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百年風雲

第九回 道光帝怒斥穆相 關天培捍衛虎門 文 / 單田芳

    第九回道光帝怒斥穆相關天培捍衛虎門

    忠臣徒自捐軀,

    好賊竟然倖免。

    當世正人在自歎,

    自有後人評判。

    陳連升胸中數彈身亡。義律猖狂已極,就要命英兵把首級割下,妄想亂刃分屍。正在這時,忽聽背後殺聲大起。義律回頭一看:有五六十名中國水師軍兵,像下山猛虎一般,奔他衝來!為首的一員青年將軍:頭頂銅盔,身貫鐵甲,騎著一匹大馬,手舞寶刀,寒光閃閃,好不威風!寶刀到處,血肉橫飛。霎時間,殺得英軍屍橫遍地。此人是誰?正是陳連升的兒子,陳長鵬。

    陳長鵬原受父命,堅守大角炮台。戰鬥開始時,他和父親一樣,打退了英軍數次進攻,陣地巍然屹立。打到後來,彈盡援絕了,英國侵略軍副司令伯麥這才攻破防線,搶佔了大角炮台。陳長鵬原想就地戰死,有的親兵對他說:「我們現在只剩下六十多人了,眾寡懸殊,戰也無用。不如和沙角炮台兵合一處,死守沙角,等待援兵。」陳長鵬聽著有理,忍痛放棄大角炮台:「來人,把戰馬拉來!」「是!」親兵答應一聲,轉身拉來一匹高頭大馬。陳長鵬心愛地撫摸了幾下,飛身上馬,率領眾人奔向後山,爾後上船。

    這匹馬原來是陳連升的坐騎,經過多年馴養,頗懂人性。這匹馬,馴服時好像一頭羔羊,激怒時亞賽一頭雄獅。闊背力馱千斤,腳力快如閃電!陳連升愛如珍寶,給它起名叫「陸地龍」。後因需要,便把陸地龍給了兒子騎用。他這樣做,當然也包含著對兒子的激勵。陳長鵬更是愛馬如命,左右不離。這次撤離大角炮台,當然不能把它扔掉。

    陳長鵬和眾人上了戰船,急往沙角炮台駛去。他站在船頭,向沙角炮台眺望:只見沙角炮台濃煙籠罩,英軍到處晃動,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心想:自己的父親和四百官兵,一定凶多吉少了!便命水手加足馬力,快速前進。

    由於兩島之間海面狹窄,時間不長,就靠岸了。陳長鵬剛登陸,就知道父親已經壯烈犧牲了。同時,全島弟兄無一倖存。陳長鵬真像瘋了似的,兩眼充血,飛身上馬,「刷」一聲抽出寶刀,雙腳點鐐,直奔侵略軍衝去。他手下的五六十名弟兄也懷著深仇大恨,各掄刀槍,跟著衝殺上來。

    俗話說,「一人捨命,萬眾難抵。」這句話確為有理,人要是把命都豁出去了,還怕什麼?陳長鵬催馬向前,一口氣殺了五十多個英國鬼子。義律見抵擋不住,急忙退到海邊。

    且說喬治,此刻他正站在山頭上觀察戰情。他看見那匹戰馬,喜不自禁。馬上命令道:「人要死的,馬要活的!快快開槍。」英兵受命,瞄準陳長鵬等人,一齊開槍。霎時間,槍聲密集,陳長鵬胸部連中五彈,兩眼一黑,從馬上摔了下去。英軍見了,連忙吼叫:「捉活的——」齊向陳長鵬撲來。陳長鵬咬牙忍痛,坐在地上,圓睜二目,怒視著這些英國鬼子,心中想:父親哪,孩兒對得起你,沒給天朝丟臉。他又想到琦善,對他更是痛恨不已:我天朝就斷送在這些賣國好賊的手裡了!

