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二篇·蓄勢待發 (4) 文 / 胡寧
哇!不是幻覺,於是老淚縱橫。
蕭何沒跑。劉富翁激動喜悅之餘,即刻破口大罵:「老小子,你竟敢扔下老子……溜走!」
蕭何笑道:「我的哥,你我兄弟感情,就算打死我,也不會溜啊。」
劉富翁嗔怒道:「三天了,音訊全無……你要急死我啊?」
蕭何賠笑道:「不敢不敢,我是追韓信去了。」
一聽追韓信,劉富翁哭笑不得:「追韓信?一鑽胯的,追他幹什麼?難不成還要追他為將?」
蕭何一臉嚴肅地說:「你說對了,拜他為將,為大將。」
這不得不讓劉邦認真思考。對蕭何來說,推薦韓信,已經不是一次兩次,是次次推薦。這一次為了追回韓信,蕭何竟然不辭而別。不禁心中打鼓——他真有那麼大本領?
蕭何正色回答:「我拿性命擔保,他真有。」
接著,蕭何告訴劉邦:「我的哥,如果你就想在漢中做一最大富翁,老死不再衣錦還鄉,其實用與不用這位韓同學,也就無關緊要。但是,你如果對關中之地還依然心存願望,甚至還有更大的奢望,恐怕這韓同學就是不二人選。」
劉邦生性多疑,自不會被蕭何的兩句話就改變主意,問:「何以見得?」
蕭何不緊不慢地說道:「我和夏侯嬰都與這位韓同學認真談過,此人學問非凡,特別對軍事戰略更有獨到的見解。我的哥,我們從沛縣起事至今,打仗殺敵,衝鋒陷陣,包括攻城掠地之人,我還見得少嗎?可是,這位韓同學的雄才大略,包括他的謀戰思想,在當今天下,包括偉大的西楚霸王,恐怕都遠不及他。」
劉富翁就笑了:「既然丞相對他如此看重,我就任他為將好了。」
蕭何再笑:「韓信這樣的人才,僅僅為將,是留不住的。」
劉富翁皺眉:「難不成,他還要當大將?」
蕭何鄭重地說:「是的,拜為大將。」
劉邦氣不打一處來:「一鑽胯的……老子踢死他!」
蕭何揶揄:「踢死他容易,不過你我也就老死漢中了。」
劉富翁嚥氣:「他真有這麼大能耐?」
蕭何還是很認真地回答:「是的,他真有。」
劉邦妥協了:「算了,看在你我老哥情感的份兒上,你把他叫來,我任他大將。」
蕭何拒絕:「我的哥,你當這是兒戲?你得登壇拜將。」
劉邦張口結舌,驚歎:「暈喲!」
暈也好,囧也罷,他還真就這樣做了。
俗話說得好,聽人勸得一半,劉邦的最大好處,就是真能聽進不同意見。
無論心中有多不願意的事情,只要手下的同志說得有理,他都會照辦。
有很多時候,這劉富翁的所為,就是那種可有可無的態度。其實,他心中也在認真盤算,到目前為止,他並未看重韓信,但是他看重蕭何。蕭何三番五次推薦,劉邦都沒有來勁,但這一次蕭何的月夜追蹤,卻讓劉邦深深地感覺到,那位韓同學,肚子裡多少會有些謀略。
以他對蕭何的瞭解,沒有一些能耐才幹,要打動蕭何,並讓他連夜追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逃跑的戰士無數,將領也不下十位,蕭何都處之泰然。唯獨這韓同學跑了,蕭何翻馬即追。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蕭何瞭解韓同學的能力。
如同今天,我們去任何一家公司應聘總監、總裁什麼的,人家的第一問題就是——你的業績?
不好意思,到目前為止,韓同學除了蹭飯和鑽胯之外,沒有什麼業績。
所以我認為,與其說劉邦看重韓信的才幹,倒不如說劉邦極為信任蕭何。
隨後,劉邦與韓信有了一次重要的談話。如同劉富翁的子孫,三國時期的劉皇叔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著名對話一樣,未出隆中,諸葛同學就為劉皇叔三分天下。這一次,韓信與劉邦的對話,未出漢中,卻依然為還在以酒消愁的劉富翁,謀定天下。
劉富翁頓時酒醒,而且還茅塞頓開。
這就是著名的「漢中對策」。
所以我說,劉富翁看起來大大咧咧,表面上暈暈乎乎,其實並不懶惰,也不糊塗,而且心思縝密,精細過人。
難怪,他老人家會成為我大漢王朝的開山鼻祖。
我不贊同史書所說,劉邦在蕭何推薦之後,即任命韓信為大將。這樣的大事,沒有人會如此草率。無論是誰,就算讀者你正好就是一公司董事長,來一個你最信任的朋友,向你真誠推薦一人才,你會連面也不見話也不談,對他的思維方略更不瞭解,就會衝動到僅憑對推薦人的信任,即刻任命其為公司總監?
