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金鱗開

正文 六零零 倚劍東冥勢獨雄(1) 文 / 美味羅宋湯

    愛尚.23hh

    《皇明祖訓》作為朱氏家法,同時也是國法。不同於趙氏將家法藏在深宮不為外人道,《祖訓》早在太祖朝就刊行天下了。這無疑給了文官一柄利劍,用來糾正皇家子弟,尤其是皇帝的行為規範。

    對於朱慈烺而言,《祖訓》中切身相關的只有兩條。其中一條是保護傘,即皇太子在外,皇帝不能捉拿問罪云云。另一條卻是鐐銬,即十五不可征伐之國。

    不過關於第二條,卻也不是繞不過去。想太祖高皇帝將安南列為不可征伐國,但到了成祖時候就將安南納入了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派官治理。大名鼎鼎的解縉就曾去交趾做過縣官。當然他是因為朝爭失敗被貶謫的。

    朱慈烺自己其實也做過這種事。

    那便是琉球。

    《皇明祖訓》中羅列了兩個琉球為不可征國,其中一個是王子及陪臣之子入太學讀書的大琉球,這顯然是指琉球群島的三山王國,因為台灣還不存在「王子」,更沒有人來大明留學。

    另一個便是沒有朝貢往來的小琉球。

    無論哪個琉球,都是不可征伐之國,也就是大明基本不干涉的外邦。而朱慈烺給小琉球換了個「台灣」的名字,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東海,而朝臣們對此也是漠不關心,就連江南報紙也沒有出讓人不愉快的聲響。

    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收復台灣主要與福建勢家有關,他們或是屈服於皇太子的淫威。或是看到了台灣開埠之後的好處,都沒有理由到處嚷嚷。

    朝鮮卻是不同。

    在太祖時期。李成桂廢高麗幼主,自稱「權知國事」,派使者求國號於明。太祖因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乃賜號朝鮮。朝鮮國王是大明的郡王,享受親王待遇,以示優待。

    關於朝鮮民族的來歷,在明時還是以箕子為始祖,直到後來中華衰弱。檀君朝鮮的傳說漸漸推廣開來。現在的朝鮮人非但以箕子之後自居,建廟供奉,神位上號為「始祖」,而且對於檀君朝鮮的傳說視作荒誕不經,無從考據。更有人認為即便檀君真實存在,也不過是蠻荒之民,不能與八條開化的箕子相比。

    這種民族根源的認同感。使得朝鮮成為了一個半獨立的藩國。終有明一朝,朝鮮用大明的年號,用大明的服飾禮儀,用《大明律》作為國法,國王接受大明冊封,歸登萊巡撫節制。

    語言文字上也是以漢語漢字為上。吏讀已經是等而下之了,至於朝鮮莊憲王——其所謂世宗大王者,明的拼音文字諺文,更是下等人才用的書寫符號。

    這種情況下,大明如果真的要吞併朝鮮。朝鮮恐怕也會半推半就吧。至於朝鮮貴族,以及兩班、中人階級。多半會湧現出大量為「民族融合」做出貢獻的忠臣孝子。

    然而朝鮮實在與大明太過熟悉了,熟悉到了任何一個讀書人都知道東方有藩國名曰朝鮮,其國受箕子之教,以《洪範》為上。如果貿然兵收復朝鮮,肯定會在國內引起極大的反響。尤其是太祖高皇帝已經說了「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

    ……

    「這趙啟明真是屁股裡插掃把——裝大尾巴狼!將軍已經來了不下五次,竟然還避而不見!」隨行的侍者忍不住抱怨道。

    陳德面色陰沉。二十出頭的年紀正是血氣方剛,行事最受不得拖泥帶水。若不是有《三顧茅廬》的故事打底,他說不定真會一把火燒了這趙啟明的茅廬。尤其是被貶謫到朝鮮之後,日日夜夜都是懊惱和悔恨,心中一股邪火無從洩。

    陳德回想起當年跟在皇太子身邊聆聽教誨,想起蕭陌、蕭東樓之輩那時不過是行伍新嫩,而如今自己被貶在東夷之地,而蕭陌和蕭東樓都已經登壇拜將,成就令名。這樣大的反差讓他嚥不下這口氣,誓要在朝鮮做出一番功績。

    然而朝鮮卻是個比遼東還要貧瘠的地方。人民懶散,不堪操練。即便是這裡所謂的強兵,陳德卻覺得連遼東師的礦工都不如,也真是難怪倭人只十四萬人馬就幾乎將之滅國。

    就在陳德近乎絕望的時候,有人告訴他一個消息:在平壤府遠郊有一個明國來的賢人,平日施醫贈藥不說,還為村民子弟講學,且不收束脩,深得百姓愛戴。

    如果有這樣一位「老鄉」存在,陳德當然要巴巴地從漢陽趕往平壤,希求一見。他被貶謫之後,雖然名頭很大,提督朝鮮兵馬,但整個朝鮮他只能調動從遼東帶來的十來個侍衛,以及這一年多時間裡編練的五百朝鮮兵。

