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日保安團

章 節目錄 第四百三十八章 鄭鬍子的反擊 文 / 虎籠山人

    「打北平?」冀察戰區作戰室幾名軍官都吃驚得站了起來。

    蔡文治參謀長走到地圖前,自信滿滿地說:「沒錯兒,就是北平!你們別看這裡是日軍的統治中心,其實並沒有多少兵力駐防。本來有兩個師團,可是第10師團已經調到黃河邊上防備第一戰區去了,留守北平的也就一個第21師團而已。一個三單位制團,滿打滿算,不過1.2萬人。我們集結三個軍的主力完全有把握將其拿下。」

    一名參謀質疑道:「處座,北平是沒有多少日軍,但周邊的小鬼子可不少啊!張家口有**混成第2旅團,天津有第27師團,保定有第110師團。這些地方都有鐵路相連,想要增援再便捷不過了!我們要是久攻不下,被小鬼子給堵在北平城下怎麼辦?」

    蔡文治點頭說:「嗯,你說得不錯!不過我們攻打北平不是為了佔領這座城市,而是逼迫日軍解包頭之圍。如果能將周邊的日軍都吸引過來,也未嘗不是一種勝利。」

    周參謀長問道:「定武,以我們的實力能對抗日軍三個師團就不錯了,何況北平和天津還有敵華北方面軍的直屬部隊。貿然進攻,只怕是抱薪救火,不僅救不了包頭,反而會給冀中帶來極大的危險。這一點,你想過沒有?」

    蔡文治忙道:「參座,這一點卑職也有考慮。以目前態勢來看當然是對日軍有利,所以我軍在攻打北平之前要盡可能地調動敵人,讓其首尾無法兼顧。然後再集結重兵出擊。如此,縱然不能全勝,也不會招之大敗。」說著從公文包內掏出一份擬定好的作戰方案,顯然是早有準備了。

    周參謀長伸手接過,粗略看了一遍,又遞給鄭衛國,說:「請總座過目!」

    鄭衛國看了一會兒,見內容非常翔實。估計一時半會兒也看不完。就先合上方案,抬頭問道:「其他人還有擬定作戰計劃嗎?」見眾人都搖頭,便擺手道:「那就散會,你們先回去。」又對蔡文治處長說:「定武,你這份方案就先放在這裡,我得好好看看!」

    「是,總座!」幾名軍官都識趣地告辭了。

    等大家都離開之後。周參謀長試探地問道:「總座,您對這份方案有意見?」

    鄭衛國先是歎了口氣,又擺手道:「不是,計劃擬定得很好!只是違背了我們之前制定的戰略,不得不與日軍拼消耗,這對我軍的發展非常不利,實在是心有不甘!」

    所謂之前的戰略就是避實搗虛。盡量不與日軍主力正面對決,而是多攻其軟肋。比如補給線、交通設施、廠礦企業,這些地方都是日軍防禦的薄弱環節,容易得手,代價小,戰果大。如此,我軍愈戰愈強,敵軍越打越弱,方是上上之策。

    可惜日軍搶攻包頭,一下子就打亂了鄭衛國的部署。現在的情形是包頭不得不救。如果袖手旁觀的話。不僅補給線有被切斷的可能,傅作義等盟友也有可能離心離德。如果搞成這個樣子,好不容易才形成的「華北同盟」體系只怕就要分崩離析了,冀中將不得不面臨孤軍奮戰的局面。

    周參謀長安慰道:「總座,這對我軍而言確實是一道難題,但又何嘗不是一個機會呢?」

    鄭衛國奇道:「什麼機會?」

    周參謀長解釋說:「證明我們誠意的機會。」

    鄭衛國點了點頭,說:「不錯!」現在冀中跟綏遠、中條山都有了初步的默契,但這份信任僅靠私人關係和個人人品來維持。薄弱得很。要想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形成更緊密的同盟,還得小心經營。當然,前提是冀中方面實力不至於大損。在這個崇尚槍桿子的年代。要是沒有實力,就算別人能高看你一眼,腰桿子只怕也挺不直。

