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百年風雲

第十回 換欽差依然賣國 平英團大顯威風 文 / 單田芳

    腐敗無能滿清,

    誤國病民慘重。

    官逼民反起-風,

    群眾才是英雄。

    老將關天培,率領官兵,殺退了英國侵略軍的進攻,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愛國精神。英軍司令喬治又恨又怕,重新部署兵力,殺回了靖遠炮台。結果,又被關天培率軍殺退了。

    書不重敘。就這樣反反覆覆,整整戰了一天,關天培把英軍殺退了七次。但是,終因寡不敵眾,靖遠炮台失守了。關天培仰天長歎,橫刀自殺。這位五十九歲的老將軍為中華民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使人感歎的是,靖遠炮台所有的官兵,沒有一個人投降,全部光榮戰死。與此同時,鎮遠、威遠、鞏固這三座炮台也相繼失守,守衛各炮台的官兵也沒有一人投降,為保衛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整個虎門炮台,從此陷入敵手。

    英軍司令喬治,兵占虎門炮台之後,暫時按兵不動,以待補充兵力之後再取廣州。

    虎門炮台失陷、水師提督關天培陣亡的消息,像閃電一般傳到北京。當然,也傳進道光皇帝的耳朵裡。道光一聽,氣沖兩肋,馬上傳下聖旨,把琦善逮捕,家產充公;催促奕山快速進兵,對英宣戰。

    琦善是個地地道道的投降派,是中國近百年史上的一個罪人,他喪權辱國,遺臭萬年,逮捕問罪是完全應該的。不過,真正的投降派還是道光皇帝,他才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琦善不過是他的替罪羊罷了。

    話休絮煩,且表靖逆大將軍奕山,接旨後不敢怠慢,加快了進程,於一八四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來到廣州。

    奕山這個人,官氣十足,架子很大,就是怕死。在他要到廣州的頭兩天,就派人騎快馬通知廣州知府余保純,讓他隆重接待。並要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戒備森嚴,以示皇上的天威。什麼皇上天威?不過是怕有人要了他的狗命!

    奕山到廣州後,頭三天,一不辦公,二無訓示,只是倒在行轅閉目養神,勻勻乎乎地喘氣兒。到了第四天,才把兩個官員找來,簡單問了問各方面的情況,就叫他們退回。緊接著,他可就忙起來了。他忙什麼?忙的是吃喝嫖賭,尋花問柳,貪贓受賄,可勁兒地摟錢。行轅裡歌聲繚繞,美女成群,賓客盈門,禮品如山。這位靖逆將軍,陷入了肉山酒海之中。

    幾天後,北京又傳來道光皇帝的聖旨,催促他速速發兵,對英宣戰。奕山無奈,才下令調兵。他先後從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廣西調來三萬餘人。他還獨出心裁,把這幾省軍兵拆散,重新編隊。他還把帶兵的官員進行了調換,說什麼這樣可以防止拉幫結派,營私舞弊。結果,可亂套了,兵不認識官,官不認識兵,有些當兵的都找不上號頭了,甚至無處領取兵晌,弄得官兵怨聲載道。

    奕山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各個軍裡,委以要職。還下令把原來的廣州水師裁掉,把當官的一律免職。他還指使廣東所有的官員相互揭發罪行,名曰肅清內患。這樣一來,有的無中生有,藉機陷害他人;有的進行報復,捏造罪狀。有的為排除異己,對他人惡語中傷。把政界弄得一片烏煙瘴氣。奕山還自做聰明,表示果斷,凡有告發者,也不問青紅皂白,是真是假,把被告人一律斬首;被告人不服,反誣原告,奕山也不調查,照樣殺頭。告來告去,原告、被告都告掉了自己的腦袋。這奕山忙得不可開交,天天殺人。廣州城內,籠罩著一片白色恐怖。

