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風雲塘馬

第84章 第三十章 (7) 文 / 劉誌慶

    「2.正規部隊抽派一些幹部到地方上去,但這是次要的。因為我們的幹部本來很缺,當時十八旅缺幹部時,把彭沖,謝鎮軍等同志都要去了,我們現在調張開荊來,張遲遲未來,我們本身也缺幹部。

    「3.各縣辦短期訓練班。

    「各縣應自己組織訓練班,我們教導大隊可以幫助,教導大隊學員畢業後可以調少量的人充實到地方武裝的幹部中,由他們來培養更多的民兵或幹部。

    「4.地方武裝的鞏固和訓練問題。

    「(1)不脫離生產的隊伍,應分別進行訓練,定期會操。

    「(2)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可參加正規部隊,相對集中,一個月集中一個營或兩個營輪流整訓。這次在黃金山一帶,我們就訓練了地方武裝。

    「(3)有計劃配合正規部隊和自動地積極地進行對敵人的戰鬥行動,這是最好的辦法,但千萬要慎重。

    「六、地方武裝的政治文化宣傳工作……」

    寫到此,他停下了筆,看了看手錶上的時針已指向下午一點半了。

    他沉思片刻,便在紙上寫道:「此內容十分重要,沒有宣傳,在蘇南地方武裝難以開展,更談不上發展。此問題,由廖海濤同志作專題報告……羅忠毅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他緩緩地放下筆,端起茶缸去喝水,猛覺水又涼了,他把涼水倒掉一些,又提起熱水瓶往搪瓷杯中衝上了一些開水,杯中的熱水冒著熱氣,暈化了他那剛毅的臉龐。

    他忽然想起這樣的會議也應該讓旅部的主要幹部來參加,他便叫來警衛員去轉告廖海濤,通知十六旅主要的軍政幹部也參加下午的會議,這樣討論起來更有針對性。

    廖海濤回到旅部政治部,他感到有些疲勞,上了二樓,打開油漆剝落、色澤灰黑的抽屜,取了一包茶葉,從熱水瓶裡倒了一些並不太熱的白開水,那茶葉末急速地在碗裡旋轉起來,他又從身上摸了一支煙,輕輕地抽了一口,伸了一個懶腰,舒展了一下身子。

    他感到疲勞,側著身子躺在床上。

    好在地方財經工作有了眉目,地方武裝鬥爭的發展也有了初步的計劃,再過一兩天,會議便將結束,到年底可以完成初步的計劃。那麼在一九四二年就可以完成給軍部的報告中提出的預定任務,那就是:「計劃一九四二年創造三個主力兵團,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團一千五百人,三個游擊兵團每團八百人,旅部直屬部隊保安司令部在內總計八千人,縣區鄉及外圍武裝在外。」

    一想到此,廖海濤眼前一亮,倦意頓消。

    他翻身下床,推開窗戶,朝東瞭望起來。但見天色陰沉,灰濛濛一片,佈滿厚重濃雲的天空似一隻巨大的蓋子,要遮住大地的一切。大地上的一切呈灰色狀,卻格外地富有生機,頑強地直視著天空。枯樹、寒塘、衰草、田壟、村舍似圍繞一個圓點,緊緊地收攏在一起,意欲衝破那沉重的蓋子。

    總之,一切顯示著一股沖天的力量。

    廖海濤感到野外的一切有一股力量呈螺旋式地在升騰……

    時間不等人呀,塘馬地區不可能長期處於平靜之中,乘現在相對平靜的時期,抓緊開會,先解決財經和地方武裝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十六旅在蘇南的局面將會出現一個新的面貌……

    廖海濤收回視線,轉向屋內,屋內光線陰暗。

    是視覺上一時不適應,還是屋內的空間過於狹小,他的心境驟然又變得沉重起來。對於這種瞬間轉換的心境,他一時弄不清是什麼原因。

    他習慣性地踱著步,有意無意地看著牆上的木牆板。蘇南富戶經常用木板護著牆體,這木牆板黑糊糊的,年代已久遠,那是炊煙和灰塵浸染所致,牆板寬闊而又平坦,上面曾貼了許多年畫,這年畫一年年貼一年年撕,未曾撕盡的相互疊加著,有一種少有的厚重感。劉正興把最好的二樓房間讓給廖海濤居住,把牆上的陳年畫像撕盡,只保留了那些小小的火柴盒般大的木刻畫,那時兒子伙根貼在上面,雖然不起眼,但頗有意味,廖海濤在工作之餘喜歡看著那些彩色的小畫片,並作一些審美的遐想,上面有「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桃園三結義」之類的畫……