    這時,英軍已經撲到他的跟前。陳長鵬拼著最後一點力氣,一躍而起,揮舞利刃,砍倒一名英軍,然後橫刀自盡,為國壯烈犧牲了,時年僅僅二十六歲。

    英國侵略軍,憑著武器精良,人多勢眾,再加上賣國奸賊琦善不發援軍,暗為英軍讓路,終於搶佔了大角、沙角兩座炮台。陳氏父子以身殉職,兩座炮台的守軍,沒有一人投降,都壯烈犧牲了。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度的愛國精神。後人有詩贊曰:

    老將陳連升,

    豪氣貫長虹。

    血染邊睡土,

    萬古留美名;

    壯哉陳長鵬,

    嚴父鑄英雄。

    丹氣衝霄漢,

    激勵後人行。

    再說英軍司令喬治,他下令炸毀了大角、沙角兩座炮台,把勝利品都運到船上。最使他滿意的是得到一匹好馬。他命英軍把馬牽來,這邊瞧瞧,那邊看看,連連稱讚。只見這匹馬:

    蹄至背,高六尺,

    頭至尾,九尺長;

    根根毛管發光亮,

    渾身皮毛甘草黃;

    蛤蟆臉兒,高鼻樑,

    大嘴岔兒,脖頸長,

    葡萄眼,明珠鑲,

    耳賽竹葉立兩旁,

    蹄碗大,腿粗壯,

    長嘶一聲如虎狼。

    喬治越看越愛,一面用手摸著皮毛,一面嘿嘿直笑。前文書已經說過,這匹馬頗通人性,尤其對生人、熟人,分得很清。它對喬治恨透了,突然調轉身軀,就狠狠來了一蹄子,把喬治踢得「啊呀」一聲怪叫,倒在地上,不住地翻滾,連尿都出來了。英兵慌了手腳,忙找軍醫搶救。喬治躺了三天,才勉強站起身來。此後,對這匹馬又恨又愛,指派專人餵養,指望回國以後,自己好來受用。後來他把這匹馬運到香港,洋人餵它東西,它搖頭拒食。喬治又找個中國人餵它,也不吃一口草料,終日無精打采,二目不停流淚,朝著大陸嘶鳴,終因絕食而亡。消息傳出,人們深受感動,稱陸地龍為「義馬」。金石匠還把陸地龍的圖像鏨下來,稱做《義馬圖》。一些文人墨客還為這匹馬寫了不少頌詩。至今,這些古物猶存,以供後人瞻觀。今人有詩贊義馬曰:

    義馬比君子,

    勝過敗類人。

    牲畜皆明理,

    豈不愧奸魂!

    且說喬治,雖然搶佔了沙角、大角炮台,但損失也非常慘重,不得不向英國政府請求援兵。同時,繼續對琦善施加壓力,步步緊逼,威脅琦善說:再不在五項條件上簽字,英軍就要殺進廣州。並命令英國艦隊在珠江口外放炮示威。這一招兒,對貪生怕死的琦善果真靈驗。

    琦善在英人面前真像一隻避貓鼠。他在廣州的所做所為,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得罪英人。英軍進攻沙角、大角炮台時,陳連升請琦善派兵援助,他按兵不動。兩座炮台失守後,他反責罵陳家父子招災惹禍、自尋死路。

    喬治早就摸透琦善的脾氣了,派人去見琦善,要求舉行第二次談判。琦善急忙叫人傳話:只要英軍停止在珠江口放炮進攻,一切都好商量。喬治同意了他的要求,於是,第二次談判,就在聽不到英艦炮聲的情況下開始了。

    在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五日,琦善領著廣東巡撫怡良、廣州知府余保純等登上英艦。琦善見了喬治,先鞠躬,後道歉,又把陳家父子責罵了一頓,充分顯露出一副奴才相。

    喬治今天對待琦善,可一點也不給面子,不論臉色和語言,都顯得粗野蠻橫。還沒等琦善說完,便把藍眼珠一翻,拿出吃奶的力氣大聲吼道:「我提醒你,別再耍嘴皮子了。我們大英國的官員是最重實際的,你今天要是沒有明確答覆,我就要用大炮講話!」琦善一聽,嚇得魂兒都跑了一半兒:「請司令閣下息怒!作為我,什麼條件都可以答覆。不過,我說了不算哪。不經皇上允許,豈不是一紙空文嗎?」喬治大怒:「不管你們皇帝什麼態度,你是要有行動的。否則,還算什麼欽差大臣?」

    琦善也很狡猾,在會見喬治以前,也給自己想了一個下台階的辦法。這就是:如果實在搪不過去,就和喬治先簽一個「草約」,待奏請皇上旨准以後,再行生效。他把這個意思對喬治說了一遍,喬治本想拒絕,但又一想:現在援兵尚未來到,彈藥給養也有困難,萬一出現了麻煩,就會前功盡棄。所以,也只好點頭同意了。

    經過一再談判,雙方意見一致,決定暫時議定一個草約。因為這個草約是在穿鼻洋上簽訂的,就名為《穿鼻草約》。

    《穿鼻草約》主要規定:割讓香港,賠償英國軍費和英商損失費白銀各六百萬兩,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英軍撤出大角、沙角炮台,歸還定海縣等。