    奕山如此胡做非為,當官的必然上行下效。他的親信也利用職權,貪污受賄、吃喝嫖賭、剋扣軍餉、私賣軍械,無所不為。奕山對此,睜一隻眼兒,閉一隻眼兒,不予理睬。當兵的見當官兒的都肥了,也紅了眼睛,便私下結幫搭伙,四出搶劫,姦淫燒殺,什麼壞事都幹;還任意指控平民百姓是奸黨,是強盜,抄家滅門,幹盡了禽獸之事,廣州人民更陷入苦海之中。

    這天,奕山正在行轅裡看戲,忽然來人向他稟報:「將軍大人,大事不好啦!」奕山不耐煩地「哼」了一聲:「什麼事,值得這麼雞貓喊叫的?」「英國鬼子打來了!」「呀——」奕山聞聽,魂不附體,一擺手,把戲停了。他急忙讓中軍傳令,通知參贊大臣隆文、提督楊芳、廣東巡撫怡良、左翼總兵胡林、右翼總兵哈濟格等十五位重要官員前來議事。時間不大,都到齊了。奕山首先說道:「兄弟這次奉旨前來廣州,意在收復失地,廢除《穿鼻草約》,把洋鬼子趕走,確保天朝安寧。可恨英國鬼子野蠻成性,肆意對我挑釁,本大臣豈能袖手不管?方才接到戰報,洋鬼子的兵船開始攻打廣州了,真是得寸進尺,膽大妄為。現在把諸位請來,就是為了商討對策。請說話吧!」提督楊芳先發言:「啟稟大人,卑職有話要講。」「請!」

    楊芳,字誠材,身材魁梧,是個大塊頭,青面黃胡,滿臉橫肉,現年五十四歲,他是貴州松桃人。因屢試不第,才投身行伍。後來,這個人在鎮壓農民起義和鎮壓新疆少數民族上有功,升任總兵、提督之職。由於他屠殺得人多,被朝廷譽為第一流的「猛將」,賜黃馬褂,贈號「巴吐魯」,意思就是「勇敢的英雄」,封「果勇侯」。這次道光皇帝下旨,委楊芳為參贊大臣,把他和他的軍隊調到廣州,寄托著很大希望。可是這個鎮壓人民的「英雄」,卻最怕洋人。他勉強領旨來到廣州,一頭扎進營內,不敢露面,生怕叫他收復失地。他聽說奕山召他議事,心就跳個不停;方才聽了奕山這一席話,有打仗的意思,更是怕得要命。他怕別人主戰,就搶先說出自己的看法:「將軍大人,恕我直言。洋鬼子船堅炮利,裝備精良,不是輕易對付得了的。陳連升、關天培怎麼樣,不是都自食惡果了嗎?皇上經常訓示我們,不可輕起釁端,我們可不能貿然行事啊!依卑職所見,事關重大,還請大人慎重為妙。」參贊大臣隆文接著說:「楊將軍之言是也。這慎重二字至關重要。請大人要記取以往的教訓,不可草率出兵。否則,軍威受挫,後果不堪收拾!不過,也不能因為慎重就不出兵了,仗是一定要打的。不然,我們向皇上如何交待?」

    隆文,是滿洲正紅旗人,伊爾根覺羅氏,字存質,歷任尚書、軍機大臣等職。和奕山、楊芳比較,他還有點人味兒。道光委派他為參贊大臣,輔佐奕山,辦什麼事情,還能動動腦筋,比較認真對待。後來,楊芳畏敵求和,奕山簽訂《廣州條約》,隆文竟憂憤不食而死。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書接前言。奕山沒有表態,轉過臉去問怡良:「老兄有何高見?」怡良趕忙站起身來,躬身說道:「卑職與楊將軍所見略同,也是不戰為好。洋鬼子詭計多端,善於用兵。大將軍初來廣州,不熟敵情,一旦籌劃不周,出現意外,怎向皇上交待?」