更何況精細過人的劉富翁。他當然會在拜將之前,提前認識韓信……是否真如蕭何、夏侯嬰所說,的確有才。
就是這一次對話,讓劉邦下了決心——拜將。
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要還原當時那個談話的場景,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要想知道那一天他們談話的大致內容,這個有記載。
在這裡,我們其實可以知道劉邦是一個非常直率的人,當韓信來後,他即開門見山,而且一語中的就問:「蕭丞相屢次推薦保舉你為大將,我在想,你心中應該存有大致方略。我想聽聽你的見解(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史記》)。」
這話,顯然帶有懷疑的成分。
韓信並未直接回答,而是拱手先謝知遇之恩——聰明。
然後反問:「大王是否有東還之心?」
劉邦爽朗,大大咧咧揮手道:「那當然,難不成我還真願在這個鳥都不下蛋的地方,終老到死?所以拜將啊,我就是想聽聽,如果你為大將,將如何帶我們從這地界兒衝殺出去?」
韓信笑道:「衝出這地界兒,不是難事。難的是,一旦衝出,就必定與西楚霸王為敵,大王您認真想想,此時憑大王您的實力,可以打過楚王嗎?」
劉邦是粗人,粗人的特點,就是粗門大嗓:「我的天,打得過楚王,俺老劉還天天喝悶酒嗎?」
這不是白問嗎?瞧瞧蕭何,那眼神分明在問:「這鑽胯的……有真才實學嗎?」
韓信表揚——這同學特立獨行,在如此境況下,他居然表揚領導:「能看到敵我實力的懸殊,說明大王非常理智,也很有自知之明。其實,在我看來,楚漢的實力對比,表面上看,楚霸王的實力,的確要強過漢王您很多。但認真分析,卻發現漢王您內在的優勢,遠大於楚王。」
咦,這話新鮮。長久以來,只要說到楚漢對比,幾乎每一位同志都是眾口一詞:楚強漢弱。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漢優楚劣。來漢中這麼久,劉富翁第一次聽到如此溢美之詞,愛聽,聽著心中舒坦。看來,這韓同學果真與眾不同。
於是,情緒高漲又不免緊張,巴巴而問:「何以見得?」
呵呵,無論領導還是下屬,只要是表揚,基本上無一例外都愛聽,這多半也是千古不變的定律。韓信當然順水推舟,信手拈來的都是領導愛聽的。所以說人才啊,不露聲色地表揚領導,也是其發揮才能的必要手段之一。
他對劉邦說道:「我在楚王手下幹過,對西楚霸王多少有些瞭解。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聲若洪鐘,一聲吆喝,千百人發抖,看上去勇冠無敵。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妒忌之心也相當強,有良策妙計的將軍,他通通不用。致使其他將領的軍事才能,無法正常發揮,這只是匹夫之勇。霸王對人也很尊敬,屬於非常有禮貌的那類同志,有士兵生病,他還會傷心流淚,給人的感覺,心眼非常好。可是,真到了有勞苦功高的同志,應該封賞爵位時,他會把那封爵的印,在手中都摸得稜角都模糊了,也捨不得頒給人家。這讓勞苦功高的同志很有怨言,這是婦人之仁。」
這番話,韓同學貌似在批評項羽,其實在表揚劉邦。劉邦起自布衣,文化水平不算太高,基本沒有軍事知識,一遇打仗,他就得找懂得軍事的同志不恥下問,軍中的軍務都是放手讓同志們干,也能放手讓英勇殺敵的勇士衝鋒陷陣……不放手,他老人家就只能自己沖,還是放手划算。
還有,他從來就不富,搶到的金銀,從不據為己有,也隨手就分給大家。
這給了同志們一個重要的信息:跟著劉富翁打仗,永遠都有自己的份兒。
所謂凝聚力,其實就是要跟班的明白,跟著領導干革命,你至少有兩個機會:第一,你會有一個發揮自己潛力的舞台;第二,在勝利果實面前,你永遠都有分羹的份兒。
狼行天下吃肉,狗走千里吃屎。團隊的發展壯大,就是吃肉的堅強後盾。究竟吃肉還是吃屎,人才們自會選擇。
從這一點,項劉相比,劉邦勝出……凝聚力強嘛。
接著,韓信繼續表揚:西楚霸王棄關中而定都彭城,又違背帝約。既放棄天險,又背信棄義,封親信疏功臣,諸侯怨,百姓也不理會。所過之處,竭盡所能搞破壞,不是虐殺,就是火燒,天怒人怨。名義上是天下霸主,其實早就失去人心。所以我說,他與大王您相比,優劣即分。
因為,大王您進入關中,即刻廢除秦朝殘酷刑法,還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很得百姓擁戴。如果大王能夠任人唯賢,再加上誠意封賞功臣。既能興起正義之師,又正好順應東歸將士心願,還有什麼堡壘不是一觸即潰的呢?另外,再加上現在「三秦」的主子,章邯、司馬欣、董翳帶領二十萬秦軍作戰,卻讓所有將士被楚王坑殺,單單他三人封王……在秦人眼裡,這三人無疑是最大叛徒。
他們出賣了二十萬秦人子弟。
大王啊,您想想,二十萬降卒,都是秦地青壯年啊,通通坑殺。我們不說它是何等的悲壯慘烈,就其後果而言,基本上不可避免地造成,秦地的每一個家庭,都得掛喪。秦人還不把這三個叛徒恨到骨子裡去?大王你如果東還,只需發一個通令,秦地老百姓都會響應,還怕「三秦」不定嗎?
