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十八章 節 生當有樂趣 文 / 照見五蘊皆

    言羽認為,雖然胡適提出的「脂硯齋即曹雪芹」之說不妥,但總體來說,胡適還是一個真心做學問的人,而且還相當有情趣。

    胡適一生獲有35個榮譽博士學位。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香港等地,拿到如法學、文學、哲學、人文學等博士學位。

    言羽覺得這人好生有趣,不知他一生要這麼多博士學位,爭這麼多浮名來做什麼。

    然而後來研究發現,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提出的文學改良的八事,還是頗有些道理的,這八事是:

    須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需講求文法

    不作無病之呻吟

    不用典

    不避俗字

    不講對仗

    務去濫調套語……

    胡適還明確提出了「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

    而研究問題,首先要有科學的方法。

    胡適研究問題的方法,主要受到赫胥黎和杜威的影響。「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想,教我處處顧到當前的問題,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到思想的結果。這兩個人使我明瞭科學方法的性質與功用」。

    赫胥黎說「拿出證據來」,胡適說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胡適把杜威的「思維五步」,改作三步:一是先研究了問題的種種方面的種種事實,看看究竟病在何處;二是根據於一生的經驗學問,提出種種解決的辦法,提出種種醫病的丹方;三是用一生的經驗學問,加上想像的能力,推想每一種假定的解決法應該可以有什麼樣的效果,更推想這種效果是否真能解決眼前這個困難問題。推想的結果,揀定一種假定的(最滿意的)解決,作為我的主張。胡適認為,「凡是有價值的主張,都是先經過這三步工夫來的」。

    運用以上的科學方法,胡適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對古史、對《紅樓夢》的考證,都是用真切的實例給青少年展示,如何運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科學方法,來做學問、做人。

    他自序的《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彙集了十年來自己思想發展的主要成就,從思想的方法,人生觀,中西文化觀,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做學問的方法論幾個方面入手,為研究思想提供一條清晰的路徑;

    而且闡明了只要掌握正確的治學方法,就可以不被人牽著鼻子走,就可以成為一個有獨立見解而不受他人蠱惑的人。

    胡適的很多書中,都引了中國傳統的一些古詩詞,言羽十分喜歡。

    比如引了《靈烏賦》:

    范仲淹生性耿直,看到朝政過失都要理直氣壯的批評,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被呂夷簡蠱惑君主貶為饒州知州,後又幾乎病死嶺南。范仲淹妻子李氏病死在饒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縣令的梅堯臣,就寫了一首《啄木》詩和一首《靈烏賦》給他,勸范仲淹學報喜之鳥,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凶訊而「招唾罵於里閭」,讓他從此拴緊舌頭,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回寫了同題《靈烏賦》給梅堯臣,斬釘截鐵的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為世人所千古傳頌。

    《靈烏賦》裡很多詩句言羽極喜歡:

    「鳳豈以譏而不靈?

    麟豈以傷而不仁?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不學太倉之鼠兮,

    何必仁為,豐食而肥?

    倉苟竭兮,吾將安歸!

    又不學荒城之狐兮,

    何必義為,深穴而威?

    城苟圯兮,吾將疇依!……」

    上了初三,說到以後高中分班和讀大學的事,大家就會討論各自想讀什麼樣的大學。

    言羽第一想讀的學校,便是北大,其次是清華。

    因為在他看來,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也是白話文運動的中心,魯迅、周作人、沈從文、郁達夫、梁實秋、林語堂等現代文學大師都曾在北大任教,胡適也曾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院院長。

    百年北大為中國造就了大量蜚聲文壇的詩人、作家,不僅有現代文學大師茅盾、朱自清,還有「新月詩派」主將徐志摩等。

    同時,北京大學自蔡元培校長開始就強調美育,北大學子中還出現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禪等大師大家。

    圍城中有一句話言羽極喜歡:「真理都是**裸的」。作者錢鍾書,讀的則是清華外文系;

    歷史學家吳晗也是清華的;

    而提出新詩三美的聞一多,同樣出於清華大學,他的新詩三美是指: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還有數學家華羅庚、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以及李政道,還有著名的「三錢」: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等。

