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我們的洪流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丁日昌的見識 文 / 洪天水

    李鴻章回到自己的公館,在侍從的伺候下,換了衣服,略微小憩了一會兒,就信步來到廳堂,剛剛坐下,還沒來得及伸直腰板兒呢,恍然一瞥,看到一個大大的信封就放置在玉石案幾之上,順手拿過來一看,見那信封上只有密稟二字。

    呵呵,李鴻章一看這字,就曉得是是蘇淞太兵備道丁日昌的手筆了。

    於是,他就抓起一柄英國造的金柄裁紙刀,打開信封,展開信箋一看,赫然入目的是5個大字「請開船廠書」;李鴻章心裡一動,順序往下看去,良久,喘出一口長氣。

    原來,這丁日昌針對年來西洋船業對於國內船業的打壓現象感到擔憂,同時,他就建議:「准中國富紳收買輪船夾板,以裕財源而資調遣,」但「須由內地殷實華商出具連環保結,稟明地方官編立字號,一面由監督府縣設法稽查,以期有利無害。」

    原來,就只說這航運業,西洋輪船的入侵嚴重地打擊了傳統的沙船業,但清廷在4年前就既不自己發展輪船業,又限制民間購買輪船,於是出現了大量買辦與買辦商人購買或租雇洋船而又詭寄在洋商名下,或直接附股於外國航運公司的現象。今年年,為了改變華商詭寄洋商而「官司不能過問」這種「漫無稽查,誠恐日久弊生」的現象,丁日昌就向李鴻章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

    看著丁日昌的書信,李鴻章不覺得心裡暗暗的讚歎,這丁雨生確是個幹才!

    在這份給李鴻章的建議中,丁日昌進一步提出;中國要謀求自強,還應當建立輪船製造業,先請洋匠教授,漸漸轉向中國人自己製造輪船,自己駕駛輪船,甚至為軍事行動服務。

    而這封書子遞交給李鴻章的時候又正是他痛感洋人無狀的時候,所以,李鴻章當即就大聲的吩咐人,用600里加急,把這封書信以折子的形式,就標寫丁日昌的名字,註明是自己推薦轉呈總理衙門。一口氣吩咐完畢,李鴻章的心裡才有些舒緩的意思。

    閉上眼睛,他的眼前就浮現出丁日昌那做事認真的樣子。

    今年年初,這丁日昌初任上海道台時,自己要他遣裁戈登率領的英國「常勝軍」。這支軍隊有3千多人。但戰事結束後,英軍依舊把持著上海各城門及上海縣學宮、城隍廟、絲茶公所等「名勝要害之地」,不僅讓中國官民覺得恥辱,而且還要為英法軍隊給予高額津貼,成上海財政的「第一漏厄」。丁日昌通過外交途徑數次與英國交涉,致使英國同意調戈登回國,並要「常勝軍」限期撤回英國。丁日昌拿到英國裁遣軍隊的文件副本後,英國駐上海的領事巴夏禮拒絕見面。

    丁日昌派清兵封鎖了英國領事館,不准任何人進出,說:「英領事密件失竊,這裡實施戒嚴,禁止通行。」巴夏禮聽到稟報大怒,欲出使館尋找李鴻章,被把守的清兵擋住,說「奉丁大人令,密件沒有找回以前,任何人不准出入。」巴夏禮暴跳如雷,卻無可奈何。幾日後,領事館存留的一些食物已全部吃光。巴夏禮再也支撐不住,走到門口,可憐巴巴地對清兵說:「我已找回裁遣常勝軍的文件,請丁大人相見。」丁日昌來到領事館,等他在文件正副本上均簽了字,才命令清兵撤離。英法軍隊就這樣按期裁遣,為上海清除一大禍患。

    丁日昌,字雨生,號持靜,譜名仁壽,道光三年六月初一日,出生於廣東省豐順縣湯坑圩。丁日昌十三歲時,不幸丁父去世,家境開始衰落,不得不靠其母「樵蘇紡織」維持生計。丁氏兄弟也在繼續求學之餘,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以補貼家用。直到晚清,科舉仍然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但是科舉之路對於丁日昌來說,格外艱辛!

