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西方哲學史(羅素)

第03卷 天主教哲學:第03篇 經院哲學家 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學 文 / 伯特蘭·羅素

    東羅馬帝國,非洲和西班牙所遭受的入侵與北方蠻族對西歐的入侵在以下兩個方面

    有所不同:一、東羅馬帝國延續到公元1453年,久於西羅馬帝國將近一千年;二、東羅

    馬帝國的主要入侵者是回教徒,他們在征服東羅馬之後並未改信基督教,而是發展了他

    們獨自的一種重要文明。

    回教紀元所由開始的海紀拉(Hegira)起於公元622年;

    十年後穆罕默德逝世。他死去後不久,阿拉伯人立即開始征戰,他們進展得異常迅

    速。在東方,敘利亞於公元634年遭受入侵,並於兩年內全面屈服。公元637年波斯遭受

    入侵於公元650年全面被征服。公元664年印度遭受入侵;公元669年君士坦丁堡被圍(公

    元716—717年重新被圍)。指向西方的進軍並不這樣突然。埃及被攻陷於公元642年,迦

    太基則一直到公元697年才被攻陷。西班牙除了西北部一個小角落之外,於公元711—71

    2年間也被攻略。指向西方的擴張(除西西里和南部意大利之外)因回教徒於公元732年

    圖爾一役之敗北而陷於停頓,這時正值先知穆罕默德死後一百年整。

    (最後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奧托曼、土耳其人屬於較後的時期,與我們現在所涉及的

    時代無關。)

    當時有許多情況便利了這次擴張。波斯和東羅馬帝國皆因其長期的戰爭而陷於疲弊。

    敘利亞人,系奈斯脫流斯教派,久已苦於天主教的迫害,但回教徒卻容忍一切納貢輸捐

    的各派基督徒。同樣,在埃及人口中佔大多數的一性論者,也都歡迎了入侵者。在非洲,

    阿拉伯人與一向未被羅馬完全制伏的貝貝爾人締結了聯盟。阿拉伯人同貝貝爾人聯合起

    來進犯西班牙,他們在那裡獲得了久為西哥特人所迫害的猶太人的援助。

    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是一個單純的一神教,沒有夾雜上三位一體和基督化身等精微

    的神學。不但先知穆罕默德沒有自命為神的要求,就連他的追隨者們也沒有替他作過這

    樣要求。他恢復了猶太人禁止供奉雕刻偶像的戒命,並禁止飲酒。

    忠誠信徒的義務在於為伊斯蘭教盡多地征服世界,但卻不許對基督徒、猶太人或拜

    火教徒加以迫害,——可蘭經中稱他們為「聖經之民,」也就是說,他們是遵奉一經教

    導之人。

    阿拉伯的大部分是沙漠,其生產越來越不足以供應其人口的需要。阿拉伯人最初的

    一些征戰只是為了劫掠,只有當他們體驗到敵人的軟弱無能以後才轉為長期的佔領。突

    然間,大約有二十年光景,在沙漠邊緣上慣於艱苦生活的這些人,竟然發現他們自己變

    作了世界上某些最富饒地區的主人,他們不但得以享受各種奢華,並且獲得了古代文明

    所有精緻的遺產。但他們卻比大多數北方蠻族更好他抗拒了這種變革的誘惑。由於他們

    在得國時未經多大殘酷的戰爭,因而很少破壞,在民政上也幾乎是原封未動。波斯與拜

    占庭帝國在民政方面原來已有高度的組織。阿拉伯部族最初對於民政的複雜性一概無所

    理解,於是他們不得不讓那些在原機構負責的老手繼續服務。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並未

    表現他們不屑於為他們的新主人服務。這次變動當真使得他們的工作更加容易了,因為

    課稅有了很大減輕。一般民眾,為了逃避貢賦遂大批地拋棄基督教而改信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是哈里發統治下的一個絕對君主制國家。哈里發不但是先知穆罕默德的

    繼承者,同時也繼承了他許多聖潔。哈里發的職位名義上是由選舉決定的,然而不久就

    變成了世襲。延續至公元750年為止的第一個王朝,烏瑪亞德王朝,是由一批純粹出於政

    治理由承認穆罕默德教義的人們所創立,他們一直反對那些忠實信徒中較為狂熱的分子。

    阿拉伯人,雖然以一新興宗教的名義征服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卻不是一個很虔誠的民