    所以除了北大,言羽也很想去清華……

    那時候,因為瘋狂讀書,近乎癡迷,言羽對很多自己喜歡的作家都有研究。

    比如言羽很長一段時間都極喜歡魯迅,就會猜想,魯迅的筆名會有什麼意義。

    言羽自己揣摩,可能魯迅的『魯』,一方面應與鄒魯文化有關。

    鄒魯文化發源地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它是東夷文化和邾婁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融會了周文化、殷文化和東夷文化,博大而精深,鄒魯也是儒學的發源地,以魯產孔子、孟子而著稱於世。

    《莊子?天下篇》載:「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司馬遷也曾對齊地與鄒魯的風氣作過比較,說:「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史記?貨殖列傳》)。鄒魯「俗好儒,備於禮」是很有名的。

    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說:「儒之一詞,即原於邾婁之婁」,而最早的魯文化也是由「邾婁文化」裡發展出來的。「魯為婁轉,因婁得名」。

    北周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中,有「於時朝野歡娛,池檯鐘鼓,裡為華蓋,門成鄒魯」之名言。

    唐代開元盛世時的張說,在其《奉和唐玄宗〈經魯祭孔而歎之〉》一詩中,有「孔聖家鄒魯,儒風藹典墳」之佳句。

    唐代另一大詩人孟浩然,在其《書懷貽京同好》中,有「維先至鄒魯,家世重儒風」之妙筆。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確認為「聖人」的只有五人,即聖孔子、復聖顏淵、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而這五位聖人全出自鄒魯地區。可見,鄒魯地區在培養儒學方面是非同尋常的。

    而許慎《說文解字》在《大部》中解釋了「夷,東方之人」之後,又在《羊部》中指出:「唯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

    所以小時候言羽認為,孔子大力倡導的「仁」,或許是一種修心養性的法門,應能超凡入聖,長生不死。

    而歷史學家也考證了鄒魯文明的發展歷程:

    東夷土著古國——野店遺址,六七千年前

    東夷文明——黃帝生壽丘、少昊陵、伏羲女媧

    神農部族——或說炎帝即為神農氏。

    (《帝王世紀》中說:「神農氏作,是為炎帝」;

    《漢書2古今人表》及《易?系辭》疏將炎帝與神農氏合稱呼為「炎帝神農氏」。)

    炎帝、蚩尤——蚩尤與炎帝同為神農氏後裔,蚩尤活動在邾地西側。

    黃帝戰敗炎帝、蚩尤——蚩尤黃帝戰,遷南西為三苗民族。

    邾婁文明——以蛛蛛為圖騰的部落。

    邾國形成——邾國先人曾以蜘蛛為圖騰,後以蛛為國名。為書寫方便起見,改從邑朱聲之邾字。

    魯從西遷——魯為周初從西方遷徙來監視東夷諸國的新國。

    鄒魯文明發展——為什麼稱「鄒魯」一是邾婁文明在前,二是鄒為儒學復興地。

    邾國三遷——邾國反擊魯國侵略中,不僅百姓受苦,還有亡國的危險,遂有「三遷」之舉。

    為楚所滅——《漢書?地理志》:「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

    之後鄒魯文明繼續發展,傳承千年。

    另一方面,言羽認為,魯迅的『魯』,可能也有自嘲天資魯鈍有關,這一點從魯迅後來很多名言都能看出:

    「哪裡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寫作上而已。」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寶貴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而且現實生活中,也同樣有這樣命名之人。比如中山大學校長鄒魯(1885—1954年),幼名澄生,因「天資魯鈍」,自改名為魯。他感到科舉制度及教學方式誤國誤民,遂起辦新學之念,回埔聯絡張龍雲等人創辦了樂群中學,並親自執教。

    言羽猜測,魯迅筆名,亦有此意。而魯迅的『迅』字,除了迅速之義,可能也和魯迅小時刻「早」求學的故事有關。

    關於這一筆名的含義,魯迅先生的好友許壽裳在其《亡友魯迅印象記》一文中說魯迅曾對此作過解釋,也印證闡述了一些蘊含的深意:

