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二章 節 七歲看到老 文 / 照見五蘊皆

    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意思是與說,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3歲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

    所以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基本能看到其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7歲智力就70%已定性,基本可以看出其後面一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完全照這種說法,那麼言羽小時候的表現,已經決定了他今後的一生,都將是一個白癡。

    或許因為窮,很難吃飽,身體發育一直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言羽小的時候很笨,非常笨。

    可能是因為笨吧,後來長大了,言羽一直都不記得小時候的事。尤其是6、7歲以前的事情,好像都完全沒有發生過似的,根本就想不起來。

    家裡人常常說起言羽小時候各種各樣的趣事,而且一說起來就沒完沒了,但言羽自己卻一點兒印象也沒有。

    對言羽而言,似乎生命裡的意識世界,都是從7歲開始的。

    童年的記憶,有大片大片完全是空白,長輩經常說起的這樣那樣的狗血好笑的事,竟然都沒有在他腦海裡留下任何的印象,實在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

    正因如此,後來稍大些了,每每聽到某人對言羽說起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如何,又怎麼抱過他親過他什麼的,言羽總是忍不住會感到懷疑,繼而又會非常羨慕,羨慕某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記憶力,竟然連自己小時候的事情都能記得一清二楚,甚至連自己都已經完全忘了不記得了。

    這種事經歷得多了,言羽禁不住也會懷疑,自己小時候該不會真是腦子有毛病吧,為什麼這些事情一件都記不起來呢?

    爸爸媽媽經常說,言羽小時候分不清人,舅舅叫成叔叔,外婆叫成曹婆婆。明明很熟的親戚,過一陣子沒見了,下次見面就亂叫叔叔阿姨。

    這些言羽都不記得了,只有一件事卻記得很清楚,因為家裡親戚多,舅舅舅媽舅婆姨婆的一大堆,其中有一位,家裡人讓言羽叫「大姨婆」的時候,言羽一直以為叫的是「一婆」,而且自以為是因為一婆最大,所以要叫「大一婆」,而二婆婆三婆婆就不是老大,所以沒資格加上『大』字,不能叫大二婆,大三婆了。

    這個誤會,直到後來讀書偶然看到了大姨婆這三個字,方才醒悟。

    親戚們以前就有點兒擔心言羽會不會是智障,怎麼說話反應都比別人慢半拍。不過後來發現,他除了大腦發育慢,特別笨,似乎小腦發育也有些問題。

    言羽小時候手腳很笨拙,反應很遲鈍。

    爸爸媽媽扔給他洗臉帕,根本接不住。

    於是有意識地訓練他:

    每次都先問他:「準備好沒有?」

    「準備好了!」

    「我要扔了哦,真的準備好有?」

    「真的準備好了,媽媽你扔吧。」

    「那我數一二三,數到三就扔哈。」

    「嗯,扔吧!」

    「一……二……三……噗通……」

    結果帕子扔過來了,打在他胸口上,直接落水盆裡或者掉在地上了,言羽的小手這才伸出來。

    後來又讓他先就把雙手攤開來接,發現結果還是一樣:帕子打在手臂上彈落下去了,他的小手才開始縮回去。

    氣得爸爸直搖頭,說這孩子怎麼這麼笨呢。

    媽媽就說,沒關係,這是小腦不發達的典型表現,以後會慢慢變好的。

    小學期間,言羽還掉進河裡和糞坑裡幾次,所幸命大,都沒有被淹死。

    可能也是因為笨吧,小時候,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言羽都不怎麼愛講話。一直到很大了,說起話來還是唧唧咕咕,很難聽清楚。

