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特種兵

第2卷 崇禎即位,凌雲平倭 第一百九十三章 陝西情形 文 / 塞外白龍

    周揚的表態,讓張章很是欣慰,但是凌雲的心中夾雜著一份小心,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覺得,周揚不會真正的為大明王朝服務和盡忠,如果他的祖先不是江夏侯周德興的話,那麼他可能是一個相當恪盡職守的官員。而不是消極避世的在這裡當驛丞,而沒有任何的活動。原因很簡單,魏忠賢已經倒台了,崇禎帝登基以後,大力啟用被魏忠賢貶黜的官員,但是周揚還是踏踏實實的在這個地方當他的不入流的驛丞,而沒有打算回朝廷去做什麼官。

    這說明,不管對大明朝廷是否忠心,至少他的態度是消極的,悲觀避世,不願意出來做官辦事。這一點,凌雲也是有同感的,只不過凌雲是不願意自己捲入朝廷的政治漩渦裡面去。但是這位周兄,有可能原因就相對來說有些複雜了,畢竟有一段家史放在那裡,你說讓誰覺得沒有芥蒂,那都是可能性不大。

    不過,例外的事情總是存在的,不過,不是明朝,而是在晉朝,我找到了晉人嵇邵的傳記。摘錄如下。嵇紹,字延祖。譙國銍(今安徽淮北臨渙)人。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西晉時期文學家。

    嵇紹十歲時,嵇康被掌權的司馬氏集團殺害,嵇紹也被迫退居鄉里,不得出仕。後在山濤勸解下唄舉薦為秘書丞,歷任汝陰太守、豫章內史、徐州刺史,後因長子去世離職。

    元康初年,任給事黃門侍郎,不與外戚賈謐等人結交,等到賈謐被殺後,嵇紹因不屈權貴,被封為弋陽子,遷任散騎常侍,領國子博士。

    公元301年(建始元年),趙王司馬倫篡位,嵇紹接受他的任命,擔任侍中,晉惠帝司馬衷反正後,仍以嵇紹為侍中。後因公事免職,齊王司馬冏任其為左司馬,司馬冏被殺後返鄉。

    不久,被征為御史中丞,又復任侍中。長沙王司馬乂拜嵇紹為使持節、平西將軍,以安定軍心。司馬乂被害後,復任侍中,與百官被成都王司馬穎廢為庶人。不久,朝廷討伐司馬穎,恢復嵇紹的官爵。嵇紹奔赴蕩陰,正值王師大敗,百官奔走,嵇紹拚死保衛惠帝,最終遇害。

    後來,河間王司馬顒上表請贈嵇紹司空、進爵弋陽公未成。東海王司馬越路經嵇紹墓時,上表懷帝贈嵇紹侍中、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進爵弋陽侯。晉元帝司馬睿為左丞相時,贈嵇紹太尉,司馬睿即位後,賜謚忠穆。有文集二卷。

    大致的就是這樣,為了防止讀起來比較生澀,我都是翻譯成的白話文,大家從中有沒讀出什麼端倪來呢?肯定是有的,首先有一點是什麼,那就是嵇紹是嵇康的兒子。那麼嵇康是誰呢,嵇康是曹魏的官員,也是當時比較有名氣的竹林七賢之一。屬於當時思想潮流的解放派別。

    但是這個一貫倡導思想解放的嵇康,腦子裡也有思想不解放的一面,他不明白,朝代的更替和統一,有的時候真的可能是大勢所趨,根本不會是有一個人的主觀思想來決定的,百姓遭受三國時期的動亂。已經太盼望統一了。而嵇康,骨子裡有些瞧不起司馬昭,更瞧不起他的政權。

    所以,嵇康寧願為曹魏殉葬,寧願做一個遺民,不願意與司馬氏合作,這樣的後果其實就是用他的社會影響同時帶動了一大批人都不願意與司馬氏合作,可以說,這樣的做法確實是有些過火的了。你沒事非暴力不合作就得了,可是別遇上誰都說人家司馬昭這不好那不好的,這不就是給自己挖墳嗎,結果沒別的,就一個字,那就是死啊。司馬氏從司馬懿那一輩就是以心狠手辣聞名,他們怎麼會容忍嵇康這樣的人存在呢。肯定是不會的。所以,很快,嵇康的竹林就來了一大批全副武裝的客人,他們是司馬昭的衛隊,來執行的任務就是把嵇康逮捕歸案,即刻處死。

    當嵇康臨時的時候,留下了一曲《廣陵散》,據說,至今已成為千古絕唱,因為嵇康死後,有廣陵散絕的說法。比這首曲子更重要的是,他做出了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他把自己的兒子嵇紹托付給了山濤。

    這個選擇,是明智的,還是愚鈍的,後世沒有確切的說法,但是從後來嵇紹的表現來看,我個人認為,這是嵇康唯一做出的理智的選擇。山濤,字巨源,據說和嵇康的關係那不是一般的鐵,而是老鐵。不過後來嵇康和山濤絕交了,還寫了一個比較有名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與山巨源絕交書》,公開在社會上散播,這讓山濤很沒有面子!其實就是一個原因,那就是山濤做了晉朝的官,而且官還不小。那這就沒什麼可說的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吧,就此絕交好了。

