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零歲教育

前言——-人有無限的潛能 文 / 井深大

    要開拓潛能就不能懷疑自己的能力

    1985年築波科學技術博覽會最熱門的話題是結了一萬三千多個果實的西紅柿樹.

    西紅柿樹種在玻璃罩下的政府館內,他在會期的短短數月間結出了一萬三千個果實.

    果樹的孕育始於前年秋天的一顆普通的西紅柿籽,後來枝繁葉茂.在開幕式時西紅柿的

    樹冠僅5米見方,到閉幕式時都達到了14米.

    西紅柿引出了人們的許多話題,也許人們會想:這是特殊品種開發的結果,時遺傳

    工程特殊技術的結晶.然而這非同尋常的西紅柿,卻是由一粒極其普通的種籽發育而成,

    並未經過人為的任何改良.

    這是野尺重雄先生的研究成果之一.野尺是兵庫縣地筱山人,他對水汽耕種栽培法

    進行了二十三年的潛心研究.利用這種栽培法,他開發了迄今人們難以想像的植物潛能.

    水汽耕種栽培法的特點是無土栽培,即不在土裡栽培而在水槽裡栽培.所用的水和肥料

    都很普通,營養成分是由這些水和肥料按一定的濃度溶解而成的.控制水溫和水的流動,

    保證足夠的氧氣供應.當然,首要的條件是要有充足的太陽光.最後剩下的就是西紅柿的

    自然省長了.水汽耕種栽培法意識到泥土會阻礙西紅柿自然生長,於是重新認識了泥土

    對西紅柿的意義,並用西紅柿所真正需要的東西來對西紅柿進行栽培.

    築波博覽會的西紅柿是1984年10月開始播種的,隨後,從中挑選長勢最好的一顆拿

    到水槽內去培育.85年1月底我到水槽前看時,西紅柿還沒有結果.後來,因天氣不好,

    日照長期不足,負責人似乎也十分焦急,擔心西紅柿結果不多.可是夏天一過,樹上便

    接二連三地張出了一個個西紅柿.是否會超過一萬二千個呢?我也密切地關注著.到會期

    即將結束時,果實長勢喜人.截至會期結束,據報道,樹上已結出了一萬三千個西紅柿,

    猜得果實數字最近的人還獲得了獎品.

    一株種在普通土壤裡的西紅柿,最多結果也就一百多個.通過水汽耕種栽培法種出

    的西紅柿,根莖和葉子比普通西紅柿多好幾倍,也因此很難接受到充分的日照.可是,

    儘管它沒有足夠的太陽光照射,然而卻依照枝繁葉茂,結出紅紅的果實來.也就是說,

    為了充分利用光能,西紅柿對它本身的技能做出了極限性的揮發.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發現,在此之前,不僅我們而且就是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人,

    對植物的這種能力也一無所知.居然不用生物技術,不用特殊肥料也能實現植物的"超能

    力"!野尺先生是一家名叫"協和"的塑料製造公司的廠長,而並非什麼專家.但是他卻讓

    一棵西紅柿長出了一萬三千多個果實,他向人們證明西紅柿本來就有這樣的能力,他向

    人們證明人類自身蘊藏著有待開發的無限潛能.

    我也曾經品嚐這種如有魔法的西紅柿,它比現有的西紅柿要甜,而且水分充足,有

    普通西紅柿的味道.這種栽培西紅柿的方法經過廣大農業專家的努力,已經進入實際應

    用階段.現在,在超市裡已經能看到這類西紅柿的銷售了.西紅柿栽培的成功使人們開始

    對其他植物進行試驗,試驗的成功與否將是今後人們關注的焦點.

    人是否關閉了自己的無限可能性?

    我從西紅柿的試驗成功便馬上想到了人的問題.關於人的能力,過去人們一直爭討

    不休,或曰遺傳決定或曰環境決定.但是,西紅柿的結果情況告訴我們:人的能力遠遠

    不止於遺傳和環境。人的大腦終其一生也不過利用了百分之幾,連諾貝爾得主湯川秀樹

    的大腦也只不過利用了3%(我不知道根據是什麼.).我對此事十分關注,也因此而疑惑不

    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人為什麼要擁有這多餘的90%大腦呢?為什麼不能利用這剩餘

    的能力?為什麼不想方設法地去利用這剩餘的能力呢?西紅柿無土栽培的發現讓我找到

    了問題的答案.

    以前,我有一個模糊的認識,覺得:只要我們將自己大腦的利用率提高1%,哪怕是

    0.5%也將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自從有了西紅柿的發現後,我開始清楚的認識到,覺

    得異想天開的事情並非高不可攀,而是因為人類自身的認識有限,不能使自然賦予我們

    的無限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想想看,如果人類的認識極大的進步,當今的科學技術能夠回答大多數問題,那麼

    包括專家學者在內的許多人就會產生問題解決的錯覺.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便會

    發現:人類未知的領域還很多,不知道的要比知道的多得多.例如生命.儘管我們知道構

    成人體的大部分物質是什麼,但是不管我們如何去擺能這些物質,卻不能讓我們人為地

    創造出一丁點的生命來.從我們這些外行人來看,專家學者似乎懂得人體的一切,其實

    他們對關鍵的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知道人類的成長實體創細胞裂變的結果,但是我們不知道這種裂變是根據什麼

    意圖和什麼設計方案來進行的.我們不知道:心理和感情是什麼.是什麼構造,如何產生,

    又如何進行儲蓄。認為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探測儀的發展人類就能瞭解自己大腦的生理構

    造等,這種看法是想當然的.實際上,人類連自己最起碼的睡眠和記憶等機制都還沒有

    弄清楚呢?

