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闖王李自成新傳

草原爭霸 第二十一章 朝庭的反應 文 / 老茅

    李淮庸和歐陽傑等人雖然還沒有回到長安,但他們在長安引起的震動不亞於一場地震,數年前,唐軍困於西北一隅,與大海相隔,朝庭又全面對唐軍封鎖,西北困苦由來已久,唐軍單靠農業養活自己都困難,只有寄希望於順暢的貿易來發展經濟,壯大自己。

    以前唐軍就是靠與蒙古人走私一步步走向強大,唐軍上下都嘗到了貿易的甜頭,如今唐軍已佔了半壁江山,蒙古也歸於自己轄下,雖然重開了絲綢之路,也得到許多利益,但唐軍還是急於開闢其他的貿易路線,為滅明積累實力,才會有使團不遠萬里,出使俄羅斯的舉動。

    現在唐軍的處境已和從前大不相同,前明已被大唐取代,大唐海上的貿易四通八達,陸路的貿易已不再急切,原先的路上絲綢之路有大部分被海路取代,使團出使三年多毫無訊消,除了他們的親人依然牽掛外,大部分人已經忘了這支使團的存在。

    如今這支快被遺忘的使團突然出現,頓時引起了人們強烈的興趣,近四年的時間,他們究竟經歷過什麼,為什麼本來只有一年多的行程會延長至近四年的時間,得知使團在俄羅斯的遭遇,朝庭的重臣們才恍然大悟,不由大嘩。

    俄羅斯人公然攻擊一國的使團,等於雙方已經交戰,大唐已統一了全國,軍隊又剛剛整編完畢,回顧四周。正是全無敵手地時候,將軍們得到了機會,精神大振。開始叫囂要對俄羅斯人開戰。

    漠北軍團軍團長劉芳亮和兩個副軍團長馬繼先、劉宗敏最先得到使團的消息,他們更是摩拳擦掌,求戰的奏章在使團還在去長安地半道上就先送到了皇帝手中。

    李鴻基看到使團的奏章時也氣得大拍桌子。大罵貪婪無恥的老毛子。出發時二千多人。

    回來地不足五百人,整整一千多條性命,都是自己一個決策不慎,就造成了如此後果,早知道老毛子如此貪婪,就不應該讓使團帶著如此多地財物出發。

    財帛動人心。這年頭根本沒有什麼國際法,一切都是弱肉強食,自己還令人巴巴地帶著財物上門,也難怪對方不顧面皮。就直接動手,對方根本就沒料到使團竟然可以從莫斯科逃出來,就是逃出來,雙方相距萬里之遙,他們也不用怕大唐的報復,才會如此有持無恐。

    這一千多條人命不能白丟,只是現在卻不是報仇的時候,此時國內的建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從長安到應天府的鐵路取名叫安京鐵路,已經動工,數十萬勞工正奮戰在安京鐵路上千里地戰線上,國內的教育改革也全面啟動,各地都在新建校舍,大力召收生員。

    如果要停止正在進行的建設,而進行一場對俄羅斯的戰爭,俄羅斯縱橫萬里,雙方一旦交戰,就是曠日持久之勢,無論是輸是贏,無疑都得不償失。

    就是進行一場小規模地戰爭也不行,朝庭現在的重心在南方,而南方正有二場戰爭等著朝庭介入,前明的殘餘人馬進入緬甸後,由於大唐對緬甸當局的壓力,緬甸不得不出兵驅逐前明的殘餘勢力,緬甸的大軍正在和前明剩餘的人馬交戰在一起。

    而張獻忠的人馬則攻陷了安南數十座城池,正在繼續往南挺進,馬上就會接近安南鄭氏集團的首府升龍(今河內),此時的安南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集團,北方鄭氏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雙方以靈江為界,相互攻伐不止。