    奕山聽了,很不痛快,他認為怡良這是看不起他,言下之意是說他不會帶兵,刺傷了他的自尊心,遂冷笑一聲說道:「諸位所談,雖然近乎情理,但忘了『根本』二字。兄弟到廣州是幹什麼來了,皇上在聖旨上是怎麼訓示的?讓我輩對英宣戰,廢除草約,火速進兵,收復失地。要像眾等如此怕戰,草約如何廢除,失地何時才能收復?到這裡來不打仗,能向皇上交待過去嗎?」眾人聽了,低頭不語,都在心裡合計:奕山哪,你就知道動輒訓人,怎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你來廣州究竟幹了一些什麼?此時,就見奕山拿出自命不凡的樣子,裝腔作勢地說道:「本大臣自幼苦讀兵書,深知兵法要領。今率師南來,意在必勝。只要我略施小計,就能挫其威而滅其風,大獲全勝。」眾人聽了,不由一笑,心裡說:你奕山懂個什麼?你只懂怎麼活得痛快!在大家面前,還裝什麼大瓣蒜!

    奕山正色喝道:「現在聽本大臣的令!」眾人「嘩」的一聲都站起身來,垂手侍立,等候調遣。只見奕山繃著臉,左右看看:「楊芳聽令!」「卑職在。」楊芳離位躬身,來到帥案前。奕山從桌上取下一支大令道:「我命你率本部人馬為左翼,攻打洋鬼子,務必把他們趕下海去,乘勢收復虎門要塞。」「遵令。」楊芳接過大令,退在一旁。奕山又拿起一支令說:「隆文聽令!」「在。」隆文已經六十多歲了,從來沒領兵打過仗。他心裡害怕,雙腿哆嗦,勉強支持著聽從分派。奕山道:「我命你率中軍八營及左右二總兵,向洋鬼子進兵,把他們趕出穿鼻洋,收復沙角、大角兩炮台,不得有誤!」「是,是。咳——」隆文嚇得直打咳聲,心裡說:這可要了我的老命啦!奕山又命怡良守城,余保純為後勤接應使。等分派完畢,大聲喝道:「諸位,現在是我輩上報皇恩的時候了。只許勝,不許敗;勝有賞,這敗嗎,按軍法從事!」眾人聽了,分頭去做準備。

    眾人走後,奕山好像卸掉了千斤重載,長長吁了一口氣。接著,回到宅內聽信兒去了。妻妾們看奕山回來,將他團團圍住,這個給他捶背,那個給他揉腿,個個眉飛色舞,盡情獻媚。奕山大喜,早把出兵打仗這件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掌燈時,奕山得到報告:「恭喜大將軍,前方告捷!」弈山一轱轆從床上坐起來忙問:「前方在哪兒?告的什麼捷?」報事人笑著說:「楊、隆二位大人出兵得勝了。」奕山大喜,滿臉堆笑地說:「快快詳細稟來!」報事人說道:「楊芳將軍在左,隆文大人在右,兩路精兵像鉗子一樣殺到天字碼頭,洋人望風而逃。兩位大人命令開炮,打死洋鬼子一百多名,擊沉鬼子兵船二十多隻,現在正乘勝追擊。」

    「哈哈哈哈!」奕山樂得手舞足蹈,把床晃得「嘎吱嘎吱」直響,馬上吩咐:「擺酒祝賀。」時間不長,廣州的文武官員都來了。欽差大臣的行轅張燈結綵,鼓樂喧天,後花園裡唱起了大戲。奕山坐在逍遙椅上,搖頭晃腦,得意洋洋。眾人都向奕山道喜祝賀,許多文人還吟詩賦詞,歌頌奕山的「雄才大略」,甚至把他比成韓信、岳飛、張良和姜尚。奕山瞇著眼睛,頻頻點頭,心裡美得不得了。

    定更天又有人來報:「恭喜大將軍,二位大人率兵又擊沉洋鬼子兵船三十多隻,打死英兵二百多人。炮轟正在繼續。」「打得好!」奕山興奮得雙手高舉過頭:「來人,趕快起草奏折,向皇上報捷。」「是。」有個姓曹的師爺答應一聲,起草奏折去了。

