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一個人的甲午

小說博覽 第二十九章 驚蟄(六) 文 / 麵條2008

    大清使團和日本使團磕磕碰碰來來回回爭論多次,)禮節儀式達成了一個初步意向,並精心挑選了一個日子,準備正式開始和談的時候,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忽然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津門。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朝鮮國王李熙在平壤發表通電,宣佈漢城事變是興宣大院君勾結日本人陰謀篡權的政變,其策劃殺害閔妃,和擅自成立未經朝鮮國王授權的政府,屬謀逆之舉。號召朝鮮國人誅殺以金弘集為首的逆賊五大臣,並以朝鮮國王的名義照會各國政府,對朝鮮新政府不予承認。

    電報一經發出,立刻被西方記者在報紙上面原文轉載,一時之間租界裡面是擾攘不絕,各國公使下榻的住所門口更是車水馬龍,各方各面的人都來往打探消息。

    尤其是被大清邀請過來的各國的記者,這時候忽然發現這樣一個絕佳的新聞,紛紛托門路找關係,想從各國公使那裡探聽點消息出來。

    西方各國公使齊聚津門,原本就是應大清軍機大臣李鴻章的邀請,躬逢其會走個過場,其中不少也是抱著看看熱鬧的心態,這些天來目睹大清和日本推來讓去,為了和談的一些細枝末節爭論不休,都感到有些困惑和厭倦的時候,忽然聞聽這樣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頓時滿心都是說不出的震驚和茫然。一片震驚過後,緊接著便是耐人尋味的沉默,有些靜觀大清和日本兩國接下來如何舉措的架勢。

    其實像朝鮮國李熙發表的通電,對西方各國公使而言倒也沒有多少意外,一個被政變奪取了權力的國王從失蹤到重現,不過是朝鮮國內動盪局勢的真實寫照,對這樣一份電文如何去看待,並不是此刻西方各國公使考慮的重點。他們感興趣的是通電中透露出的兩個細節,而這兩個細節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此時在津門的中日和談的結果。

    其一是朝鮮國王現在在壤,那就意味著他是在大清的勢力範圍之內來中日和談就必定會為此爭執不休,前景如何不得而知。其二便是通電中提到的,漢城事變是朝鮮興宣大院君勾結日本所為,與日本方面的聲明完全不同,日本如何自圓其說清又如何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都讓人有些忍不住拭目以待。

    最先做出反的是日本方面,在朝鮮國王李熙發表通電後的第二日下午,早就對此有所準備的日本首相伊籐博文,在其下榻的地方對外界發表了正式聲明。

    聲明再次重申朝鮮漢城事變與無關朝鮮國內政權紛爭所致,日本政府絕不會參與到這樣的政變當中,也必將一如既往的維護朝鮮國內局勢的穩定。

    與此同時聲明還含沙影的指出,朝鮮國王李熙在漢城事變後,如何能夠跋涉千里到達平壤,是有意乎還是無意?進而還耐人尋味的表示鮮國向來定都漢城,是國際公認的,朝鮮國王李熙如果願意回到漢城與興宣大院君協商解決朝鮮國內的爭端,日本方面願意提供一切可能之幫助。

    伊籐博文這份聲明地含是相當明確地。不僅把日本參與朝鮮漢城事變地嫌撇得乾乾淨淨。還順水推舟暗示其中或許與大清有關。這樣地意思誰還能看不明白?伊籐博文地發表後嚷地津門似乎頓時變得安靜下來。無數雙眼睛此時都盯著大清和談使團著說不出地期待。想看看大清會怎樣去應對眼前地局面。

    人意料地是津門地大清和談使團此次表現地相當平靜。這一次就連和談副使外務部侍郎伍廷芳都沒有出面是由大清和談使團隨員。原接替袁世凱任駐朝鮮通商交涉大臣地唐紹儀在直隸總督府內。邀請了各國公使地代表和各國記者做了個簡短地說明。