    族;他們征戰的動機與其說出於宗教,不如說出於劫掠和財富。正是因為他們缺乏狂熱

    精神,所以一小撮戰士竟能比較順利地統治了文明水平較高的、信奉不同宗教的廣大人

    民。

    波斯人與此相反,從最早的年代起,便有著極其深厚的宗教心和高度的思辯性格。

    他們在改信回教以後,便從伊斯蘭教中創出許多為先知穆罕默德及其親屬所意想不到的、

    更加有趣的、更加宗教的和更加哲學的因素。自從穆罕默德的女婿阿利於公元661年逝世

    之後,回教徒分成桑尼和釋阿兩派。前者是較大的一派;而後者則追隨阿利、並認為烏

    瑪亞德王朝是篡位者。波斯人一直屬於釋阿派。大半出於波斯人的影響,烏瑪亞德王朝

    終於被推翻,並為代表波斯利益的阿拔西王朝所接替。這次政變以首都之由大馬士革遷

    往巴格達為標幟。

    在政治方面,阿拔西王朝比以前的烏瑪亞德王朝更多地偏向於狂熱派。雖系如此,

    他們並未統一整個帝國。烏瑪亞德皇室中的一支避開了大屠殺而奔往西班牙,並在那裡

    當了合法的統治者。於是,西班牙便從那時期獨立於其餘回教世界之外。

    阿拔西王朝初期,哈里發的地位臻於極盛。他們中間最著名的一個哈里發是哈倫-

    阿爾-拉細德(死於公元809年)。他與查理曼大帝和女皇伊琳同時,通過《-天-方-

    夜-譚》,他成了人所共知的傳奇人物。他的宮廷是一個奢華,詩文,和學術的-爛中

    心;他的收入龐大無匹;他的帝國西起直布羅陀海峽東達印度河。他的意志是絕對的;

    他身邊經常伴隨著劊子手,只要他一頷首,劊子手便立即執行其職務。然而,這種盛況

    卻未持續多久。他的繼承者在以土耳其人構成其軍隊主力一事上犯了錯誤,土耳其人是

    不馴服的,不久他們便使哈里發變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傀儡;當軍隊對他感到厭煩,他便

    隨時有被刺瞎眼睛,或遭到殺害的危險。儘管如此,哈里發統治卻延續下來;公元1256

    年阿拔西王朝末一代的哈里發同八十萬巴格達市民一起遭到了蒙古人的屠殺。

    阿拉伯人在政治社會制度方面,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缺點是和羅馬帝國的缺點類似

    的。由於君主專制政體與一夫多妻制的結合,每當一個統治者死去,便經常導致一場王

    朝戰爭,最後並以這個統治者的一個王子的勝利和其他王子的悉遭刑戮為終局。主要由

    於戰勝的結果,而產生了無數奴隸;因而不時發生危險的奴隸叛亂。尤其因為哈里發王

    國位於東方和西方的中間地帶,所以它的商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不僅掌握到巨大的

    財富,產生一種對奢侈品有如中國絲綢,和北歐皮毛的要求,而且貿易,也由於特殊情

    況有所促進:例如回教帝國畛域的遼闊,阿拉伯語言作為世界語的普及,在回教倫理體

    系中給予商人的崇高地位等;我們記得先知穆罕默德本人曾作過商人,又他去麥加朝聖

    的途中也曾稱讚過經商,」這種商業有如軍隊的統轄,有賴於阿拉伯人承繼於羅馬和波

    斯的大規模公路。他們不像北方的征服者那樣竟然聽憑這些公路崩壞失修。雖然如此,

    帝國還是逐漸分崩離析了——西班牙、波斯、北非和埃及相繼分裂出去從而獲得完全或

    近於完全的獨立。

    阿拉伯經濟最出色的一面是農業,由於他們居住在缺水的地方,因此,特別擅長於

    灌溉。直至今日西班牙農業還受到阿拉伯人水利工程的實惠。

    回教世界獨特的文化,雖起源於敘利亞,卻隨即盛行於東西兩端:波斯與西班牙。

    敘利亞人,在征服期間是亞里士多德的讚美者,奈斯脫流斯教派重視亞里士多德過於柏

    拉圖,柏拉圖是為天主教徒所喜愛的哲學家。阿拉伯人最初從敘利亞人獲得希臘哲學的

    知識,因而,從一開始,他們便認為亞里士多德比柏拉圖更為重要。雖系如此,他們所

    理解的亞里士多德,卻披上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外衣。金第(約死於873年),這個首次用

