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十六章 節 言羽之絕對 文 / 照見五蘊皆

    言羽一直都記得,小時候最貴的酒,五糧液也才2.9元一瓶,物價真低啊。

    隨著慢慢長大,言羽已經有了金錢和理財意識,很小就學會了倒買倒賣,交易賺錢。

    在家裡,爸爸媽媽也給了言羽和妹妹掙錢的機會。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習,拿獎學金,言羽因為成績好,拿得很多,而妹妹成績稍差一些,爸爸媽媽也調整了目標,同樣有目標獎勵和進步獎勵等。

    而另一方面,還可以天道酬勤,多勞多得,只要多做家務,都可以掙錢,這方面就是妹妹的長項了,各種家務都很擅長,得到獎勵後也越發地積極了。

    不過總體來看,言羽覺得,的確如諺語所說:

    「掙錢猶如針挑土,花錢猶如水沖沙。」

    因為攢錢不易,所以也愈發珍惜。

    上了高中,學習壓力煩重,老師管得很嚴格,但是總感覺少了很多耐心和愛心。

    這時候的言羽,已經開始後悔以前小學初中的時候,爸爸給的有些東西讓他送給老師表達心意的,他當時並沒有送給鄭老師、燕老師,而是自己買了音樂賀卡或者自己用心親手做一些禮物送給老師,而把爸爸給的東西都偷偷吃了賣了什麼的。

    因為言羽已經意識到了,人生啟蒙之初,如果有一位好的老師,能在小朋友的心裡種下一些善的種子,比如文學和藝術,就足可以照亮他一生,讓他們在未來一生的生活之中,都增添很多美好的樂趣。

    其實老師和父母一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雖然老師總是說不要送這些東西,只送一張卡片足以,但實際上老師給學生們這種人生的禮物,這種最美好的心靈的饋贈,其實是再多的物質回報也無法報答的。

    而高中同學裡,也有一位叫阿汪的,也是和言羽一樣,因為家裡窮苦,每次媽媽買了好東西讓他送給老師,他都覺得不值,心想自己家都那麼窮了,還要買那麼貴的禮物給老師,老師又不缺這些還有其它好多同學送呢,於是就偷偷地把好東西都自己吃了或者和朋友一起吃了。

    高中裡,仍有很多朋友,雖然成績很差,但是其實學識很淵博,和他們在一起,能學到很多奇妙的東西,生活會更加有樂趣。

    比如有一位叫王玨的同學,因為名字的『玨』有點兒諧音,大家都叫他「腳板」。言羽覺得『玨』字含玉,這麼精緻典雅的一字,竟然和臭腳板這樣的外號掛鉤,實在可惜了。

    王玨雖然有點兒笨,學習成績很差,但是他很愛學習,有各種新鮮事物他都願意很用心地去學,雖然學得慢,但是總能慢慢地都學會了。

    王玨常說,「技多不壓身」,多學習總是好的,未來不管走到哪兒,總可以有一技傍身。

    言羽覺得他說得很對。

    有一點言羽和王玨很像,都有點兒笨。比如他們倆都搞不懂,為什麼女同學們玩的跳皮筋,唱的那些歌怎麼數字總是不連貫沒道理。

    比如「小汽車,嘀嘀嘀,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言羽覺得那些數字都是胡亂喊的,沒啥道理。很多女同學都認為言羽太傻太較真了,管它什麼數理,只要喊著順口不就行了?

    良師益友,都是人生中另一扇窗戶。

    言羽一直很喜歡詩詞,也從朋友那裡學到很多。

    比如有一句好詩,是言羽從馬猴阿望那裡學來的: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而馬猴卻是從**《金瓶梅》中第四回中讀到的:

    柔玉見世貞語意皆堅,垂淚歎道:「唉!罷了,正是,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奴有從兄之意,兄卻如此無情;如今在你面前,我醜態盡露,反招君笑,有何臉面為人,留得此畫又有何用,罷!不如與畫同盡,抹去世上恥笑。」……

    馬猴以為此句極佳,特別是「照溝渠」三字,以為妙絕,經常有事沒事引用它,來表達自己對別人很好結果受到冷遇時的感受。他覺得同樣的意思,古人這句詩,可比現代人常說的俗語「熱臉貼上冷屁股」雅致多了。

    隨著讀的書多了,言羽也慢慢發現,除了唐代齊澣的詩中有「將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懷」等類似的詩句以外,其實這句詩在其它很多地方也都有,比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封神演義》第十九回,還有最早出現的,卻是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出裡也有這一句。