    安南的黎氏王朝曾有一段時間的強盛期,公元1407年,明成祖趁越南皇朝內亂之際,出兵佔領越南,並在升龍設立了交趾布政司,進行直接統治。

    1427年,安南人黎利擊敗明朝軍隊,前明從安南撤兵,並承認了安南的獨立。黎利擁立陳朝後裔陳暠為帝。1428年,黎利統一了全國後廢陳暠,黎利自立為帝建立了黎朝,黎利在位期間,分國中為五道,分封功臣,定律令,實行均田法,鑄造貨幣,開科取士。被安南尊為黎聖宗。

    黎聖宗在位時期,安南國力鼎盛,手工業和商業也有發展。並實行募兵制,建立了龐大的常備軍。1471年安南攻陷占城王都。1478年發兵18萬大舉入侵老撾,攻陷南掌國京都琅勃拉邦,但遭到頑強的抵抗,被迫撤退。

    同年12月,安南軍再次入侵老撾,集中兵力攻川擴的盆蠻部落,並進行殘酷屠殺,焚燬川擴城池和倉庫,致使盆蠻9萬戶之眾僅存2000餘人。至1510年襄翼帝即位後,安南國勢日衰,長期陷於分裂。

    公元1526年,安南的昭宗皇帝被權臣莫登庸所殺,翌年莫登庸又強迫恭皇讓位。黎朝舊臣阮淦等逃往清化,擁立昭宗之子莊宗即位,形成黎、莫對峙的「南北朝」局面。

    阮淦死後,大權旁落其婿鄭檢之後,阮淦之子阮潢被派往鎮守順化。1592年,鄭檢之子鄭松收復升龍,擊敗莫氏,黎朝復辟。此後,鄭氏據有升龍統治北方,阮氏據有富春(順化)佔有南方,而黎朝王室徒具虛名。

    雙方正是旗鼓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時候,北方的鄭氏集團突然多了張獻忠一股強敵,哪還受得了,鄭氏集團的精兵多集中在南方與阮氏集團交戰,後方等於不設防,張獻忠一進安南,就如入無人之地,鄭氏集團後院起火,頓時叫苦不迭,不得已拚命從南方前線抽調兵力增援後方。

    只是鄭氏集團前方一抽兵,前線又吃緊,這雙方無論是阮氏集團得勢。還是新來地張獻忠人馬得勢,鄭氏集團的無疑都會陷入死無葬身之地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安南鄭氏集團首領鄭松在大臣地提醒下,終於想到了安南還有一個宗主國,他們可以向天朝求救。

    張獻忠的人馬在安南縱橫數月之久。對於張獻忠的來歷。鄭氏集團已經清楚。唐軍攻破大明京城時,以前大明地屬國已紛紛改換了門庭,派出使者向長安道賀,其中安南北朝也不例外,這本來就是各個屬國對中原改朝換代地正常程序。

    如今安南鄭氏集團宛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張獻忠本來就是天朝地叛臣。只要安南向天朝提出請求,天朝必定樂意派兵進入安南消滅張獻忠,到時北朝可以乘機和天朝加深彼此的關係,如果能得到天朝的幫助。滅到南方的阮氏集團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基於這種想法,鄭松已派出了使臣,前往長安,正式向大唐提出借兵剿滅張獻忠的要求,如今雙方正在談判,一旦談判完畢,南方集團軍就要開始進入安南。

    朝庭不可能在建設的同時還在南北兩個方向同時用兵,接到漠北集團出兵地請求,李鴻基儘管也有出兵的衝動,但不得不壓了下來,只是命令各個地方對使團妥善迎接,務必作好沿途的接待。

    使團回到長安後,皇帝親自出長安城門迎接,表彰使團不畏艱難,堅決完成任務的精神,儘管此時出使等於是失敗,皇帝還是對出使地人員進行了豐厚的獎賞,使團的正副兩位使節李淮庸和歐陽傑因為帶著近五百人安全返回有功,分別獲得了一級金質勳章,各自的職位提升一級。

