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我們的洪流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 史密斯的軍事教學之二 文 / 洪天水

    講到了這裡,史密斯突然停了下來,他看著天王,說想專門就上海戰役中太平天國與韃靼人隊伍之間武器裝備問題好好地說一下,請問天王和大家能不能給他這個時間讓他就這個話題說下去?

    盧森就笑著問大家,眾人自然沒有什麼意見,於是,盧森就點頭讓他繼續往下說。

    史密斯就舉起了拳頭,向大家示意,意思這就代表武器。

    然後,他說:「在武器裝備方面,天國與韃靼人隊伍的差距也相當明顯。但比起第一次戰役,太平軍裝備顯著改善,第二次戰役中,法軍發現浦東李容發部至少有幾百支西式滑膛槍,而第三次戰役時忠王麾下數萬人竟有1/3配備各種西式槍械,大多是老式滑膛槍。但這些洋槍多數是繳獲和走私所得,型號雜亂,質量低劣,許多槍根本不堪使用或打不準,且由於彈藥來源匱乏,實際作戰中並不敢多放,影響了戰鬥效果,部隊中仍裝備抬槍、火繩槍等舊式槍械,這些採用火繩發火的武器射速慢、瞄準困難,而且一遇雨天就不能使用,這樣的話,多數太平軍的戰鬥力只有以刀矛等冷兵器計算了。

    在這次上海的戰鬥中,聯軍和常勝軍使用的制式步槍為英國.577英吋恩菲爾德1853/步槍和法國m1859式11mm步槍,都是雷汞發火的前膛來復槍,由於有膛線,精度和射程有了相當保證,當時西方彈道學家試驗表明,在200步距離處射擊,滑膛槍所費子彈相當於來復槍的2倍,300步處為5倍,400步處至少l0倍。超過400步射擊距離,滑膛槍已完全失效,而來復槍在800碼處還可射擊較大的目標;在1000碼處,彈丸還有足夠的末端能量,可穿透4英吋厚的軟質松木板。因此,有人說,與當時的其它輕武器或冷兵器相比,每個握有來復槍的士兵等於擁有一門可達同樣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加上雷汞發火可以在陰雨天射擊,單兵火力上聯軍和常勝軍佔據壓倒優勢,而他們的訓練水平、單兵素養和火力組織能力又讓這一優勢得到更大的發揮。清軍、尤其淮軍仍處在和太平軍同等水平的冷熱混編、熱兵器中土洋混編階段,但由於編製固定,後勤統一,實際效果好於太平軍,且由於身處上海商埠便利,加上列強大力支持,洋槍供應源源不斷,即使損失也易補充,火力提高很快。淮軍剛到時洋槍還很少,但第三次戰役時已有足夠洋槍將全軍所有鳥槍替換。」

    講到這裡,邊上一個人遞給了史密斯一碗水,史密斯笑著向他表示感謝,喝了兩口,又接著往下說:

    「尤為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在各種炮的使用上,我們與敵對的方面也是相差懸殊。太平軍的火炮主要是自造土炮,由於採用泥模鑄造,氣孔較多,加上冶鐵技術落後,鐵的雜質多,炮身容易炸裂,不得不加厚管壁和加上鐵箍,導致火炮笨重;此外不懂得尺寸比例和彈道學遠離,全憑經驗出發,又沒有完善的瞄準裝置和實用的炮架、炮車,導致火炮準確性差、使用轉移不便;太平軍中也有少量「洋莊」即西方鑄造的熟鐵老式滑膛炮,這些炮採用新式炮架和瞄準裝置,攜帶方便,且炮身較為耐用,但太平軍自己不能製造,一旦損失無法補充,影響了使用效果;太平軍在戰役中也繳獲使用了極少量西方野戰炮,由於相同的原因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而對方呢?聯軍和常勝軍全部使用西洋野戰炮,英軍、常勝軍主要配備6磅、9磅、12磅、24磅和32磅前膛野戰炮,並使用爆破彈、實心彈、霰彈等多種炮彈和適合不同射程的發射藥;法軍還裝備了當時最先進、被稱為「小四寸」的1858式四英吋後裝線膛野戰炮,這些洋炮的大量使用改變了戰場格局,此前清軍對於太平軍憑借城牆堅壘為依托、使用望樓為耳目的防禦體系束手無策,如今洋炮卻可以輕易將這一切夷為平地,高橋、青浦、嘉定諸戰,清方都是依靠聯軍或常勝軍用炮火摧毀太平軍陣地才取勝的。

    清軍在上海之役中仍以裝備舊式中國炮和「洋裝」為主,即使淮軍也只在最後階段裝備了10門左右西式野戰炮,但由於多數戰鬥中他們能得到聯軍、常勝軍或會防局炮隊支援,所以同樣可以在火力上輕易壓倒太平軍。