    而這時候的言羽,更已經發現,中國農村的農曆曆法,即陰曆,十分神奇,頗有講究。

    古人做了對聯,書寫了詩畫什麼的,常常要落款,寫明作品作於哪年哪月,就常用古時農曆。之前解謎時用到的「朔望」等知識,也來源於此。

    而有些千古絕對,也有天時地利人合,有機緣巧合在其中。

    比如蘇軾蘇東坡一向恃才傲物,與宰相王安石經常政見不合,王安石一方面很器重蘇的才學,一方面又覺得應該找機會挫一挫他的傲氣。

    適逢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個閏月,王安石即以此為題出了上聯要蘇軾對答: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軾絞盡腦汁,至死未能對出。

    而之後的後人想了幾百年,亦無絕配之對,再無精妙下文。

    在言羽看來,只要涉及到宇宙時空的本源奧秘的,都是很神奇的東西。而當年王安石的這一上聯,其實便是一個空前絕後的聯,所以也經常和喜歡詩詞歌賦的朋友們一起討論,希望自己也能機緣巧合,對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下聯來。

    言羽覺得,要對出這個下聯,光從文學上下功夫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天文物理知識。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個現代科學測定的數字。而中國的祖先古天文學家「伏羲」,早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就用土圭影子的變化測出一年的時間是365.25天,與現代科學測定的時間十分吻合。

    伏羲還以圭桿影子的長短點,定出了四節,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為後來的完整曆法奠定了基礎。到「夏朝」,曆法已初步完整化,所以陰曆又有夏歷之稱。民間諺語說的「四節八夏」亦從夏興起,原來「八夏」就是「八風」,是指季節的變化而產生的風向的變化,在「四節」的基礎上,再加上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每個節(季)會有不同方向的風,就是八風。

    地球除繞太陽公轉外,還要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自轉一周是24小時。人們在地球上還發現月亮有規律的運轉,月亮轉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它背著陽光的黑面正對著我們,於是我們就看不到它了,這叫做「朔」;再過十四五天,月亮轉到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時候,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又對著我們,這叫做「望」。它繞地球一圈是一個月,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是29天12小時44分零3秒。曆法上的月是整日數,叫歷月,以此和朔望月而區別。

    既然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而月亮有12個朔望月算一年,那事實上一個朔望月才29天12小時44分零3秒,12個月等於354天或353天,要比地球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少了11個整日還多。因此,不需三年,就必須以13個月計算作為一年。多出一個月叫「閏月」,閏月的年頭天數是384天或383天。所在中國的先祖,以19年安排7個閏月的手段,就和陽曆的天數接近吻合了,但依然有兩個小時的誤差,這就是傳統中國古話所說,「今年的皇歷明天不能再翻」的結論。因為無論如何用什麼辦法,也不可能將它搞的一點誤差都沒有,這是一個十分微妙的現象。

    那麼農曆的閏月,究竟是怎麼安排的呢?這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同的處理。西漢初期之前,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即「九月」,這個閏九月叫後九月。隨著曆法的逐漸精密,閏月的安置也有了新的規定,就是把閏月放在沒有「中氣」的月份,直到今天,這種方法還在應用。

    說到這裡,又出來令現代人費解的詞,九月怎麼成了一年的末尾呢?這還需要從節氣說起。原來古聖賢「伏羲」就曾以太陽照到南迴歸線的盡頭而向北移動的那一刻開始定為「冬至節」。從這天起,開始陽氣回升,天交一九。嚴寒的冬天帶來的諸多不便就要得到緩解了,所以民間諺語有「一九一陽升,九九過了冬」的說法。既然是冬至節以後陽氣回升,人們的喜悅心情從此興奮起來,就乾脆以冬至節為「春節」,新的一年開始,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就開始了。因為冬至節肯定要在陰曆的十一月,遠古就把十一月定為「子月」,冬至在子月,交子交子就是交十一月,故以吃餃子為慶祝。現在則把「交子月」演變為「交子時」,從而演變為春節除夕夜吃餃子,同時人們還保留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中國古人是這樣安排十二地支與月份關係的: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如此說來,子月是第一位,「戌、亥」月為九、十月,就是年尾了。

