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十八章 節 人生一本書 文 / 照見五蘊皆

    人生就是一本書,需要細細品味。

    而一個好人的一生,正如一本好書,常常可以影響到很多人的一生。

    言羽從許多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之中,也漸漸學到了一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從屈原、**,甚至從**一生中最重要的對手——蔣介石身上,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在言羽看來,其實蔣委員長身上,也有很多的閃光點。

    比如著名的《開羅宣言》,便是由蔣代表中國與言羽極喜歡的羅斯福和丘吉爾兩位巨人共同簽署。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曙光初露的時刻,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於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協調對日作戰的共同軍事問題和戰後如何處置日本等政治問題,史稱「開羅會議」。

    其中,關於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各方同意:日本用武力從中國奪去的東北各省、台灣和澎湖列島,戰後必須歸還中國。

    《開羅宣言》以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談精神為基礎,由美方代表草擬,經中、美、英三方代表認真討論和三國首腦同意,並且送往德黑蘭,聽取了參加美、英、蘇三國德黑蘭會議的斯大林的意見,徵得了斯大林的完全肯定,最終以國際協定的形式公佈於世。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在重慶、華盛頓、倫敦三地同時發表了《開羅宣言》。

    《開羅宣言》是第一份確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條約性文件,它從法律上明確了日本侵佔台灣的非法性,為戰後中國處理台灣問題提供了國際法依據。

    不過在《開羅宣言》的形成過程中,亦可以看到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之間的差距。

    開羅宣言主要是在羅斯福總統的帶動下形成的,更多蘊含著羅斯福總統縱向解決問題的戰略智慧,相比之下,蔣介石的確略遜一籌。

    而二戰戰場上正義一方最重要的三位巨頭,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三人之中,言羽最欣賞的是丘吉爾。

    丘吉爾是英國首相,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他未上過大學,其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是經過刻苦自學而得來的。後來他也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丘吉爾認識二十萬個英文詞語,單這一項,就少有人及。

    此外他十分喜歡繪畫,年輕時曾有多幅作品在拍賣會上被買走。

    言羽看過他的《不需要的戰爭》——二戰回憶錄,寫得很好,也由此激發了言羽對二站歷史的深入研究,從中發現了很多極有意思的歷史真相。

    1953年丘吉爾也因《二戰回憶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而能夠與羅斯福和丘吉爾這兩位「巨人」在一起,能夠和這兩個和藹可親卻內心堅強的外國胖子一起合影留念,真可謂是人生莫大的幸福,而蔣介石就是中國當時唯一享受到這種莫大幸福的人。

    由此可見,蔣的身上,也必有過人之處。

    戰場上肯為蔣委員長拚命賣命的良將很多,言羽比較欣賞的有李宗仁,還有王牌悍將張靈甫,膽大心細。在言羽看來,張靈甫勝過了古代的猛張飛。

    而蔣能夠把諸多干將管理好,讓他們心服口服,肝腦塗地也效忠於他,這本身就需要很高的智慧。

    而從另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亦可以看出他堅韌的毅力和細緻的性格。

    蔣從1915年28歲記日記開始,便一天不輟地寫了57年日記,甚至每週、每月還要寫「反省錄」。

    「不管是在打仗,還是在旅行,他每天都寫,從不間斷,他的恆心和毅力難以想像。」

    在日記中,蔣介石經常罵人,包括宋子文等人都曾被點名批評,「有時罵得很刻薄」,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蔣介石的日記不是寫給別人看的,而是很真誠地把日記當作自己一生的生命記錄。

    僅此一點,言羽就非常佩服他的毅力。

    在言羽看來,人的一生,沒有一點兒毅力,那真是成不了什麼事的。

    有一個人,21歲,生意失敗。22歲,州議員落選。24歲,生意再敗。26歲,愛侶去世。27歲,一度精神崩潰。36歲,眾議員落選。45歲,參議員落選。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49歲時,參議員落選。52歲,終於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他叫林肯,堅信命運的延遲,並不是命運的拒絕,而是努力還不夠,最終終於成就不凡。

