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特種兵

第2卷 崇禎即位,凌雲平倭 第一百六十二章 商議養廉 文 / 塞外白龍

    凌雲可以感受到來自朱由檢的決心,朱由檢是真誠的,這樣的不摻雜雜質的,想要清理閹黨,光大明朝。雖然,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來說,朱由檢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是民主,什麼是以人為本,但是只要他輕徭薄賦,只要天下平定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

    天下之大,皇族成員才能有多少人,官吏豪紳又能有多少人,占社會絕大部分人口的,還是普通的老百姓,農民,商人和小生產者等等。他們其實對這個世界,近乎於一無所求,他們只希望不要有戰亂,也不要有殺戮,只希望,天下太平。他們可以安安穩穩的,在底層,做好他們對這個社會應有的恭喜。

    先秦時期,多個諸侯國混戰,混戰就是要死人的。別說老百姓,就是軍隊,也是數萬數萬的死去,舉個例子來說吧,長平之戰。秦國的武安君白起,那位後世為人稱頌的戰神,坑殺了四十餘萬趙軍。一將功成,何止萬骨枯。長期的離亂,長期的戰火,導致的是人口的銳減,所以,才有了秦國的統一,車同軌,書同文。本來,可以千秋萬代傳承江山的,結果,秦朝以嚴刑峻法統治,讓百姓無所適從,繼續生民塗炭。

    正因為百姓在這樣的環境裡活不下去了,才會有十八路諸侯相繼揭竿而起。後來最大的兩路就是項羽和劉邦,秦朝滅亡以後,這兩位繼續打了個昏天暗地。等到劉邦消滅項羽,建立漢朝之初,到處都是一片瘡痍,凋敝的很,全國上下僅有幾千萬人口,高級官員出門都做牛車。自從文帝即位以來,多次減免稅賦,全國幾乎沒有什麼政策,只是默默的發展經濟,發展人口。結果,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數倍增加,到漢景帝的時候,國家第一次出現了繁榮大治的局面。在後來的歷史教材上,這叫做無為而治。

    朱由檢也想師從兩位無為而治的皇帝,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太平盛世,他知道,其實這並不遙遠,只要自己消除了在朝在野的所有隱患,真正掌握了這個朝廷的權力。就一定能做的成。高皇帝做的有點過了,他把六十兩以上的官員都全部剝皮實草,有因為郭洹案,藍玉案,空印案等等案子,有意無意的殺死了數萬人。其實朱元璋是有心這麼做的,在他看來,這些官吏沒有一個好東西,統統的都是國家的蛀蟲,而國家之大,卻不能只有皇帝一個人來治理吧,國家必須有官員,皇帝卻信不過這些官員,才會導致這樣的悲劇,而朱由檢也在想,皇帝的做法的確是有些矯枉過正,這個並不否認,就連當時的懿文太子都對此持有不同意見。可是沒有用,國家的統治者只能是一個人,就連太子,都只能是後備的皇帝,後備的,總是趕不上現任的。

    可是朱由檢想不明白,在洪武年間,明明是這樣的嚴刑峻法之下,為什麼還會有一層接一層的人頂風作案往上衝呢,難道他們就不怕死嗎。朱由檢想不明白,所以一直在思考。凌雲沒有打斷他,兩人就這樣前行著。忽然,朱由檢想明白了,所謂的貪,說到底就是因為錢,千里做官只為錢,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朝廷官員的俸祿太低了,一個一品官。一年的俸祿也不過就是一百五十多兩銀子。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標準來算的話,大概每個月的工資是四千多元。你想想,二品就是部級,一品是副國家級,這樣的級別,每個月四千多塊錢的基本工資,簡直是開玩笑。至於其他的嘛。九品官員,年俸祿大概是四十五兩銀子,這些錢,似乎放到現在都不夠隨份子的,事實上,在當初就更不夠了。因為除了養家餬口之外,官員還需要有衙役,還需要長隨和跟班之類的,這些人的工資國家是不給發的,那麼只能官員自己來出這部分的錢。那麼矛盾就出來了,官員沒錢啊。

    沒錢怎辦,沒錢就得想辦法。比如說火耗銀子之類的說法,就不多贅述。就是官員創收的好辦法,雖然有損老百姓,但也是實在意義上的無奈之舉。朱由檢在想,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呢。他把這個皮球踢給了凌雲。