    至於文官,那可不是他能夠調動得了的。而且人人都嚷著人手不足,哪裡肯分出資源來幫他?同時也因為這些文職官員大力搜羅在朝鮮能夠征辟的漢人,使得陳德對於那位名叫趙啟明的賢人越有種如饑似渴的感覺。

    可惜賢人都有避世的病態心理,總要迫不得已才肯出山。這趙啟明更是病入膏肓,陳德都去了五次,每回都只有一個朝鮮小童看門,一問三不知,到現在連這位趙秀才的年紀大小都不知道。

    茅適跟在陳德身後,卻是略有所思。他被配遼東師後,多得陳德照拂,沒吃什麼苦頭,而且還得意繼續領兵。陳德因為撤兵丟土被貶謫朝鮮之後,茅適對陳德心懷愧疚,總懊惱自己沒有親自督戰,以至於戰敗,所以請求跟隨陳德入遼,並且得到了遼東方面的同意。

    一個戍卒的調動,當然不需要經過太高級別的審批,如果不是蕭東樓對茅適格外上心,根本連相關文書都不會看到。

    「將軍,」茅適出生叫住陳德,「有些不對。」

    「怎麼?」陳德勒馬停下,轉頭問道。

    「今天沒看到他家的牛。」茅適沉聲道。

    「那又如何?」陳德不以為然。牛是活物,可能自己跑出去吃草了,可能被鄰居家借走幹活了,也可能趙老爺饞蟲作宰了吃肉……沒看到很稀奇麼?

    「趙啟明是外來戶,村人又說他沒有田土,養牛幹嘛?」茅適道。

    「代步?」一個隨侍小聲借口道。

    茅適轉向那個隨侍,卻沒笑話他,只是道:「那上兩回為何我們卻見他將牛留在家中?」他又對陳德道:「我覺得大概是兩樁事,一樁是擠奶,一樁是拉車。」

    陳德略有所思:「照此說來,他是不堪其擾,要逃!」

    「不錯。」茅適道:「咱們不妨殺個回馬槍,尾隨那個童子,多半能夠找到趙先生的藏身之處。」

    陳德捻起一縷馬鬃,歎道:「何必如此呢?他既然鐵了心不為我用,咱們再另外想辦法就是了。」

    「我一個罪卒有什麼關係?」茅適道:「將軍風華正茂,真要在此消磨麼?」

    陳德心中一動,終於還是搖了搖頭。

    茅適輕輕一咬牙,突然撥轉馬頭,一言不地朝來路奔馳而去。

    陳德下意識地追了兩步,終究還是停了下來。

    「將軍,咱們跟過去麼?」隨從問道。

    「回城吧。」陳德搖了搖頭,心中暗道:就算真的找到這個賢人又能如何?天下隱居的文才之士不知凡幾,又有幾個人能夠如諸葛臥龍一樣指點江山呢?

    茅適卻不這麼想。

    他知道讀書人的思路跟武將的大相逕庭。

    想當年曹軍師不也是個生員麼?在盧都督營中只能做個抄抄寫寫的小書吏,管管糧草軍資。一旦上了山,出謀劃策,殺人越貨,綁票勒索,黑吃黑……人家諸葛亮是三步一個計策,他是一步三個,走兩里地都不帶重樣的!

    自己這等武夫覺得困在了朝鮮,毫無辦法。找個讀書人來看看,說不定能柳暗花明呢!

    更何況尋常生員哪有不遠千里跑來朝鮮當隱士的?

    這趙啟明多半是個有故事的人。故事等於閱歷,有閱歷的讀書人總能給人一點驚喜吧。

    茅適一路策馬回到只有三五戶人家的山村中,翻身下馬,不想驚動外人。他到了趙啟明家門口一看,正巧看到那朝鮮童子拎了一個籃子,裡面裝著碗筷等居家雜用,輕快地出了門,也沒有鎖就往村外走去。

    茅適認準了那小童走的方向,卻不追他,而是返身進了趙啟明的屋子。

    這屋子乃是大明法式營造,比周圍朝鮮貧民的房屋高出了兩頭。茅適一邊翻找,一邊暗道:這個窮鄉僻壤哪裡去找會大明樣式的工匠?多半是這趙啟明自己就懂營造之事。不管怎麼說,這也是個能人啊!

    等茅適翻了一圈出來,心中更是確定趙啟明要跑。

    整座房子,除了傢俱不便搬運,其他能帶走的都已經帶走了,恐怕這小童就是最後一次來這兒了。如果陳德晚來兩天,多半就是真的鳥去巢空了。

    ——這死心眼的讀書人,讓你做官又不是要你的命!跑什麼?

    茅適腹誹一句,朝那小童離去的方向追了過去。

    那小童步子本來就小,又提了東西,走得慢,渾然不知有人綴在身後,仍舊歡樂地唱著童謠,朝主人藏身的山中走去。

    趙啟明當初選擇了平安道平壤府隱居,正是看中了這裡的山脈連綿。

    ps:求推薦票,求月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