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戰爭與回憶

下集 第四部分 第130節 德意志的滅亡 文 / 赫爾曼-沃克

    (摘自阿爾明-馮-隆的《世界大屠殺》)

    英譯者按:隆將六月間諾曼底的登陸和蘇軍的進攻視為一次聯合軍事行動。這一點單就其概括意義而言,是正確的。在德黑蘭,大聯盟確曾贊同由東西兩面同時夾擊德國。但俄國人並未獲悉我們的作戰計劃,我們也並未獲悉他們的。一旦我們登陸以後,有兩星期斯大林是否會信守諾言展開攻擊,仍是十分捉摸不定的。

    本章將隆的戰略論文及其希特勒回憶錄最後部分中的章節合併在一起。

    一九四四年六月,在德黑蘭鍛造的那柄老虎鉗的鋼鐵鉗牙開始合攏了。根據富豪帝國主義與斯拉夫共產主義長期陰謀策劃的兩面夾攻計劃,德意志民族、中歐基督教文化和禮儀的最後堡壘,遭到來自東西兩方的攻擊。

    在西方的著作中,諾曼底登陸和俄國的攻擊,依然被視為「人類」的一大成就。但是嚴肅認真的史學家已經開始看穿戰時宣傳的煙幕。在德黑蘭,弗蘭克林-德-羅斯福把東歐交到了赤色魔爪之下。他的動機何在?想要摧毀德國,美國壟斷資本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勁敵。由於在這場戰爭中過度緊張、努力,又由於羅斯福狡猾地反對殖民主義,英國,用希特勒的生動語言來說,已經像兔子那樣給剝了皮。勇敢的日本在同馮-尼米茲那不斷擴大的艦隊進行的一場寡不敵眾的戰鬥中已漸漸不支。只有德國還擋住走向金元世界霸權的道路。

    有人認為羅斯福後來在雅爾塔會議上「受了騙」,向斯大林作了過多的讓步,這是一種膚淺的老生常談。事實上,他在德黑蘭已經把一切全讓卻了。當他保證對法國發動進攻以後,他就使赤色的亞洲人長驅直入歐洲心臟在所難免了。為了保證這一點,他還把租借物資大量送往蘇聯,其數字之大仍然令人難以想像:大約四十萬輛機動車、兩千輛機車、一萬一千列火車車廂、七千輛坦克、六千多門自行火炮和半履帶車輛以及兩百七十萬噸石油與需要使原始的斯拉夫軍隊行動起來的其他產品,更不提一萬五千架飛機、幾百萬噸糧食以及不計其數的原料、工廠、軍火和技術設備了。

    羅斯福作為一個樸實、受騙的人道主義者去同斯大林折衝樽俎,這幅畫面是他最大的宣傳騙局。這兩個心腸冷酷的屠夫彼此十分瞭解;他們只是為了本國人民的觀賞,為了歷史,才裝出不同的姿態來。在這兩人中,羅斯福始終佔著上風,因為蘇俄一半受到破壞,正處在危急存亡之際,而美國卻國富民強,安然無恙。斯大林別無他法,只有犧牲幾百萬俄國人的生命去為美國壟斷資本家統治世界掃清道路。他通過當時我們在司令部都一無所知的絕密談判,的確曾經試探是否有可能跟我們按合理的條件締結和約,但這時,羅福斯的「慷慨的」《租借法案》挫敗了我們。自然,希特勒並不準備放棄我們獲得的全部利益。斯大林得到了所有那些物資以後,決定戰鬥下去,犧牲掉大量的德意志和俄羅斯鮮血,這樣是較為有利的。

    東歐那些貧瘠而爭吵不休的國家,是羅斯福拋出來給斯大林、要他的國家作出可怕犧牲的誘惑物。羅斯福的政策就是,讓它們落到俄國人手裡吧。當然,反覆無常的巴爾幹人是大可懷疑的犧牲品。蘇聯人吞食了那些不妥協的民族以後,已經患了消化不良症而在打嗝。那個騷動不安的半島的戰略重要性,並不像過去幾世紀那樣,或者甚至像一九四四年對我們那樣,是獲得土耳其鉻的一條渠道。然而儘管如此,邀請斯拉夫共產主義向易北河和多瑙河進軍,還是罪大惡極的。丘吉爾渴想使盟軍的主要進攻伸入巴爾幹各國,這至少表現出某種政治敏感,以及對中歐和基督教文明的某種責任感。他的血並不像羅斯福那麼冷。羅斯福對巴爾幹國家或波蘭全毫不在意,不過在一個異常坦率的時刻,他在德黑蘭告訴斯大林,由於在選舉時面臨的大量美籍波蘭人的選票,他不得不就波蘭的前途庸人自擾一番。