    「(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其實,在此含義之外,「魯迅」這一筆名還另有「深意」。先看「魯」,魯確是其母親的姓,魯迅16歲喪父,與其母相依為命,母子感情篤深,以魯為姓,寄托著對仁厚而善良的母親魯瑞的愛;另外在古代,周魯是同姓之國。我們知道,在原始氏族時期,人類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即為「血緣家族」(馬克思語),同一血親的幾個家族構成一個部落。氏和姓是同其他部落和家族交際時使用的,氏和姓是同義關係,氏這裡表示部落,進入文明社會後,氏名為國名所取代。而同一部落中的幾個家族,為標明所由出生的血緣關係都有自己的標記,這就是姓。這種血緣關係最初是從女性來確定,因而一些出現較早的姓,如姬、姜、姒、嬴等,大都從女,這正是母系氏族的遺制。我國氏姓的第一次重大變革,當在武王立國前後,這時由於部落的瓦解,社會的基本單位以家庭為主,作為血緣關係的兩大標誌——氏和姓,自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一些必要的調整。《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玄曰:「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就是這次調整的結果,即姓已經成為表示家族的族號,而氏則用來表示家族的分支。姬姓為我國最古老的「姓」之一。周王族為姬姓,戰國以後傳說,黃帝亦姓「姬」,據《帝王世紀》載:「黃帝長於姬水,固以為姓。」周人的祖先後稷據《元和姓篡》載是黃帝之曾孫帝嚳的兒子,姓姬。姬姓部落遷至周,建立周國,文王時以國為氏,周武王時克商紂,建立周朝,至前256年,為秦所滅,周王族淪為平民,遂以「周」為氏。而「魯」亦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姓譜》和《元和姓篡》所載,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於魯,當姓姬,與天子同姓,氏魯。至魯頃公時,滅於楚,遷至下邑,子孫遂以國名「魯」為氏。顧炎武《日知錄》云:「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五帝以來之姓亡矣。」而周魯本為同姓之國亦鮮為人知!

    再看「迅」字,除愚魯而迅速之意外,還有「深意」。據《爾雅-釋獸》云:「牝狼,其子?,絕有力,迅。」即激,從犬言獸性,從水言水性。在文字學上,即孳乳而激烈的意思。現將「魯」和「迅」和起來看,「魯」取自母姓,「迅」古意為狼子,那麼「魯迅」由此可以理解為牝狼的一個有大力的兒子。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牝狼的兒子呢?這個問題侯外廬先生在其《韌的追求》一書中有過解釋,他說:「近代啟蒙思想運動有一個邏輯規律,即先修改舊時代天經地義的命題,進而否定舊時代這個天經地義的命題。」以「魯迅」為筆名正符合了這一邏輯規律,孟子曾講: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魯迅」以母為姓,以禽獸為名,是在承認舊時代這一天經地義命題的基礎上對他的否定,無父無君的人既然是禽獸,那麼我就是禽,我就無父無君,無綱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舊時代的束縛,我就可以迅猛奮起,頑強地向舊勢力、舊思想、舊文化作堅決的攻擊。由此看出,「魯迅」這一筆名反映了魯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舊時代決裂,與之作堅決鬥爭的決心……

    言羽最初極喜歡魯迅,但是後來讀了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後,覺得人生苦短,不該太過苦楚,相反應該有更多樂趣,哪怕孤獨,也當作幸福;即便失望,也保持微笑。

    言羽感覺,魯迅的文字有點兒像金庸筆下莫大的苦琴,劉正風和曲洋在彌留之際仍不忘評點莫大的胡琴:

    曲洋說:「他劍法如此之高,但所奏胡琴一味淒苦,引人下淚,未免也太俗氣,脫不了市井的味兒。」劉正風道:「是啊,師兄奏琴往而不復,曲調又盡量往哀傷的路上走,好詩好詞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好曲子何嘗不是如此?我一聽到他的胡琴,就想避而遠之。」

    而魯迅的很多文字,略顯苦悶和凝重,經常在沉默中爆發,發出心底最深處的吶喊,讓人激昂奮進之時,仍然感覺到生命之苦澀。

    言羽覺得,同學們之所以不喜歡魯迅的文字,甚至有些同學還很討厭背魯迅的課文,可能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文字太過悲傷。

    所以言羽希望,自己以後寫的習作,應該讓更多人感到開心和幸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