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我們的洪流

正文 第九十六章 慈禧與六王爺 文 / 洪天水

    僧格林沁戰死在臨汝鎮的消息一傳到北京城,就如同悶熱夏天裡響過的一聲悶雷,隨後,眾多的雨點就霹靂啪啦的落將下來。

    眾多的朝臣們紛紛的上折子,論說著各地督撫們的失職,言辭鑿鑿,必要皇上和兩宮皇太后下旨,徹查此事,不然,不足以振奮綱紀,以饗僧格林沁親王的英靈。

    宮禁之中呢,確實一直沒有什麼明確的表示,數日以來,竟然沒有朝會,只有總理衙門的人,在支應著上下18省並東西洋的事物,落寞的氣息充溢著上層,以至於讓圈內的人感到有些窒息,皇上和兩宮皇太后到底是準備如何應對這檔子事兒呢?

    此時,慈寧宮裡的慈禧太后心都涼了。

    這僧格林沁本來是道光皇帝親自看重的人。當年,哲裡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九代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突然病逝,因這位索王沒有後嗣,所以,道光皇帝就下旨,著科爾沁左翼後旗從索王近親家族的青少年中選嗣。

    最後,在備選的幾個少年當中,道光皇帝親自選中了當時只有15歲的牧羊少年僧格林沁。

    這樣,他成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道光皇帝的女兒,論輩分僧格林沁就成為道光皇帝的外甥,而隨著道光皇帝對這個15歲蒙古少年的不斷瞭解,其淳樸的性格就深得皇帝的寵愛。

    僧格林沁的青壯年時期,在滿、蒙八旗中任都統多年,他雖貴為王爺,又是軍隊的高級將領,但由於出身寒門,懂得民間的疾苦,所以他願意接近士兵關心屬下,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戰鬥越艱巨他越是親臨第一線督戰,往往是身先士卒,對部下賞罰分明。同時,忠君的正統思想給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惜對清王朝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道光皇帝駕崩時,僧格林沁為顧命大臣之一。咸豐元年(1851年),授僧格林沁為御前大臣,署鑾儀衛事。咸豐二年,主持道光帝梓宮遷葬,恭謹從事賞加三級。咸豐三年五月,受命督辦京城巡防。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漸漸地就將八旗制度變為純粹的軍事組織,八旗子弟,盡僉為兵,「以清語、騎射為務」,實行世襲兵役制。乾隆皇帝曾說:「朕常躬率八旗臣僕,行圍較獵,時以學習國語,練習騎射,操練技勇,諄切訓誨,此欲率由舊章,以傳奕祀,永綿福祚。」簡言之,為大清江山千秋萬代計,滿文不能失傳,兵權不能旁落。

    然而,到了道光年間八旗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了,幸好還有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尚稱勁旅,能與曾國藩、左宗棠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相提並論。

    如此,帶著兩朝皇帝對自己的厚望,僧格林沁對於國事可以說是盡瘁至極了。

    咸豐三年五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並派出北伐軍攻到河南省,一時之間,京畿地區都驚恐的不得了,流言四起。

    咸豐皇帝就令僧格林沁負責巡防京城。同年八月,先行派出的直隸總督納爾經額被太平軍的北伐隊伍打得大敗,太平軍的北伐部隊已經進入到了正定地區。

    咸豐皇帝急忙罷黜納爾經額的官職,又授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並在乾清宮親自頒發關防,將「納庫尼素光」刀授予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受命後立即率清軍急速進入天津南王慶坨與北伐軍展開激戰,北伐軍損失慘重,撤退到連鎮一帶。咸豐皇帝親賜僧格林沁「湍多羅巴圖魯」稱號。

    咸豐四年八月,僧格林沁在直隸鎮連用計大敗北伐軍,太平軍北伐首領林風祥兵敗被俘,一萬餘人全軍覆沒。咸豐五年正月,皇帝著加恩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並親加慰問,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四月十八日,詔世襲罔替。

    咸豐五年,僧格林沁受命率清軍抵高唐洲,圍攻北伐軍李開芳部。僧格林沁用計使北伐軍撤離高唐洲南移,並率清軍在任平縣馮官屯地方包圍北伐軍,派兵挖渠引運河水沖灌北伐軍軍營,騎兵配合火攻,使北伐軍失利,李開芳等被俘。咸豐帝在勤政殿筵宴犒賞僧格林沁及諸將領,並諭旨僧格林沁俸銀加倍(原年俸兩千五百兩)。咸豐七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鑲紅旗漢軍都統。

