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出路(米格爾)

第30章 我們怎樣才能過更好的生活 (10) 文 / (德)曼恩哈特·米格爾

    在啟蒙運動時期,所有能夠閱讀並有一些《聖經》知識的人都被視為受過了教育,如果再會一些拉丁文的話就被視為受過很高的教育。但在18、19世紀這些知識就不夠用了,資產階級對實現正規教育尤其雄心勃勃,其影響力波及很多階層。連工人和簡單的僱員也想要受教育,這其中當然包括閱讀和演奏。德國工人運動起始於工人教育聯合會絕非偶然,儘管當時還有「遠離教育」的階層,但沒有人自願歸於這一階層。

    隨著社會對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多的關注,人們的教育理想也有了新的變化,教育主要用於促進工作和職業。人們堅定不移地追隨這一目標,到最後教育和職業進行了相互融合。目前所有的教育形式,從學前教育一直到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都在沿著應用性這束引導波進行運動,它指的不僅是從事一項職業的能力,還是從事一項盡可能獲利的職業的能力。其餘的教育內容都是不重要的,甚至被人視為礙事的、耽誤時間的部分。

    其後果就是受過正式教育的人迷失般地在世間摸索,要麼沒有任何歷史或地理知識,要麼根本不理解自然科學、文學和藝術的常識。與過去相比,現在一部分職業人員擁有以前人們想都不敢想的極高職業水平,但同時又相對沒受過教育。比如,法官講著法律,卻不瞭解其歷史,也不能在哲學上進行定位;經濟學家撰寫定理,卻對人類心理沒有正確的概念;經理管理企業,卻在任何時候都無法涉及道德價值系統。如果要提及功利主義原則的毫無妥協的轉化,那麼工業化時代以來的教育規劃就是最好的例子。

    根據這個時代的精神,教育首先要在數量上進行評估。多大比例的人口有小學和高校的畢業證書?有多少學生當了老師,有多少大學生成了教授?教授在專業雜誌上發表了多少文章?一個國家對教育設施的私人和公共投資與經濟產出比例有多高?在這種觀察方式中,冰島、美國或丹麥就是教育的綠洲,而德國、愛爾蘭或西班牙則被視為「失敗的」。

    但它們真的是失敗的嗎?這裡的情況類似於以健康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數字來定義國民的健康狀況和滿意度。如果投資很多,那一切看上去就都是最好的;如果投資不多,那人們就要採取措施進行改善。冰島人、美國人或丹麥人真的比德國人、愛爾蘭人或西班牙人的教育好嗎?或者這只是以數量和經濟為基礎,對教育縮水的定義?如果以這一定義為基礎,那當教育很昂貴的時候,它就是好的;如果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有能力從事有利可圖的職業,那它就是非常好的;如果教育可以有力促進資金循環和經濟循環,那它就是卓爾不群的。但在21世紀,這一衡量的標準將發生改變,也必須進行改變。如果人們想要有尊嚴地活著,首先就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未來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將變差,為了以更有效、更理智的經濟和工作方式至少部分地來平衡這一基礎,人們必須繼續按照傳統的教育目標,在所有知識領域盡可能達到專業水平。這並不一定能足夠用於避免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值得人們嘗試,因為目前還儲備著很多未開發的效率。

    這裡最重要的儲備在能源領域。目前,將近90%的全球基本能源來自煤、石油、天然氣和鈾。這些資源中最大的一部分損失發生在送往終端用戶的途中,或者不能再被有效利用,所以在這方面有極大的改善空間。除此之外,出於保護資源和愛護環境的考慮,人們必須將這種不可持續的煤、石油、天然氣和鈾的能源供給,轉化為取之不盡、環境可以無限承受的能源供給——從太陽能一直到地熱。儘管人們在這方面已經努力了很多年,但按照可以大規模應用的路線圖來看,進步還不夠大,還不能游刃有餘地在可再生能源替換上取得成功,還有一點很重要,對人類知識和能力的促進要量力而行。

    第二,人們需要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以創造出適合21世紀的運輸工具。目前在這方面有很多創新,但現在在街道和鐵軌上滾動、在海洋中顛簸以及在天空中轟鳴的,遠遠不夠滿足未來預計的90億人的需求。如今的交通運輸系統在總體上耗費了大量的能源,給環境帶來了負擔,並且噪聲太大,人們今後應該予以改善。除了技術上的深加工,還要將靈活性提高,並大大降低運輸成本,而目前的交通狀況幾乎不能再維持下去。人們尤其要再次將生產和消費緊密地結合起來,根據需求去組織生產,因為全球現在的分工模式正在使人們的富裕水平逐步下降。

    第三,住房和城市要變得更適應未來。人們對此也努力了很長時間,但大多只是實現了之前構想的藍圖,那時世界人口只是目前的1/4,大部分人還生活在鄉下,流動性很小,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可再生資源滿足人們的能源需求。但在21世紀,這些特徵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保留了下來,所以人們必須研發新的住宅和城市形式。