    三更時分,曹師爺手捧奏折走來:「大將軍,給皇上的奏折擬好了,請大人過目。」「念!」奕山看也不看,眼睛盯著戲台。「是。」那個曹師爺搖頭晃腦地念道:「天朝神威赫赫,皇上聖明過天。奴才奕山奉旨來到廣州之後,每日操兵佈陣,精心籌劃,於今日對英宣戰,當即出師得勝。共擊斃洋鬼子千名,擊沉洋船百艘,得戰利品堆積如山,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曹師爺剛念到這裡,突然響起炮聲,「咚!咚!」行轅裡一片嘩然。緊接著,「咚!咚!咚!」炮聲越來越大。奕山納悶兒:這炮聲是從哪兒來的,怎麼越打越近呢?報事人飛步跑到奕山面前:「報!稟報大將軍,大……大事不好了!」奕山一怔:「快講!」「楊軍門和隆大人的兩路軍兵都敗下來了。洋鬼子已經佔領了天字碼頭,向廣州殺來。」「呀!」奕山面如白紙,一下子癱在椅子上。

    這時,戲也不唱了,曹師爺也不念了,花園裡頓時鴉雀無聲。奕山氣壞了,「啪!」打了報事人一記耳光,然後怒問:「你方纔還報,二位大人得勝,擊沉敵船幾十隻,打死洋鬼子幾百人,怎麼屁大的工夫就敗了?」「回稟大將軍,那戰報是楊軍門叫報的,與實情不符。鬧了半天,楊軍門擊沉的是百姓的漁船,打死的都是沿海漁民……」奕山聽罷,呆若木雞,頭上冒出冷汗,在場的人全都傻眼了。

    天剛破曉,楊芳和隆文就敗回來了,忙向奕山請罪,說什麼洋鬼子人多勢眾,有些賣國好民充當英夷嚮導,英兵繞道登陸,我軍中了埋伏等等。其實,這都是楊芳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胡編的。

    原來,楊芳和隆文兩路分兵,來到碼頭,就不敢往前進了。楊芳下令衝著海裡放炮。當兵的還管那一套,見船就打,見人就射,結果打的都是停在海裡捕魚的漁船和漁民。有人提醒說:「請軍門下令,別打了,打的都是自己的百姓啊!」楊芳明知打的都是漁民,可是這個黑心賊,為了假冒戰功,居然下令說:「管他呢,打就打吧,要不如何交待!」奕山在行轅聽到的那些勝利消息,都是楊芳謊報的軍情。

    諸位要問:英軍沒有來嗎?難道楊芳和隆文望風撲影不成?不是。英軍確實是殺來了,不過楊芳和隆文兩路分兵,來到碼頭的時候,英軍距他們還很遠呢!楊芳命令開炮,是想把英軍嚇唬回去。沒想到,英軍根本沒理那套,仍然繼續前進。等楊芳的炮彈也快用完了,英國的艦隊已經駛到碼頭跟前了。英軍的大炮剛開火,楊芳和隆文就吃不住勁了,馬上命令全軍撤退,兩萬多軍兵不戰自潰,全都跑回廣州。這樣一來,喬治沒費力氣就佔領了天字碼頭。奕山不明真相,也沒有處分二人,只好下令緊閉城門。上下人等,亂作一團。

    且說喬治,他佔領了天字碼頭後,便命副司令伯麥、商務監督義律率兵攻打廣州。英國侵略軍兵分三路殺來,一路之上,姦淫燒殺,很快就殺到泥城炮台。

    泥城炮台是廣州的門戶,備有重炮一百餘門,守軍三千多人。如認真抵抗的話,英軍是不會得逞的。可氣的是,這些官兵腐敗透頂,畏敵如虎。還沒等英軍殺到呢,就逃得無有蹤影了。義律兵不血刃,佔領了泥城炮台,命令英兵用炸藥把炮台炸毀,留下一千人把守,接著就向廣州城外的四方炮台進攻。

    四方炮台築在山上,形勢險要,易守難攻,修得非常堅固。林則徐在時,在這裡設大炮八十門,精兵五百餘名,捍衛著廣州城的安全。琦善來到後,減兵撤炮,四方炮台名存實亡,被英軍順利地佔領了。在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六日,義律命人把所有的大炮架到山頭,對準腳下的廣州城,猛烈轟擊。廣州城內,頓時磚飛瓦裂,房倒屋塌,一片火海;百姓哭爹喊娘,慘不忍睹。