    阿拉伯文寫哲學的人,同時也是阿拉伯人出身的唯一著名哲學家,翻譯了普羅提諾所著

    毒耪錄》的一部分,並以《-亞-裡-士-多-德-神-學》的名義刊行了他的翻譯,

    這給阿拉伯人關於亞里士多德的觀念帶來了很大混亂。阿拉伯哲學界自此歷時達數世紀

    之久才得以克服這種混亂。

    當時在波斯,回教徒與印度有了接觸。在八世紀時他們從梵文書籍中獲得了天文學

    的初步知識。大約在公元830年,穆罕默德-義本-莫撒-阿勒-花拉茲米,一個梵文數

    學天文學書籍的翻譯家,刊行了一本以後在公元十二世紀譯成拉丁文,名叫《-印-度

    カ恰ス-法》的書。西方正是從這本書中最初學得我們稱為「阿拉伯」數字的東西,

    其實這是應該叫作「印度」數字的。這人又寫了一本關於代數學的書,到公元十六世紀

    為止,這本書曾被西方用為教科書。

    波斯文明在智力和藝術方面一直是令人讚羨的。但自從十三世紀遭受蒙古入侵後便

    一蹶不振了。奧馬-卡雅姆是我所知的唯一詩人兼數學家,於公元1079年改訂過曆法。

    奇怪的是,他最要好的朋友竟是暗殺黨的創始人,享有傳奇式令名的「山-老人」。波

    斯人是偉大的詩人:菲爾杜錫(約生於941年),是《莎那瑪》的作者,凡讀過他的作品

    的人,都說他與荷馬相匹敵。作為神秘主義者波斯人也很出色,但其他回族卻不是這樣。

    現尚存在的蘇菲派可以有很大自由來神秘地和寓意地解釋正統教義;該派或多或少帶些

    新柏拉圖主義的意味。

    希臘影響最初傳到回教世界,是經由奈斯脫流斯教派,但他們的世界觀卻絕對不是

    純粹希臘式的。公元481年他們在埃德撒的學校為東羅馬皇帝芝諾所封閉;以後其學者遂

    遷往波斯,並在那裡繼續他們的工作,但也不無受到波斯影響。奈斯脫流斯教派重視亞

    裡士多德只是為了他的選擇,起初阿拉伯哲學家,認為最重要的也就是他的邏輯。嗣後,

    他們也學習了他的著作《形而上學》和《靈魂論》。阿拉伯哲學家一般說來是百科全書

    式的:他們對於煉金術,占星術,天文學,動物學,以及對於舉凡我們可以稱為哲學的

    知識都感覺興趣。他們被狂熱與頑迷的群眾以懷疑的眼光注視著;他們的安全(當他們

    安全的時候)多虧那些比較開明的王子的保護。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有兩位回教哲學家:一是波斯人阿維森納,一是西班牙人阿

    威羅伊。前者聞名於回教徒,後者則聞名於基督教徒中間。

    阿維森納(伊本-西納)(公元980—1037年)的一生是在人們通常認為只能在詩裡

    才有的那類地方中度過的。他生於波卡拉,二十四歲時去到基瓦,「荒漠中寂寞的基瓦」

    —

    以後去到克拉桑——「寂寞的克拉斯姆海岸」。他在伊斯巴汗教了一個時期的醫學

    和哲學,以後便定居在德黑蘭。他在醫學方面甚至比在哲學方面更為知名,不過他對蓋

    蘭醫學並沒有什麼增益。從公元十二世紀到公元十七世紀,他一直被歐洲人視為醫學的

    導師。他並不是一個聖潔的人物,事實上,他非常嗜酒與好色。他受到正統教派的猜忌,

    但由於他的醫術關係卻結交了一些君王。他曾因土耳其僱傭兵的敵意,不時遇到麻煩;

