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南蠻與後世的少數民族 文 / 老酒裡的熊
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於周代,周人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先秦時期居於我國南部的少數民族統稱為「南蠻」。他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呼。
夏朝時稱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
商朝時有荊蠻、庸、濮、蜀、?、微、越。
周朝時稱南蠻、荊蠻、荊越、揚越、百越、閩、庸、百濮、巴、蜀、僬僥。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佈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佈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佈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
分佈於中國西南方(現雲南、貴州一帶)的異族統稱,又叫西南夷。劉備死後,曾對蜀發動叛亂,後被諸葛亮平定。所謂南蠻也就是指南方的異族,東漢時代則專指荊州南部的異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稱為武陵蠻,此外尚有長沙蠻與零陵蠻等異族。三國中提到的南蠻則是位於益州,也就是歷史所稱的西南夷。公元二二三年,劉備死後,益州南部諸郡相繼舉兵造反,當時越雋的夷王高定也參加了叛亂的行動。不過諸葛亮遠征雲南後,西南夷的叛亂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領劉雋就曾經再次叛亂。
先秦「蠻方」指■狁,又稱鬼方,二國都在西北;「淮夷蠻貊」指東方民族,「百蠻」指北方民族,「蠻荊」則是指南方民族。春秋時楚境內已有不少以「蠻」自稱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莊王時,楚周邊民族乘楚大饑之際,「戎伐其西南,又伐其東南,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戎、蠻、百濮並稱,此「蠻」顯非泛稱。庸在今湖北竹山,且為群蠻之首,可能是蠻人建立的國家。在楚國的反攻下,庸人破滅,群蠻降楚,此後相當長時期不再見蠻的活動記錄。到戰國初期,吳起相楚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蠻人長期居住的洞庭地區遂為楚攻佔。到秦昭王時,白起攻滅楚國之後,「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又進一步進佔了蠻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區。
秦漢時蠻族以?瓠、廩君、板?三者最大。?瓠蠻因以神犬?瓠為圖騰而得名。秦漢時,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邊緣地區)、長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區),故又稱「武陵蠻」或「長沙蠻」;其地有雄、?、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蠻」之稱。?瓠蠻在秦漢時部落分散,各有首領,漢王朝授予邑君、邑長稱號,頒賜印綬。蠻語稱首領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徒。多居山壑,從事粗放農業。能織木皮為布,以草實為染料。衣服五色斑斕,赤髀橫裙,以?束髮。漢王朝對他們收取「?布」(作為賦稅交納的布)之賦,大人每歲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於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賦,?瓠蠻屢起反抗,殺長吏,燒官府,終漢之世,連綿不斷。
廩君蠻為南蠻的一支。有五個氏族,其中巴氏首領務相,被推為五個氏族的共主,號為廩君,後遂以廩君為族名。相傳廩君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習俗。他們早期活動在夷水(今鄂西南清江)流域,後逐步發展到巴中、黔中一帶(略當今川東南、黔東北、鄂西、湘西地區),地當漢的南郡、巴郡,故又被稱為「巴郡南郡蠻」。秦滅巴蜀,巴氏仍世為廩君族君長,並娶秦女為妻,歲出賦錢兩千零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民戶出?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漢時仍依秦制。東漢時,由於官府「收稅不均」,廩君蠻曾多次起義反抗,部分族人被強制遷往江夏郡(今鄂東地區)。
