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傳統武俠 > 蜀山劍俠傳·肆

第24章 第一七六章 (5) 文 / 還珠樓主

    雲鳳這時隨著駝女,沿二層崖壁走去,正聽到有趣的當兒,忽聞鼓樂之聲大作。循聲走沒數十步,前面一個凹進去的壁間,小王已率領洞中臣民,手執一根點燃的木條,青煙繚繞,雜以鼓樂,迎將上來。近前一看,小王率領二妃、臣民跪在當地,手中擎著的那根木條比別人都長大些,顏色黝黑,發出來的香味清醇無比。身後方是一座高大洞門,也是六角形,約有兩丈方圓,門中刀輪隱現,不知何用。雲鳳忙將小王與二妃扶起,謙謝了幾句。經駝女轉譯之後,所有臣民、鼓樂隊全都起立,分列兩旁。雲鳳偕小王、二妃、駝女、咪咪、沙沙六人,從樂聲中款步而入,門裡面是一座廣大石窟。四顧兩座刀輪,竟與門洞一般大小,犬牙相錯。沿門四周,還安有繃簧,上置刀箭。一問駝女,這些佈置俱為防敵備患之用。外人至此,如不經小王允許,只一進那門,兩旁刀輪便即運轉如飛,上下四面的刀箭也亂髮如雨,不論人獸,俱都絞成肉泥。並說舊洞那邊,比這裡的各種埋伏佈置還要多出幾倍。休看他們人小,因為肯用心思,同心合力,不恤煩勞,除那雙頭怪蛇和雪山妖人的侵害外,頗能安居樂業,向來俱是以小御大,以眾勝寡,極少遇見什麼過分的災害哩。

    雲鳳正暗讚他們的毅力巧思,忽見路旁有一小池,隨著壁上面掛下來的兩條尺許寬的瀑布,流水潺潺,珠飛露湧。池旁設有一圈欄杆。小王和二妃便將手中木香擲入池內,回首向駝女說了幾句。駝女便對雲鳳道:「小王因感大仙為國除害之恩,無以為報。他說這裡經數十百代老王採集收藏的寶物甚多,有好些陳列在外,請大仙隨意取上一些,無不可以奉贈。」雲鳳對於後日斬除妖人之事毫無把握,再者修道人最忌貪心,怎肯妄取,再三遜謝。駝女只得向小王說了。

    又前行沒幾步,忽見前面又有一座石壁,居中洞門形式高大,俱和二層洞門一般,門前立著兩排手執弓刀的衛士。門內隱隱有紅光透出。入內一看,裡面比外面還要高大得多,到處都是奇石拔地而起,懸崖巍峨,大小參差,孤峰連嶺,自為丘壑。因著石形地勢,蓋上了千所小房舍,高低錯落,頗有奇致。當中一條丈許寬的平路,直通到底,現出一座方圓數畝的大石台。台上建著百十間方形和六角形的房子,高約丈許,比別的房子約要高出一倍。這些房子不論大小,俱都是方形和六角形,整齊如削成的豆腐塊,所以精巧玲瓏。顏色卻不一致,除當中王居是正白色外,餘者五光十色,什麼都有。這些木屋,也不知用什麼顏料漆的,卻漆得那般鮮明光亮。全洞並不見什麼燈火,卻是到處通明,纖微畢睹。

    微一查看光的來源,才看出離地二十來丈處,懸著許多寶物。單是徑寸的夜明珠,就不下幾十粒。其餘介貝珠玉,各色各樣的異品奇珍,更是不知凡幾,有發光的,有不發光的。間或也有世間常用之物,如鍬、犁、獵槍、釣竿之類,但是為數極少,只七八件,懸的地方俱在顯目之處。大概物以稀為貴,雖只是世間佃漁畜牧中幾件不足奇的營生致用之器,到此都成貴品,與奇珍異寶等量齊觀了。這些寶物,每件俱用一些不曾見過的麻縷,從洞頂系將下來,差不多每所房子頂上都有那麼一件。駝女說:「這裡的珍寶,歷代收藏甚富。因為山中時常發現,近兩代老王都不甚注重。再加小人中名分雖有高低,因為集群聯居緣故,除為王的人能發號施令,役使臣民,生死取捨外,其待遇都差不了多少。

    為供合族中的臣民鑒賞,一齊懸在外面,並不秘藏起來,也從無盜竊之事發生。至於那七八件佃漁畜牧的用器,在我們看起來並不在意,可是都經前兩輩老王費盡萬苦千辛,跋涉險阻,冒著許多危難,遠出數百里以外的大人國山中居民那裡去潛伏多日,看熟了用處,才行盜來。照著它們的樣式,改造成了小的,拿去做用,全族才知學人耕田釣魚等事。他們常說,珠寶奇珍,除發光的可以代火照亮外,餘者不過供大家看看而已。只有這幾件東西,為利無窮,何況又是經老王犯死得來的呢。每次得到大人國的東西,仿造以後,總是把原物高高懸起,算是第一等的國寶哩。」說時,雲鳳已隨小王歷階而上。這些小人雖然奔走山林,一縱數丈,那些台階,每級卻止兩寸多高,在在看出具體而微,雲鳳甚是好笑。