    凌雲想了想,肯定正確的答案不是給官員漲工資,如果僅僅就是這麼簡單的話,朱由檢也絕對不會來問他這個。那麼不漲工資,還要解決官員的生活拮据問題,那麼就不好辦了,發福利。

    他思附過後,對朱由檢說,「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棘手,官員的俸銀本來很低。而他們各方面的花銷卻極多,所有才會有人在這很多地方挖空了心思撈銀子。也才會有人不惜冒著剝皮實草的危險去貪墨國家的錢。他們十年寒窗,一朝的中,要的不僅是身上那身人人羨慕的官衣。更需要得一些實惠。王爺的意思我知道,想要提高他們的俸祿,又怕違反了高皇帝時期就定了的體制。其實,這個問題,仁皇帝已經提供了借鑒之法。」。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這個夜晚真長啊。他繼續說,:「成祖設立了內閣,參贊機樞,可是這個為了防止內閣學士權位過重,把他們的職位品級都定為五品官,這樣的五品官員,是不可能壓得住那些二品大員的。那要辦的事情還得繼續辦,所以,仁宗就想辦法,給他們兼任官職。這樣的,就解決了品級問題,辦起事情來也就相應的順利了許多。」。

    然後他就給朱由檢提了一條建議,這條建議說起來還有些值得商榷。但是朱由檢覺得,這也許是當前唯一可行的辦法了。其實這個政策說白了也很簡單,簡單到用四個字就可以完美概況,那就是高薪養廉。現行的工資是不變的,那沒問題,增加福利待遇總沒問題吧。這個養廉銀製度就是給出比他們的工資多出幾倍的待遇,這樣的話,基本能保障他們在花銷之餘,多少的還能有不少存款,要是能清廉成像是海瑞那樣,靠著當官的俸祿發家致富,也不是不可能的。

    走著走著,距離陷陣營的駐地已經越來越近了,朱由檢對凌雲說,:「今晚上,我算是受益匪淺了,凌雲,你雖然沒有科甲的功名,卻足以當得起一個御史的職位。不,如果你願意的話,即使是做閣臣你也是綽綽有餘的!」,朱由檢終於給出了自己能給出的最大的承諾。

    這個承諾很簡單,也很直白。他說,自己眼前的這位平民,這個二十多歲的人,凌雲。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勝任閣臣。什麼是閣臣,就是內閣大學士,就是相當於副總理的人物。而此刻的凌雲,只是個剛從四品武職卸任的平民百姓而已。

    凌雲淡淡的一笑,:「王爺這樣說,是折煞了草民了,我一直是閒雲野鶴,因為山海關邊事緊急,我才立志從軍,當時卻被分進了火頭營,當時我就想,即使是燒火做飯,也是保障的後方是穩固的。所以我也沒有怨言。誰知卻不知道,機緣巧合之下,因為一箭而得功,從此就為國家四處奔走。但是,至今為止,我還是知道自己的斤兩的。也許衝鋒陷陣的話,我能殺死幾個敵軍將領。至於在朝為官,甚至出將入相,那真的不是我所擅長的。人貴有自知之明。現在國家的邊事已經平定,恐怕我這點武藝,此生沒有用武之地了!」。

    朱由檢本也就是這樣發個感歎嗎,畢竟自己到底能不能順利即位,還是個未知的事情,此一去京城,就在這短短的幾百里路上,有沒有人會對自己設伏,或者是回到京城,進入魏忠賢的勢力範圍,自己會怎麼樣,這些都很難說。至於說以後怎麼樣的施政,怎麼樣的重用人才,那首先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自己安全回京,並且安全登上帝位才是。其他的,一概都是浮雲。

    在盛京城的時候,朱由檢就曾經多次設想過,此次回去,自己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尷尬的局面。自己未經允許私自出京已經是作為藩王的大忌了,雖然自己立下了大功,把遼東的多爾袞給收服了,但是自己無非一個親王,竟然在遼東封了一個親王一個郡王。這樣的話,自己就凌駕於親王這個地位之上了,如果讓人家參奏一本,肯定無話可說。

    現在皇帝哥哥的命危在旦夕,自己回京之後,魏忠賢會不會趁著皇帝還沒有嚥氣,把這個罪名加在自己的身上,如果那樣的話,不要說即位了,就算是想不下錦衣衛的詔獄都是不可能的。許顯純是什麼貨色,朱由檢的心中是最清楚的。他可不想與許顯純打交道。

    想到這裡朱由檢忽然有了一個想法,就是現在,也許不應該立刻回京,即使回去,也有在山海關抽調衛隊。隨行保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