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花邊文學

中秋二願 文 / 魯迅

    白道

    前幾天真是「悲喜交集」。剛過了國歷的九一八,就是「夏歷」的「中秋賞月」,還有「海寧觀潮」〔2〕。因為海寧,就又有人來講「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3〕了。這一個滿洲「英明之主」,原來竟是中國人掉的包,好不闊氣,而且福氣。不折一兵,不費一矢,單靠生殖機關便革了命,真是絕頂便宜。

    中國人是尊家族,尚血統的,但一面又喜歡和不相干的人們去攀親,我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從小以來,什麼「乾隆是從我們漢人的陳家悄悄的抱去的」呀,「我們元朝是征服了歐洲的」呀之類,早聽的耳朵裡起繭了,不料到得現在,紙煙鋪子的選舉中國政界偉人投票,還是列成吉思汗為其中之一人;〔4〕開發民智的報章,還在講滿洲的乾隆皇帝是陳閣老的兒子。〔5〕

    古時候,女人的確去和過番;〔6〕在演劇裡,也有男人招為番邦的駙馬,佔了便宜,做得津津有味。就是近事,自然也還有拜俠客做干爺,給富翁當贅婿,〔7〕陡了起來的,不過這不能算是體面的事情。男子漢,大丈夫,還當別有所能,別有所志,自恃著智力和另外的體力。要不然,我真怕將來大家又大說一通日本人是徐福〔8〕的子孫。

    一願:從此不再胡亂和別人去攀親。

    但竟有人給文學也攀起親來了,他說女人的才力,會因與男性的肉體關係而受影響,並舉歐洲的幾個女作家,都有文人做情人來作證據。於是又有人來駁他,說這是弗洛伊特說,不可靠。〔9〕其實這並不是弗洛伊特說,他不至於忘記梭格拉第〔10〕太太全不懂哲學,托爾斯泰太太不會做文字這些反證的。況且世界文學史上,有多少中國所謂「父子作家」「夫婦作家」那些「肉麻當有趣」的人物在裡面?因為文學和梅毒不同,並無黴菌,決不會由性交傳給對手的。至於有「詩人」在釣一個女人,先捧之為「女詩人」〔11〕,那是一種討好的手段,並非他真傳染給她了詩才。

    二願:從此眼光離開臍下三寸。

    九月二十五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中華日報·動向》。

    〔2〕「海寧觀潮」海寧在浙江省錢塘江下游,著名的鐵塘江潮以在海寧所見最為壯觀,每年中秋後三日內潮水最高時,前往觀賞的人很多。

    〔3〕「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海寧陳閣老,即清代陳元龍(1652—1736),曾任文淵閣大學士。關於這裡所說的傳說,記載很多,陳懷《清史要略》第二編第九章:「弘歷(乾隆)為海寧陳氏子,非世宗(雍正)子也……康熙間,雍王與陳氏尤相善,會兩家各生子,其歲月日時皆同;王聞而喜,命抱之來,久之送歸,則竟非己子,且易男為女矣。陳氏懼不敢辯,遂力密之。」〔4〕一九三四年九月三日上海中國華美煙公司為推銷「光華牌」香煙,舉辦「中國歷史上標準偉人選舉獎學金」,共列候選人二百名,分元首、聖哲、文臣、武將、文學、技藝、豪俠、女范八欄,把成吉思汗列為元首中第十三人。

    〔5〕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申報·春秋》「觀潮特刊」上有溪南的《乾隆皇帝與海寧》一文,講的就是這個故事。〔6〕舊時漢族稱邊境少數民族或外國為「番」或「番邦」。漢族皇帝由於政治上的需要,把公主嫁給外族首領,稱為「和親」,民間稱為「和番」。

    〔7〕拜俠客做干爺指和上海流氓幫口頭子有勾結,拜他們做「干爺」、「師傅」的市儈文人。給富翁當贅婿,指當時文人邵洵美等,邵是清末大官僚資本家盛宣懷的孫女婿。

    〔8〕徐福一作徐市,秦代的方士。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聽信徐福的話,派他帶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數年不得。大概從漢代起,有徐福航海到日本即留日未返的傳說。〔9〕關於女人的才力因與男性的關係而受影響的說法,見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天津《庸報·另外一頁》發表署名山的《評日本女作家——思想轉移多與生理有關係》一文,其中說:「女流作家多分地接受著丈夫的暗示。在生理學上,女人與男人交合後,女人的血液中,即存有了男人的素質,而且實際在思想上也沾染了不少的暗示。」同年九月十六日《申報·婦女園地》第三十一期發表陳君冶的《論女作家的生理影響與生活影響》一文,認為這種觀點是受了弗洛伊特學說的影響,文中說:「關於女流作家未能產生如男作家的豐富的創作,決不能從弗羅伊德主義生理的解釋,獲得正確的結論,弗羅伊德主義所鬧的笑話,也已經夠多了!我們如欲找出女流作家不多及他們的作品不豐富的原因,我們只有拿史的唯物論來作解答的根源!」弗洛伊特說,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這種學說,認為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一切精神現象,都是人們受壓抑而潛藏在下意識裡的某種「生命力」(Libido),特別是性慾的潛力所產生的。

    〔10〕梭格拉第(Sokrates,前469—前399)通譯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

    〔11〕「女詩人」指虞岫雲,參看本卷第276頁注〔10〕。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