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風雲大趙

正文 第四章 我必伐燕(9) 文 / 竹月下幻想

    孟闕見來援的燕軍其方向在燕國北長城的西起點方向,立刻知道了這是燕國的西北長城軍團。

    燕國西北長城軍團共有十萬眾,其中擁有燕國兩萬騎兵中的一萬人。

    據說田雙在掛帥出征前曾要求調這只軍隊來助戰,但燕王喜怕孟闕派胡族騎兵兩面夾擊燕國,沒有允許,田雙曾為燕王分析過孟闕以往的作為,認為他不會派胡族騎兵介入中原內爭,可惜燕王無論如何不信,最終的折衷方案是燕王將長城軍團的一萬騎兵都調派給了田雙。

    這時卻見來援的有七八萬人,顯見是把絕大部分兵力都派來了,再看這只軍隊中竟有三分之二是弓箭手,並且均勻的分佈在軍陣的前後兩個方向和左右兩翼,顯然是一種對付騎兵的新陣勢,要新訓練一種陣勢需要一定的時間,顯然是預謀已久,這是怎麼回事,莫非自己所得的情報乃是假的?真實情況是燕王和田雙演了一個雙簧,騙過了他而暗中調派長城軍團?

    想到這裡孟闕忽然對燕王喜和田雙升起了一種知己之感,要知他不會派胡族騎兵介入華夏之爭這件事,是不能對各國國王明說的,因為這是一種威懾力。

    但現在燕王和田雙竟看透了他的心理,他不由得大起知己之感。

    孟闕卻不知,燕王之所以敢大規模調動長城軍團,乃是跟慕容倍廣達成了協議,由鮮卑人為他守邊。

    慕容倍廣在燕國長城一線駐紮了一萬騎兵,而孟闕在北地共有八萬華夏和胡族聯軍,表面看實力懸殊,但孟闕真正的機動部隊卻並不多。

    孟闕在月氏有四萬軍隊,乃是三萬騎馬步兵和一萬從月氏投降士兵中挑選出來的奴隸兵,這些人要隨時防備台那由的反撲,不能調動。

    在匈烏郡也有四萬軍隊,但烏孫殘部的惕木扎同樣不會天真到認為一份合約就可以保護他不被趙國吞併,所以匈烏郡最多也只能派出兩萬人,一萬鮮卑騎兵加上少量長城守軍,燕王認為可以保衛北部邊境了。

    卻說孟闕立刻命令騎馬步兵分開成左右兩翼向燕軍撲去,燕軍的增援隊伍立刻停止,左右兩翼的弓箭手急速轉身,將正身體正面對準了孟闕的騎馬步兵。

    孟闕指揮軍隊萬箭齊發,高速衝向敵軍,卻突然在中途轉向,繞了個彎又向敵軍的身後撲去,敵軍後隊急速轉身,微有混亂,卻不曾散了陣腳。

    原來自孟闕的雕鞍馬軍誕生以來,騎兵和反騎兵的兩種戰術探討和實踐就不曾停止過,燕軍將弓箭手佈置在步兵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就是為了對付孟闕的騎兵,因此這些弓箭手訓練有素,並不因對方騎兵突然衝到身後而慌亂,並且這些弓箭手本身也都有佩刀,一旦敵人衝到近前,還可做步兵使用。

    在他們之後則是長矛兵,有這些弓箭手做緩衝,這些長矛兵也可以從容轉過身來,對付來自後面的襲擊,而有這些長矛兵的緩衝,後面和左右兩翼的大部分弓箭手又可以化身為步兵阻擋敵軍的衝鋒,萬一敵軍沖透軍陣,那些在最外層的弓箭手仍可對敵軍的返身迂迴衝擊再做一次適當的緩衝。

    孟闕也已看出了這種陣法的大致用法,他知道憑自己的兩萬五千騎馬步兵要殺散這些長城軍團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衝到敵軍後陣的弓箭手中途後再次轉向折回,又奔敵軍兩翼殺去。

    同樣殺到中途後竟忽然退出弓箭射程之外,下馬休息。

    燕軍見狀幾乎氣歪了鼻子,於是整隊前進,誰知剛一變成前進隊形,孟闕立刻再次率軍殺向燕軍側翼,於是燕軍只得再次停住陣勢,重新組織弓箭手轉身射擊,倉促間陣型已微見散亂。

    孟闕哈哈大笑,他深知,這種四面防守的陣勢站在原地那是無懈可擊的,但一旦移動陣型,就會立刻露出破綻。

    誠然,由於久經訓練,這少許的破綻不足以令敵軍迅速崩潰,但自己已足可拖住他,令他不能援助田雙的本陣。

    正在這時,從另一個方向竟又來了一隻足有二十萬人的燕軍,孟闕見這只軍隊有老有小,顯然是全民動員來的臨時部隊。

    孟闕知道燕國打仗素來喜歡全民動員,何況這場戰爭又是燕國生死存亡之戰,全民動員在情理之中,而孟闕之所以想只憑二十萬軍隊就打敗燕國的五十餘萬軍隊,乃是基於騎兵對步兵的優勢,此時燕國的正規部隊有刺蝟陣(這是孟闕突然想出的,對燕國這種四面防守的軍陣的命名)對付騎兵,再加上二十萬「民兵」可真是勝負難料了,而這一切還是建立在糧草能保住的情況下,孟闕不由得心中越發忐忑了。

