以調查嬰兒能否聽到聲音,並對聲音進行記憶。
首先讓播音員錄製一茶的排句"小貓之撲竟是樹葉",然後把錄音磁帶交給懷孕的母
親,讓他每天聽。一天兩次,一次三分鐘。就這樣,同一首俳句每天能重複好幾遍,同
一種刺激每天能讓腹中的嬰兒聽到好幾遍。由於俳句具有日常話語和音樂所沒有的獨特
旋律,所以選俳句作為實驗的素材有助於我們今後瞭解嬰兒的記憶情況。
儘管一天才六分鐘,但因為視聽同一首俳句,所以開始時還很擔心母親們不予配合,
沒想到大家都熱情地支持我們。
嬰兒出生後,我們選定第二天到第六天的時間段做測試。測試分兩組,一組是出生
前聽過俳句的嬰兒,一組是出生前沒有聽過俳句的嬰兒,以進行比較。要讓嬰兒聽的磁
帶內容有三種。一種是實驗磁帶,路有"小貓之撲竟是樹葉"的愛句,一種是錄有其他俳
句的磁帶,再有一種是錄有普通說話聲的磁帶。為了瞭解嬰兒對這些聲音的反映情況,
我們通過記錄嬰兒的心跳變化來進行實驗。
實驗結果耐人尋味。在出生前沒聽過俳句的嬰兒,聽到三種內容不同的磁帶後反應
一致。而出生前聽過俳句的嬰兒,當他(她)聽到在出生前重複播放的俳句時,也許是
因為聽慣了的緣故,他(她)顯得十分平靜。而當播放他(她)沒有聽過的俳句時,他
(她)反應強烈,脈搏和心跳都發生了變化。但當他(她)聽到普通的說話聲時,他
(她)的反應則是平靜的。
其實,我們對嬰兒的上述反應頻感意外。在世燕子前,我們均預測:如果嬰兒能記
住他出生前聽過俳句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對他聽慣的俳句有所反應。實際上,嬰兒在聽
他以前沒有聽過的俳句時才會做出強烈的反應。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嬰兒是能夠區分該俳句自己聽沒聽過的。
因冊,我們可以認為:嬰兒能夠對出世前聽過的俳句進行記憶。當他(她)在聽韻
律相同的不同俳句時,也許會想:"這是什麼啊?",從而作出反應。
蘇聯已故的著名小提琴家烈奧尼特.科昂曾經對我進過這樣的事,他說,他準備在
某音樂會上演奏蘇聯作曲家的一首新曲子,為此在夫人的伴奏下進行了短暫的練習。當
時他夫人剛好林月兒。
後來,夫人生下一男孩。在孩子四歲那年,它能夠拉彈小提琴,並突然眼週期它沒
有學過得曲調來。正是那首我專門為音樂會演奏的曲子,過去沒人彈過,將來也不會有
人彈而且也沒有灌制唱片。因此,兒子生下來後不可能會聽過這首曲子。
太不可思議了,連科昂自己也驚呆了。當他知道我對幼兒叫和胎教十分感興趣時,
他便將上述的親身體驗告訴了我。我想,不僅科昂,而且和科昂一樣同樣目睹過嬰兒驚
人能力的人也一定不在少數。
例如,有一則是嬰兒在母親肚子裡就開始學習的例子。
這是一個關於4歲法國女孩的故事。女孩得了自閉症,它不僅不想聽父母說話,而
且也不想聽周圍人說話。但是,當他聽到負責治療的一位大夫無意中說出的英語時,它
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於是,大夫便盡量用英語跟他交談,結果,小女孩封閉的心靈被漸
漸地打開了。
小女孩的父母都是法國人,小女孩自己也在法國長大。一直聽著法語長到4歲時,
還幾乎沒有聽人說過英語。可是,小女孩為什麼會對英語有反應呢?覺得不可思議的大
夫向她的父母詢問有關小女孩英語的情況。開始時,她的父母也白思不得其解,但後來
想起了一件事。
那時小女孩的媽媽在懷上這小女孩時,曾經在一家貿易公司供職,每天聽英語,說
英語。也就是說,小女孩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就和媽媽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真正的幼兒教育是"虛歲教育"
通過這樣的例子,使我們深深地感覺到:嬰兒所吸收和學習的東西遠比我們的想像
要多得多。但是關於嬰兒的能力從胎兒開始的說法,在東方,很久已前就形成了共識。
京良藥師寺的高田好胤管長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文字。
佛教終有"生有"、"本有"、"死有"和"中有"等"四有"的說法。"生有"指人投胎的一
剎那;"本有"指人從投胎後的瞬間道臨終之前的時間。"死有"指人臨終的瞬間,"中有"
指從人死後到降生於下一個世界之前的時間。
"實際上,嬰兒在胚胎裡的時期極其重要。我們把嬰兒"哇"的一聲由胚胎內走道胚
胎外的過程叫誕生。這似乎是嬰兒一聲的開始了。因此,真正的誕生是"生有",是降生
到母親肚子裡的一剎那,人的正確年齡應該包括在母親肚子裡的266天。"(摘自1986年
1月16日的《產經新聞》)
佛教認為受孕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即使胎兒尚未成形,她也是一個人。確實,承
不承認胎兒是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為它關係到對零歲教育的思考問題。
現在,人們已經站在瞭解和認識源自胎內的嬰兒能力的立場上,開始進行認真的觀
察和研究。以前被西方醫學所拋棄的自然生產法,肌膚之親的作用以及胎教,最近預備
當作一門新的學科進行重新研究。我覺得"胎兒"是不是"人"的問題十分微妙,現在它已
經成為人們的研究對象。
以前我們沒有弄清楚的感情問題、精神問題、睡眠問題和記憶問題,今後也將隨著
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現而變得真相大白。以前利用人的視覺和聽覺等五官功能只能說明人
的感覺,而今後我們將能深入到五官之外的感覺和感情。
我想在本章重新審視的胎兒及新生兒的能力並不僅僅是可以看到和可以聽到,而是
更高層次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感覺能力",這才是我說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們必須站在
了結合認識胎兒高超能力的立場上,從妊娠,生產,育兒和教育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
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必要的以及什麼在失去和什麼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