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2章 火德帝堯 文 / 物換星移
帝嚳在一百零五歲後,功德圓滿,得以前往火雲洞,而由於他功績比顓頊還大,功德自然得了比顓頊多,在獲得了天道降下的功德後,他得以進階到大羅金仙的中期,而在他臨走之前,將人族共主之位交給了他的兒子堯。
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女兒,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出外遊玩,不想正午時分,忽然刮起一陣狂風,從天上迎面捲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捲風,彷彿這旋風裡有一條赤龍在飛舞。
兩位老人驚恐萬狀,可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還衝著那條赤龍微笑,傍晚時分,風住雲散,赤龍便不見了,翌日,在他們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了大風,捲來紅雲,而後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體型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見他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位老人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兩位老人都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不住地抿嘴發笑,朦朧中,狂風四起,赤龍撲上她的身子,頓時讓她陷入了昏迷。
等她醒來時,身上竟有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還有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髮,另外此畫上還書有四個大字:亦受天祐,好奇之下,她就將這幅畫藏了起來,沒過多久,她就懷孕了
過了十四個月。她生下了一個兒子,當她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還在襁褓當中的兒子竟生得和圖上畫的人有著七八分相像,而在此子出世之際。立馬有一道姑前來收徒,自稱截教無當聖母。
之前,多寶道人收了顓頊為徒,在他功德圓滿之後,也是分去了一團功德,竟然使得他成為三教之中,除去玄都**師以及廣成子外第三位大羅金仙,而後帝嚳則是被通天教主二弟子金靈聖母收為徒弟,金靈聖母得了功德之後。雖然沒能進階大羅,但也離大羅不遠了。
而現如今,帝堯出生,也就輪到了通天教主三弟子無當聖母前來收徒。
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這五帝之母可是比不上三皇之母,沒人願意在她們身上浪費仙丹仙藥,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傷心欲絕,哪裡還能高興得起來。
帝嚳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到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就一直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到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帝嚳的身邊,所以帝堯小時候先隨外祖父伊耆侯的唐姓。因此世人皆將帝堯稱為唐堯。
而在帝嚳功德圓滿之後,帝堯就執掌帝位。伏羲為木德,神農為火德。神農取代伏羲,乃是火德取代木德,而現如今歷史重演,火德的帝堯取代了木德的帝嚳。
他繼位之後,帶領百姓同甘共苦,發展農耕,公正妥善地治理天下,因而受到百姓的擁戴,並且得到不少老臣的讚許。
而他的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穿著用葛籐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有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後,就會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意見。
為了方便百姓找到他,他還讓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百姓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願去見他,看守人就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可是非常瞭解。
一次,堯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發現此地靈氣充沛,水草肥美,就帶百姓至此安居,並借此地靈氣發展農耕,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而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之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裡面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
此水清澈純淨、清香幽長,帝堯用此水禮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百姓為感恩於堯,便將祈福之水取名華堯,而這華堯也就是人族最先出現的美酒了。
而在不久之後,帝堯因為覺得自己父親帝嚳訂立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氣節時間有誤,他就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名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日星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
另外還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又過了一段時間,帝堯發明了一物,名為圍棋,而這件事的起因,乃是他兒子丹朱雖已長大成人,但十幾歲了卻還不務正業,游手好閒,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令帝堯很是憂慮。
帝堯尋思著,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起初,帝堯教他打獵的本領,可丹朱偏偏不喜歡,令帝堯很是無奈。
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用箭頭在一塊平地上用力刻畫了橫縱十幾條線,形成了一個個的方格子,隨後,他命人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分給丹朱一半,將這些石子當做一個個士兵,兩人就當做是兩個敵對的勢力,控制著石子,就當做是指揮大軍交戰,在此過程中,將他率領人族大軍征戰異族的經驗一點點傳授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而人族第一盤圍棋也就這麼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