板?蠻分佈在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一帶,沿渝水居住,喜好歌舞,英勇善戰。他們從事農業,長於狩獵。相傳秦昭王時,白虎為害,板?人應募射殺白虎有功,秦官府與板?人盟誓說:「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錢贖死。」楚漢之際,板?蠻從漢高祖還定三秦有功,免除部落首領羅、樸、督(昝)、鄂、度、夕、龔七姓不納租賦,余戶歲納「?錢」(作為賦稅交納的錢)四十。因此,又有「白虎夷」、「白虎復夷」或「?人」之稱。各部落首領分別被封為夷王、邑君、邑長。由於板?蠻善戰,東漢王朝經常徵調他們從軍,屢立戰功。當時西羌數寇漢中,都靠板?軍擊敗之,號為神兵。但官府對他們「更賦至重,僕役?楚,過於奴虜」。板?人「愁於賦役,困於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奮起反抗。靈帝中平五年(188)舉行起義,與巴郡黃巾起義相呼應。後來大量板?人還成為五斗米道的信奉者。
在川東、川西以及鄂西南、湘西等地,經考古發現、出土了不少在形制、紋飾上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青銅器物,如虎鈕?於、空首錢、柳葉形短劍等,其上有手紋、心紋、虎紋,這些器物多出於獨木舟式的葬具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這些銅器和「船棺葬」是秦漢時期廩君蠻和板?蠻的遺物,遺物表明了當時蠻人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
魏晉南北朝蠻族是由秦漢時期?瓠、廩君、板?三支發展而來,但在活動範圍上有較大的變化。
居住湘中、湘西的?瓠族,魏晉時始向北、向東發展。南北朝時,依托險阻,部落眾多,散在數州。自永嘉亂後,中原擾攘,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河南洛陽)蕭條,諸蠻無所顧慮,漸得北遷,以至陸渾(今河南方山)以南滿於山谷。干寶《晉記》載,廬江郡(今安徽舒城)有?瓠之後,揉雜魚肉,置於槽中,叩之號叫,以祭?瓠。《宋書;夷蠻傳》載,?瓠族大量分佈在鄂西及豫西南,名號眾多,如荊雍蠻、五?蠻、當陽蠻等。
在廣闊的?瓠族分佈區及其附近,居住著不少廩君族和板?族後裔。東漢初被遷至漢水中游的一支廩君族,晉宋時發展為沔中蠻。另一支被遷到鄂東地區的,稱豫州蠻或五水蠻,分佈在鄂、皖、豫邊境的薪水、巴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一帶,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地方數千里。向北發展居住在東荊州(今河南泌陽)的廩君族人,到5世紀中葉還保留著殺人祭祀的習俗。
東漢末年,張魯在漢中傳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族人多信從之,大量遷到漢中。曹操平張魯,李虎、杜?、樸胡、袁約、楊車、李黑等為首的板?族人被遷到略陽(今甘肅天水東北),號為巴人或巴氐。這支巴人後與六郡流人輾轉入蜀,發動起義,推翻了晉朝在益州的統治,李特子李雄於晉惠帝永安元年(304)建立成漢政權。另部分被曹操內遷關中的板?族多達萬餘家,其後人口蕃衍,北至河東、平陽(今晉中、晉南)也有分佈。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關中聯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萬人,
反抗劉曜統治。早在漢初就已遷居商洛地區(陝東南)的板?族人,在南北朝時期沿丹水、沔水向東南發展,到6世紀時,已分佈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東西二千餘里」的土地上,而且還部分地保持著他們的固有習俗。成漢後期,?柯、興古(今雲貴東部)僚人大量北遷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給留居川北地區的板?族人以巨大的衝擊。南北朝後期,北魏勢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嚴始欣為刺史以統僚人。
進入江、淮、汝、漢地區的各族蠻人,地處南北朝之間,他們利用南北對立的矛盾,時或降南,時或附北,因而能延續活動相當長的時期。南朝在蠻人集中的地區設置「左郡」、「左縣」,以蠻人首領任令長、太守甚或刺史,進行羈縻。而在荊州置南蠻校尉、雍州置寧蠻校尉,統管蠻事。歸附的蠻人,一戶輸谷數斜,其餘無雜調。而漢人賦役嚴苦,貧者多逃亡入蠻,有的還成了首領,如桓誕。但各地蠻人仍不免於官府的迫害,他們反抗官府的起義鬥爭史不絕書。南北王朝都殘酷鎮壓這些反抗鬥爭,且常常把俘虜和降蠻大量遷徒到河內諸州、六鎮或建康,有的還被抑為營戶,或賞賜給官僚為奴婢。
南北朝是蠻族與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時期。《隋書;地理志》載:今整個湖北和豫、皖、贛、湘部分地區,當時多雜蠻族。與漢人雜居者,和漢人沒有區別;地處山谷者,則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廩君族和湘西、湘南的?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點,其餘地區則已漸與漢族融台。
東徙皖、贛的?瓠族,除部分與漢族融合外,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後裔,從而逐步形成後世畬族和瑤族的先民。宋武帝時的南康、揭陽蠻(今贛南、粵東地區)就是畬族失民,蕭梁時衡陽、零陵(今湘南)的「莫徭」蠻就是瑤族先民。晉宋時活動在巴東、建平(今四川奉節、巫山一帶)的?瓠族不斷向川東發展,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所以被稱為「蠻蜒」,他們與後世川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