    軍閥們的衝突

    弗蘭克林-羅斯福在諾曼底登陸一事上,冒了很大的風險。這是不大為人所知的。當我們衡量一下對峙的兵力、時間與空間的要素以及海陸轉運問題等時,我們就看到,丘吉爾遲遲未能採取行動是合情合理的。登陸十分危險,結果可能是一場大災難。我們方面時乖運蹇和一步接一步犯下的錯誤,才使羅斯福在一次大膽的軍事行動中得以成功。

    艾森豪威爾本人知道霸王行動的危險性。甚至當他的五千條船隻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駛向諾曼底海岸時,他還起草了一項宣佈這次軍事行動失敗的文告,這份底稿偶然保存下來:「我們在瑟堡—哈弗爾地區的登陸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立足點,我已經將部隊撤出。我在此時此地發動進攻,其決定是根據現有的最可靠的情報作出的。部隊、空軍和海軍全奮勇作戰,克盡厥職。倘若這次行動有任何過失和不當之處,概由我一人負責。」

    這項文件並未成為盟軍的正式公報,這是由於幾個因素,主要為:

    1.我們的可恨的情報機構,

    2.在最初決定性的時刻裡,我們對這次進攻作出的混亂、遲緩的反應,

    3.阿道夫-希特勒的難以置信的笨拙決定,

    4.德國空軍未能應付盟軍的空中優勢。

    入侵艦隊的集結,確實是一個出色的技術成就,而龐大的空軍機群的生產以及在機上配備那些人員,也是如此。馬歇爾將軍對於湧進諾曼底的地面部隊的徵募、裝備和訓練顯示出他是美國的一位沙恩霍斯特。美國步兵雖然需要過於奢侈的後勤支持,但是在法國卻進行了頑強的戰鬥;他們精神飽滿,營養充足,一鼓作氣。英國大兵在蒙哥馬利的統率下,儘管和往常一樣進展緩慢,卻表現出了牛頭犬的英勇。不過在諾曼底所發生的事情實質上是,弗蘭克林-羅斯福像威靈頓在滑鐵盧擊敗拿破侖那樣,確鑿無疑地擊敗了阿道夫-希特勒。在諾曼底,這兩個人終於在正面的武裝衝突中交手了。希特勒犯下的錯誤使羅斯福取得了勝利。正如同在滑鐵盧戰場上,與其說是威靈頓打勝了,不如說是拿破侖戰敗了。

    弗蘭克林-羅斯福具有狠毒的軍事天才,其精髓在於這些簡單的規則:仔細選擇陸海軍將領;將戰略與戰術全部交由他們負責,自己只照料戰爭的政治問題;決不干涉軍事行動;決不把遭到光榮挫折的軍事領袖解職;讓贏得勝利的領袖們獲得全部榮譽。等羅斯福逝世以後,戰場上的最高司令部實際上還是原來的班子。這種穩定性產生了好處。軍事司令部的改組,會在勢頭、幹勁和戰鬥力方面造成不少損失。我們的災難就在於希特勒不斷更換將領。

    元首把最高作戰指揮權擅自抓到自己的手裡。我們正蒙受著嚴重的挫折。他決不能承認自己應對任何一次挫敗負責。因此,軍事首腦便不得不經常更迭。野心勃勃的新興將領所在皆是,他們急切地想趁他們的前輩因為希特勒的無能而被解除職務時騰達起來。我注視著元首一時寵幸的這些將領來來去去,他們滿懷熱情地接過兵權,結果卻被希特勒的干擾弄得疲憊不堪,終於因為他的惡劣的行動而被撤職,說不定還會自殺或患心臟病去世。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是荒謬的作戰方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