    少年時的言羽,經常為這些歷史人物而感動。

    不過在為歷史人物所感動的同時,言羽更多的是學會了,逐步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

    言羽不僅發現,自己生來就有很多方面比別人笨,而且更讓他驚奇的是,他發現自己比絕大多數人都更懶。

    比如明明從小爺爺和爸爸就經常灌輸,「體德智」,說身體最重要,要經常鍛煉。

    言羽也已經意識到了,身體的確很重要。有時明明腦子還很靈活還想多看點兒書,手裡捧著小說,身體卻很困乏想睡,最後不知不覺的眼睛都睜不開了就睡過去了。

    所以身體是所有偉大思想的根器和載體。

    不管你是想聽腦子的,還是聽身體的,如果身體撐不住,最終還是不得不聽身體的。

    於是言羽有意識地學武術、跳霹靂舞、跑步等等。

    跑步其實是一個最簡單效果也極佳的鍛煉方式。

    作家村上春樹就是個奔跑者,他曾經說:我一直都非常喜歡跑步,讓跑步成為一種習慣對我來說並不是特別難的一件事。所需要的就是一雙跑步鞋,你可以在任何的地方奔跑。幾乎只需要一雙鞋,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什麼人都可以跑起來。

    不過言羽發現,知易行難,比如要堅持每天晨跑,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言羽只堅持了幾天就放棄了。

    說到堅持跑步,言羽很佩服一個人。就是台灣王永慶,他堅持跑步,幾十年從不間斷,一直跑到了80多歲才停止,最後活到了92歲。

    言羽還對王的一件寶貝感興趣,據說王有一個巨大的化石,名叫奇木精髓,是新西蘭的南貝殼杉化石,他很喜歡,有條件每天都要抱一抱它。

    言羽生來就對各種奇珍異寶甚至精巧奇石感興趣,後來去祖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旅遊,都喜歡收集小石頭。

    後來言羽失蹤以後,高輝是這樣形容言羽的,他說言羽就像一陣風,越過了高山,掠過了湖泊,拂過了千山和萬水,卻不願意留下痕跡;

    而方波卻不同,他去的地方不多,做的事也不多,但他更喜歡一路都留下痕跡,不管是他征服過的土地,還是女人。

    高輝是言羽一生中難得的心靈之交,是言羽藝術領域真正的知己。

    隨著慢慢長大,越來越多地解除中國傳統文化,言羽開始有一點兒信命了。

    爸爸在言羽還很小的時候就給言羽算過命,找的是成都九眼橋很有名的一位瞎子。瞎子算命先生是這樣說言羽的:

    若非座上賓,必為階下囚。是易於大富大貴也易於大起大落之命……

    言羽覺得如果自己真有這樣的命很好,至少什麼都可以去經歷體驗一下。

    正如叔本華所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相對於後者從眾的庸俗,言羽無疑更喜歡前者寂寞的孤獨。

    而音樂人高輝,無疑是極少數可以真正理解言羽那種發自內心的與生俱來的孤獨的知己。

    言羽很小就發現,有些事情是天生的,如果沒有天賦,後來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完全彌補。

    比如自己生來就有很多方面比別人笨,其中有一點,就是五音不全,聽不清音符。

    而高輝,生來就有辨別絕對音高的天賦,那是萬中無一甚至百萬中無一的天賦。這讓言羽一直感到羨慕不已。

    言羽也是受到喜歡音樂的朋友們影響,才漸漸迷上了音樂。中學時,極喜歡一個人關在屋裡聽音樂。覺得有很多好聽的粵語歌,可惜自己都不會唱。

    不過相比於現代流行音樂,言羽和高輝一樣,都更醉心於清靜淒婉的古典音樂,特別是中國傳統古樂,其中美妙滋味,難以言表。

    言羽多年後還記得,高中時曾聽高輝撫琴彈奏一曲《平沙落雁曲》,用的是《枯木禪琴譜》。

    從悠揚流暢的曲調中,言羽分明能感受到寂寥碧空之中,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隱約傳來雁鳴之聲的動人場景。

    古人有雲,雁有五德。

    大雁又稱鴻雁,仁、義、禮、信、智五常具備:

    一、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為仁也。

    二、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為義也。

    三、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

    四、預避鷹雕,銜蘆過失,此為智也。

    五、秋南冬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

    《古音正宗》中如此評說《平沙落雁曲》: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因為身邊就有像高輝方璐這樣酷愛音樂舞蹈甚至願意用生命去追求藝術的朋友,所以言羽也很能理解歷史上很多藝術大師的生命歷程。

    比如劉海粟,自幼酷愛書畫,14歲就隻身到上海學習西洋畫,後來建立了中國美術館。

    劉海粟最愛黃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黃山為題材,可以說黃山是他藝術的源泉,他也給黃山增添了藝術的內涵。從1918年第一次跋涉黃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臨黃岳,跨度達70年之久,70年來十上黃山的壯舉,破了歷代畫家的登臨紀錄。