    這就是近百年史上清朝欽差大臣琦善與英國代表喬治私訂的賣國草約。

    琦善回到廣州行轅,馬上給道光皇帝寫了個奏折。他為討得英人滿意,使《穿鼻草約》在皇上那兒順利通過,竟耍了個花招,蒙騙道光皇帝:他把向英國賠款,詭說「商欠」,也就是說暫不付款;把割讓香港,說成是允許英人在外洋一個小島寄居。琦善把奏折編好,立即委派專人,送往北京。與此同時,廣東巡撫怡良也寫了一個奏折,派人密送給道光皇帝。

    這天,道光皇帝正在御書房內看書,內侍呈上兩個奏折。道光皇帝對廣東方面的事情很關心,一看這兩份奏折都是廣州來的,便放下書本,首先拿起琦善的奏折,打開觀看。他邊看邊在心中誇獎琦善會辦事兒。

    道光皇帝看罷琦善的奏折,放在案上,又順手拿起怡良的奏折。一看上邊寫個「密」字,不覺一怔。看罷大驚,好像當頭挨了一棒,方纔那股高興勁兒全沒了。

    為什麼?原來怡良在奏折裡揭露琦善賣國求榮、欺騙皇帝的罪行,如實講了沙角、大角炮台失守以及陳氏父子為國捐軀的經過;還有琦善議定《穿鼻草約》,賠銀一千二百萬兩,把香港割讓給英國的經過。怡良還說:英夷在香港貼出安民佈告,宣佈香港已歸英國所有。怡良還把英國政府在香港張貼的佈告抄件,附在奏折後面。

    道光皇帝看罷怡良的奏折,「噌」地站起身來,「光當!」一腳把御案踢翻,大聲吼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琦善,你竟騙到朕的頭上來了,真是該殺!」道光越想越氣,把牙齒咬得「咯崩咯崩」直響。宮女和內侍嚇得面如土色,慌忙跪倒:「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只見道光皇帝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傳旨道:「去,快快把穆彰阿給朕喚來!」「遵旨。」值日大監應聲跑去。道光皇帝轉身歸座,宮女們急忙整理桌案。

    片刻過後,門外傳來腳步聲響。接著,有人拉著長音說道:「奴才穆彰阿告進!」宮女把暖簾掀起,形似骷髏的穆彰阿輕步走了進來,剛邁進一步就跪在地上,爬到道光皇帝腳前叩頭:「奴才給皇上問安。」道光一拍桌子,聲色俱厲地喝道:「穆彰阿,你可知罪?」穆彰阿嚇得渾身戰慄,慌忙叩頭:「奴才該死,奴才該死!」說著,頭上滲出汗珠。道光怒斥道:「琦善是你的學生,是你一再保舉他,朕才重用這個奴才的。朕這次讓他去廣州辦理善後,也是你保舉的。你可知,他在廣州都幹了些什麼嗎?嗯!」「奴才不知。」道光皇帝把琦善和怡良的奏折「嘩啦」往地上一扔:「你把這兩個奏折仔細看看,他幹的是什麼事!」「遵旨!」穆彰阿擦擦頭上的冷汗,揀起奏折,仔細觀看。此時,又聽皇上說道:「這個該死的奴才!到了廣州,又割地,又賠款,把我天朝的面子都丟盡了,竟敢欺騙於朕!紙裡能包得住火嗎?你說該怎麼辦?」

    穆彰阿邊聽邊想:就數你的嘴大,咋說都行。當初同意英國人提出五個條件的是你,割地賠款也是你點的頭。要不,英國的兵船能從大沽退走嗎?你現在又倒打一耙,怪在琦善頭上了。唉呀,這個理向誰講去呀!