    「嗯,看來這一仗是不得不打了!」鄭衛國沉默片刻,又道:「老周,那我們就這份方案再合計一下,看如何行動才最有利!」

    周參謀長點頭道:「好!」又建議道:「總座,這個計劃需要得到八路軍的支持,最好能跟他們協同指揮,免得調度不一被日軍鑽了空子。」

    鄭衛國贊同道:「嗯,我也有這個想法,你看跟上次破襲平漢線北段一樣,成立一個聯合指揮部如何?」

    周參謀長嘉許地說:「如此最好,不過此戰事關全局,參戰部隊甚多,必須要請一個在八路軍各部都說得上話的人才行。」

    當天晚上華北的無線電波突然變得稠密起來,像是一張無形的大網把整個華北地區都籠罩在內。特別是冀察戰區參謀處通訊科的電台工作人員更是忙得雙手酸軟,譯電員不得不輪翻上陣,把機器都使得發燙。

    次日,第129師劉師長匆匆趕到了蠡縣的冀察戰區指揮部。劉師長一見面就問:「鄭總司令,破襲行動是不是要取消?」劉師長說的行動是指之前已經制定好的「華北鐵路破壞行動」。

    為此華北各部都做了充分準備。特別是八路軍,幾個主力旅都在暗中集結待命,只等一聲令下。但目前形勢巨變,還要不要繼續行動,大家都不敢確定。原因很簡單,這次行動必須要由鄭衛國牽頭。沒有他麾下的精銳牽制住日軍主力,破襲行動很難順利展開。

    鄭衛國忙擺手道:「當然不是!若是行動取消,就不用勞煩您大駕了。不過具體的行動計劃可能要改一改。」

    劉師長點了點頭表示理解,說:「嗯,這是必須的,敵情發生了變化嘛,自然要做出調整。」

    周參謀長贊同道:「劉師長說得對,這是我們重新擬定的作戰計劃,還請斧正!」

    劉師長忙擺擺手。笑道:「周參謀長客氣了,斧正可不敢當!」看了一會兒,又突然問道:「你們打算先打正太線,再打平漢線和同莆線?」

    周參謀長解釋說:「是的,經過我們參謀部多次推演,認為逐次發動比同時發動要好。」這主要是我軍的調度能力和協同能力均遠不如日軍。像歷史上,國民政府在39年底搞的「冬季反攻」。全國各大戰區一起動手,卻被日軍各個擊破。搞得損兵折將,傷亡慘重。一時間失敗主義論調甚囂塵上,要不是後來局勢略有好轉,差點兒就要投降了。

    劉師長沉吟片刻,點頭道:「嗯,如此部署也不失為上策,我看這個改動確有必要!不過正太線上兵力似乎略顯不足。我認為還得增兵!」

    能夠增兵當然最好。像歷史上的「百團大戰」,彭老總本來打算讓120師派幾個團趕來增援,但這一計劃最終沒能實現。導致正太線上兵力不足,沒能達成預期目標。

    周參謀長有些為難地說:「可是我們現在兵力也很緊張,如果往正太線方向投入的兵力太多,其它戰場,比如平漢線就要受到影響了。」

    劉師長笑道:「不要緊。這件事情我來想辦法。打正太線,我們八路軍是百分之兩百支持的。」

    如果說八路軍最「仇視」哪條鐵路,必定是正太線無疑。因為這條鐵路把八路軍當時最大的兩個戰略區——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切成了兩半兒,相互之間無法呼應。所以歷史上八路軍很多戰鬥都發生在這一區域,像早期的七亙村、長生口、娘子關戰鬥,中期的正太路破襲戰(即百團大戰的前奏),後期44年、45年的反攻等等,都是圍繞著這條鐵路展開的。想知道華北形勢好壞,看看正太線就知道了。可以說敵後抗戰的歷史也是一部正太鐵路爭奪的歷史。