    1842年,20歲的丁日昌赴潮州參加科舉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中秀才。因家境貧寒,在赴考途中,因飢餓昏厥於揭陽新亨圩,為一農婦所救,從此丁日昌就事此農婦如漂母。

    經人介紹,丁日昌結識了惠潮嘉道李璋煜,與之縱談時事。李歎為「不世才」,並延為幕僚。此時,潮陽夏林人黃悟空組織雙刀會反官抗糧,圍攻揭陽城。丁日昌與馮奉初向李璋煜「入陳密策」,事平後又籌劃「善後事宜」,得到李的信任。之後,丁日昌又先後到揭陽、惠來等縣充當幕客。這一方面使丁日昌積累了封建統治的經驗與權術,另一方面也使之廣泛接觸社會,從而對衙門的黑暗、酷吏豪紳的貪鄙和下層民眾的苦難有了更多的瞭解。

    之後數年間,丁日昌或在豐順、或在揭陽課徒自修,或奔波於赴省的科舉之路。他曾三度參加選拔舉人的鄉試,可是都事與願違,名落孫山。他既失望,又不服氣,還對鼓勵資助他的人存有一份愧疚。然而正是在赴省鄉試中,他的視野更加開闊,接觸到的社會現實更加廣泛。

    正當丁日昌科舉之路屢受挫折之際,一場大事變意外地使他捲入仕途。10年前的4月,受到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潮陽縣陳娘康、鄭春遊等在陳店圩起事,潮州知府吳均率兵進剿不利。6月起事隊伍攻陷開惠來縣城,殺知縣湯廷英等官員,並乘勝圍攻普寧縣城。同時海陽縣吳忠恕、陳阿十等紛紛起兵響應,起事隊伍迅速壯大,並接連擊敗前來進剿的清軍。9月間,起事軍聯絡各部二萬餘人,分七路進攻潮州府,而省城方面也因為要應付紅兵起事,無從分兵。清廷在潮州的統治岌岌可危。此時丁日昌正在惠潮嘉道曹履泰幕中任事,自吳忠恕起義爆發時起,他就積極參與鎮壓這支起事大軍的籌劃工作。他給曹履泰寫了建議書,力主「大兵速進」,分兵三路進攻吳忠恕陣營所在的彩塘,將吳軍撲滅於初始階段。他具體提出「定期不宜過遲」、約集地方士紳「令作內應」、「分遣紳士隨同下鄉解散會黨」、「號令宜明肅」、「軍械宜多備」、「賊之退路宜預先堵截」等建議。當潮州府被圍之際,丁日昌一面參與籌劃戰備,「屢出奇計」,一面親自回鄉募勇,帶兵與民軍交戰。

    在清軍和丁日昌等所募鄉勇的拚死保護下,潮州於同年11月解圍。不久各路民軍也相繼被鎮壓,清朝在潮州的統治重新得以鞏固。丁日昌也因為「潮州軍功」,被地方官所舉薦,於1856年被任命為瓊州府學訓導。雖然這只是一個佐理地方學務的低級官員,但是對於長期寄人籬下的丁日昌來說,仍不失為「意外遭逢」,因此,他在安頓好家人後,於1857年初春離潮赴任。次年,他又以「潮州軍功」改任江西萬安縣縣令。

    丁日昌令萬安僅數月,即由於他的幹練,受到不少地方大吏的注意,尤其是江西巡撫耆齡的賞識。不久,耆齡調任廣東巡撫,丁日昌遂被他奏調為隨員同行。當時的廣東一直處於洋人控制之下,歷任官員多成為洋人的傀儡,士紳的多次鬥爭也屢屢失利。耆齡所以要讓丁日昌隨同赴粵,目的就在於希望這位出身於廣東的隨員能協助其解決洋務問題。事實上,丁日昌也沒有使耆齡失望,在赴任途中,經過考察思考,丁日昌就向耆齡提交了《陳粵東洋務書》,而且書中的有關建議很快就讓耆齡接納,並向朝廷奏報。