    穆彰阿心裡是這麼想的,可他嘴裡可不能這麼說,他敢和皇上辯理嗎?穆彰阿略思片刻,往上叩頭說道:「琦善辜負了聖恩,理當嚴懲;奴才保舉得不對,用人失誤,也罪不容赦。請皇上發落。」他邊說邊叩頭,從眼睛裡還擠出了幾滴眼淚。

    道光皇帝對穆彰阿一向特別寵愛。他一看穆彰阿這副可憐相,心就軟下來了,把手一擺說道:「不要囉嗦了,朕這次就寬恕了你。傳朕的話,把琦善革職,交部嚴議。」穆彰阿知道皇上任性,自己都險些捲了進去,哪還敢給琦善求情?忙說:「皇上聖明,奴才謝恩!」

    道光皇帝又問他:「你看什麼人接替琦善好呢?」「這個……」穆彰阿不敢說了。心想:你這個皇上太難伺候了,一會兒是風,一會兒是雨;朝令夕改,變化無常;時軟時硬,性情古怪。一旦保舉不當,我就活不成了。他想到這兒,便支支吾吾起來:「奴才老邁昏庸,一時想不出合適的人來,請皇上定奪吧。」道光皇帝也看出他心裡有顧慮了,不便勉強,他閉上眼睛琢磨起來:漢人、外人都不是可靠的,還是從皇族裡挑選一個人吧!究竟選誰好呢?他站起身來,背著手在地上來回走了幾趟,心裡突然一動:對呀!叫這個人去,可比琦善強多了。誰呀?道光皇帝的親侄奕山。

    奕山,愛新覺羅氏,字靜軒,現年三十五歲,滿洲鑲藍旗人,是道光皇帝的侄兒。侍衛出身,現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在道光皇帝眼裡是個能文善武、很有韜略的人,過去就很器重他。

    道光選定奕山,就問穆彰阿:「叫奕山去廣州怎麼樣?」穆彰阿也料到皇上要選他,急忙順水推舟地說:「皇上聖明,奕山將軍堪勝此任。」道光主意已定,馬上傳出兩道聖旨:一把琦善革職,交部嚴議;二任奕山為靖逆大將軍兼欽差大臣,節制兩廣軍政事務。

    兩道聖旨下達後,京城又是一片嘩然。尤其是官場之中,人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都為自己的前程擔心,怕踏琦善的覆轍。

    一八四一年一月十八日,奕山奉旨到宮中陛辭。道光皇帝說:「朕命你為靖逆大將軍、欽差大臣之職,去廣州接替琦善,擔子可不輕啊。你要吸取琦善的教訓,莫負朕意!英夷得寸進尺,野心極大。《穿鼻草約》欺人太甚,朕萬難應允。你對洋鬼子不能客氣,能撫則撫,能剿則剿,要軟硬兼施。倘若你辦理不善,給天朝丟了體面,朕可決不饒你!」奕山叩頭道:「侄兒記住了。不過,廣州混亂,官兵都不可靠。臣打算從外省抽調軍隊,不知聖意如何?」道光點頭:「這個,朕替你想過了,朕命陝西提督楊芳為你的幫辦大臣。他手下尚有精兵一萬餘人,可以歸你調動。再命協辦大學士巴彥山輔佐於你。近日就起身吧。」「臣謝恩。」

    奕山退出,回到府內-!溜鬚拍馬的都上來了。府外車轎盈門,川流不息。奕山洋洋得意,神氣十足,幾天的工夫就收了不少禮物。奕山貪財如命,對送禮的,向來是敞開大門,來者不拒,送什麼都收,哪怕是一疊燒紙也好。

    這幾天除了收禮、準備上任,還把自己心腹和賬房先生找到密室。幹什麼?給他算算這一任能摟多少銀子,要達不到目的,再從什麼地方下手撈外快。像這類的將軍,到了廣州能打勝仗嗎?可見道光皇帝多有「眼力」了。

    且不表奕山起程,再說英國侵略軍司令喬治。他請求的援軍,在前幾天已從印度開到了。大小兵船增加到三百多艘,軍隊擴充到萬人,重炮八百五十門。喬治又抖起威風來了,他收買了一批漢好,替他搜集清朝的情報。對奕山掛帥、琦善革職、廢除《穿鼻草約》這幾件事,喬治都掌握了。他馬上召集軍事會議,商討對策。

    伯麥在會上氣沖沖地說:「閣下說得太正確了,對這個不守信用的國家,必須用武力狠狠地打!打得越痛,對我們越有利。他們既然撕毀《穿鼻草約》,又派了個奕山為大將軍,很明顯是對我們宣戰了。先下手為強,我建議我們馬上出兵,搶佔廣州。」義律說道:「我是一貫主張付諸武力的,只有大炮最有效。因此,我完全擁護伯麥副司令的意見。」到會的其他英國軍官,也都發表了同樣看法。喬治最後做出決定:「既然諸位意見一致,現在我命令,兵發廣州!」於是,又一場激戰開始了。