    剛一到台上,還未進屋,小王忽率兩妃回身向雲鳳跪倒。立時鼓樂暴發,樂聲也格外奇特,比外面所聞迥不相同。有的如同鳥鳴,有的如同獸吼,萬嘯雜呈,匯為繁響,又加聲音洪亮,襯著空洞回音,愈發震耳,雲鳳二次扶起小王、二妃。再回顧四外台的兩面,猛現出兩列樂隊,約有百十名之多。樂器式樣甚多,俱為平生未見,大都竹木金石所製,大小繁簡不一,有的五六人共奏一器。各處小峰短嶺,斷崖曲阪上的房舍前,不知何時出現了上千小人,隨著樂聲,歡呼拜舞。一個個都是頭戴六角方巾,身穿長衣拖及足後,渾身上下雪也似白。高高下下,疏疏落落,恭恭敬敬站在那些峰麓山頭,危崖絕嶺之間,舉動卻是整齊不亂。端的別有一番景象,令人歡喜不勝。小王夫婦三人起身以後,便分拉著雲鳳的衣角扯了一下,由駝女留雲鳳在外,朝當中宮室內緩緩倒退進去。台下左右兩排樂隊,跟著又奏了起來。

    雲鳳因見樂器多半象形,式樣奇特,一問駝女閔湘娃,才知就裡。原來駝女幼喜音樂,宮外所聞,乃駝女到後,按照古今樂器和當地的國樂,加以仿製修改而成。石台的兩面,方是小人真正的國樂。雖非大人上邦之地,也經小人歷代先王仰觀日月星辰之形,俯察山川草木之狀,耳聽風雨雷霆、千禽百獸鳴嘯之聲,博收萬籟,證聲體形而成。一樂之微,往往不憚百試,務求與原聲相合,其中奧妙,一時也說它不完。駝女初來時,也聽它不懂,只覺千聲龐雜,細大不諧,好似一味窮吹亂吼,怪聲怪氣,一些也難以入耳。恰巧幼喜音樂,頗有根底,想將大人國的正始之音傳給這一班蕞爾細民。三年後通了言語,幾次力勸,可是老王別的都言聽計從,惟獨談到改動他的國樂,卻是一味搖頭。知他固執守舊,多說無用。仗著與小王交誼甚厚,恰巧不久老王死去,小王因見駝女將外面的東西傳到此地全有了利益,果然一說便試辦了幾件。等到樂器製成,排練熟了,小王先聽,不住誇好。日子一久,便顯出不甚愛聽的神氣。可是他對於舊樂,每遇祭祀大獵宴會,以及婚喪之事,奏將起來卻是百聽不厭。駝女心中大忿,幾次詰問,小王只管微笑不答,卻教慢慢留神細聽,日久自知此間國樂的妙處。

    並說傳聞他們萬多年前的祖先,也和世間大人一般。在幾千年當中,不特文治武功,禮樂教化,號稱極盛;便是起居服食之微,也是舉世無兩。同樣和中朝一般,擁有廣土眾民,天時地利,真可稱得起泱泱大國之風。只為後世子孫不爭氣,風俗日衰,人情日薄,那自取滅亡之道,少說點也有幾千百條,以致國家亡了。人種因耽宴適,萬種剝削,到了末世,休說像中古時代那種身長九尺多的大人沒有,便是七尺之軀也為稀見。後來逐漸退化到今日地步,再不能與別的大國一較長短。同時人種也受了許多殘殺壓迫,實在沒法再混下去,只得遁入深山。經過了些朝代,出了一位英主,苦口婆心,生聚教養,方才全國悔悟,發奮圖強。雖然千百年來無多進展,仍是局處山中一隅之地,可是到底還算回到原始那一時代,穴居野外,個個身輕力健,能以群力追飛逐走;不似初來時,個個和嬰兒一般,受了禽災獸害,只知向天哭泣。人種也一天比一天生育得多。據本族祖先傳的圖讖,若干年以後,只要眾心如一,仍能恢復以前冠裳文物之盛呢。這些話,即使小王本人也將信將疑。可是這裡的樂器,確是從上古傳來。又因這裡的人聰明,又有好音樂的天性,儘管國破家亡,人微族寡,依然代有改進。只要靜心領略,自能悟澈它的微妙。