    正當此時,萬安士紳又向朝廷要求丁日昌回任,他遂於1860年7月重返萬安任所。9月,丁日昌改調吉安府廬陵縣令。越年春,抵擋不住太平軍李秀成部的進攻,棄城逃走。兩天後,太平軍主部別移,丁日昌雖然乘機收復城池,仍以「坐守守律褫職」被革。

    丁日昌被革去縣令職位之時,適逢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駐節於安徽東流,指揮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丁日昌對曾國藩一向敬慕,乃於1861年8月加入湘軍,成為曾國藩的幕僚,並旋即向曾國藩上書獻策。丁的第一份陳書,就是直接影響到湘軍後方安定的關於整治江西吏治的建議。丁日昌提出了「改弦而更張之」的十項措施,即「求實用」、「久職守」、「禁文飾」、「厚民風」、「留有餘」、「泯畛域」、「均肥瘠」、「正根本」、「清糧額」、「奮獨糧」等。第二份陳書,是關於賦稅來源的江西省丁漕問題。這份陳書針對曾國藩、胡林翼對此事整改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江西丁漕重輕不均」、「省郡銀價高下難定」、「完納漕糧宜酌分期限」、「考費兵差宜預安頓」、「委員差使宜酌量裁汰」、「書差浮費宜徹底刪除」、「幕友修金宜略為裁節」等七項措施。丁日昌的這兩份陳書,顯示了他在吏治和理財方面的才幹,引起曾國藩的重視,命令相關官員進行會議,提出補充意見。丁日昌把此事辦得十分細緻。他在總結各方面的意見後,於越年春,又接連向曾國藩呈上了《覆曾宮保陳江省丁漕事宜書》、《丁漕仍照舊收錢、漲落應由省城定價議》、《擬江省徵收丁漕章程》、《擬江省徵收漕米章程》、《核議攤捐應裁應留各款》等多份報告。這些報告基本均為曾國藩所採納,「次第施行」。

    丁日昌在連續上書言事的同時,還經辦了多項重要軍政事務,才華得以初展,於是聲名鵲起。前年年12月,經曾國藩的奏請,朝廷開復了丁日昌的知縣之職。

    就在3年前的秋冬之際,丁日昌在曾國藩幕府中,結識了李鴻章。當時李鴻章已經得到曾國藩的受意著手組織淮軍。出於對丁的賞識,李放下架子,這已經讓丁日昌十分感激,而對於李鴻章的才略豪氣,丁日昌早已十分欽佩,所以兩人一見如故,視為知己,而終成莫逆。第二年4月,李鴻章率淮軍到上海時,就跟曾國藩提出調用丁日昌的請求。一方面考慮到丁日昌入幕不入,宜繼續歷練,另一方面也考慮到曾國荃也有過同樣的要求,所以曾國藩沒有答應李鴻章。但是李鴻章卻為此念念不忘,三番四次向曾國藩、兩廣總督晏端書及朝廷要求調用丁日昌。

    終於在去年年10月,朝廷正式頒發上諭,同意李鴻章的請求。當月丁日昌就從廣州到上海,投入李鴻章幕中。

    去年9月,李鴻章向清政府奏調丁日昌時,評價丁「學識深醇,留心西人秘巧」,希望他能「學習洋人製造各項火器之法」,「來辦製造事宜」。同年秋,丁日昌從廣東抵上海赴任,隨身攜帶了西洋地圖並翻譯鑄炮各書,使洋務派官員郭嵩燾「服膺無已」。丁日昌也不無躊躇滿志地說:「此不世之遭逢也,吾得行吾志矣!」