    奕山的行轅也沒有倖免。那位靖逆大將軍被震得懵頭轉向,恨不能鑽到地縫裡。廣東巡撫怡良,讓奕山到巡撫衙門暫時躲避一下。因巡撫衙門位於越秀山下,比較安全。奕山欣然同意了,急忙收拾收拾,率領廣州官員一百多人,逃到巡撫衙門避難。至於百姓死活,他可就不管了。那位參贊大臣隆文,也隨奕山來到此地,因不滿奕山和楊芳倒行逆施,竟憂憤不食而死去了。

    英國侵略軍用大炮轟了三天,把廣州城幾乎摧毀了一半,城內百姓死傷慘重。英兵的炮彈好像長了眼睛,緊緊盯住奕山不放,奕山逃到巡撫衙門,英軍炮彈就落到越秀山下。奕山實在撐不住勁了,他想:再不想個應急的辦法,自己也將變成炮灰了。什麼應急辦法?馬上傳令,掛白旗投降。英軍看見廣州城頭飄起白旗,這才停止了炮擊。

    奕山聽不見炮聲,心裡踏實了一些,馬上與大小官員商量投降事宜。商量的結果是,派廣州知府余保純為代表,到城外與英人談判。

    余保純,字冰懷,是江蘇武進縣人,嘉慶進士出身,曾在廣東省做過知縣、知州。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曾跟林則徐做了一些好事,由南雄知州升為廣州知府。但這個人,毫無主見,更無氣節,乃是一棵牆頭上的草,誰硬就往誰那邊倒。不管好人叫他幹些好事,或者壞人叫他幹些壞事,他都幹得不錯。他一聽奕山叫他出城談判,腦袋上立刻冒出冷汗:「卑職權小職微,恐難擔起這個重任啊!」奕山正顏厲色道:「我授權給你,你的權力不就大了嗎?到那兒機靈行事就可以了。」余保純無奈,帶著隨從十八人,也沒敢坐轎,命守城軍兵打開城門,徒步朝四方炮台而去。他怕引起英國人的誤會,命隨從挑著一面白旗,比廣州城頭上掛的那面白旗還大。

    且說英國侵略軍副司令伯麥和商務監督義律,一看廣州城掛出了白旗,二人相視大笑:「哈哈哈哈,巴麥尊外相說得太對了!打,是對付中國人的最好辦法。只有狠狠地打,讓他們吃到苦頭,他們才能屈服。」「哈哈哈哈!」兩個人又相對大笑了一陣,一個英兵跑到他倆面前:「報告副司令,廣州知府余保純,求見閣下。他說他是奉命來談判的。」「嗯?不要叫他見我。」他向身旁一個大個子軍官招手:「臥烏古,我派你為我的代表,去跟余保純談判!條件嗎,叫他們拿出一些『贖城費』,讓清兵退出廣州城,我們就答應不進廣州!至於要多少銀子,清軍退出多遠,你就酌情辦理好了。」

    臥烏古是伯麥的參謀,今年三十掛零,長得又高又大,一臉凶相,一貫瞧不起中國人。他領命之後,帶了一百五十名英國兵,雄赳赳,氣昂昂,來到四方炮台山下,命英兵搬來一把椅子,臥烏古往上一坐,衛隊荷槍實彈,站在兩旁,靜等著余保純到來。

