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 第一部分 第15節 戰俘包袱 文 / 赫爾曼-沃克
德國人無論如何都不準備背這麼大的戰俘包袱。缺乏食物和水的供應。萊姆斯多夫的生活準則是自我保存,戰俘們在污穢、惡臭的環境裡為了一點可吃的東西吵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生了病也沒人過問。死屍亂七八糟地倒在糞土和雪地上。每天在帶刺的鐵絲網外,死人都在一堆堆被焚化,用木材和廢油當燃料。焚屍的火光在晚上照得很遠。集中營臭得就像附近有一家龐大的肉類罐頭廠,就像那裡的動物在進行處理,皮上的毛髮或鬃毛在被燒焦。
德國人十一月進攻莫斯科時的戰俘補足了這支勞工特遣隊的人數。那些在萊姆斯多夫快要死亡的人卻是在夏季戰役中俘獲的。現在他們成了在走動的骷髏,隨時都有倒下的人,不管白天黑夜,遍地都是。在萊姆斯多夫形形色色的恐懼之中,有一件事仍然使傑斯特羅嚇得沒命。他親眼目睹在探照燈外陰暗的夜色中,一小群一小群戰俘餓得發瘋了,在集中營一個個結冰的垃圾堆旁轉來轉去,吃那才倒斃的屍體裡柔軟的內臟。他白天看到過這種殘缺不全的屍體。崗樓看守上的士兵一發現這些吃人的人,就向他們開槍。其他戰俘抓住了他們,就對他們拳打腳踢,結果了他們的性命。可是,在這些人身上,求生的本領超過了人的天性,因此不再有恐懼。吃人肉的是發瘋了的夢遊者,只想填飽肚子的白癡,他們枯竭的腦子裡還剩下足夠的機智在晚上找東西吃,像小狼一樣在陰暗處躲躲藏藏。無論在卡托維茲是什麼前景,班瑞爾-傑斯特羅知道,不可能比萊姆斯多夫更糟。
然而,看來隊伍不是朝卡托維茲進發。前頭的隊伍向左拐了個彎。這樣特遣隊就會朝南到奧斯威辛去,班瑞爾是明白這一點的;可是奧斯威辛要這麼大批的勞動力去幹什麼呢?他少年時代進的經院就在那個地方,那是個只有小製造業的市鎮,孤零零地坐落在索拉河和維斯杜拉河匯合的沼澤地帶。它主要是個鐵路聯軌站。那裡沒有重活。在路的轉彎處,他看見一塊寫有黑體字的新箭頭標誌,釘在褪了色的奧斯威辛路標上。德國人在上面用了舊名字。班瑞爾從自己年輕時就記得這名字,那時奧斯威辛還屬於奧地利。它不僅像德國名字通常聽起來那樣刺耳,而且聽上去甚至不像奧斯威辛了。
拉賓諾維茨坐著裝滿生活用品的陳舊貨車回來,後面跟著兩輛裝著淡水和柴油的槽車。這就激起了工作熱情,從黃昏一直幹到深夜。猶太人叫著、笑著、唱著,把貨物傳遞到舷梯,傳過甲板,傳下艙口——一袋袋的麵粉和土豆,一網袋一網袋生了蟲的捲心菜和別的沒長好的、疙疙瘩瘩的蔬菜,一捆捆的魚乾以及一箱箱的罐頭食品。衣衫襤樓的土耳其船員把輸油管和輸水管搬到船上,只見這些管子不住地顛簸、跳動著,發出呻吟聲;他們扣下艙口蓋,笨手笨腳地修理著起錨機,盤起繩索,罵天罵地,用錘子敲打,東奔西跑。這艘舊船像是感染到即將啟航所引起的興奮,吱吱嘎嘎地響著,搖搖擺擺,把停泊的纜繩繃得緊緊的。寒風陣陣掀起大浪湧過防波堤,然而高興得說個沒完的乘客不顧寒風,仍然擁擠在搖晃不定的甲板上觀看準備工作。當他們下去就餐時,在耀眼的半圓月下風已越來越大,將近八級了。
娜塔麗穿著一件紫色的縐綢衣服,臉上搽了點胭脂和口紅,猶豫不決地站在拉賓諾維茨艙房門外搖晃的甲板上。緊緊裹住她雙肩的是埃倫的灰圍巾。她歎了一口氣,敲了敲門。
「嗨,喂,亨利太太。」
在骯髒的艙壁上原來釘那些裸體姑娘畫片的地方顯出一塊塊淡黃的長方形。除此以外,還是和以前一樣充滿臭氣和凌亂:沒有鋪好的床、亂堆著的文件、盤旋的煙草煙霧和掛在衣鉤上晃動著的衣服所散發出的勞動者氣味。他關門時說:「這不是賽拉-愛羅斯基的衣服嗎?」
「我是從她那兒買來的。」娜塔麗靠在門口穩住身子。「我討厭老穿在身上的那件咖啡色羊毛衣服,真是討厭極了。」
「我們去和尼斯當局談話的時候,賽拉總是穿這件衣服。她對付法國人倒很有一套。」
「我對她簡直不瞭解。我對於你們所有的人都太不瞭解啦!」-
「你的娃娃怎樣啦?」
「病了。他老是抓自己的右耳,他還發燒。」
「你帶他去過醫務室嗎?」
「去過了。他們給了我一些丸藥讓他吃。」
「嗯。你們和我們一起走嗎?」
「我還沒拿定主意。」
「這並不困難。」他把辦公桌前那張椅子讓給她坐,自己蹲在鐵甲板上。「怎麼對你自己最有利,就決定怎麼做。」
「你到底為什麼把我們帶上船來呢?你只有給自己添麻煩!」
「心血來潮,亨利太太。」他使勁吸煙。「我們由尼斯開船的時候並沒打算停在這兒。發電機燒壞了。我只好在羅馬弄一台發電機的電樞,同時再弄點兒錢。我和赫布-羅斯聯繫,他告訴我說你叔叔在那兒。我很欽佩他,所以——」
「你的乘客都是從尼斯來的人麼?」
「不,都不是。他們是猶太復國主義的先鋒,現在是難民了,大多數是波蘭人和匈牙利人。他們本打算由黑海邊的康斯坦察走——一般都是走這條路線的——可是為他們疏通的那個羅馬尼亞人拿了他們的錢跑掉了。他們被猶太人代辦處轉來轉去,轉了幾個月,最後到了法國的意大利佔領區。對猶太人說來,那倒是個不壞的地方,可是他們不管怎麼樣都要繼續到巴勒斯坦去。這正是我要做的事,把猶太人送到巴勒斯坦去。瞧,就這麼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