    有時他躲避起來,但有時又被投在監獄裡。他著了一部百科全書,由於神學家們的敵意

    在東方幾乎被湮沒,但在西方,由於這本書的拉丁文譯本卻頗具影響。他的心理學具有

    一種經驗主義的傾向。

    他的哲學比他的回教哲學家前輩更多接近於亞里士多德和更少接近於新柏拉圖主義。

    他像後期的基督教經院哲學家那樣,曾專心於共相的問題。柏拉圖說諸共相先於萬物而

    存在。亞里士多德有兩種見解,當他自己思想時他有一種見解,反駁柏拉圖時又有一種

    見解。這就使得亞里士多德在註釋家前成了一個理想的對象。

    阿維森納發明了一個公式,這個公式此後曾為阿威羅伊和阿勒貝爾圖斯-馬革努斯

    所重述:「思維導致形式的一般性」從這個公式上來看,人們可以設想他不相信,離開

    思維的共相。然而這種看法也還失之於單純。類概念——亦即共相——據他說,同時在

    萬物之前,在萬物之中和在萬物之後。

    他對此做了以下的解釋。在上帝的理解中,類概念存在於萬物-之-前。(譬如,

    上帝決定創造貓,這就需要上帝應有「貓」的觀念,因而在這方面來說,這觀念是先於

    個別的貓的。)類概念存在於萬物之中,存在於自然的事物-之-中。(當貓已被創造,

    貓性便存於每隻貓之中。)類概念存在於萬物-之-後,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之中。(當

    我看到許多貓,我們注意到它們彼此之間的類似性,並得到了「貓」這一普遍概念。)

    這種見解顯然是有意調解各種不同的理論。

    阿威羅伊(伊本-拉釋德)(公元1126—1198)與阿維森納不同,生活在回教世界

    的另一端。他誕生在克爾多巴,他父親與祖父都在那裡做過審判官;而他自己也做過審

    判官,最初在塞比耶,以後在克爾多巴。起初他研究神學和法律學,後來又研究醫學,

    數學,和哲學。有人認為他能分析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推薦他到「哈里發」,阿部-

    雅庫布-優蘇夫那裡供職(然而他卻似乎不懂希臘文)。這位統治者很寵信他;

    公元1184年任命他做他的御醫,不幸這位患者卻於二年後去世了。他的繼承人雅庫

    布-阿勒-曼緒,繼續父親眷顧阿威羅伊有十一年之久;其後由於正統教派之反對這位

    哲學家而大吃一驚。他革掉了他的職位。起初把他放逐到克爾多巴附近的一個小地方,

    繼又把他放逐到摩洛哥。時人控告他不惜犧牲真正的信仰以從事古代哲學的發展。阿勒

    -曼緒對此發出了一道佈告曉諭說:上帝已命令為那些妄想單憑理性就能導致真理的人

    備好地獄的烈火。於是把所有涉及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書盡都付諸一炬。

    不久以後,西班牙境內摩爾人的領域由於基督徒的攻略大為縮減。西班牙境內的回

    教哲學與阿威羅伊同時告終;回教世界中其他地區的嚴格的正統教義扼殺了哲學的思辯。

    針對控告阿威羅伊違背正統教義一事,宇伯威克曾卓有風趣地替他進行過辯解——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事應該留給回教徒去作決定。宇伯威克指出,按照神秘主義者的

