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亂清

正文 第五十三章 江戶行 文 / 青玉獅子

    廢除天皇既不可行,那麼就不得已求其次——將登基後的女天皇和倒幕派,最大限度地區隔開來。

    女天皇西渡中國,倒幕派想和女天皇取得任何形式的聯繫,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再利用女天皇的名義進行「倒幕」,其說服力和號召力便很打折扣;時間長了,日本人亦會不可避免地對天皇產生疏離感,從而降低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作用。

    倒幕派少了天皇這面旗幟,難以形成對付幕府的合力;而以幕府可憐的施政能力,也不可能真正壓服倒幕派。日本的運氣如果夠好,大概能保持一種「有秩序的混亂」;運氣不好的話,最終開啟新戰國時代,你來我往,乒乒乓乓,沒完沒了。

    吾之所欲也。

    還有,像中川宮朝彥親王這種人,再怎麼「親慕」,也是皇族。而從根本利益上來說,皇族和幕府永遠是對立的。天皇西渡中國,留在京都的皇族便完全失去存在感,假以時日,必被慢慢「陰乾」。皇族是天皇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皇族衰喑,天皇的存在感也會大為減小。

    女天皇西渡中國,一國元首,長時間滯留他國,不論就中、日當時的政治現實而言,還是考慮到「國際觀瞻」,都需要有一個好名目。

    有沒有合適的名目呢?有的,一個是「求學」,一個是「治病」。

    德川家康制定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開宗明義,打頭的一條便是:「天子諸藝能事。第一御學問也。」就是說。天皇要幹的事。主要是鑽研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治國理政,那是將軍的事情。

    瞎折騰了這些年頭,現在要回歸正途。

    其時的日本,還沒有「脫亞入歐」——以後大概也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在化上,是將自己和中國視為一體的。清興明亡之後,日本甚至一度認為自己比中國還中國。既承認中國是日本化的「本體」,天皇西渡中國「講求學問」。「垂范後世」,就是說的過去的。

    這個事情,幕府和中國完全可以將其包裝成一個「偉大的」的「化工程」,「超邁先賢」,「教化百代」。這個,「鑒真東渡」、「玄奘取經」固然不在話下,就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要瞠乎其後啊。

    至於「治病」,和宮確實有病,日本的醫生也確實治不好,怎麼辦涅?

    到英國、美國去治?你不曉得和宮親子內親王——咱們未來的女皇陛下。秉承皇兄孝明帝遺志,一向以「攘夷」為己任嗎?你叫陛下到英夷、米夷的地頭上去。叫「醜夷」長滿紅毛的大手在陛下的玉體上摸來摸去——那是治陛下的病嗎?那是要陛下的命吧!

    只好到天朝去治啦。

    說句實話,單就醫療技術水平而言,如果不把洋人計算在內,當時的中國,大概還不如日本。因為「蘭學」淵源,日本有相當數量的「蘭醫」——就是西醫,有的水平還相當之高,比如楠本稻。而在中國,掌握近現代醫學知識的醫生還是鳳毛麟角。

    當時中國對日本的優勢,主要在於物產相對豐富,國人尤其是統治階層,食物來源更加多樣,飲食結構更加合理,熱量和營養攝入更加充足。

    不過,這些小小細節,相信日本人也注意不到。天朝上國嘛,除了明制度,其他方面,自然也應該比日本發達,陛下西渡「榮養御體」,也說得過去吧。

    關卓凡的想法是,「講求學問」是檯面上的說法,「治病療養」是檯面下的說法,以此給外界造成一種「名為求學,實為治病」的印象。這樣,「天皇西渡」,台上台下,便都有了一個比較說得過去的名目。

    *

    *

    幕府的「富士山號」、「翔鶴號」和「麾日號」,加入了中美特混第二分艦隊,由大阪灣出紀伊水道,浩浩蕩蕩,向江戶駛去。

    「富士山號」是將軍大人的座艦,「翔鶴號」是其他幕府重臣的座艦,「麾日號」則是護衛艦。

    德川慶喜本來意氣風發,可是中途發生的一個小插曲,影響了將軍大人的好心情:「麾日號」鍋爐故障,失去了動力。

    「麾日號」上還有風帆,也能繼續航行,可是速度大大減慢,單靠「麾日號」自個兒,趕不上大隊。於是,「麾日號」只好掛在一艘美艦的後面,被人家拖著走。

    你還是「護衛艦」,真打起仗來,這副德行,怎麼能夠指望你「護衛」?