    周參謀長大喜,忙問道:「劉師長。不知貴軍能出動多少部隊?」

    劉師長想了一下,說:「兩個主力旅,一個炮團,十個地方團如何?另外還可以召集至少十萬民眾!」

    兩個主力旅由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各出一個,炮團自然是八路軍總部直屬炮兵團,所謂的地方團在歷史上其實也是主力團。只是在這個時空裡重新整編了幾個主力旅,這些團只能委委屈屈地算做地方部隊了。但其實力並不差,由於彈藥充足。訓練更加充分,戰鬥力與歷史同期相比甚至還要好一些。

    周參謀長頓時歡喜地合不攏嘴,連聲道:「足夠了,足夠了!」

    確實足夠了。區區一段正太鐵路,僅由**混成第4旅團來鎮守。而我軍方面,有49軍,358旅,暫二旅,還有十個團的地方部隊以及大量民眾配合,怎麼看都是勝算極大。順便解釋一下,暫二旅就是晉察冀軍區新編成的主力旅。

    當年八路軍想擴充部隊,常凱申又不給番號,沒辦法,只好自己來。第115師就以教字開頭,組建教一旅、教二旅……第120師以獨字打頭,組建獨一旅、獨二旅……第129師以新字開頭,組建新一旅、新二旅……呵呵,百萬大軍就是這麼變出來的。

    由於幾個師搶了先,聶司令員只好以縱隊(比如冀中歷史上是三縱,冀東歷史是四縱)打頭,下設支隊,支隊下面再設團,這個攤子其實鋪得更大。不過支隊總是沒有旅聽起來正規,而且支隊與軍分區是結合在一起的,有守土之責,不能輕易調離根據地。所以聶司令員藉著組建正規部隊的機會,又新編了暫一旅、暫二旅,據說暫三旅也在籌備之中了。

    兩天之後,正太路破襲戰正式打響,其攻擊要點主要集中在西起娘子關,東至井陘關的路段上,全長約三十公里。

    娘子關和井陘關都是天下有名的關隘,易守難攻。特別是井陘關,《呂氏春秋》、《淮南子》稱之為天下九塞之一。同時又是太行八陘中最重要的一條通道,連接著山西汾河平原和華北平原。歷史上漢將軍韓信指揮的「背水之戰」就發生在井陘關外。娘子關則在井陘以西,從廣義的角度講也屬於井陘關的一部分,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得名。

    1939年2月20日夜。戰鬥首先在娘子關打響。負責指揮此役的是暫二旅旅長郭天民,直接投入戰鬥的部隊為晉察冀軍區第五團,也就是影視作品中經常提到的老五團。該部基幹指揮員大都是老紅軍,還有部分是傷癒歸隊的老八路。因為老紅軍、老八路比其他團多,其戰鬥力在晉察冀軍區是數一數二的,估計也就楊成武的**團可以與之一較高下。事實上也是如此,兩支部隊都在暗暗叫勁兒,看誰才是晉察冀第一團!

    戰前。地下黨組織和偵察人員已經把娘子關及周邊地形,還有日偽軍的兵力部署情況摸了個透。

    娘子關一帶包括葦澤關村、東口村、娘子關城關、大口村、娘子關火車站、東兵營、磨河灘村、河北村、城西村、坡底村等。其東西橫穿一條大峽谷,也就是井陘峽谷的西段。鐵路穿山而過,公路沿水而行,關隘正好聳立在兩山咽喉地段。

    其娘子關城關居東,往西200米是磨河灘,沿狹長河谷形成3個村落:上磨河灘村、中磨河灘村、下磨河灘村。磨河灘西邊就是桃河與溫河的匯合處,河的西面是城西村和坡底村,娘子關火車站坐落於中磨河灘村,南靠綿山,北臨桃河與溫河匯合後的綿河,綿河的北邊是河北村。

    娘子關城關位於懸崖之側,北多峭壁。南多陡坡,西臨桃河,東沿陡峭山勢修築長城(就是著名的內長城,有興趣的可以查一查),可直上綿山,長城已多處崩塌,可以攀登。城關有有城門兩座,即東門和南門,均用磚券拱形門。東門是內口,沒有甕城。城台北側有磚砌石階可登上城樓。牆體彈痕纍纍。