    有一次在婆婆家吃桃酥,因為一塊太大了,媽媽就不許他吃完。他就把桃酥掰成兩半,說:「我先吃大半,剩的媽媽幫我帶回家,回家我再吃小半。」

    因為口齒不清,聽起來就成了「我先吃大便,回家我再吃小便」,而且說得一本正經的樣子,把大家都給笑壞了。

    小時候,因為窮,很少吃到糖,因此言羽和妹妹都特別喜歡吃糖,特別是親戚朋友從外地帶回來的各種各樣的糖,言羽吃了以後,還喜歡收集糖紙,沒事拿出來聞一聞,似乎還能聞到各種糖不一樣的香味,一聞到口水就留出來了。

    每次回到外婆家,如果能有糖吃,那簡直是把糖都恨不得當成飯來吃;外公外婆很喜歡言羽,臨走時還要給他裝些糖回去。有一次言羽嫌自己兜太少裝不完,就把衣服紮在褲腰上,叫外婆把糖從衣領裡往肚皮上倒,然後捧著一大包糖歡天喜地回家去了。

    某一天,去參加爸爸同事的婚禮,吃糖吃得歡天喜地的,回家了晚上怎麼也睡不著,然後就問:

    「爸爸媽媽,結婚有這麼多好吃的糖!為什麼你們倆結婚的時候不帶我去吃喜糖!!!」

    爸爸媽媽卻笑而不答。

    一直過了很多年,言羽都不明白自己當年這個問題到底有啥可笑的。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開竅,才一下子明白了為啥爸爸媽媽當時笑了那麼久。

    有一天,言羽突然拉著媽媽,說要「#¥%」。

    媽媽問了幾次都聽不清楚,就順著他的聲音說:「#¥%哦,好,#¥%」。心想就這樣把他糊弄過去。

    誰知言羽不停地說要「#¥%」。

    媽媽也就只好又跟著說了好幾遍:「好的,#¥%,#¥%」。

    但言羽見媽媽只是嘴上說,卻不行動,忽然就放聲大哭起來。

    媽媽頭一下就大了,連忙說:「別哭別哭,你到底要什麼嘛?#¥%是不是,我帶你去找#¥%。」

    於是帶他到衣櫃,打開衣櫃四處翻看,沒有,言羽仍然哭;

    再帶他到廚房,東翻西看,還是沒有,言羽還是哭;

    最後到處走到處找,把家裡翻了個遍,終於找到了,這才知道,原來他是想吃婆婆給的一種糖,卻怎麼也發不出正確的音……

    還有一次,言羽的媽媽因為得到言羽的爸爸和外公的支持,參加了文化大革命之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

    全國570萬青年爭奪27萬的大學生名額,錄取人數是27萬人,考試錄取比例只有29︰1,結果媽媽考上了,就離開家遠赴外地去讀醫科大學,留下爸爸在家照顧言羽和妹妹,只有放假了或者請假才能回家。

    那時候言羽還很小,不過兩三歲而已,正是最喜歡說話的時候,因為太久太久沒有見到媽媽了,終於等到放假了,媽媽剛一回家踏進門,言羽就跑過去拉著媽媽說個不停。

    或許是因為太激動太想媽媽了吧,言羽嘰嘰呱呱說了一大堆,說得好快好高興哦。

    沒想到媽媽聽了半天,突然來了句:「乖兒子你慢點兒說,你剛才到底在說些啥啊,媽媽真的一句話都沒聽懂啊。」

    結果言羽「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媽媽也覺得好傷心,抱著可憐的傻兒子哄了半天,也沒弄清楚他之前到底說了些啥。

    後來類似的情況又出現過很多次,親戚朋友都發現,言羽說話一急了就完全說不清楚,就給他媽媽講,言羽是不是大舌頭哦,要不要去醫院檢查檢查。

    於是媽媽就帶他去檢查,這才發現真是有問題。

    原來言羽舌頭下面的肉筋連得太緊,所以舌頭總是伸不直、團不轉,字就咬不准,話也就講不清楚。

    媽媽有些急了,又聽了醫生的建議,便打算在言羽的舌頭下面剪上一刀,把連著的肉筋給剪開。

    幸好晚上回家以後,聽了外公的建議。

    外公自己就是醫生,他說不要急,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先找其它醫生再看看,不急著剪。