    這只軍隊乃是奔趙軍大營而去的,孟闕知道以留守大營的騎馬步兵之能,無論防守和反擊都不懼這只民兵,但前提是趙軍騎兵能擊潰或拖住田雙的本陣。

    此時在田雙的本陣又是另一番景象。

    趙軍騎兵已經戰勝了燕軍和鮮卑的騎兵,但敵軍騎兵雖敗不亂,從容逃出趙軍弓箭射程之外,趙軍本來的目的也是打擊燕軍步兵,所以未曾追擊,返身奔燕軍步兵而去。

    燕軍步兵卻並沒有去攻擊佈滿鹿角和拒馬的趙軍大營,而是趁著騎兵和趙軍死磕的時候布好了陣勢,這同樣是一個四面防禦的刺蝟陣,不過其中一面是牛皮戰車而已。

    趙軍騎兵在東郭郎的指揮下萬箭齊發的奔燕軍側翼衝去,燕軍步兵同樣是箭如雨下,但趙軍騎兵不計傷亡,很快衝到燕軍弓箭手之前,這時他們又拿出了另一件武器——騎兵盾,這同樣是一件提前幾百年出現了的武器,燕軍弓箭手只有佩刀,本不是趙軍騎兵馬刀的對手,再加上騎兵盾更是瞬間就被擊潰,而騎兵盾的用處還不只是用來對付弓箭手,否則剛才就拿出來了。

    到了燕軍步兵的長矛面前這些騎兵盾才顯出真正的威力,騎兵盾拿在趙軍手中,隨意格擋,上護其身,下護其馬,極大的減低了燕軍長矛的殺傷力,而趙軍騎兵另一手的馬刀則大砍大殺,威力無窮。

    正在這危急時刻,燕軍和鮮卑騎兵忽然在後撲來,趙軍騎兵都有在馬身上轉身射箭的絕技,但這終究要比正面射箭差些,因此竟擋不住敵軍的越衝越近,於是不得已分出一半騎兵再次和敵軍騎兵戰在一起,燕軍步兵壓力頓漸,竟逐漸穩住了陣腳。

    等趙軍騎兵衝出燕軍步兵陣,再返身殺回時面對的仍是燕軍嚴整的隊形。

    趙軍早已試出,鮮卑騎兵戰鬥力極強,遠在以前的匈奴和月氏等胡族之上,再加上和燕軍騎兵的配合,不抽出一半騎兵不足以抵擋,但如果只用一半騎兵又不能擊破燕軍步兵,兩難之下也只得和燕軍拼消耗了,好在騎兵對步兵終究有一定的優勢,倒不至於因人少而消耗不起。

    此時三個戰場都已陷入膠著狀態,燕國的正規軍固然厲害,就是民兵,由於燕人素來善戰,又經常進行全民動員,戰鬥力也不容忽視,趙軍的騎馬步兵留一半人守營,另一半人組織了數次反擊,都不能打退燕國民兵。

    這場戰鬥從早上打到下午,雙方都已筋疲力盡,只是憑著一股士氣在支撐,孟闕預料最好的結局就是戰至天晚,各自收兵,來日再戰。

    最壞的結局則是忽然傳來趙軍糧草被燒的消息,這對戰鬥中的趙軍的士氣將是致命的打擊,至於擊退了來襲糧草的燕軍,則最多是斬了對方一員大將,對燕軍的士氣卻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

    孟闕此時已再度歇馬,他目光焦灼的望著開陽堡方向,那條路上卻空蕩蕩的並無一個人影,正在他心急火燎之時,忽然身旁的一個親兵喊道:「大王你快看,那邊跑來一個女人!」

    孟闕轉頭一看,只見似乎是從燕國薊城方向跑來一匹戰馬,馬上一個女人如飛而來,邊跑邊喊:「夢郎陛下,我是勃爾貼,有要緊事和你說,別放箭!」

    她身後遠遠的還跟著兩匹馬,顯見是一人三馬急速趕來,而她騎術之精,竟遠在一般騎兵之上。

    孟闕當然已經認出了此人是勃爾貼,急令士兵放行,他本以為是慕容煙雨出了什麼事,誰知勃爾貼下馬後卻告訴了他一個重要軍情,就是太子丹私盜虎符之事。

    原來,這事最早要從井蒼說起,她和愛碧美絲達留在煙雨宮後,她為了進一步做好「神皇奴隸」的工作,竟勸說慕容煙雨做趙國的間諜,將在燕國探得的軍情通過由她化裝的宮女帶出宮外,並進一步由在燕國的趙國探子帶回趙國。

    慕容煙雨同意了,不過這事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井蒼並不認識誰是趙國在燕國的探子,也不知到何處去找他們,為此她甚至打算在燕國用金錢發展幾個「下線間諜」,由他們直接送信到趙國。

    但這些事都還沒來得及做,就因為愛碧美絲達的「能吃」而暴露了兩人的身份,因此計劃流產。

    而慕容煙雨除了畫圖之外,也不曾有意的探聽過燕國的其他軍情,所以也沒太在意。

    不久前太子丹私盜虎符之事在燕王的震怒之下迅速在宮中傳開,慕容煙雨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軍情,於是派勃爾貼來給孟闕送信,卻在此地相遇。

    此時井蒼在趙軍大營,但孟闕聽井蒼說過策反慕容煙雨的事,因此立刻相信了消息的真實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