    南門為娘子關城門的外口,城門建於峭壁之上,東面依山,西面臨谷,是深絕百澗的懸崖。崖上不築城牆,崖下是川流不息的滔滔綿水。南城的城台全用巨石築成,非常堅固,門洞為石券拱形。內無甕城,門額上書「京畿藩屏」四個陰刻大字。進城門之後,向右登石階可上城樓。城樓名「宿將樓」,為駐紮將帥之地。原為磚木結構的硬山頂建築。

    城關東面就是綿山,從南門東側爬上城牆,然後沿陡立的台階方可爬上綿山。由此可見,這個綿山比娘子關的城關更加險要。

    綿山是娘子關制高點,附近村落、鐵路、公路盡在其俯制下。國民政府在30年代準備抗戰時,在全國各要點修築國防工事,娘子關綿山上曾築4個鋼筋混凝土筒形大碉堡,以交通壕相連。山上4個筒形混凝土碉堡以戰壕相通,周圍設刺鐵絲網、壕溝。鬼子佔領後,利用了這些工事,其機槍火力可控制700米外山下車站,擲彈筒可轟擊娘子關城關。

    城關內及綿山上駐日軍50餘人,配備5挺輕機槍、4個擲彈筒。關北不足500米的大口村(有百餘戶人家),駐偽軍10餘人。

    娘子關車站位於娘子關城關以西約1.5千米,磨河灘村東南,是正太線要點之一,駐紮日軍**混成第4旅團**步兵第15大隊第4中隊主力,附大隊炮兵、機槍中隊各一部,共128人,偽軍17人。配備70毫米步兵炮1門,81毫米迫擊炮1門,50毫米擲彈筒10個,重機槍2挺,輕機槍7挺。

    火車站的防禦也非常森嚴。其東兵營為日式平房,距營房10米四周築1米高土圍牆,牆上開射擊孔。

    南山上300米處築1座碉堡,周圍設簡易工事和1道刺鐵絲網,碉堡火力可完全控制唯一的上山小路。

    西北邊築磚木結構機槍、步槍掩體,周圍是開闊地,難以接近。

    東北偏西、西北有矮灌木叢,可隱蔽接近。

    北面是綿河,通常水淺河窄,雨季山洪暴漲,水深河寬。現在是初春,水量倒是不大,只是河水冰冷刺骨,想要涉渡也夠嗆。

    第五團團長陳祖林將指揮所就設在綿河北岸,河北村西面的新家垴山頂,這裡地勢較高,可以俯瞰娘子關車站。為此,陳團長還特意在山頂上部署迫擊炮和重機槍,準備為山下部隊提供火力支援。根據部署,其麾下三個營將分西、北、南三路進擊。

    第1營和團部直屬戰防炮連將由西面發起攻擊,具體計劃是由上磨河灘村向娘子關車站隱蔽靠攏,然後以突襲的方式拿下這個要點;

    第2營在北,根據命令,他們必須先消滅大口村內的偽軍,然後由此從北面接近城關,襲佔之,再從側後攀登懸崖,攻佔綿山;

    第3營與山炮連在南,準備隱蔽接近,然後利用炮火掩護,直接向綿山山頂發起攻擊。

    晚上大約十點鐘,該部1營大約500多人從上磨河灘村悄悄逼近了車站。由於是晚上,加上此處地形起伏不定,部隊非常順利地推進到了車站以西約300米外的一個山坡上。再往前就是一片開闊地,將士們正準備再向前摸一段,沒想到車站瞭望塔上的探照燈突然射了過來。戰士們趕緊臥倒,但還是被一名日軍哨兵給發現了。

    哨兵看到燈光下人影憧憧,心知必是敵軍,不禁驚恐地大叫道:「敵襲!」

    ps:

    同志們多提些建議啊,山人絕對是從善如流,批評也行,呵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