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晉王呂布傳

章 節目錄 119 天下多少事.張飛的小計 文 / e江月

    次日一早,張飛就率一千部屬,作為先鋒,先行一步,六百餘里的距離,按這支隊伍的行進速度,大約需要十來天的時間,

    劉備則只比張飛晚一天出發,兵力則只有兩千。

    能夠這麼快就整軍出發,還要得益於一路行進間,都是青州牧孔融轄下,不虞糧草供應,不然,即使劉備只帶著這麼點人馬前去馳援,要帶的糧草輜重也不會少,沒個幾天的工夫,如何能啟程。

    一路上,過濟南國、樂安國,還有齊國,三國國相分別是王梁,楊沛,王暢,有太史慈手握青州牧孔融的軍令,三人出人出糧,毫不含糊,等劉備大軍踏足北海境內時,兵力已驟然擴張到足足八千。

    其中,齊國出兵兩千,濟南國和樂安國各出兵一千五百。

    有八千兵力在手,劉備心裡的底氣也就足了許多。

    可是,沿途所見,卻令他心裡的擔憂更甚,濟南國還好,遭災並不如何嚴重,樂安國和齊國就要稍嚴重些,正是秋收時節,可田地裡的收成,即使以劉備這個門外漢的眼光看,也比平常要少上至少三成。

    越往北海走,情況也就越發地嚴重,等大軍抵達距都昌三十里處的寒亭,周圍雖然都是良田,可收成,能有平常的兩三成,就已是謝天謝地了。

    由此可以推算,在遭災最為嚴重的東萊郡和北海郡腹地,用顆粒無收來形容,其實並不為過。

    到了這個地步,劉備心裡的擔憂,已是無以復加。

    他有過征討黃巾賊的經歷,知道越是大災之年,或是大災之地,流民也就越發地多,黃巾賊的聲勢也就會越發的大。那些流民為了吃上一口飽飯,可以做出任何事情!

    殺人,那還是小事,易子而食,那才是真正的人間慘劇。

    可是,對付這些黃巾賊,最為困難的,並不是如何打敗他們,而是如何讓他們不再起來作亂。

    將他們打敗,沒有飯吃的情況下,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他們立刻就會重新聚起一支隊伍,而後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聲勢大振。

    三弟張飛率著三百親衛,護衛太史慈殺進黃巾賊重重圍困中的都昌,向青州牧孔融報訊,劉備一個人呆在中軍大帳內,煩悶地走來走去,左想右想,就是想不出一個好法子來。

    帳外,上弦月纖細如鉤,再過十多天,就是中秋佳節,照這般情勢,這個中秋佳節,劉備只能在北海這裡度過了。

    直到丑時剛過,張飛率軍歸來,原本已寧靜下來的大營,重又因此而喧鬧起來。

    聽到三弟張飛的大嗓門在帳外響起,劉備心裡是又可氣又可笑。

    可氣,是責怪三弟張飛不讀兵書,不知道如此深夜,在大營中喧嘩,乃是最為危險的事,一旦引發炸營,那可是大軍能不戰而潰的。

    可笑,則是隔著這麼遠,劉備都能聽到三弟張飛在那裡吹噓,他是如何率軍,在黃巾賊大營裡,殺了個三進三出的。

    不用多想都知道,所謂殺個三進三出,那是誇大之詞,可是,在這個時候,張飛如此舉動,當明日傳遍全營時,倒是可以提振兵卒士氣。

    等了好半響,劉備終於等來張飛入帳,還沒等劉備斥責出聲,張飛首先興沖沖地喊了聲:「大哥!俺老張回來了。」

    張飛身上皮甲殘破,血跡未乾,一股淡淡的血腥味,瞬間即瀰漫在整個營帳內。劉備見此,原本的斥責話語,也盡數吞了下去,雙眼眼圈微紅,點點頭,道了聲:「嗯,好,三弟回來了,都殺了個三進三出,此行想必甚是順利了?」

    聽大哥劉備如此說,張飛嘿嘿嘿直笑,老臉微紅,伸手胡亂地撓著後腦勺,不好意思地笑道:「嘿嘿,這個,大哥,俺老張是想著,一路上,兵卒們談起黃巾賊,都有些畏懼之意,俺老張是想著,俺老張都可以輕輕鬆鬆,殺個三進三出,怎麼說,也可以讓,讓兵卒們,去些怯意。」

    劉備不禁大為驚奇,他哪裡想得到,三弟張飛,如此粗豪之人,竟然也有如此令人意外之舉。

    他當即上前,拍拍張飛的肩膀,連聲讚道:「好,三弟有此認識,看來平日沒少在兵事上下工夫,可是你這不喜讀書的性子,還是得收收才是,嗯,還有,你得多學學你二哥,體恤士卒,亦是帶兵之本。」