    於是,就又回到了剛才所說的火藥問題,由於物資匱乏,太平軍使用的火藥只能使用以城磚和草木灰熬製的土硝,琉璜則因來源困難含量更少,這樣的火藥燃燒性能尚可而推力不足,用作槍炮發射藥則射程、穿透力都大打折扣,不論是土槍土炮還是洋槍洋炮都不例外,這就使得即使裝備完全相同的太平軍和清軍遭遇,清軍也能輕易地在太平軍射程外用火力殺傷他們。

    這裡,我略微提一下水師的問題,清方的優勢水師控制了制江權,保障了上海城的側翼,西洋艦船上的重炮又給予沿江太平軍以極大的殺傷。在第二、第三次戰役中,聯軍、常勝軍大量使用淺水炮艦和武裝輪船,在水網密佈的上海地區取得了極大便利,一方面,淺水炮艦的炮火可以延伸到陸軍火力不及的縱深和側翼,另一方面,輪船或小艇可以運輸少量突擊隊和火炮運動到太平軍腹地搶佔要害;此外,由於擁有輪船之便,清方即使出現部署錯誤,也能很快彌補錯誤,用輪船將兵力迅速運送到缺口地區,在第二、第三戰役的許多關鍵時刻,正是由於輪船將清方援兵及時運到,使得太平軍功敗垂成。

    上海之役暴露了太平軍火力不足、尤其射程不夠的弱點,此後的蘇南各役中,常勝軍、淮軍先在太平軍射程外用精確炮火摧毀其工事、然後再用步槍火力擴張戰果,成了教科書般經典的戰法,由於裝備的差距,太平軍對這種戰法束手無策,導致蘇南各地紛紛失守。

    而最值得我們天國的領袖們考慮的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上海之役的險勝使得淮軍發展壯大起來了。由於親眼見到洋槍洋炮威力驚人,西洋軍制訓練下的軍隊作戰凌厲,上海戰役結束後僅4天,清廷就諭令選派軍官學習西洋兵法,並認真學習洋人製造槍炮技術,「以為自強之計」,而切身感受到洋炮威力的李鴻章走得更遠,戰後不久,他就先後把淮軍中的抬槍隊、刀矛隊統統改編為洋槍隊,使得淮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完全裝備火器的步兵,並大量搜羅洋炮,擴編洋炮隊,還僱用英國人馬格裡在上海附近的松江設廠製造槍炮彈藥。

    我所說的這些,出了戰術上的分析,再就是對清廷中淮軍這一股新式軍事力量的擔憂,如果我們不重視這些,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的。」

    聽完了史密斯的講話,半晌,大家都沒有說話,還是梁王張宗禹開口打破了沉默,他說:「我與魯王馬上就要調過來兩萬的軍兵進山來,可是,你能不能告訴我,你最先教給他們的會是些什麼東西呢?」

    聽了這麼直截了當的問話,史密斯倒是來了勁兒,他比劃著說:「我親愛的梁王殿下,你和魯王的士兵進入山谷中的第一天起,我要通過簡單的平跑步等方式來觀察一下士兵們的身體狀況,如果沒問題,能通過的,他們就將開始一些具體的訓練。那麼,我也知道,很多的太平天國的軍官也會質疑,為什麼就用我一個人的想法來改動天國的固有的軍制呢?

    那麼,我就要告訴大家,我所依靠的絕不是我一個人在幾個月裡就研究出來的東西。

    我所依靠的是什麼呢?就是英國皇家的步兵操典。

    在英軍的步兵操典中,共分為八個步驟:1、士兵們聽從號令裝填滑膛槍;2、維持現在的陣形行軍接近敵陣;3、與敵陣距離約100米處,減緩行軍速度;4、與敵陣距離約50米處停止;5、聽從號令用滑膛槍對準敵陣;6、每列向敵陣一齊射擊、再裝填、再一齊射擊(反覆);7、當敵陣十分混亂,陣形大亂之時,聽從號令裝備刺刀;8、全軍突擊。

    這些,聽上去有些簡單,對於一名士兵,實現起來也並不困難。但讓數千人組成的龐大軍團在血肉橫飛戰場保持一個個隊列,作出整齊劃一的動作,不管身邊是什麼樣的動靜,是水還是火,你都得按照指令去進行,這就不是什麼隊伍都能做到的了。

    法蘭西共和國的將軍斐耶評論英國的紅衣兵,「英軍的光榮基本上來自嚴格的紀律,以及士兵的冷靜和頑強」可是,這遵守嚴格軍事紀律和冷靜頑強的士兵是怎麼得來的呢?那就必須要通過嚴格、科學、縝密的訓練才能得到。

    說到這裡,史密斯友好的看著梁王張宗禹,「那麼,我親愛的梁王殿下,不知道我說清楚了您的問題沒有?你是否滿意以這種方式來訓練您的士兵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