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我已出發

戰爭前後的巴格達 文 / 閭丘露薇

    只用美麗來形容巴格達,還不能夠表達這個城市給我的印象。我去過很多的中東國家,雖然大都非常富有,但是巴格達的氣派,不是其他中東國家城市可以媲美的。當然,這是戰前的巴格達。

    到達巴格達之前,我沒有看過任何一張有關巴格達的圖片數據,也沒有花過時間來想像巴格達的模樣。從過去的歷史課本上,我大略知道,巴格達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但是這

    一切,對於我只是一個抽像的概念。

    第一眼看到巴格達是在凌晨,就在美國開始攻打巴格達的第三天。在車上晃悠了差不多十二個小時,我們的司機興奮地大叫一聲——巴格達。

    這是一個寧靜的凌晨,巴格達還沒有完全甦醒,也聽不到轟炸的聲音。街道上偶爾有從我們身邊駛過的車輛,一盞盞路燈非常氣派地站在馬路的兩邊,燈影下是婆娑的棕櫚樹。城市建築物的顏色雖然在凌晨看得不是太清楚,但是可以感覺到他們和周圍環境的那種完美的協調。市中心藍頂的清真寺,在街燈的映照下,發出夢幻般的清輝,朦朧中透出壯觀。薩達姆的塑像隨處可見,同樣被耀眼的燈光照射著。這樣一個安靜的城市,讓我忘記了其實我來到的是一個正在發生著戰爭的地方。

    花了兩個小時,我才找到一家小酒店住下來。這時,遠處不停地傳來巨響。我不能肯定地問酒店的服務生,這是美軍的轟炸嗎?對方笑著說,難道還有別的東西嗎?

    大約十分鐘的爆炸聲之後,傳來的是清真寺的祈禱聲。那種像哭一樣的聲音穿破夜空,似乎是對爆炸聲的一種控訴。站在露台上,望著發紅的天空,我告訴自己,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戰場,這個沉睡美麗的城市,眼看就要承受戰爭的創痛了。

    天亮之後,我清晰地打量這個城市,看到就在我們的周圍,在不同的街角,都是用沙包堆砌的軍事工事。沙包後面,是持槍的伊拉克士兵。整個城市被濃煙包圍著,那是正在燃燒的石油,為的是能夠把美軍阻擋在城市的外圍。

    形勢越來越緊張,公司讓我們一定要從巴格達撤出。我說,每天都是從酒店到新聞中心,或者是醫院和被轟炸的貧民區,我們不如花上一點時間,去看看巴格達到底是怎樣的。於是,翻譯把我們帶到了巴格達的東部。那是老城區,狹窄的街道,兩邊是兩層樓的舊房子,二樓全部都是大大的木格子窗。忽然我想起了上海的那些舊弄堂,也許是那些格子窗黑黑的木色,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長大的地方。我也曾經站在這樣的窗子前面,好奇地看著對面的人家到底在做些什麼。

    真正認真地欣賞和認識這個城市,是在第二次進入巴格達。這時,採訪已經沒有了限制,可以自己到處亂走。我又回到了巴格達東部的那條老街,但是因為戰後的無政府狀態,大部分的店舖都沒有開門,沒有了第一次那種繁忙的景象。而且那個時期,即使是戰爭期間,巴格達也一直保持著它的那種整齊。但是現在,整個城市一片狼慮。我們的車行駛在這個城市,映入眼簾的是被炸毀的建築,被剛剛搶劫一空的店舖銀行,還有在馬路上隆隆駛過的美國人的坦克車。

    一天傍晚,我和我的翻譯說,能不能帶我們到巴格達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他把我們帶到了底格里斯河邊。指著不遠處的大橋,他說,這是最能夠代表巴格達的地方。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在這座大橋上,曾經發生過什葉派教徒和遜尼派教徒的流血衝突,現在我擔心,這樣的歷史很快會重演。我問他為什麼,他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望著遠處說,你看我們的城市多麼美麗,但是這些年來,它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我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真的像美國人說得那樣好。

    我不知道應該和他說什麼。巴格達的天氣,到了黃昏的時候就從半天的酷熱變得異常的涼爽,有時候還有點涼意。河的對岸,傳來了清真寺內祈禱的聲音,一天又是這樣很快就會過去。坐在河邊有三個當地的孩子,十幾歲的哥哥帶著他的兩個看上去只有三四歲的弟弟和妹妹,和別的伊拉克孩子一樣,有著漂亮輪廓的三個小孩子,好奇地看著我們。我用微笑和他們打著招呼,三個孩子用羞澀的微笑作為回答。這個綠樹成蔭的岸邊,一下子讓我忘記了他們剛剛經歷了戰爭,忘記了他們是生活在這個正在尋找著未來的地方。

    這些漂亮的小孩,我不知道這場戰爭會給他們成長的軌跡會帶來怎樣的記憶,而這座美麗的城市,在飽經摧殘之後,怎樣才能夠恢復昨天的風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