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我們的洪流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戈登要走了 文 / 洪天水

    到給兩江總督曾國藩發信時為止,在蘇州的江蘇巡撫李鴻章的淮勇已經有了三十餘營,人數達到了7萬餘人。

    兵精糧足,躊躇滿志的淮勇配備著洋槍大炮,打仗的時候有常勝軍等打前站,所以,他們的氣焰是日漸高漲。

    直到前些日子,數營人馬竟然竟自攻進了浙江境內去剿賊,這一下,可是惹惱了浙江的左宗棠,於是,就向上動了一本,彈劾李鴻章越境理事,攪亂大局。

    一時也鬧得紛紛攘攘。

    可是,對於這些,志得意滿的李鴻章早就不在放在心上了,因為,當淮勇初來乍到這一地區的時候,沒有人能看得上他們這些拖著大褲腳的鄉下人,是淮勇憑著自己的威力,一點一點的打出來的局面。

    當時,蘇州、常州還在長毛的手裡,他們這幾千扛著長毛的鄉下人坐著洋人的火輪,悄悄的來到上海,很久的一段日子裡,世界上好像沒有他們這些人什麼事體的。在這裡有「中外合防局」一路人馬,有江防軍的人馬,再有,就是後來的常勝軍。

    廁身其間,這一段日子裡,尤其尷尬。

    府衙之內,李鴻章正在和幕賓測算著這個月的釐金,正在這個時候,親兵來報,常勝軍的統領,英國人戈登來府求見。

    一聽到戈登的名字,李鴻章的心裡就是一陣忐忑,就因為這個英吉利國的死強牛,自己幾乎鬧的是前功盡棄,最後,終於是登報道歉,聲明賠禮才不了了之。

    原來,在與蘇州、杭州等地的太平軍作戰的日子裡,淮勇最初及其不得力,因為忠王李秀成的手下兵士也都是洋槍在手,戰法不俗。

    於是,當時朝廷上下就興起了一個借助洋人助剿的說法,而且,此法最先被奕?所提倡。

    就這樣,攻城見仗的時候,在淮勇的身邊,就多了一營人馬,他們就是所謂的洋槍隊。

    這洋槍隊裡面的人呢,且是多國籍,打起仗來卻是大有門道。

    李鴻章不愧是有眼力,他及時的發見了這些人的妙用,所以,很快的,他就通過英國領事,要求派人來領導這支隊伍。

    馬上,英國皇家工兵上校戈登就受任派出任洋槍隊頭領了。

    此時的洋槍隊由於戰績及其突出,已經被朝廷命名為「常勝軍」,這個戈登與當時西方僱傭軍中的亡命徒不同,他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英**人,出生於一個英國皇家炮兵將領的家庭,在他接觸這支隊伍的時候,就開始注重戰術訓練。

    一開始,李鴻章和戈登相處的還不錯,但李鴻章時常拖欠「常勝軍」的軍餉,這就是得戈登對李鴻章極其惱火。而實際上,在當時的清廷,任何一個軍頭都不會把拖欠軍餉當做什麼事兒,這是一件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對於戈登來說,這就是一種對於契約精神的褻瀆。

    去年春天,李鴻章率淮軍和「常勝軍」陸續攻下常熟、太倉、昆新、吳江、江陰等處後,於11月中旬兵臨蘇州城下,開始進攻蘇州。由於屢攻不下,傷亡不小。

    但在譚紹光領導之下守衛蘇州城的太平軍將領還有納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他們與主帥譚紹光一直不和。常勝軍的頭領戈登通過奸細瞭解到這一情況、特別是知道納王郜永寬還有投降之意後,便主張誘降納王,兵不血刃攻克蘇州。

    戈登的建議為李鴻章採納,而且淮軍攻城主將之一程學啟本是太平軍降將。經過一番秘密聯絡,郜永寬在11月28日派康王汪安鈞潛入清軍大營,與戈登、程學啟開始投降談判。幾天後郜永寬在蘇州城外陽澄湖親自與戈登、程學啟商議降約。

    第二天,郜將譚的頭顱送達程學啟處,並大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清軍誘降成功,終於「兵不血刃」拿下蘇州。