    次日,也就是一八四一年二月二十五日破曉,英國侵略軍兵分兩路,從沙角、大角兩炮台出發,直向橫擋、永安兩炮台撲去。

    前文書說過,虎門炮台是廣州門戶,共有三道防線,當時稱做三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是第一重門戶,原由陳連升、陳長鵬父子鎮守,已被英軍攻佔。南山、鎮遠、橫擋三座炮台為第二重門戶,大虎炮台是第三重門戶。假如這三道防線失守,廣州就保不住了。因此,林則徐到廣州後,一面禁煙,一面加強了虎門炮台的防務,增加了靖遠、永安、蕉門、鞏固、新湧等新炮台。

    二十五日,英軍包圍了橫擋、永安兩座炮台。二十六日拂曉,英軍發起猛攻,清軍奮勇還擊,終因炮台彈藥不足,援兵受阻,兩座炮台均被英軍佔領了。接著,英軍又開始向靖遠炮台發起猛攻。靖遠炮台的守將是誰?就是那位廣州水師提督、老英雄關天培。

    關天培,江蘇山陽(今淮安)人,字仲因,出身行伍。自幼家境貧寒,素有大志。成人後,專喜使槍弄棒,騎馬射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進了軍隊不久,就從一個當兵的提為一名小武官。因他辦事認真,為人忠正,此後逐年提升,歷任江蘇太湖營水師副將、江南蘇松鎮總兵、江南提督等職。在一八三四年調任廣州水師提督。

    關天培認為,廣州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在這兒當提督,和在別處大不相同,這是守衛中國的南大門啊!這個門官兒,只能當好,不能當壞。所以,關天培到任以後,首先觀察了廣州的海防工事。結果一看哪,心裡涼了半截。為什麼?虎門海口那十幾座炮台,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那些大炮,都是康熙、乾隆年間鑄造的,最大的才三千斤,哪兒抵得過洋人的巨炮?一旦打起仗來,必敗無疑。其次,水師定員是八千人,實際不過四千人,光老弱病殘者就佔了三分之一,能打仗的只有一千多人。特別是那些當官的,多數不會領兵,就知道吃空額,克軍餉,宿妓院,抽鴉片。老英雄看到這裡,心情十分沉重,決心把海防工事和廣東水師整頓好。他把原有的幾座炮台整修一新,增設了虎門、南山、橫擋幾座炮台。又用石條築造了防炮牆和掩護溝,新鑄了巨炮四十餘門,還從外國購進最新式的轉環炮十六門,把虎門海口的防禦工事修築得十分牢固,那十幾座炮台就像十幾尊金甲天王,手持利刃,威嚴地把守在虎門海面上。廣州水師經他整頓和訓練,人員達到了六千人,戰鬥力也大大提高了。林則徐來到廣州後,對廣州水師和海防更為重視,與關天培通力合作,把海防整治得固若金湯。關天培特別反對英國人把鴉片輸入中國,禁煙運動開始後,曾配合林則徐收繳洋人的鴉片,為禁煙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

    晴天一聲霹靂,道光皇帝把林則徐革了職,派琦善來到廣州,禁煙運動遭到徹底破壞。關天培對此痛不欲生。前文書已表過,由於他敢於和琦善辯理,差一點把命丟掉。後來他想辭官務農,林則徐規勸他說:「現在國家不幸,內優外患,正需我等出力。我已被貶,想報效國家也無能為力了。將軍現在仍握兵權,應振作精神,為國出力。如果我們被貶職的貶職,辭官的辭官,誰來為國盡忠呢?難道能依靠琦善這些人嗎?」林則徐這一席話,使關天培受到很大鼓勵,他含著淚說:「大人指點迷途,天培頓開茅塞。我決不辜負您的期望,只要我天培不死,還當這個水師提督,就決不允許洋鬼子橫行和琦善等人賣國!」從此,回到任上,情緒大振,率領水師官兵,日夜守衛著虎門海防。

    前次沙角、大角兩炮台失守,陳氏父子陣亡,關天培放聲痛哭。他原想領兵支援,可是琦善下了死令,不允許他出兵援助,乾著急也沒有辦法。兩炮台失守後,他親到靖遠炮台,坐鎮指揮。經過琦善的破壞,關天培手下只剩四百五十名官兵和幾十門大炮了,彈藥不足,給養困難。

    這天,關天培早早起床,藉著月光,站在靖遠炮台的最高處,向遠處眺望。他隱隱約約地看見了沙角、大角兩座炮台,不由心裡一陣難過,他想起了陳連升、陳長鵬父子,想起了死難的幾百名弟兄,不由掉下了眼淚,心中默默說道:死難的弟兄們,你們安息吧!你們死得榮耀,死得其所,萬古流芳。你們是關某的楷模,我一定像你們那樣,不給咱大清國丟臉!

