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6章 合縱連橫 文 / 亞洲猛男
知曉了燃燈古佛的意圖之後,卡門頓覺一鬆,剛才總感覺哪裡不對,現在知道了對方的圖謀,有種解脫的感覺,望著眼前喋喋不休講述成聖好處的燃燈突然有種看小丑的感覺,本來淒苦的臉色更加晦氣。
「道友欲成聖否?」卡門一句話把燃燈問住了,神色一頓,知道卡門已經看破了自己的意圖,無形中剛才談話取得的優勢頓時消失了,不過燃燈畢竟是洪荒碩果僅存的幾位元老之一,自然不會被卡門輕易唬住。
「不錯」燃燈古佛沒有絲毫猶豫的回答道。
燃燈的痛快回答倒是讓卡門一愣,隨即說道:「既然如此那就好辦了,現在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烏塔歐世界,一個是我所在的世界相信你也應該知道。」
「知道」
「對於道友在卡俄斯世界取得的地位我絕對承認,而且我也可以答應不進入卡俄斯世界,大家相安無事,同樣道友也應該把你們世界過來的神坻帶走。」
卡門心裡思量了一番,說道:「他們不是我所能左右的,相信你也應該知道一些我們的關係,他們的勢力在我之上,我充其量頂多能在他們面前保持不敗罷了。」說到這裡卡門話鋒一轉,繼續說道:「不過我可以幫助道友,為道友之內應,具體情況還是請道友回去和他們商量一下再作答覆吧。」
燃燈上古佛知道卡門是想借助他的力量來對付這些敵對的神坻,不過他卻沒有讓卡門無償幫助的底牌,只能按照卡門的意願行事,無語沉默過後,燃燈離開了,留下冷漠的卡門。
卡門自然知道燃燈回去和上古七佛進行談判去了,上古七佛身份、實力雖然都低於燃燈,可是他們畢竟是七位大羅金仙,燃燈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要借助他們的力量。
現在佛教掌權的是幾位菩薩和如來佛祖,全是後來投奔而來的,佛教本土的神坻已經被架空,而觀世音菩薩更是被列為如來佛祖的繼承人,這一點讓佛教所有老的佛祖菩薩大為不滿。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自修義:觀世音,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認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所以生起煩惱並促成惡業,從而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而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不受所動,達到「如如不動」大解脫境。《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說自己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讚歎並賜名「觀世音」。
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並救拔其苦。《法華經普門品》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說,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觀自在玄奘認為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為「觀」,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所以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般若心經》。太虛大師認為: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所以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則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特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菩薩依德立名,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為某某。如《華嚴經》中便出現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印順法師依此認為,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名為觀自在。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繫縛,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薩的觀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而《心經》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便是依此義而言的。
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輔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位居補處的大菩薩;《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說,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
傳說的道場,普陀山本名梅岑,受《華嚴經》補怛洛迦的影響,改名為「普陀山」。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以為此島為轉站等候風信揚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鍔,在五台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回日本供養。慧鍔從四明(浙江寧波境內)出海,當船經過舟山群島時,被狂風惡lang阻住了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留在島上結廬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朝拜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現在的普陀山與洛迦山,是屬於舟山群島的兩個小島。普陀山的面積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最高點為佛頂山白華頂,海拔288.2米。現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佈於全島各處,其中以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三大寺,其餘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楊枝庵、大乘庵、廣福庵、圓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較為知名。
西藏普陀宮:西藏拉薩的「普陀宮」(即布達拉宮),也被視為觀音化身處。布達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樣,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
究竟的道場觀世音菩薩,並不說有固定道場。佛典說觀世音菩薩往劫中久已成佛。雖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實報土和方便土;雖常侍阿彌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現色身廣行救度(同居三土)。觀世音菩薩為令眾生投誠有地而示跡普陀,並非只在普陀不在他處,而是「無剎不現身」。《普門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隨一切眾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獨立一門。「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若菩薩只在南海,則不稱為普門。印光大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動,月影便不能分明。眾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誠,便難蒙救護。
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到處行慈運悲,以此大悲行願而救度眾生,廣做佛事。觀世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觀世音菩薩乃是大悲為道場。太虛大師說:「清淨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哪裡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裡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哪裡就是觀音道場。佛法認為,以無住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無處不在,觀世音菩薩以無所住而行大悲救度眾生。其大智大悲,並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別,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的。
為了籠絡上古七佛,燃燈絕對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上古七佛在整個佛教體系中雖然地位尊崇,可是卻沒有一點權力,甚至連幾位後進的菩薩也比不上,此刻成聖的機緣雖然不在他們身上,可是他們一樣可以分享燃燈的福利,甚至燃燈萬一成功之後,他們七位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燃燈的弟子,前途無量啊。
而卡門也開始忙碌起來,不知針對安德魯等神坻的天羅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