    丁日昌接觸西學,始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其時,廣東作為主要戰場之一,慘遭英法聯軍蹂躪,與西方世界有更多的接觸。此時丁日昌從家鄉外出為官,多次前抵廣州,並從廣州轉赴任所,對於西學的所見所聞,日益增廣。進入曾國藩幕府後,曾國藩已經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丁日昌又受到曾本人及幕中一些初具洋務思想和西方科技知識人物的影響。一向注重「經世致用」的丁日昌從此開始留心西學,試圖從中找到治理大局的竅門。

    而早在2年前,丁日昌充當辦理厘務隨員再次赴廣州。他除了奉命派員到香港買洋槍、硼炮、洋硝等物資外,自己也開始學習仿造西洋火器。他在寫給李鴻章的信中就說過:「在粵曾向領事官詢習火器、硼炮製造方法,彼固不吝指授。」經過接觸、學習,丁日昌不久就掌握一些西式槍炮的製造方法,並在廣東募工,先後鑄造大小硼炮三十六尊,炮彈二千餘顆,運赴軍中使用。

    丁日昌離粵赴滬前後,已經是一個具有初步洋務思想的官吏。去年秋天,他在廣東給李鴻章寫信,已明確提出「師夷人長技」的主張;到滬任職之後,協助李鴻章籌劃和辦理洋務,接觸的人和事更加廣泛,使其洋務思想日趨成熟。歸納起來,丁日昌的洋務思想是:中國正面臨外侮,非自強無以自立,而欲自強必須向西方國家學習,必須打破陳規,廣納人才。他清醒地意識到西方國家侵略的野心,而且十分敏銳地看到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同時,他又以日本取法西洋漸至強盛為例,期使國人認識到洋務自強的必要。在實際運作中,他十分強調人才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認為只有通過「留心采擇」、「重賞重罰」才能選拔出有為的人才。

    丁日昌到上海赴任,先是在淮軍中供職,主要是「監製炮局」。

    曾國藩、李鴻章等在大量購買洋槍洋炮裝備湘、淮二軍的同時,也組織人員進行仿製。李鴻章奏調丁日昌的目的也在這裡。他讓丁日昌主持「洋炮局」的工作,此局與李鴻章原有英籍部屬馬格裡和韓殿甲主持的兩所洋炮局合稱「炸彈三局」。但三局生產規模小,設備簡陋,基本上採用手工製作,遠不能達到「師夷長技」的目標。年初,李鴻章向總理衙門遞呈由丁日昌起草的《論製造火器書》,就總理衙門關於淮軍仿製外國槍炮情況的詢問,十分詳細地介紹了三局的生產情況,著力重申學習外國利器的必要和可能。

    此書送達總理衙門之後,立即被抄送皇帝,實際上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御覽,從而得到總理衙門的支持。這是清廷內部講求洋兵器和建立機器局的最初醞釀。前些日子,丁日昌又向李鴻章提出,中國要謀求「自強之術」,除了要設立「外洋軍火局」外,還應建設製造夾板火輪船廠,並提出一套可行性建議與實施方案。丁日昌的建議得到李鴻章的讚賞,並轉呈總理衙門,再次獲得支持。

    前不久,丁日昌升任蘇淞太道治理上海期間,從俄、英商人手中收回吳淞口炮台地基,禁止外國小輪船進入中國內河,在租界取締賭場,皆是按照中外簽訂的法律條約為武器。在英商私自架設電報線後,丁日昌秘差鄉民將200多根電線桿全部拔掉。英國領事館發來賠償要求時,丁日昌嚴詞回絕:「中外交涉事件,凡載在條約者均可通行;其條約所不載之事,即屬所不准之事」。

    李鴻章就想起丁日昌和他說過一席話;每當和洋人交涉事情的時候,都恨不得和他們同歸於盡,這些人,太顢頇、刁橫了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