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世卡斗

正文 第357章 稷下學派 文 / 曠野之銀狼

    「你小子倒是省事!」姜三爺笑道:「那我們現在先去哪?」

    「按理來說,應該是要去書庫看一下的。不過這事應該有人能去辦,而且外圍的書庫也就是初步的資料,我們都已經分析出來的,那就不要浪費時間了。」姜軍笑道:「當然,收集這裡的資料自然會有人去做。」

    資料情報,姜軍自然安排人了人去做,有九彩天柱幫忙記錄,比起謄抄都要快得多,順帶整理分析。

    「稷下學宮之中三教九流並存,想來外圍也是如此。」姜軍笑道:「博與精的辯題,想必大齊已然有所取捨。」

    姜三爺呵呵笑道:「若是某些大能,一項已經精修到極致,觸類旁通,參悟他法,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境界深遠,自然能夠齊頭並進,甚至是相互輔助,相互促進不提。一般人沒有這等心性。初學初聞,不求甚解,一心貪多,反而相互阻礙,限制發展,我們自然不會允許。」

    「最初我們也不怎麼限制稷下學士的發展,只不過後來發現這樣下去,誤入歧途的人還真不少,自己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居然就去抵制先生。」姜三爺笑道:「若是辯論,自然沒什麼,但是自身領悟不夠,還自以為是的,甚至是自相矛盾,連自己都弄不清這麼回事,就來怪先生不好的,豈不是笑話!」

    姜軍點點頭,現代來說並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但是也還是有地方習俗、傳統、文化與現代理論的衝突,更何況是這種狀況?三教九流,諸子百家,自身就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性,須知流派的根源是為了人類的進步,相互之間是沒有絕對的矛盾的,如何求同存異,相互促進是縱是們關心的問題,而打壓異己之類卻是下面心性不夠的人關心的問題,這就是眼光、境界的高低了。

    別的不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是什麼結果?儒家的地位確立了,所以儒家的教義就不用去討好百姓了,一心只要討好君王就可以了?

    所以仁而愛人變成的君權神授?變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眾生平等,慈悲為懷的佛教西渡才會有這麼大的市場?

    當然,就已個人而言,如果站得不夠高,就去博學,那麼結果自然不用多說。而對集團、整體而言,自然是更加傾向於共同發展。

    「要說這外圍,自然不用多說。」姜三爺笑道:「啟蒙、入門,最容易的自然還是儒家。」

    儒家並不是最早出現在稷下學宮的學派,但是儒家在大周乃至是其他秘境的整體地位卻是毋庸置疑的。

    孟子長期居齊,他的思想頗受稷下學者的影響,如孟子關於「養浩然之氣」的思想,就有學者認為是受稷下先生宋鈃、尹文「氣論」的影響。

    無疑,這個先後順序就很明顯。而後期荀子,則是稷下學宮的最後一個大師,他立足儒家,對稷下學術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總結,從人性論、認識論、政治理論、天人關係等諸方面對稷下學術進行了吸取和修正,從而將諸子學術推向**,成為戰國諸子學的真正總結者。

    儒家學派成為稷下學宮的顯學之一,其代表人物也正是上述的兩位大賢,亞聖──孟子和另一位儒學大師荀子,二位儒學大師在稷下各領風騷,使齊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儒家學派在稷下學宮的發達,其功勞應記在孟子身上。他率數百名弟子及僕從周遊列國,兩度游齊。一次在威王時,留齊至少3年之久;齊宣王時再度游齊,為客卿,受上大夫之祿,留齊約十餘年,他的到來,使得魯學與齊學開始了富有偉大意義的融匯,帶來儒學的新發展。孟子學說的核心是「仁政」,是孔子「德政」思想、晏子「善政」思想的發展,在稷下,他吸收了各派之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豐富了儒家學說,提出了鮮明的民本思想,認為得民心與否,是衡量君主是否夠格,是否真正得天下的標誌;斷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眾是社會的主體,國家的主體,得民心是做天子的基本條件,是這一學派思想發展的載體。

    在稷下學宮各家學派中,以管仲學派出現較早,而且是典型的齊本土文化。

    因管仲任齊相期間,對齊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代霸業,為齊國稱為春秋第一個霸主立下了不朽功勳,因此,管仲的思想在齊國備受推崇,管仲思想是齊國的傳統思想文化,逐漸形成了管仲學派,號為齊法家。

    無疑,管仲學派的存在,具有非常濃厚的大齊特色,更有甚者,可以說大齊的各種策略都是來自管仲血拍的思想理念。

    道家在齊國很早就有影響,戰國前期,齊國流行的道家思想以楊朱(楊子居)為代表。楊朱是老子的弟子,其思想特徵是「為我」,講究「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貴生」、「重己」。在當時,道家思想是影響極大的,曾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之說。

    道家學派並不是單一的,就好比儒家的思想也隨著時代、人物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有著種種的不同,道家也是如此。

    黃老學派,它是道家學派的一個重要分系。「黃」意為「黃帝」,黃帝是最完美的「王道」象徵,藉以發揮最理想的依托;「老」是指老子。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捷子、環淵等,其中以慎到為最。

    老莊學派是稷下道家學派分出的另一個派別,這一學派,以老子和莊周的思想為主流,但又發展和超出了老子和莊周的思想。在哲學上,主張虛無主義、相對主義;在社會歷史觀上,主張倒退復古,返歸自然。其觀點,主要包含在《莊子》一書中。

    儒道乃是所謂三教之二,發展繁榮自是不用多說。

    兵家學派的誕生當然與戰國時期齊國兵家軍事理論的輝煌成就有著必然的關係。孫武、孫臏的兵法被世界公認為「東方兵家鼻祖」,二孫之外,司馬穰苴也是一位有名的軍事家,《司馬法》就是追述他的軍事思想的著作。另外,在稷下還出現了許多兵家學者,《管子》一書中有大量的論兵著作,如《七法》《兵法》《參患》《立政》等。

    說起來,兵家也是要在學宮修行的,至於知行結合,加以實踐,兵家需要運用到軍武之中,而儒家等卻也需要在政務之中實踐,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在儒家思想基礎上鄒衍改造了古老的五行學說,創造了陰陽學派,創造「五德終始」理論、「大九洲」理論和天文歷象方面的學說,成為陰陽學派的代表人物。

    鄒衍開創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他把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附會到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的興替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在對宇宙的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齊地瀕海,這啟發了他對宇宙空間廣闊性的聯想。他的思想宏大不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因此有「談天衍」的美譽。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僅在當時受到重視,而且對後世的學術和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就學術而言,董仲舒將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相結合,開漢代儒學陰陽五行化的先河。就政治而言,五德終始說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歷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鄒衍認為,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而五德轉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的。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的,歷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一種必然性。

    「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鄒衍的這種學說為齊閔王稱東帝,燕昭王稱北帝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是不難理解的。這種學說後來被秦始皇接了去,為他的稱帝及其統治服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