    余保純帶著十八個人,舉著一面白旗,猶如喪家之犬,夾著尾巴來到臥烏古面前。這位堂堂的四品知府,腿一軟就跪下了,給臥烏古行了三叩九拜大禮,把腦門子都叩腫了。臥烏古不懂漢語,不知余保純說些什麼,忙叫翻譯譯成英文。翻譯對他說:「他是廣州知府,叫余保純,是欽差大臣奕山派他來的。他說,只要英國退兵,提出什麼條件,他都能代表奕山將軍接受。」臥烏古大喜,心裡說:這回你們可服了吧!伯麥將軍雖把底兒交給我了,我也得狠一點兒要,回去好領功受賞。臥烏古挺著胸脯,傲氣十足地說:「這次雙方開仗,責任全在貴國,我們英國是不負責任的。這次出兵,我們發了無數炮彈,花了很大經費,這些損失要由大清政府賠償。限你們在五天內交納六百萬銀元做贖城費;否則,我們就要佔領廣州。」翻譯照著原話對余保純重複一遍。余保純唯命是從:「是,是,是!六百萬銀元,五天之內一定交出來。」臥烏古又說:「還有,為避免雙方軍隊接觸,你們的軍隊必須從廣州退出六十里!同時,你們那個什麼靖逆將軍,叫奕山的,也得給我滾!假如這個奕山不離開廣州,休怪我們不客氣!」「嗯,好辦,好辦,我回去就如實轉達,如實轉達。」「好吧,我再重複一遍,限你在五天之內,親自把銀子送來;叫奕山和他的軍隊全部撤走。聽見了沒有?」「全記住了。」「你在條款上簽字吧!」「馬上照辦!」余保純答應一聲,在臥烏古早就準備好了的條約上簽了字,帶著隨從們回城去了。

    諸位記住,這就是繼《穿鼻草約》之後,在奕山的主持下,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和英國侵略者在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簽訂的喪權辱國的《廣州和約》。

    余保純回到城裡,見了奕山,稟報了談判結果,並把《廣州和約》的副本遞了上去。這位靖逆大將軍看了,連個屁也沒敢放,連連點頭:「可以,可以,馬上照辦!」

    話說得倒挺容易,辦起來可就難了。這六百萬銀元的數目可相當驚人啊!上哪兒弄去?五天之內就得付款,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呀!這位靖逆大將軍和余保純一商量:噯!有了,先在兩廣大員裡面捐一部分吧!捐的結果,數目有限,又把廣州海關的銀庫打開,搜刮一空,還是不足,最後又逼迫廣州各商號捐款。到了第四天,才把六百萬塊銀無湊齊。仍由余保純當代表,乖乖地給英國人送去了。

    這回是商務監督義律接待的余保純。義律過了銀子數目,挺滿意,然後又問:「請問貴府,你們的軍隊什麼時候撤離廣州?奕山什麼時候滾蛋?」「嗯——回先生的話,他和軍隊馬上就走,現在沒走是因為在這兒籌款,可能明天就能離開。」「嗯!限他明天黎明以前離開廣州。如果不走,休怪大英帝國不客氣了。」「是,是,是,馬上照辦。」

    余保純回來,跟奕山一說,奕山還真聽話,馬上佈置清軍撤退。當天晚上他夾著行李,倉皇離開廣州城。奕山搬到哪裡去了?廣州城外六十里處有個金山,奕山就跑到那兒安營下寨了。把廣州的事兒,全交由余保純處理。

    閒話少敘。且說伯麥和蠶治,都認為這麼撤走大便宜中國人了,還應該撈一筆橫財。於是他們領著軍隊,邊撤邊搶,姦淫燒永,什麼環事都幹過了。他們以為,滿清軍隊腐敗無能,在這塊國土上可以為所欲為。英國侵略者們想錯了,中國人民不是好惹的,廣東人民更不允許洋鬼子們在自己的家鄉橫行。他們起來反抗了。

    在廣州城北五里地,有個叫三元裡的地方,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畦田蔥綠,阡陌縱橫。在這裡住著的幾十戶人家,多數以種植蔬菜為業。人們終年在田間勞動,雖然苦點累點,但還能過上溫飽的生活。

    英國鬼子佔領了四方炮台、用大炮轟擊廣州的消息傳到三元裡,打破了這裡的安靜。人們奔走相告,議論紛紛。有的埋怨清朝官吏腐敗無能,有的痛恨洋鬼子凶狠殘暴。恨得人們咬牙切齒,氣得人們跺足捶胸。