    說道人的成長,發育和學習的問題,我們能裝作什麼都懂,按以前的方式去思考嗎?

    我們能置之不理嗎?在此,我想通過本書重新將這些問題提出來。

    現代的幼兒教育受到誤解

    我對教育和養育幼兒有濃厚的興趣,但卻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和親身的體驗。不

    過,就是現有的學問,沒有人涉足的領域也很多,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門外漢,重要

    的是能提出直觀性的問題。在本書當中,我還大膽的陳述了自己作為一個外行人的主觀

    臆測,有不妥之處,望專家和家批評指正。

    最先打開我視野的是因開創"鈴木法"而聞名世界的鈴木鎮一先生.關於幼兒學習小

    提琴的利弊問題,當時曾經進行過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幼兒不宜學習,它的理由是:

    在日語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無論是誰都能通過嬰兒階段對日語的耳濡目染而學會說日本

    語。日語這麼難學都能學會,其他還有什麼不是適宜的呢?

    其次是從事漢字教育的石井勳先生.他認為:人必須從幼兒園開始學習漢字.為了印

    證自己的主張,他多方實踐,走過艱難的路程,並贏得人們越來越多的支持,最後是自

    己的主張成為漢字教育的方法。

    以前,人們不能輕易推翻沿襲至今的做法和常識。當有人像上面的兩位先生發表自

    己的主張時,會遭到人們的強烈的抵制.但是現在,人們對幼兒教育或早期教育的牴觸

    情緒以漸漸消失。而且,應該進行早期教育的主張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

    但是,對幼兒教育的錯誤認識,如誤解和曲解還很多。我的任務不僅在於主張幼兒

    教育,而且還在於糾正關於幼教的錯誤認識。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辯解,而且為了讓更

    多的人通過我所講述的事情去瞭解,關心和開展幼兒教育。

    研究幼兒教育二十年的所得

    二十多年前,我開始關注幼兒教育。當時,從事倉儲人造纖維的大原總一朗社長帶

    鈴木鎮一先生到索尼來,使我平生第一次見到了鈴木鎮一先生。鈴木先生造訪的目的是

    為推廣他對孩子的新式教育方法而前來尋找合作夥伴的。從那以後,我對鈴木先生進行

    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魔力"一直驚歎不已。一個連自己名字都還說不清楚的小孩居然能嫻

    熟的拉出高難度的小提琴曲!這決不是強逼孩子學習的結果,看之孩子的高興演奏,不

    知怎得,我的內心不由得湧起一陣的感動和愉快來。

    以次為契機,幼兒教育成了我終生關心的課題。首先,我在1971年寫出了名為《幼

    兒園教育,晚矣》一書。也許也有書名方面的原因,該書一出版就成了教育專家群起抨

    擊的目標:怎麼能這麼早就開始教育呢?!但是,該書擁有很多讀者,很快便成了暢銷

    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海外出版發行,僅在中國就發行了20多萬冊。

    其次,我還寫了題為《母親從零歲開始的育兒法》一書。並通過創建於1969年的財

    團法人幼兒開發協會,利用每月的雜誌,討論會和講演一切機會,拚搏宣傳早期教育。

    其間,我拜訪了許多從事實際工作和研究的人們,與他們進行討論,並通過幼兒開

    發協會進行實踐性的嘗試,從中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就這樣,二十多年不知不覺得過

    去了,世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後,我深深的感覺到:從前的教育偏重於智力的開

    發,只完成了"一半的教育",而把精神和人格培養的"另一半教育"給遺忘了。有關這方

    面的問題,我寫了一本書,叫《還剩一半的教育》。

    說實話,本書是我對過去幼兒教育的反省。確實,從早期開始進行知識性教育能培

    養出英才和秀才,這一觀點以被眾多的教育媽媽所接受。但是,我發現真正的幼兒教育

    不能從進行知識性的教育開始,否則就是錯誤的。書寫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大家能夠充

    分理解這一點。

    因此,本書不是一本指導母親如何把新生兒培養成聰明的孩子的教科書。本書向大

    家展現了尚未開拓和未知的領域,希望母親們自己去思考,判斷和嘗試。這是我必須向

    大家說明的。

    我以年屆八十歲了(本書執筆時),在有生之年,不可能把自己所思考的問題都一

    一用實踐予以驗證。可是,不經過實踐怎麼能知道呢?正因為如此,本書最後沒能拿出

    一個明確的結論來。但是,我不知道今後要用幾年才能弄清這個問題,但我一定要努力

    探索,同時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的苦心。

    總而言之,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早期教育應該從心性和人品的培養開始,而不應該

    放在知識與能力的培養上,這一點尤為重要。也就是說,應該把被人遺忘的"另一半教

    育"放在優先位置,智能教育可以稍晚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