    今日廖海濤卻不像往昔那樣走到這些小年畫前去品味、去遐想,而是徑直去觀看自己用毛筆書寫的貼在牆上的那首詩,那是陳子谷的《茅山下》,是他十分喜愛的詩作。

    廖海濤讀過私塾,讀過上杭中學,在石銘小學做過老師,酷愛詩歌,也作過一些詩作,有名的如赤山大捷後書寫的那份力作,「堅持江南抗敵軍,日寇驚呼膽寒心,赤山之戰繳敵炮,茅山烽火震南京。」此作曾登在二支隊的《火線報》上,廣為傳誦。進入茅山,日夜奮戰,許許多多東西值得抒寫,他也想揮毫抒懷,但戎馬倥傯之際,繁重的政治工作,使他沒有機會去寫作,只是乘隙讀一些戰士幹部的詩作,給他影響最深的就是陳子谷的那首詩,在幹部會議上,他多次用帶有濃重上杭口音的普通話朗誦那激人奮進的詩作。

    「別回顧你腳邊的黑影,請抬頭望前面的朝霞,誰要自由,誰就要付出血的代價……」每讀到此,他壯懷激烈,熱血奔湧,內心湧起壯美的感覺,為了崇高的理想,甘願付出一切,他又用極其真摯的情感高聲朗誦「茶花開滿在山頭,楓葉紅通了原野,別嗟歎道路的崎嶇,我們戰鬥在茅山下」。在場的人在廖神采飛揚、聲情並茂的朗誦下深受感染,廖每每朗誦到此,眼前便會浮現出進入江南奮戰在茅山下的一系列畫面,山川、江河、大地在腦海中迴旋,村莊、人群、戰火在眼前閃爍,是呀,多美的江南,多好的百姓,豈能讓敵寇來踐踏。

    進入塘馬後,為了時時激勵自己,他把這首詩抄錄下來,貼在了二樓的木牆上,廖的毛筆字在二支隊中是出了名的,其字骨架嚴謹,筆鋒飽滿,遒勁有力,有一股強烈的氣勢,進入江南的四個冬日,他居住的村莊百姓都請他寫門聯。

    他清楚地記得,他把宣紙鋪在八仙桌上,用毛筆蘸上濃墨,一氣呵成,最後書上「廖海濤手書」五字,待墨跡晾乾後和李英一道把它貼在了二樓的牆上。

    有意無意間會經常對那貼在牆上的詩作投去深情的一瞥,但近來的工作實在太忙,短短的幾天,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羅福佑出逃、四十八團幹部調整、蘇皖區黨委召開財經、地方武裝工作會議……他發現自己已有好幾日沒有看那詩作了,今日一見,感到格外的親切,他仔細端詳著上面每一個字,認真品味著那些催人奮進的詩句……

    他覺得有些奇怪,好像這些詩作是第一次所見,又好像在哪兒見過,剎那間,覺得既陌生又熟悉,以往的那份感覺似乎只有了淡淡的印記。

    他覺得有些奇怪,也許這幾日太疲勞了,才產生這樣的感受,他揉了揉眼睛,上前一步,認真端詳起來,突然間,整個詩作的字跡模糊起來,稍頃,兩句詩突然清晰起來,並發出閃閃的金光,「誰要自由,誰要付出血的代價」。

    廖海濤一驚,剛想看透明白,咚咚的腳步聲把他的視線移向了樓梯口,廖一看,警衛員上來了。

    警衛員說羅司令要求下午十六旅軍政幹部都參加會議,廖點了點頭:「對!這樣更好。」

    下午兩點旅部關於地方武裝工作的會議繼續召開,由於旅部的主要幹部也列席參加,大祠堂裡的氣氛更為熱鬧,雖然時近初冬,天氣有了幾分寒冷,但祠堂的四周卻洋溢著陣陣的熱浪。

    羅忠毅作完關於地方武裝的報告後,廖海濤接著作了關於地方文化政治宣傳的報告。這份報告也是中午急急草就而成,但由於廖本人對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加之上午劉一鴻暢說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廖海濤在政治部居地一揮而就。待羅忠毅的報告一完,廖海濤那洪亮的嗓音便迴盪在塘馬祠堂的每一個角落。「同志們,現在我代表新四軍六師十六旅作《關於開展地方政治文化教育宣傳的報告》,今年九月十日,中央發了一份指示,名叫『中央關於發展文化運動的指示』,指示中指出『須知對於廣大人民群眾,對於在軍隊中、政府中、黨部中、學校中、社會中的廣大中小層人物,如果不在思想上引起一個變化,則政治上的根本變化或徹底好轉(即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是不可能的……在這裡我們有全部權力來推行全部文化運動。

    我各地黨部與軍隊政治部應對全部宣傳事件,教育事業與出版事業作有組織的計劃與推行,用以普及與提高黨內外幹部的理論水平及政治水平,普及與提高抗日軍隊、抗日人民的政治水平,要使各根據地上幹部軍隊與人民的理論政治及文化水平高於廣於全國各地……』,同志們,我們新四軍為了民族生存,社會解放,浴血奮戰於大江南北,除了軍事上打擊日寇外,從沒有忘記在文化戰線上進行對敵鬥爭。我們的軍隊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旅部政治部出版了《火線報》,太滆出版了《抗戰報》,溧陽出版了《青年團結報》,二游擊區出版了《民眾報》,蘇南黨政軍機關報小冊子《江南通訊》。