    滅掉了太平天國的北伐軍後,僧格林沁又在後來與英法聯軍的大戰中使出渾身的解數,事情雖然未果,可是,這些事情,都記在了慈禧的心裡。

    咸豐皇帝駕崩後,國事一度落在八大臣的手中,幾經周折,慈禧奪回了權柄,站穩了腳跟,而僧格林沁對於皇帝的忠心確實依舊沒有絲毫的變易,僅僅憑著這一點,慈禧太后就及其欣賞這位蒙古親王的作為。

    這幾年來,朝中諸事仗著皇帝的六叔奕?,畢竟是自己家裡的事情,就是有些個閃失的話呢,也用不得著意的查察。

    原本這僧格林沁就是看住這京畿一帶的地面兒的,可是,隨著戰亂的蔓延,這本來沒不應該他插手的事情也要他出面了。

    按照大清朝的祖制,蒙古各部斷不能出山海關外以及口外,擅自涉入者必從嚴察黜。

    但咸豐十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風起,朝廷授權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命其全力剿滅捻子。

    眼看著僧格林沁越戰越強,慈禧太后的心裡也是越發的有了依靠,是啊,畢竟不能把這18行省的兵權都付與漢人去執掌的嗎!

    到如今,一紙八百里快報,帶來了僧格林沁的死信,這如何讓慈禧太后能釋然於心?

    幾乎在接到遞報的同時,咬著牙的慈禧太后就讓人寫下了一份名單兒,這上面都是各省督撫和漕運總督等等的名字,慈禧太后久久的注視著這份名單,當她看到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的名字的時候,不由得哼了一聲,特別是這個曾國荃,這兩年來,朝廷上下盡著18省的錢糧給它使用著,可是,到頭來,卻使江寧城裡的長毛傾城而出,渡過長江,不知所終了。

    事到如今,還不發一紙的謝罪折子,以致江寧城還被洋鬼子白齊文所佔據,江南糜爛的局面至今沒有改觀。

    而那個李鴻章呢,佔據蘇州之後,竟然不思進取,坐擁眾軍,與洋人唱和呼應,全然不管大局。

    想到這裡,她氣憤的一巴掌拍在紙單子上,右手脖子上戴著的一個纖細的玉釧兒在桌案上一震,碎裂開來,掉在澄金磚地面兒上,斷成了幾段兒。

    身邊伺候的宮女嚇了一跳,趕緊上來撿拾。

    慈禧眼睛盯向窗子外面,口中猶自喃喃的說道:「這些奴才,究竟是些什麼心肝啊?」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報事的宮女低著頭在門邊啟奏,說奕親王求見!

    慈禧太后此時此刻,也正想著和人商量一下如何對付眼前的這些人物呢,所以,一聽奕?要見她,就吩咐道:「請奕親王到儲秀宮吧!」

    這儲秀宮早在12年前就是慈禧的吉祥之地。

    當時慈禧剛剛進宮,就住在這裡。也就是在這裡,被冊封為貴人,又於於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在儲秀宮後殿麗景軒生下了載淳,也就是現如今的同治皇帝。

    在儲秀宮的北房,有明間兒三座房子,暗間兒2間房子,中間一個最大的明間兒就是慈禧太后接見宗室或者近臣的正式場地之一。

    平日裡,一有了什麼難心事,亦或是傷心事,慈禧總是想回到這裡,因為,這儲秀宮裡有著當年一個女孩子的夢想,正是在這裡,一個不諳世事的女孩子漸漸地成長起來。

    奕?等候在儲秀宮正中的明間兒裡,看著房間中間的寶座,他也是心事重重。

    實際上,在整個咸豐一朝當中,奕?的地位並不是很重要的。

    這奕?當年與奕詝都是道光皇帝要選用的皇帝苗子,只是最後的關頭,天平向奕詝傾斜了過去。一個成為了咸豐皇帝,一個成為了奕親王。

    可是,當咸豐皇帝駕崩之後,這位六爺幫著倉惶的慈禧、慈安兩位皇后抓捕了八大臣,鎮住了朝廷,也就奠定了自己在朝中的位置。

    而從同治元年起,奕?就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所謂和尚不親帽兒親,畢竟關起門來都是一家人。

    奕?在對於國事的親力親為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到國策的弊端,在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王公大臣避之不及,又是這位六王爺,出來收拾殘局。如此,奕?通過蹚這泥水兒,也獲得了與洋人交往的經驗。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瞭解了西方人對於清朝的觀念。

    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文祥、桂良三人上《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分析了各列強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為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這個國策性的折子為後來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