    唐軍金質勳章的授予有嚴格的規定,大部分授給在作戰中,不畏艱險,對勝利作過重大貢獻之人,唐軍個獲得金質勳章的人是劉檢,前明崇禎六年,唐軍剛起事不久,只佔了一省半之地。劉檢在曹文詔數萬大軍偷襲唐軍的離石府時,帶著數十人衝出了大軍的包圍,又獨自帶兵抵擋了明軍的追擊,使後方有了準備,對唐軍次取勝曹文詔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本人英勇戰死,戰後論功才授予了他一級金質勳章。

    到如今為止,唐軍一級金質勳章的獲得者不超過百名,這些人中活著的不過十幾人,簡直比朝庭所封爵位之人還少。

    而此次跟隨使團的各個商人損失的財物也獲得了朝庭的補償,在他們原價的基礎上加價了五成,為此朝庭要支付出近五十萬銀圓。

    而死去的一千多人,朝庭不分兵民,承認他們是為國捐軀,給予烈土的代遇,每人撫恤二百銀圓。

    做完了這些,朝庭就再也沒有其他動作,文官們遠比武將們理智,不用皇帝發話,三省已經直接拒絕了漠北軍團出兵的請求,不出兵,那還能做什麼,抗議,不要說笑了,難道還要再派一個使團從西安跑到莫斯科去。

    不過不出兵,不代表大唐朝庭就能忍下這口氣,在皇帝的授意下,數月之後,朝庭一連發表了三部法令:《兵役法》、《開拓法》、《武器法》。

    在這三部法律之前,大唐已經有了《商法》、《稅法》、《刑法》等法令,其他法律也正在制定中,《兵役法》在上次大裁軍中就有醞釀,只是這麼快就,完全是受了這次使團歸來的刺激,而《開墾法》、《武器法》則是直接針對朝庭對西伯利亞這塊廣袤土地如何處理的意見。

    《兵役法》規定,朝庭所有適齡男青年都有參軍的義務,參軍的年齡定在十八歲以上,二十二歲以下,服役期限為野戰軍五年,地方守備軍三年,軍官不在其列,服役期滿後,如果朝庭有需要,優秀人員可以再延長一個期限,也就是野戰軍最長可以服役十年,而地方守備軍最長只能服役六年。

    野戰軍的服役期比守備軍的服役期還長,是因為野戰軍的訓練遠比地方守備軍嚴格,而且朝庭雖然已經開始了修築鐵路,各地的公路也在大力整修,但出行對於這時的普通人來講,依然是一件耗時耗力之事,地方守備軍可以直接召收本地的人員,而野戰軍則要在全國各地挑選合格的兵員。

    通常一個士兵從挑選到真正進入部隊。差不多要花上三個月地時間,再加上訓練的時間,估計要花費一年時間。期間朝庭要花費的人力物力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當然不能讓野戰軍參軍三年就退役,否則這期間的消耗就會讓朝庭頭疼。

    現在唐軍野戰軍的總數只有二十萬。以每年退役五分之一計。新召收地兵員只有四萬人。當然如果是戰爭,可能要召收地人員更多,但整個朝庭地人口有一億四千萬,適齡的男青年有數百萬,年由於年齡段有四年,更是達到了一千萬以上。有這麼多的備選人員,野戰軍的各項要求將會很高。

    野戰軍士兵每個月七個銀幣的待遇也使得普通百姓樂意參軍,這些士兵多來自於農家,現在的生活雖然比以前要好許多。

    但普通人家一年出掙不了多少錢,一個銀幣能買到五石糧食,一個士兵每月地軍餉就夠購買三十五石糧食,如果哪家有一個人參加了野戰軍,足以讓他家的生活水平馬上提升到以前普通財方家的水平。