    在紀念魯迅大會上成立了蘇南文化協會,我們也成立了《火線劇社》,在塘馬演出了《前路》,在戴巷演出了《文件》。這一切均已表明,我們在抗敵文化宣傳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我們的地方武裝鬥爭中還沒有充分開展文化政治宣傳,如果我們這一鬥爭開展得不充分,那麼我們就不能持久地充分地鼓勵廣大的人民群眾,地方武裝鬥爭也就難以蓬勃發展,抗戰也將變得無比艱難,因為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必須依賴廣大民眾。只有有效的文化政治宣傳才能最廣泛地激發人民的鬥志,才能形成真正的人民戰爭……」廖海濤的一番演講,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一些原先只注重地方軍事鬥爭,忽視地方文化鬥爭,或沒有完全搞清地方文化開展與軍事鬥爭關係的同志經此一說,都豎起耳朵,用心地聽著,擔心漏掉什麼似的,忙用筆在筆記本上記著。

    「明白了地方文化宣傳的目的意義後,我們必須大力從事這項工作,同志們要問,這樣從事這項工作,過去這方面在蘇南主要是軍隊完成,現在要地方政府完成,那該怎麼做,我認為可以仿照部隊的宣傳工作去做。

    「第一,我們必須建立宣傳部。

    「第二,我們必須要有明確有效的宣傳內容。」

    「我們應宣傳些什麼呢?」廖海濤放下手中的稿子,輕輕地喝了一口白開水,門外傳來了呼呼的風聲,天色漸漸陰沉起來,看樣子天要下雨。

    「我們宣傳的內容1.暴露日寇的殘暴行為以及日寇『以華制華』的陰謀,提高民眾對敵仇恨心;2.揭露親日派、投降派的****陰謀及國民黨當局一再奉行的反動政策……」廖海濤的聲音在塘馬祠堂迴盪。

    「3.採用靈活多樣的宣傳樣式,這一點我們以後可以請旅政治部宣教科長許彧青作專題講解,我在這裡作一個大概的介紹……

    「這方面我們十六旅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們有兩次話劇表演,一次是在塘馬,有樂時鳴創作,徐若冰、屈平生演出的《前路》,一次是在十一月七日紀念蘇聯十月革命,由戰地服務團演出的《文件》。至於教唱、演唱歌曲,那更多。如潘吟秋,陸容,史毅,夏希平,徐若冰,駱靜美,洪濤等人,多次對戰士、群眾演唱歌曲,許彧青、田蕪創作的《十六旅旅歌》,袁文德,夏希平演得活報劇,這裡就不再指出。……4.繪畫宣傳,繪製各種漫畫、油畫,出版畫報,舉行勝利品展覽會,利用俘虜演說……王直同志的漫畫就很有感染力,形象直觀為群眾喜聞樂見,昔日二支隊敵工科科長謝鎮軍教育俘虜,利用俘虜教育群眾,效果特佳……

    「5.定期開辦訓練班……同志們,地方政治文化宣傳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的意義在目前有頭等重要性,因為它對地方武裝的發展及新四軍正規部隊的發展,對蘇南的抗戰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切不可等閒視之,我的報告完了。」廖海濤洪亮的嗓音一落,下面是掌聲一片。

    大會本來是作完一個報告,便進行一番討論,但是考慮到時間有限,改為作完所有報告然後進行討論,所以羅、廖報告完後,便是最後一輪報告,是張其昌作關於如何解決地方財經供給的報告。

    張其昌剛開了頭,祠堂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羅忠毅的警衛員陳阿根快步走進會場,找到了政治部組織科長王直,輕聲地在王直身邊耳語幾句,王直一聽忙向羅、廖請假,說戴巷有人來送信。羅、廖點頭後,王直走出門外,幾分鐘後,王直匆匆返回會場,在羅、廖身邊輕聲耳語幾句,羅、廖神色頓時一變,忙向與會人員解釋有急事,需出去一下,會議臨時由許彧青主持。

    羅、廖匆匆離開會場,漾起一層漣漪,與會者看見羅、廖神色凝重,預感到發生了大事,但張其昌的報告極其重要,又慢慢地安靜下來,聆聽張其昌的報告,張其昌不緊不慢地作著關於地方財經供給的報告。

    天色更加灰暗了,風兒更大了,淹沒了張其昌的講話聲。

    情報,又是一份情報,從金壇交通站轉來。交通員急速從金壇城趕到戴巷,李釗急命茅山湖西保安司令部通訊員把情報轉到旅部,王直接到情報後交給羅、廖首長。

    情報很簡單,「日軍在金壇城增兵,又聞薛埠日軍也在增兵,並揚言南下,目標不明,望首長注意敵之動向,十一月二十七日。」羅、廖看著這張小紙條,雙眉緊皺,沉思起來。

    羅、廖二人徑直來到村東司令部,兩人走上二樓的轉角馬樓處,坐定後,細細分析起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