    這事妥妥的過去了一段時間,直到嵇康快要死的時候,或者說嵇康快要被處死的時候。他也沒什麼惦念的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嵇紹,這個時候,他忽然想起來被自己拋棄了的老朋友山濤來了,他忽然覺得,山濤這個人,似乎還不錯,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他,自己能放心。

    對於嵇康這種平時沒事就想著絕交,有事了才惦記朋友的行為,山濤並未表現出一般人大多數都會出現的那種憤慨,他留著眼淚很鄭重的把這個任務接受下來。其實,在嵇康被捕之前,山濤已經為他東奔西走,把能找到的門路全都走遍了,可是沒有用,還是沒能把老朋友的命給保下來。所以,照顧好他的兒子,也許是自己為即將赴死的嵇康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山濤做的非常好,因為在他的推薦之下,嵇紹順利的進入了晉朝內部,並且成為了皇帝的近臣,確切說,他是晉惠帝的侍中。侍中,大致是統領侍衛禁軍的人,但是級別上,是可以與宰相同列的。可見晉惠帝對他有多麼的信任。能讓與自己有殺父之仇的的人做自己的禁衛軍統領,晉惠帝難道是個傻子嗎?雖然嵇康不是他殺的,畢竟是司馬家下的手。

    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在歷史上,晉惠帝確實是被當做傻子來看的,在歷史上,他的名聲相當的差,據說,有一次,地方官員向他匯報一個地方發生了天災,老百姓都人吃人,哀鴻遍野,讓朝廷趕緊想辦法賑災,這個時候晉惠帝竟然給出了一個讓後代的史官們都有些哭笑不得的答案:「何不食肉粥?」。

    但是,史官的筆也是鐵筆,除了記下這滑稽的語言對話外,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君臣際遇,那就是嵇紹和晉惠帝。嵇紹擔任的職位,是侍中,這個職位很高,剛才說過了,大致都可以當做宰相的級別,而且負責皇帝的禁衛軍統領。當時,晉朝的江山也並不是十分穩固的,這個動亂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晉朝的皇族本身。這在後世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做八王之亂,在和七國之亂聯繫起來的話,就形成了後來的一個常見的成語,叫做亂七八糟。看看,讀我的書漲學問吧。

    在八王之亂中,有一個王爺叫做司馬穎,舉兵作亂。都已經殺到了晉惠帝的車架之前,這個時候,在旁邊護衛的嵇紹挺身而出,死戰不退,最終保證了晉惠帝的絕對安全,自己,卻被叛軍砍做了肉泥。鮮血濺到了惠帝的龍袍之上。但是正因為如此,也為朝廷的衛隊到來贏得了時間,最終,司馬穎被擊退了。惠帝順利回到了朝廷。左右要洗去他龍袍上的鮮血,這個時候,惠帝終於開口了,他說了七個字,「此嵇侍中血,勿去!」。這是嵇侍中的血啊,你們不能把洗下去。後來一直到他臨終,都保留這這件帶血的龍袍。

    有的時候,即使一個人的腦子不怎麼靈光,即使被人稱作傻子,他的也是有感情的,他能辨別是非,這樣的人,即使是傻子,又有何妨呢?他是懂得感恩的,就因為如此,嵇紹就沒有白白的犧牲,至少,這個他拚死保護的人,會用自己之後的餘生歲月來感念自己,這樣的嵇紹,雖死猶生。

    之所以列出這麼大的篇幅來說明嵇紹的故事,並不僅僅是因為到了月底要湊個字數什麼的。更重要的是,說明,這樣的事情和這樣的人,都是存在的,而且,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一種感動了。現在凌雲根本不知道是,這個周揚到底是不是嵇紹那樣的人。

    話說,其實朱元璋這個人是比較狠的,有一個原則就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斬殺功臣,只要是能找到理由,都是不遺餘力的,而且,還有一個不成明文的原則就是,絕對的斬草除根不留後患。據說,就連像李善長那樣的開國功臣,他都沒能放過,不僅如此,還夷其三族,這四個字看著這麼輕巧,實則讓人簡直是毛骨悚然,什麼是夷其三族呢,這麼說,先要解釋什麼是三族這個問題,三族者,父族、母族、妻族。凡是和這三族能扯上關係的直系親屬,一律斬殺,不留後患。這麼幹的原因,也許大部分出於怕尋仇吧。

    不過,史書記載,除了周驥和周德興兩個人,並坐誅死之外,似乎並沒有牽扯到其他的人。不過,這個周揚到底有沒有復仇情緒,誰知道呢,比較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嵇紹那樣大度的,不過,現在和他聊聊天,聽聽他說說話總是沒錯的。