    關天培走下山來,巡視了一下陣地,回到寢帳,把蠟燭燃亮,提起筆來,給遠在家鄉的老母寫了封信。然後,又找出幾件東西,連同書信一起鎖在一隻小箱子裡。有個親兵在一旁看著,不敢詢問。這時,關天培朝那個親兵囑咐道:「你辛苦一趟,把這個箱子送到我的原籍,親自交給我的老娘。並告訴她暫把箱子好好保存起來,不要啟封,一個月後,再打開觀看。千萬千萬!」親兵應聲道:「是。」關天培又取出五十兩銀子說道:「你把這點銀子拿去,路上用吧!」親兵接過銀子,背上木箱,施禮轉身走去。關天培一直看到他上了小船,這才回來,坐在燈下,又想著當前事態。

    正在這個時候,突然聽到炮聲。軍兵跑來稟報:「英國鬼子殺來了!」關天培並不感到突然,他沉穩地站起來命令道:「全體集合!」口令傳下,守衛靖遠炮台的官兵「嘩」的一聲,從自己的崗位上跑來,整齊地站在沙灘上。關天培全身披掛,腰懸寶刀,威風凜稟,站在軍兵排前,說道:「弟兄們,洋鬼子打來了,一場大戰就要開始。我們人少,炮少,彈藥不足,困難是比較大的。可是我相信,我們都是不怕死的英雄。陳連升將軍就是我們的榜樣,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不能讓炮台失守,你們說呢?」官兵們同時答道:「人在炮台在,誓與將軍共存亡!」這聲音震撼著山谷,在四周引起迴響,經久不息。

    關天培微笑著不住地點頭,然後,又嚴肅地說:「現在,我命令你們各就各位,拿起武器,堅守陣地!」軍兵們聽了,「嘩!」馬上散開,進入陣地。關天培又派幾名軍兵,到靖遠、威遠、鞏固三個炮台傳話,讓各炮台的官兵做好戰鬥準備,堅守陣地,定與炮台共存亡。如有疏漏,軍法是問!傳話的軍兵忙乘小船而去,關天培也到靖遠炮台的半山腰觀察敵情。

    這時,天色漸漸亮了,日頭剛剛露出半個臉來,映在海裡,海水閃著道道粼光。遠處海面出現了無數黑點,由遠而近,越來越大。又過了一會兒,能看清船頭、桅桿和飄動著的「米」字旗了。隆隆的炮聲也越來越響,發發炮彈呼嘯著在海邊降落,海水不停地翻騰。卯時左右,侵略軍的兵船駛近了炮台。

    關天培,鋼髯倒豎,虎目圓睜,把號旗一擺:「開炮!」軍兵們齊喊:「殺敵保國!」霎時間,幾十門大炮一齊開火,命中率之高是空前的,可以說彈無虛發。「咚!」「轟!」「咚!」「轟!」炮彈落處,敵船著火,還有三隻迅速沉入海底,英軍一片混亂。

    且說英軍司令喬治,早已探明關天培在此駐軍。他知道這員老將的厲害,所以格外小心,親自帶兵攻靖遠炮台。當受挫後,他馬上命令鐵甲艦在前,木船靠後,集中幾百門大炮,一齊猛轟。霎時,靖遠炮台燃起了大火,濃煙滾滾,烈焰騰騰,什麼也看不清了。英國侵略軍在強大的炮火掩護下,迅速靠岸登陸,一個個貓著腰、端著槍,向前衝去。

    關天培把這些情形早看到眼裡,他「刷」的一聲,抽出寶刀,縱身跳上壕邊,高聲喊道:「弟兄們,隨我殺呀——」「殺呀!殺呀!」軍兵們一邊呼喊,一邊緊跟著關天培向敵群衝去,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決鬥。

    關天培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掄起寶刀,一刀竟砍死三個鬼子,你說這勁有多大!主將玩兒了命,軍兵們更勇敢了。這就叫兵助將膽,將助兵威,這幾百人,一下子就迸發出幾千人的力量。就這一次衝鋒,便把英軍殺退了。敵人互相擁擠著,踐踏著,咒罵著。有的上不去船,乾脆就跳進海裡。真是敵兵慘敗如山倒,太叫人痛快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