    雖然人們要繼續追隨傳統的教育目標,但這一目標對於迎接21世紀的挑戰並不夠用。除了要盡可能開發創新和才智潛力之外,人們同樣要重視對社會感情和公益潛力的開發。西方人好幾代人都忽視了這一點,人們情感上的需要被私人化了,社會公益的需要被認為應該由社會福利政策去滿足,但政府能發揮的作用其實有限,所以人們到處抱怨社會的冷漠無情。當政府的財政資金縮減、需要福利資助的人數變多時,由於人口和老齡化所限,這種抱怨聲浪將會越來越高。

    西方工業國家的教育方式並沒有為這一趨勢作好準備。以目前首要的需求為主,教育激勵著人們才智的提高,卻忽視了其他所有的方面。誰的才智越高,誰就越能在目前的制度中如魚得水,其他人則往往是失敗者。但個人和社會並沒有在才智和理性方面退步,而是同時具有了非理性、高度情緒化和公益性的一面,實際上在這些方面人們也有權利,但需要引導和發展,就像在科學、技術和其他才智領域一樣。

    傳統的教育方式對此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人們情感和公益方面的才能被荒廢,或者根本沒有形成其可能和必要的形式。人們的才智被仔細地發掘和促進,連沒有天賦的人都可以接受才智訓練,而有情感和公益才能的人,也就是對他人及其需求有遠見的人,卻經常沒有受到關注,但一個資源耗竭的、高度老齡化以及道德和文化不平衡的社會恰恰非常需要這些人。不是那些鑽牛角尖的人、思想家或技術人員,而是情感—公益型的人將處於巨大變革時期的社會團結在一起:鄰家女士不收報酬、自願地關心鄰居們到處亂跑的孩子,或一位先生為鄰居家的孩子展示怎樣巧妙地帶球射門,這些天賦必須在21世紀的教育制度中得以促進和激勵。

    意識轉變

    人們至少應該能從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得到這個教訓:個人滿意度和社會穩定不得不依賴於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多,這是一種很棘手的情況。正如危機所示,社會的經濟和金融系統比很多人所認為的還脆弱,它對所有打擊的反應都非常敏感,政府的支持措施不僅非常有限,而且不能隨意重複進行。

    由此人們為教育方式作出了結論:它必須盡可能傳授所有的知識和能力,在激活才智潛力之外還要加強對情感和公益潛力的發掘,但首先必須推動人類深刻的意識轉變,這種轉變將使人們有能力克服困難重重的生存條件。

    這一意識轉變是克服不斷捲土重來的危機的前提。經濟危機存在於一種制度的邏輯中,這種制度一方面在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多上壓了所有的牌,另一方面又無法說明牌何時會用完。更直白地說就是,多少增長和財富追求是值得人們期望和促進的?從哪裡開始將變得危險?

    目前人們對危機的反應暴露出了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所有人在譴責無節制上是一致的,但從哪一點開始從活躍的增長變為無節制的增長了?今天人們一致認定,最近的發展是過度的。但人們在獲得這一認識之前,已經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以前都是人們虛榮的喜悅,比如美國和英國繁榮的房地產市場、德國和中國的大量出口以及讓人發昏的交易所行情和豐厚利息。這些都被視為強勁有力的經濟增長指標,卻只有很少人敢於要求:「停下來,這是過度的!」

    因此,目前危機的罪魁禍首正在玩著簡單的遊戲,他們宣稱:「你們這些批評家到底要幹什麼?經濟無論如何都應該增長,多年以來我們成功地做到了。沒有遇到什麼阻礙,我們就獲得了豐厚的獎勵,對於專注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多的社會來說,現在這種經濟和金融體繫好得不能再好了。」在這期間,俄羅斯、中國和其他國家也都意識到了,無論它們各自的政治立場如何,其在經濟和金融事務上的觀點和行為與資本主義的西方沒有分別。因此在這一制度中,除了「在部分領域的遊戲規則」之外,什麼都不需要改革。誰想要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多,誰就必須像目前這樣繼續下去,還要使用相同的工具和方法。

    政府會怎樣做呢?在公眾場合,它可能會有意識地嘟囔幾句,但沒有政府的推動,危機本來可以避免,而它也沒有能力阻止今後要產生的危機。被人狂熱煽動的增長突然變成了熊熊大火,它導致了經濟危機,而這種情況會繼續下去,直到增長的大火沒了養料:自然資源被消耗,土地、空氣和水被有害物質污染,人類精疲力竭。

    但西方人還有另一個選擇:改變視角,放棄對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多的關注,並轉向新的方向。這並不是說人們要忽視經濟和物質財富的基礎,因為這一基礎還是重要的,並且一直都是重要的,但它不再會有那麼強大的唯一性和存在意義,它應該改變。它原本是普遍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除了物質方面外,還包括很多非物質方面,其總和將是個人滿意度和社會穩定的來源。讓人們意識到這一點,是未來教育的核心任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