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品三國

正文 易中天妙語說三國 文 / 易中天

    ?●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是招美女喜歡的,這時候的周瑜可謂是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這樣一個人怎麼會去嫉妒別人呢,而且被別人氣死了,這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帶了兩個小孩子,焚了一爐香,坐在城上,搞起了卡拉OK啊!司馬懿來到城下大為驚詫,說這個牛鼻子老道他搞什麼搞,城門大開,他開PARTY啊,於是撤軍。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有很多疑點的,不符合邏輯,你想,司馬懿不就是怕他城裡埋伏了軍隊嗎?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探個虛實不就完了;再有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在城樓上神色自若,琴聲不亂,說明距離很近嘛,那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行不行?還有,兩軍的兵力懸殊,你把這個城圍起來,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掉頭就走呢?

    ?●魯迅說《三國演義》「壯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而是妖人,妖人就是當時那些裝神弄鬼、巫婆、神漢這類人,諸葛亮當然不是妖人,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也是帥哥。

    ?●諸葛亮出山時是26歲,1米84的身高,大家想想,他的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和舞台上的形象一樣不一樣?

    ?●依我看關羽總有一天會變成愛神,會供奉在婚姻介紹所。因為他對愛情追求也是很執著的。他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往情深,令人感動,可惜後來被曹操搶走了。

    ?●曹操雖然搶了別人的女人,但他也被別人強佔了功勞,在三國演義裡面他就被人搶了空城計的發明權。

    ?●在民間形象中,屠宰業奉張飛為祖師爺,編織業奉劉備為祖師爺,強盜奉宋江為祖師爺,小偷奉時遷為祖師爺,沒聽說過哪個行業奉《紅樓夢》人物為祖師爺的。魯迅先生甚至說中國社會有《三國》氣,有《水滸》氣,可見其影響之深入骨髓。

    ?●奇怪的是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東漢時候是不興剃頭的是留全發,想來想去無非是剃頭匠和關帝爺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關老爺的刀是用來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我就想起清代的時候剃頭匠在門口貼出一副對聯來,倒是蠻像關羽的口氣,「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頭不?

    ?●關羽又被奉為財神爺,民營企業家都供奉著關羽,說他是戰神還說得過去,他怎麼是財神呢?是不是意味著這所有的財都是搶來的?

    ?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

    ??記者(以下簡稱「記」):很奇怪的一個現象,《百家講壇》這樣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節目卻吸引了眾多的觀眾,您的FAN中有七成以上是13歲到29歲的年輕人,怎麼看這樣的正說風潮與追捧歷史的現象?

    ?易中天(以下簡稱「易」):歷史總是讓人惦記的,不論年齡、層次。為什麼清宮戲能火爆,因為這些歷史劇好接受。但這卻並不是真實。大多數觀眾和讀者還是想知道歷史的真相,不會滿足於戲說。閻崇年先生的《正說清十二帝》就是矯「戲說」之風,之所以大受歡迎,滿足了人民要求瞭解歷史真相的需要。

    ?記:很多觀眾認為您的「品讀」獨特,別出心裁,特別是您的大話似的解讀方式,您覺得品讀中最值得珍視的是什麼?

    ?易:品讀的「靈魂」其實就是人性和對人性的解讀。文學是人學,史學也是人學。沒有人,就不會有歷史、不會有文學。所以,文學與歷史是相通的,它相通之處就在於人性,歷史的事件和階段都是短暫的,都是會過去的,但是人性是永恆的。所以我說:秦時明月漢時關,不管是秦時的關、漢時的關、唐時的關,這些關都會變,但明月不變,明月就是永恆的人性。所以,我講歷史的方式可以總結成四句話:「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最後落腳在人性上。而表述方式只是吸引人的原因,我選擇了一種讓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選擇了貧民的立場。

    ?記:您曾提出過一個解讀歷史的概念「妙說歷史」,這可能就是很多觀眾所說的「大話」似的解讀吧。

    ?易:「妙說」與「大話」是兩個概念,「妙說」是針對「正說」和「戲說」。正說公信性強,但讀來乏味;「戲說」容易傳播,卻不真實。真實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實,因此只有「妙說」這個方法,也就是歷史其裡,文學其表,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大話並不能概括「妙說」的全部內涵,可能更多指的是使用現代的語言,包括「無厘頭」語言。妙說,首先講者得有趣,有文學修養,有體驗歷史、品味歷史、把握歷史情調的能力。

    ?記:有人把您和黃仁宇、李亞平的書稱作「另類歷史」,您怎麼看所謂的「另類歷史」的說法??易:難道只有所謂「一本正經」才是正宗和正統嗎?難道非要把歷史當作一具屍體,放在解剖台上嗎?學術不必是鐵板一塊,也用不著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只有一種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學術的研究、表達和傳播的方式,應該百花齊放。我並不主張所有的學者都走出書齋、走進社會和媒體,不主張,也不可能,但也應該有一部分人嘗試著去做,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各安其是,井水不犯河水。「另類歷史」賣得這麼好,至少說明,歷史不是少數專家自娛自樂的事,而是人民大眾的事。

    平民立場、現代視覺、三維結構

    ?記:您要開講「三國」,一講就講一年,這次的講座是怎麼計劃的?

    ?易:三國,其實是比較難講,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我們給講壇定了一個十二字的方針:平民立場、現代視覺、三維結構。怎麼說呢?首先是把這些英雄當作人,「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曹操是人不是鬼」,把他們還原成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這叫平民立場;其次現在回過頭來看歷史,總要比古人看得清楚一點吧,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當代人的角度,怎麼看待我們的歷史;再有是從人物、事件、問題三個維度來結構三國這段歷史,比如說到「真假曹操」就是以人物為中心,比如「一決雌雄」,講關渡之戰,就是講事件,再有是講問題,比如曹操的用人之道。每一集都有一個懸念,到結尾會引出一個新的懸念,像電視連續劇的結構。

    ?記:為什麼選擇三國開講?三國這段歷史究竟有什麼魅力?

    ?易:三國確實是讓人神往的,文人的態度是嚮往,民眾的態度是喜歡,文人嚮往的是三國時代,民眾喜歡的是三國故事。

    ?記:那麼真實的三國是什麼樣子呢?

    ?易: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也就是「故事」。在一般民眾看來,故事是可以隨便說的。而在歷史學家看來,歷史不能隨便說。於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就有了三種面目。一種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形象」,這是史學家主張的樣子,比如《三國誌》。一種是文藝作品包括和戲劇中的面目———「文學形象」,比如《三國演義》和各種「三國戲」,這是文學家的主張。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樣子,是一般民眾心中的面目,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比如民間傳說和習俗、信仰。這三種形象的差別很大,比如關羽,在《三國誌》當中是人,到了《三國演義》就變成了神,到了民間信仰那裡,就不但是神,而且變成了財神。

    ?所以說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三國,我們這個節目要做的工作就是討論這三種形象。一是要「還原」,就是告訴大家歷史的本來面目是怎麼樣的。二是要「比較」,就是看看這三種形象究竟有什麼不同。三是要弄清楚歷史形象為什麼會變成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其實「盡入漁樵閒話」的,又豈止是「六朝興廢事」,又何止「三國事」?那是可以包括一切的歷史,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