    於是把子月定為「開天月」,到周文王時,他也是一位古天文學家,他認為子月雖說開始交一九,陽氣回升,但天則是大冷的開始,於是文王將過春節向後推了一個月,即「丑月」,這時候的南方已有開化跡象出現了,所以將「丑月」叫做「劈地月」。到漢武帝時,他認為丑月仍是十分寒冷時期,又將春節向後推了一個月,即「寅月」初一為春節,這時一般來說,天已交六九了,這就是「春打六九頭」的來歷。這時,大地回春,萬物復甦,至今我們還保留著這個傳統的吉慶日。過了元宵節,人們就要開始下地勞動耕做了,所以把「寅月」叫做「生人月」,正月建寅開始了。

    原來我們現在過的春節,在歷史上曾有過三次改變。難怪有:天開於「子」、地劈於「丑」、人生予「寅」之論,這才是「三陽開泰」的真正來歷。所謂「三陽開泰」原來是春節改變三次的產物,如以子月為春節,那上面所說的九、十月為年末,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所以農曆的閏月究竟是怎樣安排的呢?古人把閏月放在年尾,之後隨著科學的發展,安排閏月亦合理起來。原來陰曆每個月都有兩個節氣,正確的說是每個月一個「節氣」一個「中氣」。

    以1968年為例說明:

    雨水正月二十一

    春分二月二十二

    谷雨三月二十三

    小滿四月二十五

    夏至五月二十六

    大暑六月二十八

    處暑七月三十

    白露閏七月十五

    秋分八月初三

    這裡的閏七月中,只有一個白露節,就是沒有中氣,按19年七閏法沒有中氣的月置閏就科學化了。

    從1949年起到2020年共91年農曆閏月分配情況如下:1949年閏七月1974年閏四月1998年閏五月1952年閏五月1976年閏八月2001年閏四月1955年閏三月1979年閏六月2004年閏二月1957年閏八月1982年閏四月2006年閏七月1960年閏六月1984年閏十月2009年閏五月1963年閏四月1987年閏六月2012年閏四月1966年閏三月1990年閏九月2014年閏九月1968年閏七月1993年閏三月2017年閏六月1971年閏五月1995年閏八月2020年閏四月

    從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閏四、五、六月的年頭特別多,閏九、十月的年頭就少見了,閏十一、十二、正月的機會沒有。原來兩個「中氣」的時間間隔,並不都是一樣的。

    因為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軌道上離太陽最遠的一點叫「遠日點」,最近的一點叫「近日點」。地球在遠日點附近運動的快,兩個中氣間隔時間長,最長的一月可達31.45日,故不含中氣的機會多,閏月就多。在近日點附近地球運動的快,兩個中氣間隔時間短,閏朋的機會就要少,直至沒有。

    二十四節氣,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實際是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反映,與月亮的運動沒什麼關係。太陽每年在公歷三月二十一日通過春分點,在黃經帶上為「零」度,後沿黃經道運行,黃經日逐漸增加,一個回歸年就是繞黃經道一圈。二十四節氣就是將這一黃經圈分為二十四等分,每等分十五度。太陽光通過每等分的時間相等。所以以公歷安排二十四節氣變化不大。

    有兩句口訣:「上半年六和二十一、下半年八和二十三」。就是說在公歷的上半年,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下半年則在每月的八日和二十三日。

    言羽經常認真研究,通過學習一系列的天文知識,才知道原來在陰曆的一年裡,立兩個春,又閏八月,就是保證四季分明。且「冬至」一定要在「十一月」,而夏至又必須在「五月」,不然的話,夏至後要穿棉衣了,冬至過後反而炎熱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王安石給出的上聯就好對了。言羽和朋友們討論,有人對出了一些下聯,比如:

    「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四季三冬子午鄉,世上重至冬夏。」

    因為在古經典著作裡對冬至和夏至必須在十一月和五月有「二至還鄉」之論,也就是說,十一月和五月分別是冬至和夏至的「家鄉」,它永遠都不能「搬家」,所以,以「子午鄉」對「雙八月」勉強算是工整的。「三冬」是因為歷史上將春節改動過三次,且都是在冬季施行的。以地支「子午」做「十一月和五月」的代稱,並不牽強,現代歷書上仍在使用。「重至冬夏」是說兩個「至」:冬至和夏至。

    後來又有人對出了: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而言羽自己,也對出了兩個下聯,都非常有趣:

    三言兩拍再驚奇,地府人妖拍拖。

    四書五經怎糟粕,天道五行經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