    在說明會上。唐紹儀面帶微笑。一點都沒有迴避日本方面含沙射影地指責。而是彬彬有禮地進行了說明。朝鮮自古便是大清地藩國。大清收留因政變逃亡地朝鮮國王李熙。乃是再合情合理不過之事情。他國斷無指責之道理。

    緊接著。唐紹儀便話鋒一轉。將話題帶到了輿論關注地朝鮮漢城事變上。指出大清在朝鮮漢城並無人員和軍隊。對於朝鮮漢城事變地真相概莫能知。並且再次申明了大清對於朝鮮漢城事變地立場。希望由西方各國組成調查團。前往漢城調查事變真相。

    話音剛落。下面便有幾個記者忍不住低聲笑了起來。這句言簡意賅地話太有意思了。一句概莫能知。擺明了就是說朝鮮漢城事變時大清不在場。而在場地是誰還用問嗎?這其中地干係能撇得清嗎?

    這個時候。就連那些表情嚴肅地西方各國公使地代表。也相互露出一絲含意晦澀地笑容。

    看似平淡不驚的津門,驟然間因為大清和日本方面各自發表的申明,而顯出了一絲劍拔弩張的態勢,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還只是開始。

    大清和談使團和日本和談使團相互發出申明後的第三日,光緒正式頒布上諭,高調宣佈大清將在今後5年內,編練1c個師的新式軍隊駐防山東半島至朝鮮。

    與此同時,大清新成立的總參謀部又下令,調駐防遼東的一部餘人開赴平壤,鞏固平壤以南的防線。

    上諭和軍隊調動的命令一經頒布,津門的輿論頓時嘩然一片。大清在這個關口忽然頒布這樣的一份上諭,尤其是調集重兵開赴朝鮮,無疑於是給原本已經緊張的局勢火上澆油,從兵力部署上看,其針對日本的強硬態度顯露無疑。這不是中日已經和談了嗎?大清到底想要幹什麼啊?

    在輿論的一片猜測爭議中,除了軍府和總參謀部的人以外,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在這份上諭中,光緒已經將原本年的時間偷偷換成了5年。

    這個時候,就連一直呆在京城裡面的英國公使歐格訥也有些坐不住了,他沒有親自

    參與調停中日和談,也是因為在中日和談這件事情上經被大清那位皇帝利用了一次,雖然實際獲得的利益還是巨大的但是這樣被動的局面卻有些讓他無法接受。他沒有到津門去,就是想保持英國中立的立場,不牽涉進中日之間的具體糾紛中,從而在外交上面佔據一個相對主動的地位。

    然而眼前出現這樣複雜和緊張的局面,讓他也再無心置身事外了他太瞭解大清這位皇帝,每次局面到了關鍵的時刻,這位皇帝便會猝然出手,又是軍事手段,又是外交斡旋且每每分寸火候都把握的相當精準,每一次出手都不會空手而歸,想想都讓人覺得可怕。

    更加重要的是果因為朝鮮問題,東亞的局勢得不到和平和穩定,中日之間再次陷入漫長的紛爭,哪怕還不是戰爭於大英帝國而言都是無法接受的,這個時候英國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還是將注意力放在了爭奪世界其他地方的殖民地上面,東亞不是英國外交政策的核心,也不可能給予太多的關注,所以東亞的穩定至關重要。

    就在歐格訥前往津門的時候經先期抵達津門的美國公使田貝,忽然放棄了此前沉默的姿態人有些意外的在一個非正式的外交場合裡面,對於朝鮮漢城事變的真相進行了質。

    一時之間勢變得無比複雜和撲朔迷離,原本準備進行的中日和談也因為這些意外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

    鴨綠江畔朝鮮州

    暮色深沉中兩架沒有任身份標識遮掩得嚴嚴實實的馬車,從朝鮮義州城內疾馳而出,一前一後悄然抵達鴨綠江邊。

    眼看著馬上要到達江邊了,最前面那架馬車的車伕猛然勒緊了韁繩,馬車在揚起的塵埃中停了下來。車簾掀開處,兩個身影從馬車上一躍而下,默然的站在一個小土坡上,向身後望去。