    「嗯,大哥,俺知道咧,可是大哥,按俺所見,黃巾賊圍困都昌的兵力,並不如何雄厚啊,難道黃巾賊分兵四處寇略去了?」

    「哦?!」

    劉備一聽來了精神,連聲追問。

    張飛一把抓起案桌上的水壺,咕嚕嚕地猛灌一氣,直到壺底朝天,他才意猶未盡地伸衣袖一抹嘴,敘說起沿途所見來。

    儘管張飛以為,圍困都昌的黃巾賊兵力並不如何雄厚,可是,在護送太史慈入城,以及隨後的殺出重圍時,張飛頻繁用上了「洪水」二字,來形容黃巾賊的人多勢眾和毫無章法。

    劉備聽得連連點頭,雙眼冒光,當聽說張飛還抓了好幾個活口時,還未聽完,心裡就湧起一個主意來。

    他尋思大半夜,犯難的,就是如何讓黃巾賊消停下來,可如果不能讓他們填飽肚子,即使將之擊敗驅散,過不多久,他們又會捲土重來。

    如若能有地方可以安置他們,讓他們至少能捱過這個災年,不至於餓死,劉備估摸著,該當沒有多少人,真個願意當賊,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顛沛流離生活。

    這個主意,還是從三弟張飛的「洪水」之言中得來的靈光,俗語稱,洪水宜疏不宜堵,此前,青州牧孔融率大軍屯於都昌,就是試圖將青州黃巾堵在北海腹地,而如今,劉備則想著,如何能將青州黃巾疏導至其他地方。

    如此做的難題,就是如何將黃巾賊的破壞性控制在最小,最好的結果,當然就是令黃巾賊崩散,還原成流民。

    流民,與黃巾賊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組織,所以破壞力也就沒有那麼強,只要地方官府設置粥棚,善加引導,當能令流民安頓下來。

    如有可能,劉備可不介意流民往平原郡去,平原此次遭災甚輕,人口足有百萬,安置個十幾二十萬流民,只要來年風調雨順,當無問題。

    這麼算下來,如加上濟南國,樂安國,齊國,安置個三四十萬流民,好像是可行的。

    至於頑固的黃巾賊,那當然是戰而殺之為上策了。

    劉備反覆思量,考慮妥當,當夜就開始行動,遣使緊急趕往齊國,樂安國,濟南國,還有平原,囑關羽等人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則是釋放張飛俘獲的黃巾賊活口,告訴他們,只要帶著農具,無論是老弱婦孺,還是青壯,往平原走,官府會開倉施粥,安置流民。

    劉備這麼做,沒有徵得青州牧孔融的首肯,很有些越俎代庖之嫌,可是,如今孔融被圍困在都昌,劉備想要與他取得聯繫,可真不容易。

    權宜之下,劉備相信,以孔融之能,當能理解他的如此做法。

    接下來的數日,劉備仍舊屯兵寒亭,按兵不動,可是,斥候探來的消息顯示,他的這番策略,已經開始在起作用。

    最為明顯的,就是陸續趕到都昌一帶的流民,並未加入到圍困都昌的黃巾賊軍中,而是忍饑挨餓,帶著滿懷希望,還有憧憬,繼續往西北的齊國走去。

    這些流民,均是拖家帶口,還多半自帶農具。

    按這些樸實農夫的想法,農具,就是他們的命根子,青州各地,多的是平坦富饒之地,只要能捱過這個大災年,能弄到種子,隨便找塊無主的荒地,廢點力氣開墾出來,到了來年,就會有收成。

    斥候帶回來的信息,讓劉備欣喜若狂。

    尤其是聽到,這些拖家帶口的流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赤著雙腳,不少人尤其是孩童,雙腳更是走出血泡,以致血跡斑斑,從東萊、北海遠道而來,一聽說平原可以吃上粥,得到安置,當即無視六百餘里的路程,帶著一臉的欣喜,滿懷期盼地啟程,劉備已是鼻子發酸,熱淚盈眶。

    這真的不是劉備在演戲,而是他的真情流露,甚至他還覺得,令這些流民陷入如此境地的,正是洛陽的動盪不安,正是他們這些州郡上官的失職。

    如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又有誰願意這麼背井離鄉,四處顛沛?

    當其他州郡的消息陸續傳來時,劉備得知,與北海郡毗鄰的徐州琅邪,國相高弘,與揚州泰山郡太守應劭一樣,都在邊境屯下重兵,嚴防死守,封堵住青州黃巾的去路,以防青州黃巾流竄入境,就連流民,也不放過。

    因此他更堅信,對青州黃巾,封堵的策略,只能收一時之功,可只有他採取的疏導之策,方能得竟全功。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這麼個源自三弟張飛「洪水」之說的疏導法子,經過一系列的發酵和推動後,將會對日後的天下大勢,產生怎樣的重大影響。

    劉備想不到,即使帶著先知優勢的穿越者呂布在此,只怕也一樣難以預料。

    此時的劉備,已然將目光聚焦在都昌城上,尋思著,該當如何與孔融裡應外合,擊潰圍城的黃巾賊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