    於是另找了一家醫院複診。

    這回看病的是一個老頭子,老中醫,只伸手捏著言羽的下巴張開嘴來看了看,就說,不用做手術了,回去吧。

    問他為什麼,回答很簡單:

    「說不清楚話的小孩子那麼多,有必要都去剪一刀嗎?這不是什麼必須動刀的大問題,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沒關係,給小孩子多一點成長的時間,他會自己慢慢好起來的。」

    這樣,這一刀才終於沒有剪下去。

    長大以後,言羽也做過一些手術,其中有些非常痛,比如鼻子。雖然只是聽家裡人說過,自己也完全不記得老醫生長什麼樣了,但是只要偶爾想起這件事,言羽的心裡就會湧起一股暖意。

    言羽的心裡一直非常感激那位免去他一刀之苦的老醫生。

    雖然老醫生可能從來不知道,但是言羽自己卻經常會想,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一個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可能給別人帶去無心的傷害——抑或是莫大的幸福。

    有時候他人的生死寵辱竟都取決於你一念之間,而你卻並不自知。

    而時間最終也證明了,老醫師看得相當準。

    言羽小時候這張連一句話都抖不稱抖翻不轉的嘴,長大以後卻變得相當好使,非常管用。

    耐心是一種美德,有時晚開的花朵,或許會更美。

    生活就是這樣,一切順其自然,花兒終將開放,果實總會成熟,人也會慢慢長大。

    言羽的外公也是醫生,是經常做外科手術的那種高級醫師。在言羽的記憶裡,外公是非常非常棒的。因為,單靠外公一個人在醫院工作,掙的錢就能養活一家大小七八口人,而且還能經常吃雞吃鹵鴨子呢。所以,剛一懂事,言羽心裡就有這樣的念頭:不管做哪一行,要做就要做好;就好比做醫生,那就得像那個老醫生一樣,不經意間就能恩澤他人。

    言羽經常都想,如果自己學醫的話,相信一定也會成為像外公一樣的好醫生。

    不過,言羽的媽媽也是醫生,她堅決不讓言羽再學醫。

    媽媽說,學醫太辛苦了,她不想自己的兒子也像自己一樣工作,學醫太累了。

    言羽後來也有了不少學醫的朋友,但他自己的確沒有從醫。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經常聽媽媽講到外公常說的兩句話。

    一句是,「不管什麼東西,如果真想吃真想要,就不要管價錢。」

    在一分錢可以買一斤白菜的時候,哪怕是一元錢一斤的蔗耳根,只要外公想吃了,外婆也一樣要買來給外公吃。

    甚至連60元一隻的老鼠幼仔,外公也買來吃過。外婆後來經常孩子們講的一句話也是,「真要想吃就不要管價錢。」

    另一句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鍾只有去撞過了,才知道它會不會響。」

    當時剛過文化大革命,媽媽已經生了小孩子,很久沒有碰過書了,但是內心深處,卻很想去讀醫科大學。

    外公就鼓勵媽媽,不要怕困難,既然有高考回爐的機會,一定要珍惜,應該去試一試,因為很多不是機會的機會,都是靠自己努力爭取才創造出來的。也正是因為有了外公的鼓勵和爸爸的支持,言羽的媽媽才能有機會從眾多的大學生考生中脫穎而出,最終如願考上了自己想上的醫科大學。而且她也是學校裡所有大學生中,唯一一位已經有了兩個孩子的年輕媽媽。

    因為她讀書很用功,所以很厲害,甚至有同班的年青男同學經常這樣講:「一想起她來,我簡直恨不得去死了算了,一個年輕小伙子,又沒有結婚,讀書還比不過別個帶兩個娃娃的婆娘家!」

    或許是遺傳了外公的醫學基因,後來言羽的媽媽也成為了一名主治醫師,並擔任成都一家醫院的副院長,扶危濟困,救死扶傷,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