    想到這裡,將軍和幕臣們都大皺眉頭,至於在中國人和美國人那兒丟面子,更加不必說了。

    除此之外,一路順利,龐大的艦隊如期抵達江戶灣。

    江戶再次「舉城出迎」,將軍大人和關貝子再次「攜手入城」。

    江戶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已達百萬,比起上海、倫敦、紐約,亦不遑多讓。但是,關卓凡卻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這個城市開始蕭條了。

    雖然,他從未來過這個地方,本時空的江戶也好,原時空的東京也好。

    關卓凡的感覺是對的。

    江戶的人口雖多,但人口結構卻很畸形:將近一半的人口為武士。這些武士,主要是兩大類,一是幕府的「旗本」,二是因「參覲交代」制度來到江戶的各藩藩士。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後,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要求天下大名在江戶修築藩府,大名的正妻和世子在江戶居住,大名本人則每年一次,入江戶幕府「參覲」。這樣,一年下來,大名便一半時間呆在江戶。一半時間呆在自己的領地上。此謂之「交代」。加起來。就是「參覲交代」。

    實施這個制度,一來,大名的妻、子成為幕府事實上的人質;二來,大名一半時間花在江戶,對自己領地的控制必然減弱;三來,也是最重要的,在江戶修築藩府,將養數量龐大的人員。加上每年往返扔在旅途上的花費,大名要將大量資金用於「參覲交代」,給本藩財政造成很大壓力,幕府則借此達成壓制和削弱大名實力的目的。

    這近五十萬的武士,不事生產,是一個純粹的消費階層,江戶就依靠這支龐大的武士團的消費而繁榮。

    但近年來,幕府權威消減,諸藩愈來愈不願意執行「參覲交代」制度,有的大名。把老婆孩子都撤回本藩,好幾年不來江戶一趟。幕府也無可奈何。「參覲交代」的減少,帶走了大量在江戶生活的武士,也帶走了他們的消費。

    幕府自身財政狀況的惡化,也使附食於幕府的「旗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江戶市面上來源於「旗本」的消費也在減少。

    還有,隨著「尊王」運動的興起,日本的政治中心開始由江戶向京都轉移。有「尊王」傾向的大名不必說,連將軍和最重要的幕臣都開始長駐京都。其餘各藩有樣學樣,紛紛縮小江戶的藩府規模,擴大京都的藩府規模。這些,都進一步減少了江戶的武士的人數。

    現在,倒幕派氣焰大滅,「尊王」也很快會變得不合時宜,幕府將軍能夠重拾權威,江戶城能夠重新繁榮起來嗎?

    將軍大人和關貝子並轡而行,進入江戶內城。

    江戶內城,就是幕府將軍的「皇城」,這座原時空明治維新之後成為日本皇宮的城中之城,恢弘壯麗,遠超京都的皇宮。

    京都的「皇城」,裡邊還有公卿的宅邸,但江戶內城不同,完全是將軍一人所有。原先,「御三家」的宅邸也在城內,後來出於防火的需求,都遷了出去。

    江戶內城本就是城中之城,但城中又有城,分為「本城」、「西城」和「吹上御庭」。

    「本城」是將軍大人的居住和辦公之所,幕府舉行各種儀式的外廷——「表向」,也在這裡。

    「西城」,是世子和世子妃的住所,前任將軍——大御所、夫人——大御台所也住在這裡。

    「西城」裡邊,有兩處苑囿,分別叫做「山裡」和「紅葉山」。其中,「紅葉山」上的「東照宮」,供有德川家康等歷代將軍的靈位。

    不過,天璋院、和宮兩位前將軍夫人,目前還都住在「本城」內。

    「吹上御苑」則是一片廣大的御花園

    江戶內城有護城河環繞,「本城」、「西城」、「吹上御苑」,又各有各的護城河。

    城牆高大,宮殿巍峨,庭苑秀美,山川起伏,氣象萬千。

    說說「本城」。

    「本城」分「本丸」、「二丸」、「三丸」,其中,最重要的是「本丸」,幕府將軍就住在這裡。

    其中,「本丸」再分成三部分:

    「本丸表」,是前面提到的外廷——「表向」之一,不但是本城,也是整個江戶內城的「正殿」,相當於京都「御所」的「紫宸殿」,中國紫禁城的「太和殿」。

    「中奧」,將軍本人的住所和辦公場所。

    「大奧」,將軍的後宮,「御台所」和妾侍們的住所。

    幕府先在「紅葉山」的「東照宮」內,舉行了「一橋慶喜入承德川宗家」的儀式,「一橋慶喜」正式更名為「德川慶喜」,成為德川家的「當主」和「家督」,並告祭家康公以下列祖列宗。

    接著,回到「本丸表」,舉行了德川慶喜接任第十五代征夷大將軍的儀式。

    在「本丸表」的這個儀式,關卓凡受邀全程觀禮。

    儀式剛剛結束,大奧裡面傳出消息:和宮內親王,請求和大清國毅勇忠誠固山貝子會面。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