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特種兵

第3卷 出兵放馬,誅滅流賊 孫傳庭 文 / 塞外白龍

    此時,只有河南起義軍對明廷仍具威脅。羅汝才、馬進忠、賀一龍、左金王等十三部(即「革左五營」)聯營廣達數十里,待機進逼潼關。面對這一形勢,孫傳庭認為起義軍主力都在河南,於是率部而東,在閿鄉(今河南靈寶縣西北)、靈寶的山地間大敗十三家兵馬,起義軍窘境日甚,不得已向熊文燦請求受降。但自以「主剿」著稱的孫傳庭未採納熊文燦的勸阻,執意要進攻起義軍,最終接到楊嗣昌的手書才停止進攻。起義軍雖受詔歸降,但並未解除武裝,而是移兵易陣,伺機進襲商洛一帶。孫傳庭令部將王文清等率部數戰起義軍,起義軍餘部波迫轉移內鄉、淅川。

    貶為平民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多爾袞、岳托率清兵分路從牆子嶺(今密雲東北)、青山口(今遷西東北)入長城,明京師戒嚴;督各路入京勤王之兵的總督盧象升在巨鹿陣亡。明廷遂召孫傳庭、洪承疇主持京師防守,升孫傳庭為兵部右待郎兼右僉都御史,指揮各路援軍。孫傳庭抵達京郊後,由於他和主和派的楊嗣昌及中官高起潛矛盾頗深,崇禎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見,而洪承疇則在京郊受到慰勞,並奉旨進殿拜見崇禎帝。孫傳庭對此不平待遇自然大為不滿。楊嗣昌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並主張將陝西軍全部留下,用於守衛薊遼。孫傳庭對此極力反對,認為「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楊嗣昌對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孫傳庭對此不勝憂鬱重重,以致耳聾。第二年,明廷調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托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

    重得啟用

    在孫傳庭下獄的三年期間,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第二次包圍了開封。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崇禎帝親臨文御殿詢問孫傳庭有關鎮壓起義軍的方略,並設宴款待,為他壓驚,嗣後即速命孫傳庭率禁衛軍馳援開封。

    陝西總督

    李自成

    李自成

    由於開封防守堅固,加上明援軍的到來,李自成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果斷地撤出了開封之圍,並在以後的襄城之戰中殺死了陝西總督汪喬年,孫傳庭遂奉命赴陝西代行其職。孫傳庭到任後,立即奉旨扣押了原撫剿總兵賀人龍,將其正法。為對付日益壯大的起義軍,孫傳庭日夜加緊整肅軍務。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圍了開封,崇禎帝連催孫傳庭火速出關入豫。孫傳庭則上疏回復:「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禎帝不加理會,只是逼迫孫傳庭盡快救援開封。孫傳庭只得起兵馳援,於九月底進抵潼關。時恰逢大雨連下數十日,河水驟漲,李自成遂決黃河馬家口段,水灌開封。就在孫傳庭的援軍剛出潼關之時,李自成早已揮軍南下,撤離了成為水鄉澤國的開封,於是孫傳庭便揮軍直趨南陽。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西進,與孫傳庭的陝西軍交戰,並在郟縣大敗之。孫傳庭率殘部逃至鞏縣,由孟塬進入陝西。

    死守潼關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

    孫傳庭敗回陝西後,決心死守潼關,以扼京城之上游要地。當時明軍因在郟縣之戰中損失慘重,補充了許多新兵。根據這種情況,孫傳庭制定了不宜速戰,開墾屯田,修繕兵器,儲存糧食的戰略方針。為對付李自成強大的騎兵,增強明軍的火力和防護能力,孫傳庭特地趕製了三萬輛載有火炮的「火車」,這種「火車」行進時可抵禦騎兵的衝擊,駐紮時則可環陣拱衛。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廷授孫傳庭為兵部尚書,並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七省軍務,令其迅速兵出潼關。此時,李自成已相繼殲滅了明軍數支主力,久經戰陣,兵強馬壯。孫傳庭深知與如此強大的對手交戰必是凶多吉少,不由得頓足歎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示了寧死疆場的決心。八月十日,孫傳庭師出潼關,最初在汝州、靈寶、唐縣(今河南泌陽)、郟縣連勝起義軍,但襄城一戰遭到慘敗,他逃回陝西。

    起義軍繳獲了孫傳庭的帥旗,士氣大振,一鼓作氣,乘勝攻破潼關。孫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策馬大呼,戰死陣中。但是孫傳庭的屍體一直未找到,以至後來崇禎帝對其下落產生了懷疑,始終未追封加謚於他。孫傳庭之死,對李自成的起義軍來說,關中唾手可得。同時,明廷再也沒有可以同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將勁旅了。

    傳庭死而明亡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