    劉海粟談他十上黃山作畫的體會時說:「在賓館作畫,水墨和重彩均有。但為借黃山氣勢,直抒老夫胸臆,墨是潑墨,彩是潑彩,筆是意筆。我十上黃山最得意的佳趣是:黃山之奇,奇在雲崖裡;黃山之險,險在松壑間;黃山之妙,妙在有無間;黃山之趣,趣在微雨裡;黃山之瀑,瀑在飛濺處。」

    劉海粟的潑墨潑彩繪畫具有強烈的光色效果,他對後期印象派塞尚、凡高、高更、雷諾阿、莫奈乃至野獸派馬蒂斯等西方現代畫家的繪畫成分都有所吸收,用到潑墨潑彩上來,用色大膽概括,創造出斑駁陸離、綺麗幽深的光色效果。他的潑墨潑彩是對自然物象的高度抽像,空氣和光影,也在畫家的筆下得到幻化,有著極為強烈的真實感,不僅有強烈的光色效果,更有高度寫意化的筆墨語言。他把青山綠水與水墨寫意結合起來,把用線造型及潑墨潑彩的表現性因素結合起來,構線為骨,潑墨潑彩,蘊涵了東西方繪畫的構成要素。

    劉海粟對於中國文人畫曾進行過深入地研究,直到晚年仍然熱情不減。如他對五代畫家關同能用淡墨波狀組織表現出空氣的幻覺,驚訝不已,不時地加以領會,將其經驗融化到自己的繪畫之中。他對南宋時期的淡墨暈染、明代沈周的青綠山水的筆墨特點以及唐寅的文秀畫風,也都能平心靜氣地加以領會學習。即使對於當時抨擊甚力的四王繪畫,也能辨證地看待,將以四王為代表的正統繪畫中的優秀成分加以繼承,如對王原祁如飛如動的中鋒用筆,在寫生中改造利用,成為長線大皴與渲染之法綜合運用的主要國畫寫生方法。他非常注重物象輪廓的安排,將明清傳統繪畫中的皴法作大幅度減少甚至不皴,而主要保留中鋒勾畫的輪廓以及少量皴線,這就為賦色填彩乃至潑墨潑彩提供了充足的畫面空間,甚至不惜五六次潑墨潑彩,以求其厚重效果和墨色、色彩的層次豐富。劉海粟潑墨潑彩畫的出現,從一定的角度看,當是明清繪畫的繼續向前發展,正是在深刻認識古代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積極變革,不僅僅是受到外部文化壓力後的劇烈變革使然。當然,張僧繇不用勾勒之法而直接以青綠、朱粉等進行創作,直接以重色染出陰陽光暗而成的沒骨法也直接啟發了他大膽變革。積極吸取西方的繪畫觀念,保留傳統的骨法用筆,以長線造型,演變出潑墨潑彩的法度。

    而藝術竟相通,劉海粟和傅雷,卻也別有一番淵源。

    在法國留學期間,傅雷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遇到和他一樣鍾愛藝術的巴黎女郎瑪德琳後,內向的傅雷一下子墜入情網,狂熱地愛上了她。本來傅雷出國前已與遠房表妹朱梅馥訂婚,愛上瑪德琳後,傅雷寫信給老母親,提出婚姻應該自主,要求與朱梅馥退婚。信寫好後,傅雷給劉海粟看了一下,請他幫忙寄回國。旁觀者清的劉海粟覺得傅雷與瑪德琳之間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又怕這封言辭激烈的信寄回國後,對老太太和朱梅馥造成傷害,就偷偷壓了下來。幾個月後,性格上的差異導致傅雷與瑪德琳分手,傅雷為這段感情的死亡而傷心,更為自己魯莽地寫信回國要求退婚對母親和朱梅馥造成傷害而悔恨不已,痛苦不堪中甚至想一死了之。劉海粟這時才告訴他那封信並沒有寄回國,說話間把信還給了他,傅雷感動得淚流滿面。

    傅雷夫婦對長子傅聰的關愛和教育因風行於世的《傅雷家書》而廣為人知。書中包含了傅雷夫婦1954年至1966年寫給兒子的百餘封書信,談人生,談藝術,談生活,瑣碎中包含著深切的期望。

    不過傅雷夫婦都死於**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之中。1966年9月2日夜在經歷了抄家和批鬥的凌辱後,傅雷夫婦在臥室自縊身亡。

    1966年9月3日凌晨,在經歷了三天四夜慘無人道的批鬥後,剛直孤傲的傅雷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想不到的是,溫和善良寬容大度、一直充當「溫柔的保護者」的梅馥竟也以身相殉自縊而死,也許正如她給兒子的信中所說:「我們現在是終身伴侶,缺一不可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而傅聰收到父親的最後贈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