    當時在蘇州城裡的太平軍有八萬人之多,也可以說是兵強馬壯,事先呢,李鴻章也答應了讓這投降的八個王做清軍的副將,官居二品。

    當時這八王也是將信將疑,就提出讓他們認為較有信譽的英國人出面作保,於是雙方讓英國人戈登作證,並折箭為盟。太平軍是在這種情況下打開城門的。

    但他們還留了一手,只讓出半個城池,自己還佔著另一半,並在城中建起路障,以防不測。此時,進城的淮勇只有一萬人。

    當晚,李鴻章便佈置城外淮軍在四門外埋伏,次日上午李鴻章來到城內,傳令要召見太平軍八個降王,並說要當場封他們為總兵副將,八個降王不知是計,興高采烈地來到軍營。酒宴開始,忽然有親兵送來緊急公文,李鴻章便趁機離開,正當八個降王酒酣耳熱之際,進來八個武士,每人手拿著一套清軍的頂戴官服,說請大人更衣換頂帶。八個人洋洋得意地站起來,自己用手解開頭上包布,說時遲那時快,八個武士手起刀落,八顆人頭被斬落地上。

    李鴻章、程學啟在誅殺了八個降王之後,又在蘇州城內大開殺戒,將太平軍將士全部殺光。曾在蘇州城外作過證人的英國人戈登,得知這一消息後大驚失色。

    盛怒之下的戈登覺得自己受到了李鴻章的利用和欺騙,使得大英帝**官的榮譽受到了侮辱,到了這個時候,單純講道理已經不可能了,於是氣勢洶洶地拿著手槍,去找李鴻章,找程學啟。

    上海的外國領事館,代表列強及外國僑民,簽署了一份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徹底的背叛。並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再幫助清政府,並可能撤回幫清政府打仗的洋兵洋將。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朗,也從上海趕到昆山,與戈登商量借此從中方手中奪回「常勝軍」的控制權。

    而朝廷上也有官員上折子,要求朝廷處置李鴻章,以儆傚尤。

    李鴻章為挽回輿論,先重賞「常勝軍」白銀七萬兩,還有一萬兩獎給戈登本人,又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國使團去函,解釋蘇州殺降是中方的決定,和戈登無關。

    為了籠絡戈登,清廷還按照洋人的習俗,特地為他製造了一枚及大的純金勳章,鄭重的要授給他,但戈登說由於攻佔蘇州後所發生的情況,我不能接受任何標誌皇帝陛下賞識的東西。

    為了緩和與戈登的矛盾,李鴻章在報上發表聲明,說「殺降事件」與戈登無關,並厚葬了被殺的太平軍將領。

    在英國公使的規勸下,戈登最後雖然接受了清政府的嘉獎,但拒絕了李鴻章一萬兩白銀的賞金。今年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國在蘇南最後的軍事重鎮陷落,戈登隨即也準備返回英國。

    可是,在這個時候,這個英國人來幹什麼呢?

    心裡雖然在嘀咕著,可是,李鴻章深知戈登現在英國政府中說話的份量的,就趕緊吩咐人,打開正門,迎接戈登。

    這戈登來中國也非一年半載了,對於這個寥廓而神秘的國度,他還是依然存著一些關注與敬重之心的。

    在即將登上英國輪船返國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還有些事情沒有辦理好,對於這個國家,這些人,還有他應該有所交代的地方。

    那麼,幾乎是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有能力按照他所說的去做的人,聽得懂他的話的人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現在的江蘇巡撫李鴻章。

    於是,戈登就來到了李鴻章的府衙,出乎戈登的意料之外,這位巡撫大人竟然打開了大門迎接他的到來,這可是迎接聖諭才能夠打開的一扇門啊!

    只一瞬間,身材高大的江蘇巡撫李鴻章就笑哈哈的迎了出來,老遠的,就向自己伸出了他的手,按照西方的理解,握了握手。

    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與和諧。

    把戈登迎進客房後,李鴻章笑呵呵的看著戈登,喊著親隨去取給戈登提督準備的上好茶葉,接著,又噓寒問暖的問候著戈登的境況。

    這樣一來,反倒是把戈登搞得很尷尬,一時之間,只是話語寒暄。

    接著,李鴻章話題一轉,就說聽說戈登提督要登輪返國,所以呢,本撫就贈送1000兩紋銀,就算做一路上的費用吧。

    戈登一聽這話,急的漲紅了臉,堅決的表示不能接受李鴻章的錢財饋贈。

    李鴻章笑了笑,就說那也好,我就奏請朝廷,以大清國的名義,褒獎戈登提督,再以我清國的名義,饋贈你好了。

    戈登被他弄得沒有辦法,只得說出了自己此來的目的。

    他說,自己雖然即將返國,可是,這幾年在貴國的經歷,是我感到很留戀,所以,我臨行前,有些對於貴國事情的建議,已經找人都寫在了紙上,現在我把它交給李先生你,希望對你有用,對於你的國家有用!

    接著,他就從隨身攜帶的一個皮包裡,小心的取出幾張雪白的西洋紙,鄭重的遞到李鴻章的手中。

    之後,就表示告辭,李鴻章再三挽留用飯後再走,戈登都不肯,只得相送到衙署之外,握手而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