    就是能參加守備軍,一個月四個銀幣的待遇也抵得上普通勞力數倍地收入,老百姓是現實的,朝庭軍隊的待遇如此之高,足予讓以前千方百計逃避參加兵役的人打破頭要擠進去,這保證了唐軍兵員的素質是優中選優。

    《開拓法》則是解決退役士兵出路的問題,士兵的待遇遠高於做工,種田,退役的士兵又有一幅好身手,當然不會甘心於重新回到家中拿起鋤頭過日頭,《開拓法》規定,退役士兵可以自行組成開拓團,向朝庭申請,選擇在朝庭目前的直轄領土之外,任選地方進行開拓。

    每個開拓團的人手最低不少於五十名,最高為五百名,這基本上是唐軍一個隊到一個營級的規模,規模太小,不足以生存下去,規模太大則有可能反而對朝庭有威脅。

    他們開拓的土地可以自行召募人手開礦,伐木,耕種,朝庭在十年之內不收取任何稅收,十年之後,他們可以取得開拓土地的十分之一作為永遠性的封地,其餘土地納入帝國的領土。如果他們擁有的土地達到了帝國封爵的標準,朝庭則授予他們相應的爵位,最高爵位以國公為限,國公的封地為五十萬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退役士兵組成的開拓團能夠能夠為帝國開拓五百萬頃以上的土地,他將會被封為國公,並取得五十萬頃土地作為自己的私產,傳給子孫後代,帝國不滅,他們的土地永存。

    而朝庭男爵的封地是一萬頃,他們最多取得十萬頃的土地,經營十年後,就可以得到男爵的封號,當然他們的封號是虛銜,得不到朝庭的俸祿,但自己的私營領地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現在朝庭還沒有一個國公的情況下,就是一個國公的虛銜也足予讓所有士兵都熱血沸騰。

    而《武器法》則規定,凡是退役士兵如果申請加入開拓團,為帝國開疆拓土,他們平時使用的武器將不用上交,朝庭發給持槍令,直接帶走,而且朝庭將在開拓團集中的地方開展武器交易,開拓團的成員將可以用自己開拓土地的出產與朝庭進行軍火買賣。

    為了防止開拓團互相火拚,朝庭將在每一個開拓團中派出至少一名觀察員進行監督,一旦自相殘殺,朝庭將取消開拓團的許可證,解散這個開拓團,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目前朝庭能夠開拓的地方無疑就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大唐周邊雖然有許多小國,但這些國家不是區區民間組建的開拓團能夠對付了,朝庭命令使團的人員將這次出使的見聞編成冊子,供開拓團使用,並將沿途繪製的地圖也公開出來,朝庭之意,已是一目瞭然。

    西伯利亞可以說大部分是哥薩克的火槍手替俄羅斯打下來的,他們的火槍手也不過是數十人,數百人一隊,可以想像,當哥薩克在西伯利亞遇到了開拓團時,雙方必定有一番龍爭虎鬥。

    整個西伯利亞的面積有近一千萬平方公里,如果平均分配下去,可以讓大唐產生二百個國公,其他貴族更是不計其數,得到朝庭開拓法和武器法的內容,唐軍已裁減下來的七萬野戰軍和數十萬守備軍果然有許多人坐不住,他們紛紛試探著向朝庭提出申請。

    朝庭對於先期的申請一一允許,在開拓法公佈的頭一年,共有一萬退役士兵組建了五十多個開拓團,奔向了西伯利亞茫茫的土地。

    開拓團到底能取得什麼成績,除了皇帝後,誰心中也沒有把握,不過,不用花朝庭的錢,只付出一點軍火的代價,就能給冒犯天朝的俄夷教訓,雖然如此赤裸裸對蠻夷掠奪的政策有損朝庭的臉面,但朝庭的文官們不是大明時死要臉面的書生,朝庭的許多政策都指向了赤裸裸的利益,多這幾部法律,也沒有什麼,有些反對的聲音也很快消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