    緊接著,從後面那輛馬車上面,也下三個面色冷漠帶著些警惕的人,悄然的散在馬車附近注視著周圍的動靜。

    似乎是過了許久,直到野中的景致都在暮色中變得模糊了,山坡上面的中年人才低下頭,悵然的歎息了一聲。

    「如果當初聽了金君的勸,及時讓李王殿下和閔妃殿下從漢城撤出來,故國的三千里河山何至於像現在這樣支離破碎,閔妃殿下也不會死於日本人之手了………」

    話的中年人正是朝鮮王室衛隊長洪啟薰,漢城事變的時候,他在景福宮內被林軼讓人打昏後,隨同朝鮮國王李熙和王世子一同被護送到了平壤。他是在快要到達平壤的路上聽說閔妃遇難的消息,還括他的妹妹洪尚宮,閔妃身邊最親信之人,也在這次漢城事變中死於日本人之手。

    「往事已矣,洪啟薰隊長就不要再傷懷了,當時的局面下,洪啟薰隊長不相信我說的話,也在情理之中,其實我也沒有想到日本人會真的動手,而且手段還那麼殘忍…………」站在洪啟身邊的林搖了搖頭,目光在漸起的黑暗中一片深沉。

    閔妃死的時候極其屈辱,被日本人打死後還剝光衣服用火燒成灰燼,並將骨灰分散撒落在各處。當時景福宮內很多宮女和侍衛都親眼目睹了這件事情,洪啟薰的一個心腹後來趁亂從景福宮內逃了出來,被軍情處認識他的徐天雲救出,通過軍情處的通道送到了平壤,林軼和洪啟就是從他嘴裡得知的。

    「金君不用安慰我,我知道是我的錯,我是能夠說服閔妃的,但是我沒有那樣去做………」洪啟薰臉上露出一絲苦澀,忽然轉頭望著林軼說道,「大清真的能夠幫助我朝鮮李王殿下復國嗎?你們有實力將日本人全部驅逐出朝鮮嗎?」

    林軼默默的注視了洪啟薰片刻,輕輕搖了搖頭。

    「對洪啟薰隊長我不會隱瞞什麼的,我的回答是至少現在不能,日本人佔據了海上的優勢,我大清現有的軍力只能保證朝鮮平壤不會落在日本人手裡,但是要向南進軍,將日本人驅逐出朝鮮現在卻還辦不到………不過洪啟隊長請放心,我大清的國力遠勝於日本,現在皇上整軍經武,將來必定會擊敗日本,也必定會讓李王殿下重回漢城。」

    「朝鮮太小了,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恐怕永遠都辦不到,我們只能依靠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生存下去,這或許就是我們這樣一個國家的悲哀吧……」洪啟薰仰頭望著天空,似乎是自言自語般的說道,眼角忽然有些濕潤了。

    「這不是悲哀,是大勢所趨,大清和日本,朝鮮必須選擇一個,左右搖擺只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我希望洪啟隊長能夠明白我的意思,我大清和朝鮮一直以來都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大清願意幫助朝鮮強大起來,但是你們也必須信任我們大清,也必須知道,日本在朝鮮幹過的燒殺搶掠,在我大清也同樣幹過,日本是我們兩個國家共同的敵人,我們必須同仇敵愾。」林面無表情然而卻有無比堅決的說道。

    「我相信你,金君。」洪啟轉過頭,目光炯炯的望著林。

    林軼卻忽然一笑,「你無須信任我什麼,如果你現在轉身回去,我也不會攔你,我也更加不會給你承諾,我只是相信一點,無論你現在做什麼,我大清將來都必定會擊敗日本。」

    洪啟薰微微一怔,隨即擺了擺手說道,「金君,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我們國家雖然是個小國,可也不乏血性之氣的,大清雖然大,卻也未必有我們的剛烈。」

    著,洪啟薰又抬頭望著那片蒼茫的曠野,神情決絕。

    「金君,讓我再看看自己的故國吧,將來或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