    說法,可蘭經中的每一章節都有七重、七十重或七百重解釋,字面上的意義只是為了愚

    昧的俗人。按此,一個哲學家之教訓似無法與可蘭經有所衝突;因為在七百重不同解釋

    之中至少必有一重解釋理應適合這一哲學家的主張。然而在回教世界中,那些愚昧的人

    則似乎總是反對超出可蘭經知識範圍以外的一切學問;即便沒有什麼異端可供指責,情

    況也還是危險的。神秘主義者的觀點,即人民群眾應按可蘭經字面解釋行事,而聰明人

    則無需如此,是很難贏得廣大群眾承認的。

    阿威羅伊曾致力於改進阿拉伯人對亞里士多德的解釋。

    這種解釋在過去曾過分地受到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他給亞里士多德以一種對待一

    個宗教創始者般的崇敬——甚而遠遠超過阿維森納給予亞里士多德的崇敬。他認為上帝

    的存在可以藉著獨立於啟示的理性加以證明,這種見解也曾為托馬斯-阿奎那所主張。

    論及靈魂不死時,他似曾緊緊地依附於亞里士多德,主張靈魂不是不死的,而智性(-

    努-斯)是不死的。

    然而這並不足保證-個-人-的靈魂不死,因為知性雖表現於不同的個人之中,但

    它卻是同一的。這種觀點自然受到了基督教哲學家的駁斥。

    阿威羅伊,雖是一個回教徒,卻像後期大多數回教哲學家一樣,並不是嚴格的正統

    教派。當時有一個純屬正統教派的神學家團體,他們反對一切哲學,並認為哲學有害於

    信仰。

    這個團體中有一個名叫阿勒嘎則勒的哲學家他寫過一本叫作-哲-學-家-的-毀

    ゲ鸕氖椋書中指出,既然所有必要的真理都載於可蘭經內,因而便再也無需獨立於啟

    示之外的哲學思辯。阿威羅伊寫了一本答覆他的書名叫-毀-滅-論-的-毀-滅。阿

    勒嘎則勒所特別擁護並用來反對哲學家的教條是:時間中的世界創自虛無;神的諸屬性

    的實在性;以及肉體的復活。阿威羅伊認為宗教在比喻的形式中包含著哲學的真理。這

    種說法特別適用於創世,他從他的哲學的立場給創世以一種亞里士多德式的解釋。

    阿威羅伊在基督教哲學中比在回教哲學中更為重要。在回教哲學裡他是個終結;但

    在基督教哲學裡他卻是個開端。公元十三世紀他的著作已被米凱爾-司各脫譯成拉丁文,

    由於他的作品屬於公元十二世紀後半期,這是令人驚奇的。在歐洲他的影響是很大的,

    這影響不僅體現於經院哲學家當中,同時也體現於許多否認靈魂不死被稱為阿威羅伊主

    義者的非專業性自由思想家當中。在職業哲學家當中,特別仰慕他的人起初多為弗蘭西

    斯教團僧侶和巴黎大學中的一些人。但這個專題卻要待在以後的章節裡加以敘述。

    阿拉伯哲學作為獨創性思想是不重要的。像阿維森納和阿威羅伊等人主要都是註釋

    家。總地說來,比較有體系的阿拉伯哲學家們的見解在邏輯和形而上學方面大部分來自

    亞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圖主義者,在醫學方面來自蓋倫,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來自希臘和

    印度,而在一些神秘主義者當中,其宗教哲學裡還夾雜著一些古代波斯的信仰。阿拉伯

    作家僅在數學和化學方面表現某些獨創性——在後者也還是研究煉金術時偶然遇到的結

    果。鼎盛時期的回教文明在美術和許多技術方面是值得稱讚的,但在理論問題上沒有顯

    示出獨立思辯的才能。作為一個傳導者,它的重要性是不容給予過低評價的。古代和近

    代歐洲文化中間穿插了一段黑暗時期。回教徒和拜占庭人雖缺乏用以革新的智力卻維護

    了文明的工具——

    教育,書籍,和治學的閒暇。當西歐擺脫野蠻狀態的時候回教徒與拜占庭人都曾給

    西歐以刺激——回教人主要於公元十三世紀,拜占庭人主要於公元十五世紀。在兩種情

    況下,這刺激都產生了勝過傳導者自身所創造的新思想——一是經院哲學,一是文藝復

    興(當然文藝復興還有其它原因)。

    在西班牙的摩爾人與基督徒之間,猶太人形成了有用的一環,在西班牙有許多猶太

    人,當西班牙重新被基督徒征服時,他們繼續留住下來。因為他們既通曉阿拉伯文,又

    被迫學會了基督徒所使用的語言,因而他們便能勝任種種翻譯工作。在十三世紀中,另

    一種滲透方式是由於回教徒對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的迫害而產生的,這種迫害使得摩爾的

    哲學家們向猶太人那裡避難,尤其是避難於普羅望斯地方。

    西班牙的猶太人中出現了一位重要的哲學家,邁蒙尼德斯。他在公元1135年生於克

    爾多巴,三十歲時去到開羅,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他用阿拉伯文寫作,但不久即被譯

    成希伯來文。可能是由於皇帝弗裡德裡希二世的要求,他的著作於他死後的幾十年內又

    被譯成拉丁文。他給失掉信仰的哲學家們寫了一本名叫《-迷-路-者-指-南》的書。

    其目的在於調和亞里士多德哲學和猶太神學。亞里士多德是塵世的權威,啟示則是天上

    的權威。但哲學和啟示在有關上帝的認識中是殊途同歸的。真理的追求是一項宗教的義

    務。占星術遭到了擯斥。

    摩西五經不該總以字面上的意義來解釋;當字面意義與理性相牴觸時,我們應該尋

    求一種寓言性的解釋。他反對亞里士多德,主張上帝不僅創造了形式,而且也從無中創

    造了內容。

    他寫了一篇概述《-蒂-邁-歐-篇》的文章(他只讀了該書的阿拉伯文譯本)。

    在某些點上他喜歡這本書比喜歡亞里士多德更多。上帝的本質是不可知的,因為上帝超

    越了一切言語所能表達的完善。猶太人認為他是異端,甚而唆使基督教教會的權威者來

    攻擊他。有人認為他影響了斯賓諾莎,但這是十分可疑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