啊,說得好!劉邦瞠目結舌——我咋沒想到呢?
如果劉富翁都想到了,那還要他韓信做什麼?
這位鑽胯的同學,其實很有說話技巧。明貶項羽,暗捧劉邦,不露聲色,而且還沒有一點兒的諂媚嫌疑。把劉富翁高興得前仰後合,直叫後悔,為什麼不早用韓信?這個時候,韓同學早與那鑽胯的沒有任何關聯,在劉邦的眼裡,他就是一真真正正的青年才俊。
胡寧借此一角,弱弱地告訴所有的讀者朋友們:領導與人才所關心的著眼點,肯定不同。人才所關心和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可以讓自己發揮潛力與能耐的舞台;領導所關注的,僅僅就是一個結果——勝利。
所以,我們常常發現,人才與領導交流的時候,不是觀點相左,就是意見不一。答非所問,或者自說自話,交流的結果就是領導鬼火直冒,人才心中窩火。
人才的能力,不在於直述自己的觀點,而在於循循善誘的技巧。將領導的著眼點,不顯山不露水地逐漸引導至自己的思路上來。一旦讓領導的著眼點與自己的思路方略重合融匯,即會產生一拍即合的功效。
這樣的功效,將直接導致我們偉大的董事長心花怒放。
當領導突然發現,儘管還深陷困境,但已經勝利在望,即刻會對「面前」的人才刮目相看,甚至相見恨晚。
劉邦就直言後悔,沒有早早認識韓信。
從劉邦與韓信的談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劉邦想要的就是,如何使他這幫困在漢中的老兄弟們,衝出這地界兒並一路凱歌;而韓信所需要的,僅僅就是一個發揮自己才能的舞台。有了這一舞台,一路凱歌,不過就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歷史證明,這還真就是事實。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讓領導的著眼點與自己的思路匯合。
無疑,韓信做到了。
其實,在韓信的這番話裡,他說明了一個辯證關係——強弱是可以互為轉換的。
這強弱的轉換,讓我們敬愛的劉富翁莫名興奮。
這番話,顯然激發出劉富翁的一腔熱血,繼而豪氣沖天,更是躊躇滿志。如果我們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來形容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恐怕極為貼切。
鬱悶得太久,這表揚剛好到位。
所以,我也順帶告知天下的人才,說服領導,無疑韓信是榜樣。
被人表揚,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這番話,讓劉邦下定了一個決心,那就是「還定三秦」。也只有還定「三秦」,他才可以真正地覬覦天下。
「還定三秦」的第一重任,他交給了韓信。
俗話說得好,聽人勸得一半。英明領袖的第一要事,就是兼聽則明。無疑,劉邦做到了。
到現在,韓信成功了嗎?胡寧在此告訴大家,他離成功還有相當的距離。到目前為止,他只是爭取到了「成功」的機會,他還必須用事實證明,的確他就是劉富翁所需要的人才。
在此,我們拭目以待。
親愛的讀者,放眼今天,肯定有很多所謂的人才,還不知躲在哪個角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是怨領導不夠重視,就是恨自己時運不濟,或者討厭與之合作的同事配合不力。所謂懷才不遇滿腹牢騷,說得就是這樣的同志。
請記住胡寧的一句話,在你的才能未被證明之前,無論你心懷多少「大志」,你在領導、同事的眼裡,也就是一貌似的人才。
所謂「貌似的人才」,說明了你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會被證明為真正的人才。如同我們上一季所講的趙括,一旦被證明為庸才,其代價,就是慘痛地流血。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流血,是幾十萬人同時流血。趙括就直接造成了四十多萬人被集體坑殺的殘酷後果。
這樣的後果,無論擱在什麼領導的身上,都會不寒而慄。
所以,我們必須理解,劉領導在任將和拜將的問題上,慎之又慎的心理。
如果你正好就是這樣的領導,也依然會是相同的心理。
也就是說,此時此刻,韓信的言論,無論有多麼鼓舞人心,也無論多麼給力,在劉富翁的眼裡,韓同學也依然是一貌似的人才。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才,他還必須得用實際行動來證明。
他能證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