    周揚淺淺一笑,「兩位大人不必顧慮什麼,我是江夏侯的後人,當年,祖上霍亂後宮,沒有遭到家族誅滅,我已經是感恩不盡了,這樣的罪名,怎麼能為周家保留出一分血脈來呢。所謂雷霆雨露,都是天恩,作為臣子的,我知道感恩,好了,別的不多說了,我跟你們說說,這裡的情形吧!」。

    張章這次也回過神來了,他主動的看了凌雲一眼,心說這個周揚不簡單,就凌兄這一沉吟的功夫,他竟然能夠猜透凌兄想的是什麼,此人是不得不防。凌雲也回了他一個眼神,意思是將計就計,靜觀其變。張章點頭。

    周揚說,這陝西,我雖然未曾在那裡任職,大致也知道一些情況,這裡是秦王的封地。秦王此人,雖然比較小氣,也算是與民秋毫無犯,不怎麼盤剝屬地的老百姓。為什麼呢,也可能是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陝西此地的民風。這裡的民風是很彪悍的,可能兩位大人不能想像。這裡的老百姓有多麼的好鬥,他們會因為爭奪一碗飯,發動兩個村子的人打到互有死傷!!」,凌雲有些納悶了,這陝西的老百姓都有毛病吧,吃自己的飯,怎麼還能因為跟別人搶飯打起來呢。

    看著兩位不解的眼神,周揚解釋說,「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去飯館吃飯,同時桌上還坐著另外一個人,一碗飯上來,兩個人都要先吃……」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理由,就為這麼點事,能值當的發動一個村子,凌雲簡直是有點鬱悶了,他才知道這趟差事到底有多麼的不好辦。彪悍就彪悍吧,也不至於到這麼難弄的地步,實在是讓人感覺很為難。

    周揚說,其實,在陝西當官,無非就是求個平安,全身而退就好,在這邊,一般當官的要是想弄些苛捐雜稅,沒準就不是掉烏紗帽的事情了,有可能不留神就會掉了腦袋,因為不知道哪天,你的官邸內就會出現一位取你首級的不速之客。

    凌雲心底開始琢磨別的事情了,在歷史書上記載的東西,雖然觀點是有失偏頗的,但是基本的事實還是存在的,崇禎年間的第一場大動亂,確實出現在陝西省內。當時有人評論此事說,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崇禎遇到的妖孽,就是陝西的旱災,旱災過後,鐵定是不會長什麼莊稼的,不長莊稼,那麼就沒有飯吃,沒有飯吃吃什麼?那就又回到了剛才那個「何不食肉粥?」的命題上了,那就是吃人,史書上說的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慘狀空前,才導致了變民軍的揭竿而起。事實是這樣嗎?是這樣的。但是。凌雲也找到新的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周揚告訴他的,民風彪悍。連為了整一頓飯誰先吃都能打死人,那麼讓他們沒有飯吃了這還了得?他們就得去造反,因為只有造反才有飯吃,才能生存,說到底,還是想吃飯,餓著肚子,什麼都是虛的。如果現在這些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人,你讓他們餓著肚子去為四個現代化建設區做貢獻的話,他們也肯定會無一例外的回答你,:尼瑪有病吧!

    這就是通病,歷史,有些時候是不可能逆轉的,但有些時候,可以通過人力來改變,凌雲忽然想起來,正是因為自己的努力,現在遼東的邊患已經平息了,即使不算是平息,那麼至少,現在也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局面,自己無論在朝還是在野,肯定是能壓的住陣腳的,即使多爾袞想有所動作,他也要仔細思量一下,不會就那麼輕易莽撞的採取行動。

    這個問題讓凌雲有一種想法,那就是,遼東的邊患既然可以平息掉,那麼陝西的旱災,其實也可以是不在話下的。現在,陝西還沒有爆發真正的變民軍運動,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情況會不會出現,似乎已經是一副重擔壓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如果處理得當的話,那麼,一場為害於後世的動亂可能會就此消弭在無形之中,自己如果處理不好,那麼這場熊熊的大火一旦燃燒起來的話,再想撲滅可就是難上加難了。

    凌雲感覺自己的壓力很大。現在的他,肩上擔負的,已經不僅僅是陝西旱災的問題了,說的嚴重一些的話,也許,是整個的大明江山。他需要盡快的把陝西的問題控制住,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很容易做到的問題,因為,朝廷的銀子也並不富裕,自己可支配的,也僅僅只有這五十萬兩。用來拯救一個大省,可謂是杯水車薪,撐不了多少時候,另外,單純的發放救濟糧,也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史書記載,陝西旱九年澇九年,現在就是需要營造一個宏大的水利工程,在旱災的時候能灌溉,在洪災的時候能排水。可是,這樣的設想很好,真正的做起來的話,又是談何容易。當年就是水利專家潘老大人,那也是窮盡了三年之功,耗銀將近兩百萬兩。現在的情況是,凌雲自己的手底下,既沒有水利人才,同樣,朝廷也拿不出來那兩百萬白銀,如果崇禎去當褲子的話,也許可以貼補幾文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