    正在這時,忽聽村外「光!光!光!光!」一陣鑼響,有人大聲喊叫:「洋鬼子來了,快打洋鬼子呀——」人們順聲音一看,見菜農韋紹光手持鐵鋤從村外跑來,氣喘吁吁說道:「有一股洋鬼子從四方炮台竄進村裡來了,正在村頭幾家調戲婦女,搶劫財物,快跟我去打洋鬼子!」村民們馬上回家取來長槍木棒,鐵鍬菜刀,霎時間聚來一百多人,跟著韋紹光趕到村頭,把洋鬼子緊緊圍住,又殺又砍,當場就打死了十多名,剩下的英國侵略兵狼狽逃回四方炮台。

    三元裡的村民打敗了英國鬼子,便自動聚集在村頭的三官廟前,興高采烈地談論著這次抗英鬥爭的勝利。有的人說:「白鬼子決不會甘心失敗,過幾天准來報復。官府已經不中用了,咱們該怎麼辦呢?快拿個主意吧!」菜農韋紹光興奮地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通過今天這一仗,看出洋鬼子並不可怕,官府不管,咱們自己起來懲罰這些外國強盜。人心齊,泰山移嘛!只要咱們擰成一股繩,就什麼也不怕!」又有人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沒有領頭的哪行?」最後有人出了一個主意,去找鄺東山。

    咱們說過,老英雄鄺東山,為幫助林則徐禁煙出過不少力,為抗擊英國侵略者也立了不少功。後來琦善來了,遣散水勇,把鄺東山也遣回家了。鄺老英雄雖有報國之心,但無用武之地,一直呆在家裡。

    這天,三元裡的居民派代表前來請他,把英國鬼子到三元裡姦淫婦女、搶劫財物、被居民打退的經過說了一遍。鄺東山聽了,激動萬分,後悔自己沒有參加這次戰鬥。當他聽說請他帶領大家打洋鬼子,他激動得對大家說:「只要我鄺東山活著,就率領大家抗擊洋鬼子!」眾人熱烈鼓掌。老英雄立即吩咐各位代表,到三元裡附近各個村落通知愛國村民,於明日到村頭的三官廟前集合,商討抗擊英軍的事宜。

    第二天,三官廟前熱鬧極了。從三元裡附近的一百零三個鄉村,一下了來了五千多人,手裡拿著長槍、棍棒、短刀、長劍,有的還拿著盾牌和火繩槍。鄺東山命人把廟中的黑地白邊三星旗作為令旗,挑了起來。老英雄站在廟前的石台階上,和大家講了組織起來的必要性,並提議成立「平英團」,選舉平英團的首領。一百零三鄉的父老鄉親,一致推舉鄺東山為平英團的首領。他還讓各鄉都選出一個頭領,服從平英團的統一調動。鄺東山為平英團制定了幾條規矩:不管英國人到什麼地方,一家有難,眾人幫忙;一村報警,八方支援,都不能袖手不管;以三星旗為令,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還規定老年人放哨站崗,年輕人編在平英團裡,參加訓練,準備打仗;婦女做飯,兒童送信,誰也別閒著。

    鄺東山把人安排好了,便把青年人留下,著手進行訓練。從此以後,三元裡周圍,處處是口號聲和喊殺聲,到處飄著平英團的大旗。

    單說這天,鄺東山領著各鄉的頭領正在三元古廟議事,忽然有人報信兒:「白鬼子開始撤離四方炮台了。但是他們不直接撤走,卻奔佛山鎮搶劫去了。請頭領定奪。」鄺東山點頭道:「嗯,英國鬼子要奔佛山鎮,必須路過咱們三元裡!來人,傳我的命令,曉諭一百單三鄉的平英團民,速速趕奔三元裡,集合聽命!」霎時間銅鑼緊響,四面八方全知道了。離著近的人當然來得快了。到了第二天,就集合了七八千人。團民們頭裹方中,腰繫布帶,手拿鐵-、兵耙、刀槍、棍棒,挑著各鄉大旗,按次序排在三官廟前。鄺東山身背大刀,手提花槍,對各鄉團民簡單說了幾句,就帶領大隊,埋伏在路旁的密林之中。

    正當午時,有人報告:「洋鬼子來了。」鄺東山手搭涼棚,定睛觀看:順著大道果然來了大隊英國侵略軍!少不了又是一場血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