    小王的這一席話說了沒幾天,便值他們這裡祭天告廟的慶典乞復節。該節起源於亡國入山的那一時代。那時全國的人專務虛名,不求實際,競尚奢華,耽樂游宴。年輕的終日叫囂呼號,標新立異,看去彷彿激烈慷慨,其實是一味盲從,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專與自己為難,一些也著不得邊際。要是叫他們更正去做,不但捨不得命,連一絲一毫的虧苦都吃不得。年老的多半暮氣沉沉。經驗閱歷稍富的人,一則怵於少壯威勢,不敢拿出來使用;一則時危機蹙,那些比較穩妥一點的辦法,也只能苟安一時,並無多大用處。這兩派人中,縱有幾個公忠謀國,老成持重的人,當不起滔滔天下,舉國如是,只手擎天,狂瀾莫挽。

    最厲害是全國上下十有八九為口是心非,說了不算,一張嘴能在頃刻之間說出多少樣話語。因為五官四肢、心思智能都不長於運用,單擅長於口舌,以哄騙一時,所以人身各部都逐漸縮小短少下去,惟獨這片舌頭竟變成了一個雙料的。還算國亡的前夜,有幾個明白點的人,帶了些孑遺之民逃到這裡,總算沒有真絕了種。可是這些廢民都享慣了福的,荒山生活俱要自己謀求,如何能過得了?出山又經不起敵國的殺戮,每日只好痛哭呼天,坐吃餘糧和山中天生的草果。習慣已深,仍然不知振作,既懶得操作,又沒有多少現成吃的,舌頭依然,人種還是照舊小了下去。直到過了好幾代,人也死得差不多了,才生出一個有能為的英主。

    為首一個老王,名叫寒俄的,起始以身作則,修明賞罰,無論何人,俱不能不勞而食。漸漸從一些臣民著述中查知,古時凡是飲食、服用、車馬、宮室,俱都應有盡有,享受無窮。國亡逃入山時,祖先沒有打長久的主意,除帶了些兵器和眼前動用的傢俱食糧外,凡是漁獵耕織等類實用的東西,一件也未帶來。於是才募集忠勇耐苦之士,出山盜取。這些東西,有時不覺得它的好處,失了再求,無殊從頭製造,難如升天。經好幾代老王和無數險阻艱難,才初具規模,以有今日。由此大家互相勉勵,人也就不再小下去了,近兩代的比前還長了數寸呢。當寒俄老王臨死之前,留有遺言,說夜夢天神垂訓,國家之亡,都壞在這根舌頭上,因為能說而不能行,才鬧到不可救藥。本族是極優秀的人物,上天必不願使其顛覆絕滅。目前所處境遇,乃是上天故意降罰。將來仍有中興復國的那一天,並且人也能增長到七尺八尺之軀。只看幾時這片歧舌返古恢復了原狀,便有望了。說罷,便即死去。

    全族上下,一則害怕天罰;一則眷懷先王締造之艱,身歷之苦,便定寒俄老王逝世那一天為乞復舌節,簡稱又叫乞復節。一面盛樂隆祭,以答天庥,一面把這一年中舉族王臣上下的所行所為,虔心默祝,告之先王。並由當王的為首,自舉善惡,跪在先王靈位之前大聲宣讀,明示於眾。說到好處,全體臣民奏樂示慶;說到壞處,便齊聲數責不已。當王的聽到臣民指摘,便在靈位前自責請罪,臣民又奏樂賀其過而能改。王告之後,繼以民告。由王起立,抓起一把小紅豆,向台下撒去,臣民爭先恐後,各自拾起一粒。拾到的,便去靈位前跪禱,陳告這一年來的善惡。完了,再由王領臣民,互相勸勉。這一番盛典,最為整齊嚴肅,比起這裡的落花節還要過之。祭時,由當天未明前起始,一直要到午夜才止。整日不食,每人只是飲一點山泉。除了老人產婦和小孩外,沒有不與會的。

    駝女初來時,以外人未奉王命,不能參與。後因歷次代他們闢劃墾殖,建造器具之功,尊為客卿,奉命無論何處,均可隨意遊行,才得看過兩次。皆因身有殘疾,不耐久立飢餓,又見情態過於悲壯,看了令人難過,均未待多大時辰,便即離去。這次打聽好了奏樂時刻,隨樂進止,清早與完了祭,便覓地歇息,樂起又去。如是進出了十七八次。頭一兩次還不覺怎樣,三次以後,漸漸才聽出這裡的樂,不但宮律詳明,喜怒哀樂之情全分得出。而且上參風露雷霆之變化,下合山川泉石之動止,中應鳥獸草木之鳴聲,真是窮極萬籟,妙合自然。從此深為歎服,不敢再贊一辭了。這台下兩排樂隊,暫時容或聽不出好處。一會兒小王排好筵位,出來延請,等入席之後,必令樂人奏那各種象形細樂,以娛仙賓,雖然不能比天府仙音於萬一,也能看出他們的巧心慧思呢!雲鳳聽駝女說完,暗中驚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